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

  • 广西稻作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那”节俗的族际交流
    0008)广西的稻作民族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和民族性格等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建了稻作民族 “那” 文化的历史记忆。广西的 “那” 节俗指在广西各个稻作民族中流传的、共有的,与稻作文化相关的节日及其节庆民俗活动。“那”节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稻作民族水稻种植、生产生活意识观念的载体。广西稻作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发展及交流中形成了一系列因 “那” 而乐的节日文化,有以祭祀崇拜对象为中心的节日如蛙婆节、牛魂节、社节;有庆祝丰收、酬谢神灵护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6期2023-12-12

  • 论壮族稻作文化的生境、表征与传承
    乃昌所著的《壮族稻作农业史》一书作序时,农史学家游修龄先生指出:在(水稻)长江中下游起源说的研究中,并非完全没有考虑西南少数民族的稻作起源问题,只是研究者们大抵采纳了流行的观点,即秦汉大统一以后,引起长江中下游的百越族纷纷向西南迁徙,从而把稻作带向西南。这样,少数民族的稻作起源成了长江中下游稻作向四周扩散的余波[1]。“长江中下游起源说”与日本学者佐藤洋一郎所提出的“籼粳起源二元说”构成了当时的学术争鸣,而包括覃乃昌在内等学者的相关研究又不同于此二论说,如

    中国稻米 2023年4期2023-09-19

  • 水稻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
    今7000年前的稻作遗址之前,国际学术界始终认为中国水稻是境外传入,忽略了丁颖的研究。扭转局面的变化得于考古发现:20世纪50年代湖北京山屈家岭、重庆巫山大溪发现水稻遗址,此后20多年内中国各地陆续发现水稻遗址达90处,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近70处,尤其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水稻遗址,以及浙江桐乡市罗家角遗址的发现,震动了整个学术界。面对这些发现,学术界不再否认中国作为水稻起源地,但也没有放弃旧有的说法。国外一些学者又做了一番折中,提出印度奥里萨邦、

    环球人文地理 2023年1期2023-05-30

  • 知识扩散何以影响稻作系统转型实践?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链式中介效应
    稀缺。特别是南方稻作区,有机质减少、耕作层变浅、土壤酸化等问题突出;加之南方各省近年来农产品安全事件频发,造成公众对南方稻作区土壤污染问题的普遍担忧。鉴于此,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案。中国有近6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米生产与安全直接关系到居民生计与健康。作为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不断强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3年1期2023-01-15

  • 海南岛史前稻作遗存的首次发现
    海南岛史前时期的稻作遗存外,还发现了块茎类和其他种属的野生植物种子。就浮选结果来看,海南岛史前遗址的生业经济主要还是以渔猎和采集为主,而稻作遗存的发现对于探讨海南岛的史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史前稻作传播路线等学术问题则有重要的意义。(左上:出土稻米 右上:出土稻米 左下:豆科 右下:疑似块茎碎块)海南5处史前沙丘遗址出土的主要炭化植物遗存照片

    农业考古 2022年6期2023-01-05

  • 传统农耕文化下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保护研究
    坚定了中国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这一推断,这足以说明,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现今的农耕文化经历了一万余年的发展[2],具有古老性和极高的科研价值。2010年,稻作文化遗产被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2013年,万年稻作文化遗产首批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4]。“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东乡野生稻、万年贡谷和稻作文化”共同组成了万年稻作文化系统[5]。总的来说,万年稻作文化是古万年人在水稻驯化与栽培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本文将从传统农耕文化角度探讨万年稻

    今古文创 2022年43期2022-12-17

  • 万年贡米: 来自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
    孙艺婷» 万年稻作文化系统江西省万年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水土含有多种矿物质、山高垅深日照奇特、泉流地温变异等特征,这些特性为当地特有的稻作品种生长奠定了基础。万年人在世代耕作水稻的过程中,培育繁殖了多个品种,包括团粒早、莲塘早等早稻、堆屎白等中稻,以及坞源早、野禾仂等晚稻品种。其中,坞源早由于品质优良,后来成为进贡皇宫的“贡谷”。万年考古成果及围绕传统贡米种植生产形成的农耕器具、生产方式、民俗文化以及万年稻谷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了“野生稻—人工栽培野生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2年17期2022-11-21

