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创新发展研究

2021-12-30 09:58苏晓红吴志松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银饰苗族技艺

苏晓红,吴志松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0 引言

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国内外学术界对苗族银饰的研究成果很多,其中,关于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研究也较多,多以研究工艺流程、造型特征、文化内涵,以及传承人等内容为主,而对于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创新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讨的并不多见。基于此,开展本研究,寻找摆脱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困境、实现创新发展的优化路径,促进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可持续发展,以更好地保护利用好民间传统手工艺,促进乡村振兴。

1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保护现状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以家庭作坊为生产单位,以银为原材料,按照支系固定的银饰造型、制式以及主题图案等,打制出有本支系鲜明文化色彩银饰的纯手工技艺[1]。从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工艺水平极高[2]。2006年5月,由贵州省雷山县和湖南省凤凰县共同申报成功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以保护,至今共有5批保护名录,评选出国家、省、市、县共四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地方政府从政策、经费、场地等方面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保护传承提供支持,并且通过文化节和苗族重大节日来开展多样化的宣传保护活动,加快了苗族银饰品市场的成型,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2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的现实困境

在当代社会,随着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缺乏传统的生存土壤,传承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苗族银饰特定的社会功能日益淡化

清末民初之前,作为苗族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苗族银饰原为本支系所佩戴,具有记载历史、识别族群、界定通婚范围、衡量女性能力、检验家庭经济状况、驱邪治病等特定的社会功能,在特定场合、特定时间段面对特定的人群才能佩戴,充满敬畏感、神圣感和自豪感,对苗族人民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现今,随着全域旅游、快旅慢游的兴起,外来游客大量涌入苗族地区,银饰品消费需求大大增加。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面向外来游客公开展演或者摆摊销售,使得苗族银饰失去了在特定节日才能穿戴的神圣感、仪式感和蕴含其中的内在情感[3],苗族银饰对苗族人民生活的影响日益淡化。

2.2 文化底蕴缺失使得苗族银饰沦为普通旅游商品

受最大化利润价值观的影响,为了加快苗族银饰品生产进度,部分苗族银匠或是对传统题材简单模仿复制,或是按照消费者指定的纹样造型要求来打制银饰,使得苗族银饰自身所蕴含的苗族传统文化深厚底蕴被肢解为平面化的文化碎片,银饰图样蕴涵的苗族文化象征意义也逐渐被现代消费文化价值观念所代替。由于失去了苗族银饰独特的文化个性,苗族传统银饰从民族工艺品沦为普通旅游商品。

2.3 锻制技艺退化致使苗族银饰品竞争力弱

苗族银饰的魅力是建立在精湛的锻制技艺和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之上的,随着电熔金炉、电动拉丝机、银片成型机等工具的出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打制方式从纯手工打制发展到半机器加工、半手工打制,能够独立手工制作完成全套银饰的银匠变得愈来愈少,使得许多精湛的银饰制作技术逐渐失传[4]。制作工艺精度越来越差,原本精湛的工艺变得简单粗糙,逐渐变为普通旅游商品的加工工艺,苗族银饰品竞争力弱[5]。

2.4 传承人年岁偏大与锻制技艺后继乏人

传承人对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创新起决定性作用,但是,一方面主动学习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年轻人不多,另一方面,国内现有的6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62岁,苗族老银匠平均年龄也达50岁,随着他们的相继老去,随时面临传承人“断层”危险。

2.5 创新乏力与苗族银饰品牌辨识度低

经过实地调查得知,创新乏力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苗族银匠文化程度整体偏低,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的提升空间有限;二是除少数认定的传承人之外,相当一部分人既未集中接受过政府层面或者相关机构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培训学习,也未得到过非遗传承方面的政策资助、资金资助,使得自身的银饰锻制技艺得不到有效提升;三是银饰主要打制方式从原来的“家庭作坊模式”,转向“企业+家庭作坊”模式。通过银匠商人,企业将初加工过的原料,设计方案和标准的银饰模具发到各家庭作坊手中,进行标准化的再加工。随着利用模具进行加工依赖性的明显增强,银匠的自主性创作能力、原创能力逐渐消失[6];四是大部分苗族银匠的品牌意识并不强,没有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同质化现象明显,银饰品牌辨识度不高。

3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创新发展的优化路径

3.1 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采取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式来进行,通过一系列的习俗和行为规则进行强化,最终内化于心,形成一种从物质到精神的深层次的传承[7]。因此,对待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一方面要坚持传承苗族银饰锻制核心技艺及其蕴含的苗族银饰文化,维护苗族银饰品本真性的手工打制;另一方面,作为民族传统手工艺,要坚持在传承中创新。通过参加国内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乡村振兴论坛、国际交流合作会等,搭建起沟通交流平台,让传承人从中学习新的文化保护理念和现代化经营理念,丰富自己的创新思路和设计理念,在保留苗族银饰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自觉创新图案、造型等,制作出有时尚感的高端苗族银饰精品,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获得创新性发展。

3.2 保护文化生态区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与苗族历史文化契合在一起,在苗族地区得到滋养生长[8]。所以,要将掌握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且符合条件的苗族传统村落列入文化生态保护区范畴加以整体保护。不但要保护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本身,还要将与其相关的传统习俗保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苗族银饰打制展示场所建设,以及开展银饰品锻制活动、集体创作、赛事等各种能够展现银饰锻制技艺的内容和形式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整合,尽力保存当地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文生态,构建起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得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保住自己的本真。同时,优先安排当地百姓参与到与银饰文化产业相关的各种管理与经济实体中,在获益中提升获得感,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学习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带动苗族银饰文化的传承与活化,使得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获得持久的发展[9]。

