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疫情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发挥育人作用的实践探索

2021-12-30 08:52王娇楠孙宇涛
科学咨询 2021年14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群体疫情

刘 洋 王娇楠 孙宇涛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团委 北京 100191;2.同济大学校团委 上海 200092;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学与物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高校是防范疫情传播、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阵地。其中,大学生群体人数众多、人流量大,且存在寒假返乡、节后返校等客观需求,是防疫工作的重要目标群体之一。在教育部的统一领导下,全国高校部署防范,采用延长假期、延迟开学时间、取消实践实习、每天网上打卡等举措,最大限度确保大学生群体实现“不离家、不返校”,并充分利用腾讯、钉钉等新媒体平台实现网络直播教学和科研。与此同时,在突发疫情形势下,大学生群体在身体和心理方面均面临着巨大考验。如何确保学生遵守当地政府、社区和学校的管理要求,在合理疏导学生心理焦虑与负面情绪的同时,灵活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科研,成为高校现阶段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一般是指年龄在40周岁以下,在高校教学育人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线教师。因此,分析突发疫情中大学生群体的行为特点,研究总结青年教师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新做法和新经验,能够精准有效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突发疫情形势下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突发疫情形势下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分析

在突发疫情时,能否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的行为特点,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疫情防控工作效果和未来人才培养的成效。

(一)大学生群体存在较强的知情欲和责任意识

突发疫情不仅具有普通疾病的传染性和破坏性,还具有非常规性和不确定性。大学生群体存在较强的知情欲,希望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和获取相关讯息,例如事件的起因、规模、发展、影响等。随着新媒体平台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电子信息时代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但是,各类新媒体平台鱼龙混杂,自媒体信息源更是真假难辨,甚至有些媒体人以吸引流量和赢利为目,刻意制造另类和歧义的话题,不符合事实的谣言和不契合主流的声音更是屡见不鲜。一部分网民偏颇地认为只有网络平台才能体现真相、伸张正义[1]。尤其是在重大疫情形势下,大众的关注度迅速提高,新闻热点和网络信息迅速蔓延。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有主见、有立场、有思想,对媒体报道更为敏感。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逐渐增强,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进行公共监督。如果政府或高校在管理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大学生群体难免会对其管理能力产生质疑。可以说,大学生群体起到了观察员和监督员的作用,时刻关注着疫情防控工作体制机制是否完善、举措落实是否妥当、信息发布是否透明及时等相关情况。

(二)大学生群体存在自我保护本能

涉及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往往会激发自我保护的本能。突发疫情破坏性较强,危及公众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严重影响了生活生产的正常运行。一方面,大学生群体能够接收到来自各类人群不同立场的信息,容易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悲观、忧愁、焦虑等不同程度的消极心理反应,甚至出现非理性行为[2]。由于大学生群体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周围亲友的思想行为和状态。例如,部分大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注意力下降,时常多思多虑;情绪异常,容易暴躁、愤怒;过分紧张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略有不适便疑心感染患病等。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在对疫情有初步了解后,会充分关注疫情对个人及集体利益造成的影响程度、社会和学校目前的举措和态度,如网络直播授课的形式如何结课和考试;课程计划的调整是否会影响本学期综合成绩,进而是否会影响专业排名;毕业论文和答辩如何组织开展,是否会影响正常毕业时间;应届毕业生求职择业和出国深造是否受限等。

(三)大学生群体存在对生活变化的不良反应

突发疫情往往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学工作。现阶段,延迟开学返校已经成为全国高校的普遍做法,多种教学形式也在逐步实施。这种变化必然会对大学生群体带来一定影响。硬件条件的客观困难可能转变为大学生群体主观上的懈怠懒散,对其后续恢复正常生活和学习习惯造成连带效应。具体可能表现在:生活作息和习惯逐渐不规律,自我约束力不足;参与远程网络教学或自学不积极不准时,对课程学习逐渐失去兴趣;课题组或兴趣小组的科学研究工作停滞,与导师交流渐少,专业研究进度变慢;对与自身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就业、考研、出国等信息不了解不关注等。此外,长时间居家无法外出,除了影响大学生日常的身体锻炼之外,也使得大学生缺乏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和交往,从而导致一定的焦虑症状,如失眠、胸闷、厌食等[3]。

二、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特点分析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由于其自身的成长特点,他们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互动中具有诸多优势,能够有效提升突发疫情形势下学生培养和管理工作效果。

(一)年龄特点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占比基本保持在30%以上,部分高校能够达到60%以上, 并且呈现上升趋势[4]。与其他教师群体相比,这些工作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青年教师,与学生接触更多,关系更为密切,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贴近学生、培养人才。

一方面,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群体所处时代特征相似、年龄差距不大,因而思维方式相近,容易产生共情与共鸣,代沟现象并不明显。这些因素都有助于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也愿意与之交流,探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思考和疑惑,缓解远离家人的孤独焦虑。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全方位的。尤其是能力强、品行佳的青年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优秀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吸引学生认可和模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并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5]。可以说,青年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教书育人,而且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利用年龄优势挖掘亦师亦友的亲切感,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诉求,不断传输给学生正向的积极影响,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优秀人才。

(二)观念优势

青年教师群体具有多维的思维方式。多数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长期接受逻辑思维的训练和熏陶,拥有并可以灵活运用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严谨有序地应对、分析、处理各类问题;同时,青年教师也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看待问题,更加包容和理解不同的思维角度。青年教师能够较为顺畅地把两种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在实际科研工作和教学中实践应用,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思维方式不定型、可塑性强的时机,进一步培养学生锻炼洞察力和思维能力,并将其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科学研究中[6]。