  • 稻作神话的空间叙事与族群互动* ——以西南民族为例
    度、精神等层面的稻作文化。流传于西南民族地区的稻作神话,是其稻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稻作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文化资源。学术界一般倾向于将神话传说视为一种隐藏、承载或隐喻历史、社会和文化记忆的民间叙事,它表达了相应的历史信息、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一些专注于叙事学研究的学者还强调,叙事具有我们熟知的时间性,更具有空间性,“一切叙事都是在时空中展开的文化行为”“人类的叙事活动与人类所处的空间及其对空间的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1]28而空间不仅是物理或物质的存

    广西民族研究 2022年6期2022-09-25

  • 再论古代日本的稻作农耕* ——基于农业技术交流的视角
    古到近世,日本的稻作农耕无时无刻不受到中国传统农学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从日本两千余年稻作农耕的历史实践来看,其传统稻作技术与农耕方式是颇有特色和成效的,对当世和后世社会影响深远。正如日本当代农史学家堀尾尚志所说:“日本稻作农业经过千年的发展,在建立起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推动了以米谷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相关技术理念和措施对当代农业生产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关于古代日本的稻作农耕,佐佐木高

    农业考古 2022年3期2022-07-06

  • “那”乡出好米
    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是以壮族水田文化为特色的稻作文化系统。遗产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安县南圩、那桐、乔建等10个乡镇,水稻种植面积22万多亩。早在6500年前,壮族先民在隆安创造了大石铲文化,同时创造了“那文化”。广西隆安县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是以壮族稻作文化为特色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隆安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北角,自古就是壮族聚居区,目前壮族人口占94.6%,区域内河道纵横,湿地密布,水、土、热资源丰富,发展稻作农业的自然条件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2年6期2022-04-27

  • 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文化景观基因特征 ——以广西龙胜龙脊梯田为例
    龙脊梯田为代表的稻作梯田农业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地代表,研究稻作梯田农业系统的文化景观基因特征有利于科学评判农业文化遗产地蕴含的价值,对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兴旺、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二、南方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文化景观基因特征识别(一)南方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概况中国南方稻作梯田2018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包含福建尤溪联合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和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福建联合梯田位于尤溪县,自宋朝以

    社会科学家 2021年10期2022-01-12

  • 浙江省以“上山”为源头的稻作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
    江省拥有上万年的稻作文化历史,具有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存,如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青田稻鱼共生、湖州桑基鱼塘、云和梅源梯田、杭州南宋八卦田等遗迹遗存、农耕景观,以及各地的一些民间风俗、禁忌信仰等精神文化[3]。目前,浙江省共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 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2个,总数居全国第一。2005 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入选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亚洲唯一入选的农业系统;2015 年,距今1 000 多年历史的“云和梯田农业

    中国稻米 2021年6期2021-12-09

  • 我国水稻品种更新与稻作技术改进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及趋势分析
    稻生产能力,我国稻作技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水稻品种也得到显著改良,高产品种的应用使得水稻单产相较于20 世纪60年代已提高3 倍之多,对总产提高的贡献达50%[1]。稻田水分管理技术得到改进,我国多熟稻作区实行的间歇灌溉,促进了籽粒灌浆和水稻产量提高[2-3]。氮肥等农用化学品投入显著增加,也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4-5]。稻作制度及其区域调整也非常明显,比如稻作北移,近50 年来北方一熟单季稻作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485%,而南方双季稻作面积却下降了

    中国稻米 2021年4期2021-08-03

  • 丰收节主场活动掠影
    字农业应用展示、稻作文化科普展、乡村振兴促进法普法直播、非遗及农耕文化展示、采菱捕鱼农事体验等活动,着力呈现农民群众奋发昂扬的精神面貌,充分展现乡村振兴的光明前景。湖南长沙主场活动在长沙县举办,突出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燦烂的稻作历史文化、雄厚的水稻育种实力,充分展示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坚定决心,并组织开展“国之大者——稻作文化与粮食安全论坛”、全国农民文化艺术展演、“稻花香里画丰年——一粒米的时空旅程”稻作文化展等重点活动。四川德阳主场活动在广汉三星堆镇举办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1年19期2021-05-31

