论文化强国建设的主体性源泉

2021-12-29 13:43周育国黄宝成
关键词:中华文化强国中华民族

周育国, 黄宝成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中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无疑文化强国必为其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而文化强国建设发端于人,旨归于人。人始终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即人化,其凝结与体现着人类智慧和创造力量;文化亦即文以化人,人既创造着文化,也滋养于文化。习近平指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1]建设文化强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这就是要在中国大地上写好中国精神,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开创人类文明新时代。而人始终是文化生成与凝练、创造与传承的主体,即人在进行文化建设的对象性活动中始终体现着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并因此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因此,无论在认知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永葆“文化自强”,以更强大的主体力量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厚重的文化根基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永葆文化强国建设主体的文化自觉理性张力

文化强国建设离不开主体的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2]。文化自觉即文化自知、自省、自持,也就是主体以文化自我认知为前提的理性反思与理性前瞻,并内化为主体理性张力,通过文化主体的理性自为和实践自觉,客观而辩证地认知文化历史渊源、把握文化演进逻辑、明确文化发展方向,形成对文化本质、规律、作用全面而深刻的理性把握。

首先,文化自觉意味着坚持文化强国建设的大历史观视野和大文明观格局。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1],“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3]544。正是基于此,文化自觉意味着坚持文化强国建设的大历史观视野和大文明观格局,即意味着中华文化根植于中华大地,又与整个人类文明历史长河相贯通;坚守着传统文化精华,又与世界上其他文明相交融;观照着民族现实,又与人类未来相接。可以说,中华文化始终是在同世界上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与发展的开放体系,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向前推进,“可久可大之道”是中华文化之格局与视野的写照。习近平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4]434因此,文化自觉要具有大历史观的视野、大文明观的格局,要在坚守自己厚重的文化根基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自我扬弃,又要以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世界上其他文明,汲取人类文化精华,使中华文化在不断自我发展和不断与外部交流融合中越来越厚重、越来越丰富,并为世界文明之园的万紫千红、生机盎然注入活力、增添风采。

其次,文化自觉意味着文化强国建设要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坚持各种文明的交流互鉴。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5]258,“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6]。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正是在多种文化的碰撞、沟通和交融中向前发展,在多样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多彩。尽管客观世界丰富多彩、千差万别,但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认知与实践活动都根植于本民族的生存土壤中,无一例外创造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其既内蕴本民族文化基因,又外涵人类文明成分。一方面,由于主体创造文化的对象性活动有所不同,生成于不同地域间的各种文化保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与独特性,创造出各具风采的文明;另一方面,各种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共通性、关联性与互动性,并且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多种文明交流互鉴、相互融合,由此彰显人类多彩文化。可见,文化自觉意味着对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全面解读和正确认知,排除任何先入为主的主观偏见,既要否定夜郎自大、盲目排外,也要否定妄自菲薄、崇洋媚外,而是要珍视传统、坚守精华、开放包容、求同存异。无疑,对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尊重、包容、借鉴、交融是文化自觉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在尊重互鉴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从而共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最后,文化自觉意味着文化强国建设要对人类未来文明理性前瞻,坚定文明内核和进步方向,以期“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4]314文化自觉不仅要知历史、明当下,更要瞻未来,即必须对“到哪里去”进行理性前瞻。也就是说,文化自觉不仅要自觉坚守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互鉴中发展与创新当下文化,还要前瞻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坚信人类文明的精神内核和进步方向,推进文化的进步与创新,为人类发展提供正确的精神文明引领。特别是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整个地球村的各国人民已经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4]46。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32,也必须从人类整体的生存和未来发展的高度思考与建构人类未来文明。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是对人类文明的时代创新与人类未来文明的理性前瞻。可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类社会美好理想相一致,与人类文明进步指向相契合。所以,文化自觉之理性前瞻意味着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当代历史时空,以构筑人类未来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为价值诉求,以期为人类谋大同。

二、夯实文化强国建设主体的文化自信内在定力

习近平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3]349文化自信就是一个民族对文化的文明内核、精神力量的自我确信,也是一个民族对自身强大生命力及其光明前途的高度认同,彰显着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同样,文化自信既体现为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自我坚守,也体现为对本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自觉传承与高扬;既体现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也体现为对人类文明美好未来的信仰。

