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2021-12-29 14:45周光玲张品良
关键词:智媒思政教学内容

周光玲,张品良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江西共青城 3320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围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不断巩固并发挥思政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VR 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智媒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送者、传播者,人与人的交流日益走向适时化、快捷化。智媒技术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校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因此,引导大学生科学运用智媒,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政课是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主渠道,需要借助智媒技术,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改革创新,努力打造人见人爱的“金课”。

一、智媒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所谓智媒,指的是智能媒体或智慧媒体,即将人类智能应用于信息生产、传播与接受的新一代媒体技术。智媒利用情景感知计算手段来分析信息消费者的环境、行为和偏好,提供与用户需求相匹配的内容、产品和服务,以提升消费者的用户体验[3]。智媒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新时代,其运用领域呈日益拓宽之势。智媒的推广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深刻影响,推动了智慧教学的蓬勃发展。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而言,智媒技术应用既意味着机遇又昭示着挑战。智媒技术不仅能推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和数字教学进程,提升培养人才的智能化水平,而且在校园舆论舆情监控、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师生即时沟通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智媒凭借智能算法等新技术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地配置教学资源,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个性化和全面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智媒技术,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的目的,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课程吸引力与感染力,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智媒环境中纷繁芜杂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了冲击,智能推荐机制的漏洞助长了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诸如此类的因素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令人遗憾的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能及时予以解决,将大大削弱自身应对新挑战的能力。

(一)教学方式比较陈旧

科学的教学方式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抓手。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不能被动听讲,更不能机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面对智媒带来的新挑战,以及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要,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没有采用积极措施变革教学方式,使思政课教学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进步、知识增长、能力提升和情意深化的最佳途径,反而满足于照本宣科式的理论灌输。这反映了高校思政课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主客体关系,教学方式仍然为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师生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双向互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既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又要锻炼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然而,高校思政课教师侧重理论知识传授和抽象逻辑分析的做法,不仅难以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妨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价值的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如果不能针对智媒技术带来的新变化革新教学方式,就会削弱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难以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紧随时代步伐更新教学内容,是高校思政课的特殊属性所决定的。然而,高校思政课内容更新缓慢,滞后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难以有效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新现象、新矛盾。不可否认,在思政课教材建设与更新速度相对缓慢的情况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已经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尽力使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以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当代生活。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仅凭教师一方的努力难以将社会现实生活与大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效对接起来。智媒时代信息传播迅捷而高效,信息交流方式多样且渠道隐秘,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学只满足于呈现教材内容,就会留下巨大的信息缺口,大学生容易受到夹杂着落后思想和不良价值观念的网络信息内容的侵袭。长此以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话语权将被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三)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4]。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肩负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庄严使命,就必须具备比其他专业教师更加厚实的专业素质。然而,有些高校思政课教师,既不重视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又不重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技术,专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智媒时代,信息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隐匿性的特点,大学生又是网络和智媒使用的主体人群,他们掌握着形态复杂的网络话语资源,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形成了潜在的挑战。令人担忧的是,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依然沉醉在传统教学情境中难以自拔,缺乏融入智媒时代的自觉意识,对一些新理念、新技术接受缓慢,有的甚至对智媒融入课程教学怀有抵触心理,影响了自身智媒技术素养的提升。思政课教师如果只注重提升专业素质却不能掌握先进的智媒技术,就无法成为学生专业学习和人生发展的引路人。

二、智媒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为了应对智媒时代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找寻新的改革路径,在改革创新中实现课程的目标定位和价值追求。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必须根据高校办学特色、课程教学体系和大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4]。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以这一原则为指导,主动适应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并重的智媒环境,并结合思政课性质、专业素质提升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走改革创新之路。一方面,教师要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学理论,以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学理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构建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遵循理论展开逻辑和知识传播规律,指导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完善人格修养、深化理论学习和投身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要始终关注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以鲜活的社会生活素材为课堂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焕发新的生机。为了让思政课“入耳又入心”,成为深受大学生们喜爱学习的课程,教师还要立足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带领大学生走入广阔的社会实践场域(社区、企业、乡村等),引导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分析问题,并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解决问题。

(二)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任何时候,思政课教学都必须坚持教师教学主导性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统一,为师生双方在教学互动中各自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主体,思政课价值塑造、知识传递、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功能,必须借助教师主导的有效教学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学生则是思政课学习的主体,学懂、弄通思想政治理论的关键在学生,学生的价值建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素质提升,更需要学生亲身实践、亲自体验才能完成。思政课教师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并利用智媒技术辅助教学,满足学生学习个性化、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对他们进行精心引导和用心栽培,促使他们终身学习、终身发展,为他们实现终身幸福奠定坚实基础。

(三)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的海量信息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蜂拥而至,形成了强大的信息冲击力。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容易受到多元思想和繁杂信息的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针对智媒时代知识信息传播的规律和特点,既要发扬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优势,又要根据实际需要吸收新方法、新技术,借助数据化、个性化、实时化、可视化的智能化教学,引导大学生科学使用智媒、理性对待智媒信息、清醒辨析信息价值,自觉防范不良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侵蚀。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原则。一方面,要继承我们党成立以来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政课教学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理论,为当下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支撑;另一方面,要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与时俱进,积极进行理论创新。