  • 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价值
    农业生产的主体,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是长江经济带重要文化遗产,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 年11 月14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促进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长江经济带稻作生产及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在世界稻作发展史上具有起源早、地位独特之特点,被誉为“世界稻作之源”[3-4]。传承、保护稻作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1年1期2021-03-01

  • 壮族稻作文化在现代大米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谭阳 章鉴烽壮族稻作文化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使得水稻类农产品特色鲜明,但由于大米农产品包装创新能力薄弱,没有凸显出地域性农产品的独特之处,品牌化意识薄弱,包装形式杂乱无章,抑制了农产品行业的发展。壮族稻作文化在整个稻作文化篇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有着丰富的表现与载体形式,故此将壮族稻作文化融入到大米包装设计中,强化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加强产品的品牌建设,为传承和保护少

    网印工业 2021年1期2021-01-26

  • 试论东北稻作发展:从20 世纪初到21 世纪初
    的禁边政策,东北稻作直到近代才开始发展。自19世纪中期至今的短短150年里,东北从荒漠之地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实现了惊人的发展。东北稻作的发展与两个节点有关:第一个节点是日本占领东北后,日本政府根据殖民侵略需要在东北进行了大规模水田开发,开发了东北稻作的产能;第二个节点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出于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和发展经济的需要,大力开发水田,东北稻作产能急速提升。两个节点对东北稻作的发展均有推动作用,但是因为相悖的发

    江苏社会科学 2020年6期2020-12-25

  • 万年:世界稻作文化源起
    四个第一成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有人说,万年是一块神奇的地方,是一座文化生态的乐园。为了一探究竟,记者从南昌出发,沿杭长高速一路往东,驱车近两个小时,就进入了浸润着稻香的万年县城。沿途不时有各种与稻作相关的雕塑,市民广场的世界稻作文化墙,还有稻作文化公园……在现代化的万年,每一处仿佛都散发着稻作文化的魅力。世界稻作之源说起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不能不提到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仙人洞位于距万年县城12公里的大源盆地小荷山山脚,为一石灰岩溶洞,面向东南。进入洞

    江西农业 2020年12期2020-07-24

  • 瓯骆文化的本质:稻作文化
    共性就是他们同为稻作民族。瓯骆文化的本质就是稻作文化。一、瓯骆稻作农业的起源关于稻作农业起源发祥地的问题,是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对此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著名稻种资源遗传学专家王象坤提出,稻作农业发源地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该地发现我国最古老的原始栽培稻;(2)该地同时发现栽培稻的野生祖先种——普通野生稻。(3)该地或其附近有驯化栽培稻的古人类群体及稻作生产工具;(4)该地当时具备野生稻生存的气候与环境条件。”对此,学者们非常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3-15

  • 关于召开“2020(长沙)国际稻作发展论坛”的通知
    20(长沙)国际稻作发展论坛”将于2020年10月在湖南长沙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交流、合作、繁荣,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有关实现粮食安全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推动国际稻作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水稻生产绿色、高效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稻农致富。本届论坛将以学术交流、文化宣传为主要内容,通过田间展示、专家论坛、稻米品鉴、科普体验、传媒推介等方式,展示世界稻作产业科研技术及装备发展新成果,促进水稻良种、良法、良具、良品全产业链交叉融合发展。欢迎国内外从事水

    作物研究 2020年3期2020-01-12

  • 稻作村落建设:乡村振兴的新视野 ——以宁波市为例
    宁波积淀了深厚的稻作文化。1973年,河姆渡遗址被发现。当时,河姆渡的稻作遗存是整个中国南方已知稻作遗存中年代最早的考古发现,稻作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丰富内涵之一。如今,传统的稻作村落和稻作文化正在消失。推进稻作村落建设将是宁波乡村振兴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宁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对中国稻作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稻作文化面临断根风险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城市的快速扩张,宁波稻谷种植面积出现了断崖式下滑,承载着稻作