首先,文化自信就是要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深耕中华文化的厚重历史。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而厚重的思想文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人类文化遗产,凝聚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基因,内蕴着中华民族的品格、气质和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人文情怀,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滋养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同时,中华文化中的民本民贵、亲邻善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既引导自我,也影响世界,并且历久弥新。一个民族若没有对其历史的深刻挖掘,就不会有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性认知和厚重的民族情感,更不可能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激荡中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正如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3]340可见,文化自信就是要在当代时空中深耕中华文化的厚重历史,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更好地厚植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其次,文化自信就是要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坚信中华文化不断强大的逻辑。文化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坚信凝聚人间正道的中华文化在守正创新中不断走向强大的逻辑。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1]世界历史的四大古文明,历经沧桑巨变从未中断且生生不息的只有中华文明。究其根源,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伟大民族,始终秉持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使得中华文明始终沿着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前行,并与人类美好理想相契合。无论是丽日经天、万国归附的千年辉煌,还是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百年屈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最深沉的价值追求,始终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之源、汇集磅礴力量之根,成为中华民族拥有荣耀、走过苦难、再创更大辉煌的内在魂魄和精神力量。今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中华民族对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美好明天充满自信。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5]29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成果于一体,并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精华,汇聚人间正道,使得新时代中华文化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比宏大的浩然正气、无比强大的自我推动力量,而这正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不断强大的文化基因和内在逻辑。

最后,文化自信就是要全面认知和深刻把握文化强国建设的“根”与“魂”。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3]426文化自信的首要前提是对本民族文化全面而正确认知,只有弄清楚“我从哪里来”这个前提,文化自信才有起点。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巨变,既创造无数辉煌,也遭受艰苦磨难,但文化不灭,民族永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千年来从未中断,并且在其历史发展中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不断丰富与深化,呈现出民族性、历史性、时代性,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今天,在全球化跌宕中、在世界文明激荡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与“魂”。习近平明确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6]可见,自知与自珍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传承与光大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汲取与高扬中华文明之精华,融合与提炼人类文明之优长,是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之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与体现。只有基于对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的深刻认知和理性把握的文化自信,才能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根深叶茂。

三、筑牢文化强国建设主体的文化自强内生动力

时代巨变,中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文化方面,归根到底是要筑牢自我强大的根基。文化自强意味着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植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社会实践,传承人类文明精华,深刻揭示时代文明发展趋势,全面凝练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引领并推动社会进步。今天的文化自强意味着既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守正创新;也要在跨越时空、超越国界中阐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时代品格、科学精神、人类情怀,彰显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首先,文化自强就是要植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实践是理论之源、文化之基。文化自强首先要立足于当代中国所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文化创新、文明创造的时代沃土。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了五千余年而从未中断,正是在于中华文明扎根于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奋斗的伟大实践,不断凝聚中华儿女的物质文明创造和精神文明创造。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国情,决定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以,文化自强就是根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和推动社会。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思潮交汇激荡,首先要坚定自我、强大自我,因为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对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最新实践,是对人类文明最新探索,是解决人类前途命运问题的中国方案。因此,文化自强就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这一伟大实践进行文化凝聚、精神提炼和文明创造,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和新创造。

其次,文化自强就是要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写好中国故事。时代是思想之母、文明之本。任何文明都是时代的产物,任何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只有紧随时代、贴近现实、反映时代精神、回应时代呼唤、不断创新创造,才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而这正是文化自强的着眼点和发力点。当今中国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进行着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实践与探索;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无疑文化自强就是要在这样的历史时空中,将文化传统与现代创新性结合与转化,将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创造性交融与整合。正如习近平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4]32总之,在历史大变局中、在社会大变革中,文化自强就是要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凝练中国精神、彰显中国智慧、铸就中国力量、写好中国故事。同时,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导作用,实现价值引领,从而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强大”的内在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引领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最后,文化自强就是要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与世界和谐共进,讲好中国故事,为引领世界未来贡献中国智慧。今天世界已经成为日趋全面而深入的全球化图式,并且又获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与助推。任何一个致力于强国建设的国家,必须面对并融入其中,才能走到世界舞台中央。无疑,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自强需要面向世界,文化自强也一定要走向世界。这意味着在全球化场域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在内化与外化的动态统一中强大自己、彰显自己。习近平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4]469文化的沟通与交融、文明的相通与共享,这既是人类追求美的创造和美的世界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也是今天人类共同面对生存与发展的挑战,消解危机、走向美好未来的必然选择。并且,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共享而多彩;文明因共享而普惠,因普惠而昭示未来。可见,任何一种强大的文化,一定是开放的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引领人类追求和共享美好世界的文化。但是,走向世界,不是消融自我、失去自我,不是用文化的世界性来排斥甚至取代文化的民族性,而是用全球的眼界、世界的格局,修补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形成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强大自我。也就是说,一方面文化自强要在面向世界中不断进行内化,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在适应与回应时代中提炼新鲜养分,由此增强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另一方面文化自强就是要在世界舞台上将中华文化不断外化,彰显中华文化内蕴的世界性、人类性,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共享文明,引领世界未来,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总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为建设文化强国的主体自觉和主体力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文化自强为旨归,而文化自强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为前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强的理性表达,而文化自强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实践要求;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着力于观念层面的坚守与传承,而文化自强则着力于实践层面的发展与创造。文化自觉使文化强国建设更理性,文化自信使文化强国建设更坚定,文化自强使文化强国建设更有力。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强国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纺织强国再出发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学习强国”礼赞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