青年教师群体具有开放包容的思想。成长于新世纪的大学生与成熟于新世纪的青年教师,对事物的观念和理解有相通之处,双方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对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青年教师既受到大量时代思潮的影响,了解和体验专业领域的前沿理念,又承担着经济社会的生存和生活压力。这与当代学生群体即将面临的未来状态是相似的。青年教师专业学识丰富、社会经验充足、判断客观成熟,他们在日常科研和教学中结合自身成长体验,更容易理解和开导学生,使学生积极乐观地处理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正确地认识社会、认清自己。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

(三)技术优势

青年教师群体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青年教师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能力强,也愿意主动捕捉热点,并且记忆力好,能够较快地了解和应用现代科学知识中的许多新理论、新技术[7]。在网络信息时代,青年教师能够快速掌握新媒体教学方式,并且善于运用学生更愿意接受的在线直播、MOOC、线上答疑等新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实践,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学生培养体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青年教师群体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青年教师具有高涨的工作热情、充沛的工作精力和积极的上进心,加之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往往能够积极响应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各项要求。在社会特殊时期,青年教师也力图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大到加入或组建相关科研团队、发掘关键技术、研制专业产品、促进成果转化,小到改革教学方法、修订课本教材。可以说,青年教师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发挥育人作用的实践探索

突发疫情是灾难,也是检验和完善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契机。高校在参考青年教师群体目前的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年龄、观念、技术上的优势,特别是善于运用网络技术的特点,鼓励青年教师抓住关键育人时机,在思想引领、科学研究、学生管理等领域开展学生培养工作,推动学生成长成熟成才。

(一)全情投入,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在突发疫情期间,高校一直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疫情防控的全过程。青年教师群体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疫情防控的号召,将学校各项防疫工作贯彻落实到位的基础上,主动投身防控工作。特别是在医疗救治、科学研究等具有直接影响的领域,青年教师要以身作则,主动体现自身责任感使命感。在全国各地驰援武汉的医疗队伍中,就有不少中、西医学院校的青年教师,他们敢作为,勇担当,为广大学生群体做出了表率。

其次,引导青年教师群体以基层党组织为抓手,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防疫任务,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导师团队、科研小组、党团组织群等形式见缝插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年教师要自觉支持并将学校关于延期开学、延时返校、每日签到、疫情防护、网上选课教学等各项安排传达到位,关注并通过组织网络党课、团课、班会、防疫知识讲座等形式,宣传学生关心的疫情发展进程、防治举措等相关讯息,鼓舞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主动进行防疫,应对病毒传播,树立战“疫”信心。

(二)紧抓契机,带领学生开展线上教学和学术研究

教师的主要业务在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在学习。高校在保证“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前提下,可以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群体的积极性,组织青年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线上学习资源,开展在线教学和日常课题研究。例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面向广大毕业生和低年级同学,推进就业创业指导的“空中课堂”,推荐10门创新创业选修课程、25堂行业认知课、AI测评求职平台等相关服务,为学生提供足不出户、“菜单式”学习的网络平台;同济大学利用zoom平台、智慧树、爱课程网等线上平台,由青年教师担任网络平台授课人,利用假期开展教师线上平台使用培训,志愿成为课程管理员,帮助各教师实现平台使用无障碍、学生授课无影响、授课方式多样化等工作。

高校要引导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组织带领学生开展疫情及病毒的相关研究。高校可以根据青年教师的专业领域,鼓励青年教师投身新冠病毒的各项研究,并针对实际问题给出科学专业的解释或政策建议。对于参与研究的学生而言,这些具有重大科研创新成果的研发过程,既是学习知识的一次检验,又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好机会。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教师王静远和吴俊杰,带领学生联合发布《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评估与预测报告》,为疫情的后续发展提出了一种科学的预测;山东师范大学青年教师陈蕾带领团队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

(三)不留死角,辅助学工队伍开展学生日常管理

虽然高校要求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不返校,但并不代表学生管理工作就处于无序状态。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沟通机制,但由于辅导员等群体人手有限、学生群体数量大且情况复杂,导致工作效果受到一定影响。青年教师群体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渠道优势,配合校院两级学生工作体系,做好学生情况实时数据化、网络化。例如,同济大学青年教师平均负责学生100~200名,每日完成“签到”“打卡”等工作;浙江大学自1月28日起开展全员健康报送,设置严格返校审批流程;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生情况摸排表,用大数据精准防控。

青年教师群体要利用“互联网+”思维,调动师生家长共同参与,发挥家校育人合力。例如,湖北大学作为属地高校,在疫情特殊时期开展网络特别主题班会活动,内容涵盖进行一次班级集体学习、进行一次公开承诺、研读一本好书、做好一次好规划等内容,充分利用青年教师自身对网络平台的熟悉程度、与学生的年龄跨度低等特点,以“网格小组”形式正面疏导。同时,教师采用电话、短信、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家长沟通学生居家期间的思想学习、心理健康等综合表现,进一步筑牢家校协同战“疫”、协同育人工作基础,号召学生家长利用疫情假期与子女多相处、多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助力学生成长。

青年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充分交流,适时与学生沟通网络上课状态,以及后续实习实践、求职择业、出国交流升学等事项,鼓励学生珍惜时间,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开展筹备工作。青年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动态和心理变化,及时安抚学生情绪、反馈异常信息,并协助学校设立应对疫情的专题心理线上辅导体验中心,通过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处理不安心态和负面心理。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心理体验中心于1月30日起即开通网络心理援助服务,青年教师通过网络交流、微信推送文章等形式为师生提供专业心理支持。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群体疫情
战疫情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从课堂中来 到课堂中去——青年教师听(看)课技能锤炼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