    浙江经济 2019年23期2020-01-08

  • 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的特征、价值与保护
    标本,由此将世界稻作起源由7 000年前推移到1.2万年前,此地则被称为“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1]。这一考古成果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年百项考古发现之一,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010年6月,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Wannianrice culture system)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期2019-12-15

  • 稻,不止米饭那么简单
    稻的原产地和世界稻作起源中心之一(西非有栽培产量不高的非洲稻,作为另一稻作起源地),史前栽培稻遗存的出土地点已达一百六七十处,时间在万年以上的就有数处。以中国为中心,进一步向四维辐射,传播的不仅是有形的稻(包括稻作技术),还有无形的稻作精神文化。稻与稻作是两回事儿一般来说,伴随稻的传入,栽培技术也随之而来,是为稻作的发端。然而例外并不罕见:欧洲早在史前时期就开始进口大米,特别是在罗马帝国和希腊,但欧洲于中世纪后期才开始栽培水稻。稻的栽培技术首先传入西班牙,

    百科知识 2019年15期2019-11-18

  • 稻,不止米饭那么简单
    稻的原产地和世界稻作起源中心之一(西非有栽培产量不高的非洲稻,作为另一稻作起源地),史前栽培稻遗存的出土地点已达一百六七十处,时间在万年以上的就有数处。以中国为中心,进一步向四维辐射,传播的不仅是有形的稻(包括稻作技术),还有无形的稻作精神文化。稻与稻作是两回事儿一般来说,伴随稻的传入,栽培技术也随之而来,是为稻作的发端。然而例外并不罕见:欧洲早在史前时期就开始进口大米,特别是罗马帝国和希腊,但欧洲于中世纪后期才开始栽培水稻。稻的栽培技术首先传入西班牙,但

    百科知识 2019年16期2019-09-02

  • 优质常规稻新品种桂育8号生态适应性研究
    只布在桂南和桂中稻作区,因此审定适宜种植区域为在桂南、桂中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该品种在区试中表现优异,产量较高,比对照平均增产6.68%,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18.14%(在当年参试品种中排名第1);米质特优,胶稠度高达90 mm,垩白度只有0.2%,整精米率67.0%,远优于国标1级米标准,属软米型,特别适合南方人大米消费习惯,自育成后在桂南、桂中稻作区迅速推广。为了发挥该品种更大的应用价值,扩大其种植范围,笔者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关于

    中国稻米 2019年4期2019-08-15

  • 万年贡米:来自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
    今12000年的稻作遗存,被考古界公认为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万年考古成果及围绕传统贡米种植生产形成的农耕器具、生产方式、民俗文化以及万年稻谷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了“野生稻—人工栽培野生稻—栽培稻—稻作文化”这一稻作发展历程,共同构成了“百年贡米产业、千年贡谷遗存、万年稻作起源”的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于2010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成为构成江西省 “万年稻作、千年瓷都、百年红色”三大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9年10期2019-07-05

  • 不同稻作方式对连粳7号的影响研究
    栽培方式,对不同稻作方式对连粳7号的影响进一步进行了分析,旨在实现连云港市连粳7号产量结构、稻作方式的完美契合,提高连粳7号的种植效益。1 材料与方法试验用水稻品种为连粳7号,农业综合展示基地的前茬种植小麦,为黏性土、肥力中等、茬口一致,有良好的排灌条件。本试验采用4种稻作方案,分别为插秧机插播、抛秧、直播、手栽方法,并配合高产栽培技术(下文详细阐述)。试验小区长、宽规格为33.0 m×8.5 m,2次重复试验,具体设计方法如下。1.1 插秧机插秧落谷后采

    乡村科技 2019年21期2019-02-21

  • 我国水稻50年增产130% 减排70%
    国水稻品种改良与稻作技术创新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也为碳减排作出重大贡献,纠正了世界对我国现代稻作高产、高碳排放的错误认识。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环境研究快报》(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研究团队通过多年的大样本品种比较、田间定位监测、区域调研和历史数据挖掘,综合评价了近50年来我国品种更新、栽培创新和稻作制调整等对水稻产量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作科所研究员张卫建介绍,他们发现,通过稻作北移、高产品种和控水增氧

