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2021-12-31 13:07郎文静吴学琴
关键词:节约浪费中国共产党

郎文静,吴学琴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习近平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1]党的十八大及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勤俭节约”这一前进路上的重要思想武器,围绕“勤俭节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勤俭节约,需要谁勤俭节约,怎样做到勤俭节约”的基本问题,为新时代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需要从源头上把握其逻辑架构。通过系统阐释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生成的问题逻辑、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和历史逻辑,加深对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的认识,对推进新时代节约型社会建设,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问题逻辑:回应于新时代捍卫国家安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之“问”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的重要论述,是在捍卫国家安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充分考量下而精准生成的,具有鲜明的问题指向。

(一)防范重大风险、捍卫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当前,国内外现实环境云谲波诡,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严峻复杂,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和国家安全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捍卫国家和人民安全。

首先,在新形势新情况下,政治风险客观存在,“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旧严峻复杂,党需要从严治党,不断深入自我革命,开展廉政建设,以此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腐败是社会毒瘤,中国特色反腐之路会有各种阻力,必须坚定信心,严反“四风”,以“零容忍”态度进行反腐败斗争,特别是运用好勤俭节约这个党的传家宝,捍卫国家政治安全。其次,我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产业安全等问题日益凸显,经济领域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每年在餐饮上浪费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特别受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给我国粮食安全更是敲响了警钟。而随着生产发展需求,我国能源消费急剧增长,能源浪费日益令人堪忧。值得注意的是,在生产经营上,劳动力、时间、资金等资源配置方面依旧存在浪费现象。这些浪费都增加了我国的经济风险,需要我们厉行勤俭节约,维护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再次,受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渗透、网络信息多元化等影响,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潮进一步蔓延,腐蚀着人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滋生,斗争日益复杂。此外,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突出,生态安全面临严峻考验。为此,习近平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2]总而言之,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我国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生态等诸多领域仍存在风险和挑战,厉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是捍卫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二)关心人民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如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人民”贯穿于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的始终,是其生成和延展的重要推动力。

习近平一直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为人民所为。第一,关注人民群众反对浪费的现实诉求,听取人民群众反浪费的建议。2013年,习近平在认真阅读新华社的《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材料后,迅速作出批示:“广大干部群众对餐饮浪费等各种浪费行为特别是公款浪费行为反映强烈。联想到我国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各种浪费现象的严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3]随后,习近平认真采纳社会各方面的合理建议,在总结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加强制度建设以遏制违法乱纪现象。第二,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做到让群众满意。针对党员干部消极腐败、违法乱纪行为严重侵害人民利益,习近平多次强调“有案必查、有腐必惩”,采取强硬措施,在全国掀起“反腐风暴”,并取得压倒性胜利。要求党员干部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强调党员干部“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4]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评判作风是否确实好转。第三,紧紧依靠人民,厉行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所有公民的共同担当。为减少水、电等能源资源的浪费,习近平指出:“要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消费”,[5]以此促进人民幸福的美丽家园建设。由此可见,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是在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中生成的,是关心人民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

二、理论逻辑:涵养于马克思主义勤俭节约思想之“源”

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具有科学的理论逻辑,在马克思主义勤俭节约思想的指导下,焕发强大生命力。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节约思想,是其生成的理论基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勤俭节约思想,是其生成的源泉活水。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节约思想是其生成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前瞻性地认识到节约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无产阶级政府建设的重要性。虽然鲜有关于勤俭节约的专门论著,但在众多经典著作中均流露出节约思想的端倪。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视角出发,以“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为题,对节约进行了许多论述,例如“一切节约,都是时间的节约”,[6]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对时间节约的重视,还揭示了节约时间与社会生产发展的关系。而针对一些过度消费现象,恩格斯曾予以批判,极力表明反对奢侈浪费的立场:“社会应当考虑,靠它所支配的资料能够生产些什么,并根据生产力和广大消费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来确定,应该把生产提高或缩减多少、应该允许生产或限制生产多少奢侈品”。[7]此外,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通过抨击资产阶级腐败现象,总结巴黎公社废除官吏和常备军、取消高薪制等经验措施,论及了建设“廉价政府”思想。这些蕴含着深厚的反浪费思想,对我国建设节约型政府具有重要启迪。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列宁论述了节约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当使我们的国家机关厉行节约。我们应当把沙皇俄国及其资本主义官僚机关大量遗留在我们国家机关中的一切浪费现象的痕迹铲除干净”[8]等策略,以改善国家机关,促进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

