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策略

2021-12-30 05:54王瑞冰
辽宁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体教习惯

王瑞冰

(沈阳市第五十一中学)

学校体育在我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和教育的融合,对于中小学校而言,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常抓不懈的工作。随着近些年国家关于体教融合政策的出台,“体教融合”工作效果的提升变得愈发紧迫。笔者通过对体育核心素养的分析,探讨体育和教育相互融合后所创造的积极效应,提出“体教融合”视域下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体教融合”的教育政策背景

201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体育强国建设全面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随着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逐渐得到更加深度的发展,全社会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表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通过体育课、课余训练、竞赛活动等形式多样的途径大力发展体育,并从政策文件角度出发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打造坚实的保障基础。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学校体育摆在突出且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出学校体育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辅助作用,加大力度贯彻落实我国的重要政策文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

通过对国家相关政策的理解我们认识到,在学校体育的发展中,要把实现立德树人、培养技能人才、学生体育工作作为重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第一个方面,是立德树人,也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第二个方面,是培养优质人才,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来保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第三个方面,中小学培养出的人才必须符合社会的发展,我们需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符合新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让这些人才有用武之地。

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通过体育学科的不断学习,最终促使学生掌握体育品质、体育技能及体育行为,其中包括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体育情感指的是热爱体育,体育兴趣度高;体育品格指的是能坚持且守规则、善于合作、顽强拼搏、形成一定的高尚品格等;运动能力指的是走、跑、跳、投、掷、钻、爬等能力,是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运动习惯指的是定期坚持运动的良好运动习惯;健康知识指的是运动伤病处理、科学健身知识等;健康行为指的是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养成自我运动防护意识等。

三、运用“体教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

(一)体育情感与品格的培养策略

体育是一项需要身体力行的运动。在增强学生体育情感方面,不仅要开齐、开足体育课,还要保证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增加学生与不同体育项目的接触机会,促使其感受到体育的乐趣所在。对于学生体育品格培养方面,要充分发挥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作用。

例如,在体育课的篮球运动训练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篮球技能,同时还要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规则意识,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再如,开展亲子运动会,增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添家庭的和谐融洽气氛。又如,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而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观看奥运会比赛时,除了关注比赛结果,更要学习、体会奥运健儿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团结合作精神和拼搏竞争意识。

(二)运动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策略

体育活动不仅对学生的运动能力有着一定的锻炼作用,通过一定的外在激励机制还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其运动习惯的养成。

传统体育课堂中缺乏情境教学的使用,教师用抽象的概念解释体育知识,容易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阻碍。运用摄影展示的方式,将体育训练与日常生活场景相融合,能够让学生既迅速进入体育运动的状态,同时又可以将体育运动的技巧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例如,学校通过组织“我运动、我参与、我快乐”亲子体育摄影展,记录亲子运动的瞬间,为学生开辟自我展示的园地,提高他们的运动成就感,同时让父母通过运动参与以及摄影记录的方式,融入到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当中。

体育习惯的形成需要学生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在中小学的管理中,要把提高学生运动能力、促进其习惯培养提升到新的高度。学校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动,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在线下,要确保校园的运动场地空间足够、体育器材类型多样,保证学生课后有可以锻炼的地点和工具。在线上,运用微信群、朋友圈、打卡小程序等互联网工具,让学生用图片、短视频记录每天的运动状态,形成网络聚集裂变效应,带动运动习惯的养成。打卡制度还可以巩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体育工作,明确工作的主导主体、执行主体、负责主体,使管理工作得以连续。

(三)健康知识与行为的培养策略

对于学生在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引导上的策略可采用多方联合的形式,借助多方力量共同帮助学生普及健康知识。学校通过提供丰富的体育知识素材,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加深对体育运动的了解,提升其体育认知水平。学校可定期举办体育知识竞赛,以运动的注意事项、足球(篮球)的起源、体育比赛的历史、奥运知识等为出题内容,赛后要表彰优胜学生,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周围的学生。

加强“体教融合”应重视社会力量。学校可以与当地社会组织合作,共同举办体育节活动,提高全社会关注体育的重视度,为学生的体育行为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学校还可充分利用社会群体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资源。例如,学校可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生身体素质情况,设立篮球、足球、跳绳、长跑、轮滑等项目的体育社团,有条件的可组建学校代表队,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参加某一体育项目的区域乃至全国体育联赛。

总之,对于体育、教育的融合,要从实处做起,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拓宽体育发展领域,丰富内容形式,最大限度发挥体育的教育价值,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落实好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

猜你喜欢
体教融合体教习惯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好习惯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