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流域传统农具现状及对策

2021-12-30 01:10罗彬香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21期
关键词:左江稻作农具

罗彬香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图书馆,广西 崇左 532200)

左江由发源于中国广西及越南境内的多条河流汇聚而成, 其流域包括了中国广西崇左市现辖属的五县一区一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这一地域被普遍认为是壮族先民发源地,目前也是壮族人口聚集区[1]。该地域有着非常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摇篮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转型,当地正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传统农耕文化建设滞后,一些传统农具面临着失传的风险[2]。为了保护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左江流域需要加强对传统农具的保护工作,以此降低传统农具灭失的可能,使传统文化可以保存下来。

1 左江流域传统农具概况

自古以来,左江流域农业生产非常旺盛,水稻是当地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左江流域的先民在种植水稻时使用了许多铁质工具,同时还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木质农具,这些铁质农具和木质农具都是左江流域稻作文明的重要象征,其主要的传统农具有犁、耙、锹、铲、锄、镰、耘田器、大谷桶、石滚、禾叉、辘轴、箩筐、风柜、谷囤、谷磨、石磨、水碾、冲臼等器具,以犁、耙、锹、铲、锄等为主。其中木铲形状像是铁锹,主要是以木削制而成,长度约为1m左右。该农业用具用途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夯土,同时也可以用来平整土地,由于其制作相对简单,因此在左江流域流传相对广泛。犁分土犁、哎犁两种,壮族农民惯用土犁,犁咀尖,俗称鸡咀犁头,汉族多用哎犁,犁咀扁形,称鸭咀犁头,都是铁铸犁咀,用木犁配套而成,一把犁重5kg左右,用牛拉人扶。耙有铁耙、木耙,也分大耙、小耙两种,大铁耙为12齿,重约10kg,用牛拉人扶,一天可耙田0.40hm2~0.53hm2,小铁耙5齿,重5kg左右,专用中耕玉米、花生地。木耙主要分为牛耙和手耙两种不同的类型,手耙是一种长约30cm、宽约20cm的长方形木板;牛耙与铁耙相似,只是其全部材料以木头为主,主要适用于平整土地和田间操作之用。

2 左江流域传统农具保护面临的困境

2.1 传统农具保护工作缺乏科学有效规划

目前,左江流域有关传统农具保护工作非常凌乱,农具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完整度并不相同,有些农具急需修护。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并没有出台有关农具保护专项文件,致使左江流域农具保护缺乏科学有效规划,农具存在随意放置的情形,缺乏必要的保护工作。除此之外,当地农具保护场所缺乏客观的保管环境,甚至有些保管地区只是简单的堆放,这种保管强度很难有效保护传统农具,甚至可能会加速传统农具的腐朽和老化,严重影响传统农具的保护效果。

2.2 传统农具的保护资源非常有限

目前,左江流域传统农具保护资金是以政府财政拨付的方式为主,缺少社会化资金,政府的补助只能够暂时维持基本的保管现状,远远无法达到全面保护的目的,也难以达到开发保护的目的。与此同时,左江流域传统农具保护的场地主要是一些农院所改造的场地,面积非常有限,无法为农具保护提供客观有效的环境。例如,一些保护场地过于潮湿,容易导致细菌的繁殖,而细菌繁殖会加速传统农具的腐朽速度。

2.3 缺乏多元化的传统农具保护方式方法

左江流域传统农具的保护依旧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缺乏多种不同的传统农具保护方式方法,例如当地缺乏专门用于保护传统农具的博物馆,同时也缺乏旅游保护模式。

3 左江流域传统农具保护措施

3.1 建设专业博物馆

为了提高左江流域传统农具的保护工作,左江流域可以建立专门的传统农具保护博物馆,打造博物馆保护模式。农具保护博物馆收集、陈列和研究左江流域农具,通过博物馆向人们展示稻作生产的全过程,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高质量仿真农具的生产使用方法,使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可以设身处地地感受稻作生活的真实感。同时,博物馆可以使用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这些现代信息技术让参观的游客切身感受到农具的魅力,使各种农具可以被人们所熟知,让左江流域的农具可以更好地保存下来,传至后代。除此之外,左江流域还可以探索建立生态博物馆,通过生态博物馆将当地传统农具保存下来。生态博物馆主要是以当地农民作为文化保护主体,吸引农民参与到农具的保护工作之中。由于农具是稻田耕作的工具,其分布非常分散,很难有效集中进行保护,因此可以发动农民建立起小型生态博物馆,通过生态博物馆的方式激发民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以此提高左江流域农耕农具保护的质量。

3.2 留存数字化影像资料

为了保护左江流域农业生产农具,当地还可以为农具开设专业的数字化影像,通过数字化的影像留存农具资料。为此,左江流域的相关政府部门可以把现有的农业生产农具收拢在一起,为每一个农具拍摄专题影视片,通过专题影视片形式详细记录每一个农具的形状、大小、用途、保存方法及其他相关资料,形成左江流域特色农具文献,而这些左江流域的特色农具文献可以永久有效地保存下来,通过互联网在网上广泛传播,让更多的民众可以了解、认识这些农具,以此提升农具保护效果。

3.3 旅游开发模式

农业稻作农具文化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当地已经形成了与稻作有关的歌谣习俗等特色文化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旅游价值。稻作农具价值独特,经过旅游开发可以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可以满足游客的认知需求。为了保护左江流域的传统农具,当地还应当加强旅游开发,通过农业耕作体验式旅游,让更多的游客体验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以这种自然而又淳朴的旅游形式吸引游客,同时还可以向游客售卖一些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可以是传统农业农具的模型[3]。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旅游需求,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保护传统农业农具,是对传统农业农具的开发式保护。

3.4 其他措施

3.4.1 加强领导重视。为了有效保护传统农业农具,左江流域领导需要重视传统农业农具的保护工作,制定传统农业农具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的目标及内容,同时还需要出台保护措施,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在保护中的作用,以此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确保传统农业农具的有效保护。

3.4.2 完善立法规范。为使传统农业农具保护工作可以一直延伸下去,当地还需要加强法治制度的完善,切忌过度开发,同时也切忌不必要的破坏,通过专门的法律确保传统农业农具保护工作的有效性,以此提升传统农业农具保护的质量。

4 结束语

为了有效保护左江流域传统农具,左江流域需要建设专业的农具保护博物馆,留存数字化的影像资料文献,探索旅游开发模式,同时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强重视,加强立法,以此提高左江流域传统农业农具保护的质量。

猜你喜欢
左江稻作农具
古代农具“奇妙夜”
节水灌溉减施磷肥对黑土稻作产量及土壤磷利用与平衡的影响
木棉花英雄花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研磨式谷物加工农具
悠悠左江情
魅力左江
基于历史与现实视域的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探索
广西左江民歌融入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探析
擦亮稻作(那)文化品牌 弘扬稻作(那)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