    中国食品学报 2019年11期2019-01-14

  •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发展探讨
    .ac.cn)水稻作为五谷之首,在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也在农业文化遗产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在截止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57 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就有10 项(中国南方稻作梯田项目包括了福建尤溪联合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4 个子项目),且全部位于亚洲地区;在91 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中,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有19 项;在2016年原农业部发

    中国稻米 2019年6期2019-01-07

  • 关于召开“第一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 ——2019年国际(长沙)稻作发展大会暨中非稻作发展研讨会”的通知
    9年国际(长沙)稻作发展大会暨中非稻作发展研讨会”由中国工程院袁隆平院士为主席的国际稻作发展论坛理事会等单位承办。届时将邀请世界著名稻作专家做主题报告,围绕中非“八大行动”项下农业领域相关举措落实工作,共同探讨中非农业合作特别是稻作生产领域合作模式,分享各国农业特别是稻作发展经验,发布杂交水稻在非洲推广种植的最新成果等。欢迎国内外从事水稻栽培、育种、制种、稻米产业研究和管理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种子企业和学生参加本届国际稻作发展大会。现将大会相关事项通知如

    作物研究 2019年2期2019-01-05

  • 2019(长沙)国际稻作发展论坛暨中非稻作发展研讨会在长沙隆重召开
    19(长沙)国际稻作发展论坛暨中非稻作发展研讨会在长沙隆重举行。6月27日上午,来自国内外的400多位稻作专家汇聚星城长沙,共同见证2019(长沙)国际稻作发展论坛暨中非稻作发展研讨会开幕。包括袁隆平、谢华安、张洪程、陈温福、罗锡文等两院院士在内的国内稻作专家以及来自马达加斯加、埃及、马里、肯尼亚、贝宁、马拉维、塞纳加尔、纳米比亚、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和越南、柬埔寨、菲律宾、泰国、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多米尼加等国稻作专家到场。开幕式上,还邀请了湖南

    作物研究 2019年4期2019-01-05

  • 稻作人家在荣兴
    直到2016年“稻作人家”悄然问世,才再度受到了人们瞩目。从民宅到民宿“稻作人家”是荣兴的一个民宿村,其规模为东北最大。这个规模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伴随着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近年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持续推进,荣兴已有越来越多的民房被闲置下来,其中多数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些年里农工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空前强烈,且还基本具备了与这愿望相匹配的实际能力,于是迅速掀起了一轮自建住房的热潮。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建得不遗余力,选材用料毫不含糊,以至于眼下看着仍然规整利落

    今日辽宁 2018年6期2018-12-21

  • 傣族传统稻作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松摘要:傣族传统稻作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在分析傣族传统稻作文化的载体、特点和旅游开发意义基础上,提出了“稻作”文化展示、“稻香”风情体验、传统稻作文化节等具体策划项目,并建议选取“公司+农户”模式、打造延伸的文创旅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争取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扶持等,以期实现旅游开发促进传统稻作文化的保护。关键词:傣族稻作文化旅游开发傣族作为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灌溉技术,且拥有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产。云南西南部傣族聚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26期2018-11-02

  • 稻作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模式探析
    330045)稻作物经由野生稻、人工栽培野生稻到栽培稻的几千年发展历程,最终主要体现为稻作文化。稻作文化是指祖先在长期水稻耕作中累积的稻谷生产、农业技术经验以及衍生出的生活方式、民俗节日和民间文学。近年来稻作文化存在价值与日俱增,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稻作文化作为最接近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民俗艺术,朴实自然,使人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内心的精神信仰,得到一片净土,怀旧释然。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快速发展,人口聚集,与传统农业经济相适应的稻作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13期2018-08-02

  • 大河与稻作农业起源
    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稻作起源问题。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养活了全球近一半人口。同时,现今世界上种植的水稻几乎都是亚洲栽培稻。亚洲栽培稻起源于普通野生稻,这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但普通野生稻何时何地开始被驯化栽培即稻作农业何时何地起源,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100多年来,这场学术纷争吸引了植物学家、农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以及分子生物学家等相继加入,他们对稻作起源的意见分歧较大,出现有印度起源说、东南亚起源说、长江中下游起源说、华南起源说、云贵高原起源