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节约思想,特别重视节约对经济社会发展、无产阶级政府建设的作用,他还关注节约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强调要抑制不合理能源资源消费,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勤俭节约的重视。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勤俭节约思想是其生成的源泉活水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紧紧把勤俭节约同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联系在一起,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勤俭节约思想。习近平一贯善于向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学习,并在继承他们勤俭节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征进一步创新发展。

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勤俭节约在革命抗战艰苦环境中的重要性,主张节约开支用于支持革命。早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中,毛泽东强调“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9]主张财政支出要节省。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认为,要采取办法节约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迅速恢复工农业生产和消灭封建制度。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指出,要勤俭生产、节约资金,促进国民经济建设恢复,并正式确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勤俭建国”方针。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发展了毛泽东勤俭建国思想,并将其运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他在《关于召开党的十三大的几次谈话》指出:“艰苦奋斗还是要讲,一点不能疏忽,要勤俭办一切事情,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10]特别强调勤俭办事,是实现十三大制定的建国一百年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邓小平还大力呼吁普通群众树立勤俭持家、勤俭建国的意识,并提倡节减开支来建设工业,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进入21世纪,勤俭建国思想继续得到传承发扬。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对国家兴旺、民族振兴的重要性。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中,他指出,党政机关要大力精简会议、一律禁止赠送礼品等重要举措,力图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在全党全社会发扬光大。胡锦涛同志在治国理政时期,秉承勤俭建国方针,发扬勤俭作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指出,勤俭节约的好传统不能丢。他在《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讲话中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是一种精神状态,能够起到砥砺意志、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形成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11]阐明了勤俭节约对领导干部精神塑造的重要功能。

习近平同志在学习借鉴中国共产党人勤俭治国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提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12]等新论述。这些新论断体现了党对勤俭节约思想认识已达到新的高度,为我国弘扬勤俭节约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三、文化逻辑:凝聚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脉”

中华民族是具有勤俭节约优秀传统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学和历史书籍蕴含着诸如“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等丰富的勤俭节约思想。先秦诸子百家、历代王侯将相等都对节俭于个人、于家庭、于国家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并对如何实现节俭分别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习近平同志从小就热衷读书,受这些思想影响深远,他在很多重要的场合讲话时都引经据典,闪烁着中华传统以俭养德、勤俭持家、以俭治国的文化基因。

(一)中华传统以俭养德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向来推崇以俭养德的优良传统,把节俭作为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塑造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这在先秦时期的《周易·否》中就有“君子以俭德辟难”,阐明君子节俭的德行利于避开危难。老子认为人贪图享乐,追逐名利,私欲膨胀,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和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同样也是造成人性丧失、道德沦丧的根源。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著名的三宝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3]主张把节俭当作为人处世的标准,做到节俭才能宽广。孔子以“温、良、恭、俭、让”为五盛德,把俭作为君子的道德准则之一,提倡要以俭待人接物。在《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鲁国大夫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认为节俭是有德之人所共有的品德,而奢侈是一切罪恶之根。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著名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至理名言,强调节约勤俭的作风可以修养道德。明太祖朱元璋曾告诫群臣:“惟俭养德,惟侈荡心”,指出只有节俭才可以涵养人的德行,只有奢侈可以惑乱人的心志,阐明了节约对人德行养成的重要性。这种以俭养德的优良传统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华儿女道德品行养成的重要纽带。在当代中国,习近平同志十分注重培养公民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道德品质,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14]由此可见,中华传统以俭养德思想对习近平勤俭节约重要论述的深刻影响。