三、智媒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

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主动利用智媒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推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资队伍及组织管理的改革创新,从而构建贴近时代、符合学校实际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一)革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模式

大数据、人工智能、VR 及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教育环境,拓宽了教育渠道,延伸了教学空间。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智媒给思政课教学带来的便利,以及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潜力,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构建符合教学实际和大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模式。首先,思想理念要创新。思政课教学旨在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秉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唯有坚持这一育人宗旨,从根源上实现全方位的教育观念转型,才能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5]。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遵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大学生学习成长规律,探索顺应智媒发展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坚持与时俱进,树立“大思政”观念,利用智媒技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无缝对接,全方位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其次,行动手段要革新。教师要想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改变抛弃单向灌输、强制接受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大学生是智媒使用的主要群体,他们对智媒体具有浓郁的兴趣和很高的使用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立足于大学生这一新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智媒和网络拓展教学空间和丰富教学素材,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时政要事与社会热点。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智媒开放性、多样性和即时性的优势,引导大学生关注《人民日报》、人民网、共青团等官方微博,以及登录学习强国、学习通等网络学习平台浏览相关资料,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最后,师生关系要更新。现代教育场域倡导师生之间形成的新型民主关系,教师仅仅是平等主体关系中的首席。思政课教师要基于新的主体平等原则,建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新型教学格局,破除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局面,将课堂时空归还给学生,为他们营造开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还要从维护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出发,致力于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支持者、辅助者和合作者。

(二)拓展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丰富深刻且契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需要,是保证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高校传统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以及教师个人的知识与理论积累。智媒时代,知识共享的渠道日益多样,教师要善于利用智媒技术获取知识信息,不断拓展思政课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首先,教师要定期更新思政课教学内容,根据世界发展趋势和社会变革进程不断增加相应的新知识、新观点,不断剔除过时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贴近时代发展、贴近学生的成长需要。高校思政课主体教材一般由相关部门组织力量统一编写,从编写工作起步到教材正式出版往往周期较长,很容易导致教材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有关部门应该把握时事变化,组织力量及时进行修订,保证教材建设与时俱进。其次,任何教材的使用,都存在一个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6],高校思政课教材也不例外。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认真研读教材、把握吃透教材和优化教学设计,努力将教材体系转化为适于发挥自身特长和易于大学生学习吸收的教学体系。高质量的教学内容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教材,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吃透教材、消化教材的基础上,对智媒信息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将其中为大学生所喜而乐见的时政要闻、文化元素、生活案例等素材融入教学,并用生动活泼的情景化方式加以转述,使思政课深刻的思想理论以接地气的方式表述出来,做到深入浅出、平易近人。最后,教师要科学建构教学话语体系。教学活动是教师、教材和学生三方互动交流的过程,顺利实现教学活动的预设目标需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即将注重理论体系严密性和理论阐述简要性的教材语言有效转化为教学语言,让大学生听得懂、理解快、记得牢。思政课教师要经常与大学生展开交流,熟悉他们的语言表达风格,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和思维习惯设计教学话语,建立有效的师生交流互动机制,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思政课在理论教导、思想熏染和价值引领等方面的强劲力量。

(三)提升教师素质,建设师资队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为了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与政策,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全面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水平,高校必须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自律严、人格正、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有强烈的使命意识、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过硬的网络媒体素养。唯有如此,思政课教学才能主动肩负起智媒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应该承担的重任。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围绕以下方面,切实提高个人专业素养。首先,加强理论学习,占据思想高地。思政课教学是弘扬信仰、传播理论的载体,其功能发挥是否到位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备坚定的理想信仰、深刻的思想认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和强化政治意识,占据思想高地,引导大学生做有信仰、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青年。其次,紧跟时代步伐,提高媒体素养。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脑、手机的普及,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已经融入大学生生活,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工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视大学生的智媒使用情况,引导他们加强思想修养,提高认识水平,明辨智媒信息是非,自觉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全面学习智媒理论和相关技术应用,不断提高智媒素养,利用智媒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推动思政课教学智能化进程。

(四)创新课堂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科学有序的课堂管理,是讲好思政课的前提。智媒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突破了思政课教学的教室空间壁垒,学生在手指触动屏幕之际就能轻易做到网络信息接入、虚实空间切换和游离课堂教学。教师如果不善于管理课堂教学,学生很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移动通讯终端上,玩手游、刷微博、刷抖音、看影视等新型“上课走神”现象层出不穷,不仅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针对这些情况,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学习通、爱课程等智媒平台丰富课堂管理手段,比如对学生进行智能签到以准确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引导学生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活动,营造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环境。

智媒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大势所趋,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顺应这一新趋势并充分发挥智媒的积极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认识到,智媒融入课程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演进过程,需要自觉加强专业理论和智媒技术等方面的学习,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创新智媒技术在教学场域的应用模式和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满足当代大学生思想成长的需要。

猜你喜欢
智媒思政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智媒时代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智媒”时代下的播音主持艺术“新观”
智媒趋势下新闻编辑视觉素养培育的文化维度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深度化、智能化、互动化:智媒语境下的融合发展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