    化石 2018年2期2018-07-06

  • 优质常规稻新品种桂育9号在广西不同生态区生产适应性研究初报
    只布在桂南和桂中稻作区,因此审定适宜种植区域为桂南、桂中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由于该品种表现优异,产量高(在区试中排名第一)、米质优(属软米型,其他主要米质指标达国标一级),自育成后在广西桂南、桂中稻作区迅速推广。为了发挥该品种更大的应用价值,扩大其种植范围,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关于规范扩大主要农作物品种适宜种植区域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广西桂北及高寒山区稻作区开展该品种的生产适应性试验,为该品种在广西扩大适宜种植区域提供科学依据。1 材

    种子 2018年2期2018-04-09

  • 基于历史与现实视域的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探索
    邝奕轩中国稻作文化是中国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成功表现之一。开展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就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话语体系的民族文化力和国际张力。对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展开历史与现实的考察,准确认知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籍此探寻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关键路径,为推动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借鉴。一、中国稻作文化的历史考察中国拥有古老的稻作遗迹和极其丰富的稻作文化,在历史上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强烈影响。相关研究表明,韩文化的

    对外传播 2017年11期2018-02-05

  • “首届(长沙)国际稻作发展论坛”将于9月在长沙举行
    为更好地展示全球稻作栽培、育种新成果和新技术,助力中国水稻走向世界,促进全球稻作产业健康发展,湖南省作物学会、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与长沙市人民政府拟于2018年9月26-29日举办"首届(长沙)国际稻作发展论坛"。本次论坛组成了以中国工程院袁隆平院士为主席的国际稻作论坛理事会。将邀请世界著名稻作专家做主题报告,打造一场涵盖水稻全产业链的高规格国际性行业论坛。欢迎国内外从事水稻栽培、育种、制种、稻米产业研究和管理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种子企业和学生参会。

    作物研究 2018年3期2018-01-18

  • 家庭农场不同规模稻作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湖南为例
    家庭农场不同规模稻作绩效对于促进家庭农场和水稻生产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成本收益率是家庭农场稻作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9-10]。水稻生产在不同目标导向下存在差异化规模标准,种植利润和产出水平区域差异明显[11]。曾玉容和许文兴[12]分析福建家庭农场经营效率与土地规模之间呈“U”型关系,高阔和甘筱青[13]则实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稻经营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呈“倒U型”曲线,二者结论刚好相反。张悦和刘文勇[14]发现,与小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年6期2017-02-06

  • 擦亮稻作(那)文化品牌 弘扬稻作(那)民族精神
    5000)擦亮稻作(那)文化品牌弘扬稻作(那)民族精神蓝长龙(钦州学院535000)摘要: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是壮侗语诸族先民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并衍生出异彩纷呈的稻作(那)文化。广西各界应以建设稻作(那)文化品牌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群策群力、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稻作(那)文化资源,以此弘扬稻作(那)民族精神和推动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词:稻作(那)文化;品牌建设;民族精神一、擦亮广西稻作(那)文化品牌的重要性1.广西壮侗语族民族与东南亚各族是习俗相

    大众文艺 2016年10期2016-07-12

  • 不同稻作方式对水稻扬粳805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年来最主要的3种稻作方式,应用面积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发挥扬粳805高产、优质的特性,开展了机插、抛秧、直播稻不同稻作方式对扬粳805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以期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供试水稻为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迟熟中粳稻品种扬粳805。1.2 方法1.2.1 试验设计。试验地点位于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河东村,田块土质为腐黏土,肥力均匀。前茬为小麦,品种为扬麦16,产量6 225.0 kg/hm2。每个稻作

    园艺与种苗 2015年9期2015-12-28

  • 让万年稻作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年县农业局让万年稻作文化瑰宝大放异彩◇文/万年县农业局万年县有“贡米之乡”的美誉,“万年贡米”是万年最重要、最绚丽的一张名片。为更好地推进稻作万年的建设,万年县委、县政府将保护与传承好万年稻作文化作为做强万年贡米文化品牌,推进贡米产业化、旅游稻作化的基础,力争做到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弘扬,力争做到通过保护与弘扬更好地助推经济发展。万年县境内仙人洞遗址发现了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从而被考古界公认为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万年贡米原产地

