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定势的克服策略

2021-12-29 21:16梁世辉
科学咨询 2021年34期
关键词:定势思维数学

梁世辉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天等县驮堪乡文秀小学 广西崇左 532800)

小学时期是学生正式进入系统性学习的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最容易形成思维定势的阶段。数学是一门注重思维逻辑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促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有利有弊,运用得当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整体的知识体系,可以在既定条件不变时,引导学生形成条件反射,调动脑海内的储备知识,及时有效地解决相应问题。但若运用不得当,过多依托于系统化学习,也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受到限制,产生倾向性,若是长期使用惯性思维,创新意识受阻,学习问题无法得到正确解答,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妥善的运用思维定势。

一、克服思维定势的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影响

思维定势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所具有的惯性理解,由于数学具有独特的学科特征,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符合数学思维,符合数学方法论要求的思维模式,以此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但运用不当,也会生成弊端,尤其对于农村的孩子们而言,他们的生活圈子大多较为狭窄,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跟城市相比而言有很大差距,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农村学生更容易产生思维定势的局限性,有时学生学习数学公式和背数学概念,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不能够拓展思维。因此,在发展建立符合数学思维的思维定势上,既要维持积极影响,也要克服消极影响[1]。

(二)有利于解决思维定势局限性的弊端

受到日常生活概念的影响,当学生用习惯性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具体要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致时,思维定势可以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是当这种习惯性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具体要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致时,或仅仅只是相似时,定势思维会阻碍问题的解决,使思维进入死胡同,让学生陷入思维循环的局面,不仅不利于学生在小学数学上的学习,而且会使学生产生自我怀疑。因此,学生的思维定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

鉴于思维定势对学生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努力克服消极影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打破常规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新思维方式,探索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光要注重形式上的多样,还要注重种类上的多样,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学习中反对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反对不加思考地运用这些东西,反对用记忆代替思维,生搬硬套代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会学生摆脱原思维定势的束缚。

二、克服思维定势的优势

(一)有利于学生全面看待问题

培养学生学习素养,教会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事物的本质特征入手,掌握知识的关键。在做题时,很多题型具有鲜明的特征,使学生记忆深刻,学生在看到与记忆中相似特征的问题时,会下意识地用以前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片面地看待同类题型,不顾习题的已知条件是否已经发生变化,依然沿用常用的解题思路,最终产生错误判断。克服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可以使学生全面看待问题,发现事情的本质。

(二)改变学生惰性思维

学生普遍存在惰性心理,尤其是面对不愿意学的学科时,会下意识地寻求最简便的方法,拒绝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只单一地从一个方面看待问题,抱着“为完成作业而学习”的目的,不愿意主动探索,主动延伸。教师要克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定势,有效打开学生的思维,改变学生懒惰的心理,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2]。

三、思维定势的克服策略

(一)坚持反复练习,克服思维惰性

学生巩固知识克服思维定势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不断的练习。在练习大量习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而多思考克服自身的思维惰性,学生在初次练习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不愿多思考,凭借着以前的公式或者类似的解题形式解答现有习题,但只要教师在学生初步练习发生问题时就将错误纠正回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学生进行不断的练习,教师也需要及时指导,及时纠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通过反复练习,克服思维惰性。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学生很容易忽视运算法则,按照顺序进行计算,忽略乘除先计算的规律,做出来的答案不仅不对,还会形成错误的运算记忆,在以后的学习中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失误,所以教师在进行这一门课的教学时,可以分别将加减乘除单独列出来,让学生学会先算乘除,再算加减的方法,然后反复练习类似的计算题,若是遇到有问题的同学,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指出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学生在明白乘除运算的规律后,教师可以改变试题中的一部分,比如将原先做过的试题加上括号或调换一下顺序,让学生注意到解题思维的本质,通过变换试题已知条件,让学生学会全面看待问题,杜绝“想当然”的做题方法。

(二)小组合作,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思维定势的形成受到心理和环境的影响,教师帮助学生转变自身的思维模式,就要先针对学生常规存在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充分利用变式改变学生单一的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结合现实中的案例以及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明白试题中所存在的问题与现实生活中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学生从题海里解救出来,通过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弄清每节课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共同完成学习,培养协作能力,在课堂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参与机会,有更多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3]。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3到5人自愿组成一个小组,让学生将现实中看到的物体带到课堂上,比如可以带长方形的书,圆柱形的水杯,扇形的扇子等,然后让学生根据多边形面积的公式计算出这些现实中随处可见的物品的面积,接着在纸上画出所带物品的图形图案,再利用公式计算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平面与立体的差别,通过书本和现实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到常规的思想解决方式与实际问题的解答存在着很大差异,若只使用固定化的思维,无法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扩大完善认知结构,在小组成员的讨论下,获得正确的解答方式。在遇到一些特殊的图形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这一特殊的图形时,也可以画出不同样式的三角形,例如等边等腰直角等特殊形状的三角形,教师通过互联网的演示,改变三角形的角的度数和顶与底的位置,让学生通过看到这些变化的图像样式改变三角形只有固定的运算方式的错误思维,教师展现出变式的图形引导学生自己判断运用哪个公式进行计算。教师展示的图形可以是同样的周长,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个人计算不同图形,然后对比一下面积和运用的公式的不同,了解周长与面积的关系,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4]。

(三)鼓励求异,培养发散思维

消极的思维定势会抑制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限制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框架中,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更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突破传统的束缚,鼓励学生追本溯源,不光要知道为何要使用这套公式,更要明白是如何想到的,如何使用这套公式,同样一道题也有着多样的解决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在与生活环境紧密的联系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思考中启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算式创设出不同的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让学生把教室当做打折商场,教师说出一个算式“2×5-3”让学生发散思维,根据这个算式编出实际问题,采用个人积分的方式,提出问题的加两分,前三名回答问题的加一分。教师可以先举出一个例子,例如商场里的一根笔是五元钱,如果买两只及以上就减三元,问有15元可以买多少支笔,类似这样的实际问题,教师改变算式,学生变换已知量和未知量的方法,将一道题变换为多道题,培养学生的多项思维,将教室变为商场,也可以让学生沉浸在课堂中。采用积分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多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多角度看待问题。教师将解决实际的应用问题作为重点训练,启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大限度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努力克服消除其消极影响。思维定势的作用是双重的,农村的孩子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碰到的各类问题,往往显现出各自特殊性和多样性,若是仅仅依靠自己的惯性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很容易出现错误,若能正确运用思维定势,则可以引导学生形成非条件反射,及时高效地解决相应的问题,有效避免遇到突发事情,大脑宕机,无从下手的窘境。但若是惯性思维过于僵化,也会将学生放到僵死的道路上,无法得到正确的解答,形成的定势思维会阻碍数学应用范围的拓展。因此,在小学教学阶段,教师也应适时变换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使用思维,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提升,真正做到学好数学。

猜你喜欢
定势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试论中学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研究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