3.3 拓宽培养路径和培养后继者

3.3.1 推行传承人群保护制度以扩大传承队伍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根系在民间,传承也在民间,它的持有群体应该是保护的主体,属于群体保护,而不是局限于对少数传承人的保护。应大力推行传承人群保护制度,帮助在分布区域里掌握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有着较强代表性和较大影响力的群体申报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群(团队)。同时,可在传承基地、传习所、传统工艺工作站等地方灵活开展选拔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民族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提高苗族银饰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在政策上给予他们实质性的优惠,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在工作环境上给予必要的保障,带动就业和自主创业,使得他们在脱贫致富的路上积极申请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来,让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后继有人,增强传承后劲[10]。

3.3.2 有效链接高校教育培养高层次传承人才

政府牵头搭建合作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与高校进行有效链接,在高校开设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学历班、定向培养学历班,招收更多有志于学习苗族文化、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年轻人入学深造。聘请品牌设计师、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民间大师等为指导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整合课程资源、编制校本教材;推行“师带徒”现代学徒制,坚定文化自信,强化工匠精神,培养出对苗族文化有深入了解,有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传承人才,促进苗族银饰文化的良性传承,加速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创新转化。

3.4 加强银饰品牌建设

3.4.1 树立品牌理念

苗族银匠手工打制出来的苗族银饰有着灵动的自然气息、独到的纹路和韧性,消费者能够从中追溯苗族远古的文明,感受其中蕴含的敬畏自然、向往自由,以及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能够满足现代人回归本真的精神需求。苗族银饰品牌理念的树立可以从“文化体验、传承求真、至善至美”等方面来考虑。由于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精湛,打制时间长,价格高昂,普通消费者缺乏购买力,所以,高端苗族银饰品的核心消费人群定位应为博物馆和高收入群体,市场定位应为高端民族手工艺品,通过精湛的技艺和原创设计来彰显苗族银饰品牌特色,让消费者感受到苗族银饰文化内涵和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独特魅力,使得产品具有收藏价值。

3.4.2 建立品牌视觉形象符号识别系统

将苗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设计相融合,从概念到视觉、再到识别形象等,让人耳目一新,形成自己独特新颖的可视化文化品牌符号,让消费者轻易识别,进而购买。品牌命名考虑彰显个性,韵味十足;品牌标志力求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广告语注重易记上口,激发联想;包装设计凸显品牌标志,既要有体现苗族文化内涵的图形、图样、符号和色彩等视觉符号元素,又要造型优美,兼具时尚性;包装材料既要优质轻巧,方便携带收藏,又要精美高贵,体现购买者的品位。

3.4.3 严格行业管理与保障品牌质量

3.4.3.1 强化品牌意识

充分运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专利法》,做好苗族银饰图案样式的知识产权保护和银饰关键技术的专利申请,注册使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提供产品鉴定书,打上logo标志、工匠姓名等,让消费者清楚明了,提升苗族银饰知名度,扩大品牌效应。

3.4.3.2 强化质量意识

建立苗族银饰品质认证机制,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为主体,成立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行业认证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定期评估分析本地区的银饰品质量状况,评定出等级,给予合理定价的指导,实现银饰品合理的市场价值。

3.4.3.3 强化市场意识

加大对苗族银饰品生产、销售环节的严格管理和监督,规范银饰品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健全完善苗族银饰品市场准入制度,细化不同程度的处罚措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和各种商业欺诈行为,重者逐出行会,其生产的苗族银饰品不得进入市场,以规范市场秩序。

3.4.4 提升苗族银饰品文化附加值

苗族银饰是当地苗族人民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体现,是苗族“物质化”了的精神文化缩影。对于苗族银饰品,消费者注重的是文化体验,希望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灵魂得到升华和净化。为此,要塑造苗族银饰品牌文化,彰显其丰富的银饰文化底蕴。苗族银饰文化是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文化内核,要尊重并延续苗族银饰文化的原生性、本真性、传统性和地域性。要以苗族银饰文化为符号,以地方资源为特色,着力维护手工“核心技艺”和“传统工艺流程”,追求“独特性”“差异性”“地域性”,努力提升苗族银饰品文化附加值,凸显蕴含其中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生生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追求幸福和谐生活的美好愿望,使得在发掘苗族银饰品自身潜在市场价值的同时,促进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创新[11]。

3.4.5 提高苗族银饰品竞争力

在政府的指导下,由行业协会建立培训机制持续开展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使得与苗族银饰相关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不但能够正确解读苗族银饰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社会意义,还能迅速快捷地解决消费者的各种问题,做到以情打动消费者,逐步建立起消费者对苗族银饰品牌的忠诚度,进而促进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良性传承发展,提高行业竞争力。

3.4.6 提高苗族银饰品牌影响力

做好系列化的品牌宣传,传播苗族银饰品的现代审美价值,强化品牌影响力,培育认同性消费群体,激发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生命活力。在大型的旅游商品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上,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动态演示苗族银饰文化,推动文化传播效应,提高银饰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VR、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进行有效的平台投放,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苗族银饰品牌的影响力,以获得更大的传播效应,增强社会认同,进而成为品牌传播者,在同行业竞争中推动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创新。

4 结语

在现实语境下,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创新发展有四条优化路径,一是传承创新相结合,实现创新性发展;二是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保护,自觉传承创新;三是拓宽培养路径,培养后继者;四是加强苗族银饰品牌建设,滋养银饰锻制技艺。随着国家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深入推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他民族传统手工艺也可像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一样,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创新发展的路径,在转化创新中呈现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银饰苗族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高浮雕银饰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银饰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如何使氧化的银饰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