    江西农业 2015年3期2015-12-27

  • 主持人语
    主题之一,其中“稻作文化”起源是其核心内容。作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稻作”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作物,是如何起源、如何传播、如何发展的问题,尽管长期以来海内外学者做出了不遗余力的研究和探索,但是仍然存在较大争议,难以形成定论。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若要对“稻作”起源问题进行精准研判几无可能,目前主要依靠考古发现及其他学科的辅助,相关研究才得以推进。随着史前时代稻谷遗存的陆续发现,研究和探讨中国“稻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5年1期2015-05-05

  • 稻作文化的生态史
    仅是当今世界上的稻作农业大国,同时也是水稻农业的发源地。围绕着稻的种植,中华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稻作文化。然而,对于稻作文化的起源族群,古代先民稻作技术,以及近代少数民族稻作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当今稻作文化所面临的困境等问题或许都是读者关注的问题。本期推出的3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部分回答了上述问题,其内容涉及稻作文化的起源与传播、古今稻作与水的关系及其耕作技术等问题。云南不仅享有“动植物王国”的美誉,同时也是世界上稻作文化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也被誉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2期2014-09-26

  • 稻作起源的族属
    稻)演化而来的。稻作文化特有的建筑样式“干栏”在词源上也源自苗语“ghangt lox”。由此综合判断,应该是长江中游的古苗人最早创造了稻作文化,然后把它传给了周边的古越人,即后世的壮侗语族。关键词:稻作起源;族属;苗语“na”;壮侗语“na”;古日语“na”;苗语“ghangt lox”;古日语“冰木”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4)02-0013-05随着长江中下游稻作考古的进展,稻作起源的时间和地点都越来越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2期2014-09-26

  • 主持人语:稻作文化研究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对话
    已不再稀罕,这在稻作文化研究中得到了较好地体现。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的水稻种植大国,因此,稻作稻作文化的研究在中国无论是自然科学界还是社会科学界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世纪40年代,中国学者从农业、考古等方面,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起源地之一,后来学者们又从民族学、语言学、生态学甚至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了稻作文化的“华南起源说”“云南起源说”“长江中游起源说”和“长江中下游起源说”等。进入新世纪后,多视角多学科跨时空的研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1期2014-08-08

  • 美国《科学》5月9日中国南北差异之“水稻理论”
    北方麦作区和南方稻作区的中国,从文化思维、内隐个人主义思想、忠诚、裙带观念的角度测试了来自6个不同地区的1162名汉族学生。结果发现,来自稻作区的人不像麦作区居民那样会把自己画得那么大,这说明麦作区居民认为自己比别人更重要。来自稻作省份的人更有可能奖励自己的伙伴,这表明群体内部的关系对社会和商业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endprint

    西部大开发 2014年6期2014-07-31

  • 明治时期日本老农在稻作发展中的作用
    普及。二、老农在稻作发展中的作用明治10年代至20年代,在日本农业史上曾被称作老农时代。当时奈良县的中村直三、香川县的奈良专二、群马县的船津传次平被称为“明治三老农”。中村直三逝世后,林远里算是明治三老农之一。因此我们常说的“明治三老农”其实是四个人。1.中村直三的稻作品种改良及石川理纪之助的《稻种得失辨》中村直三出生于奈良县,是三老农中年龄最长的。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对水稻优良品种的收集、试种和推广上。1863年以后,他把通过比较试种来改良水稻品种作为毕生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1期2013-08-15

  • 栽培稻与稻作农业的起源
    曾掀起过一次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热潮。在那一段时期,新发现和新资料不断涌现,新方法和新观点层出不穷,丰富了对稻作农业起源过程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考古学界对科技考古手段的重视和应用。然而,待这股热潮过后,有关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逐渐陷入沉寂,特别是在步入新世纪后,相关的文章越来越少,不同观点的学术争论更加罕见。2007年,发表在国外杂志上的两篇观点完全相对的学术论文将稻作农业起源的问题又重新提上了桌面,一篇是由英国学者傅稻镰(D.Fuller)和E.Harv

    南方文物 2009年3期2009-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