(二)中华传统勤俭持家思想

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出身贫苦家庭,从小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提出“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重要节俭主张。在《墨子》中,他从实用出发,主张人们在穿衣、饮食、举办丧礼等层面厉行节俭。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举例为证,分析节俭之利,奢侈之弊,并指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教导儿子要节俭朴实,力戒奢侈。南宋诗人陆游在《放翁家训》亦告诫子孙要勤俭持家,提出“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清代著名理学家朱柏庐在《朱子治家格言》中谆谆教诲下一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15]规劝人们要在日常生活、穿衣吃饭中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要铺张浪费,做到勤俭持家。在中华传统勤俭持家文化的熏陶渐染下,习近平同志早早就养成了勤俭持家、崇尚节约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时,习近平在基建队跟着陕北老乡辛勤劳动,一起打坝、拉土、上山干活进行农业生产,向老乡学习做饭、腌酸菜艰苦生活,从不浪费一丁点粮、油、米、肉,切实感受到“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意。此外,习近平同志还特别关注家庭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他关心普通家庭的美德传承。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特别强调,广大家庭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勤俭持家的传统家庭美德;更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要求领导干部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在廉洁齐家中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三)中华传统以俭治国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以俭治国,这样国家方能繁荣昌盛。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在消费层面提倡节俭,反对统治者骄奢淫逸,认为统治者贪图享受就是“养殃”,提出了著名的奢侈“养殃”思想。他在谈到节俭对国家的利弊上,认为“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节俭关乎国家兴盛衰微,主张统治者以俭治国。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咏史》首联亦表达六朝兴废之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点明勤俭与奢侈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历史上的朝代兴衰事实亦证明如此。商纣王帝辛酿酒为池,悬肉为林,居功自傲,奢靡浪费,大兴土木而成亡国之君。而西汉王朝汉文帝刘恒着绨衣,“履不藉以视朝”,以身作则,勤政节俭,廉洁爱民,造就“文景之治”的盛世。除此之外,中华传统文化还强调开源节流、节俭助廉等以俭治国思想,无不彰显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习近平同志辩证汲取中华传统以俭治国思想的精髓,并将其运用于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一方面,身体力行,为全国人民树立节约典范。在担任总书记以来,习近平一直吃百姓饭,穿平常衣,坚持简朴的作风。例如赴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吃的是农家大盆菜。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时,吃的是“四菜一汤”。回梁家河看望村民吃的是酸菜、饸饹、南瓜等农家普通饭菜……另一方面,习近平曾多次引用清代学者金缨在《格言联璧》中的话,即“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16]阐明节俭和奢侈与个人生活问题息息相关,更与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为政之德密不可分,告诫领导干部从自身做起,做节俭表率。总之,习近平同志力将崇俭抑奢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四、历史逻辑:筑基于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勤俭节约的奋斗历史之“根”

从历史上看,任何伟大的时代都是勤俭节约、努力奋斗的时代,任何事物的成功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勤俭节约付诸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生成的历史逻辑在于,其深深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以往勤俭节约的奋斗历史,具有丰厚的历史参鉴。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带领人民群众勤俭节约,艰苦抗战,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近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举步维艰。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意识到腐败和浪费对中国革命的危害性,带领人民在严峻抗战中勤俭节约,奋起反击,成功推翻“三座大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初步形成了勤俭节约的内涵特征。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抗战精神的民族。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浴血奋战中,沿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道路逐步走向胜利。这条道路是在党和人民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中开辟出来的,是经历磨难挫折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面对物资奇缺的革命困境,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注重在衣食用品、军队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勤俭节约。在进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时,中国共产党提倡废除繁琐礼节,实行经济公开,以此促进红军建设,并提倡“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种带有朴素节约性质的战争策略用于军队作战等。在两万五千里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着无法想象的缺衣缺食缺弹药困境,紧紧依靠勤俭节约,在艰苦奋战中顺利完成战略转移。在生死存亡关键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物质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长期开展着历史上罕见的艰苦游击战。为克服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制定实行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具体方针,协调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以推动开展大生产活动,并通过精兵简政措施来改善军队和政府机关。这些措施都是勤俭节约的具体体现。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国民党的贪污腐败,一直注重总结经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整顿党的队伍。例如,中国共产党就对进入城市工作的干部和士兵提出“不准制新衣、大吃大喝,必须保持纯洁与艰苦的作风”。[17]最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28年的奋勇抗战,经历无数次艰辛地探索,顺利夺取全国政权并成立了新中国,为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打下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立足勤俭建国方针,开展节约建设,为改革开放成功铺路搭桥

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帝国主义各种势力严厉打击中国新生政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生产萎缩、通货膨胀、民生困苦、市场混乱、一穷二白的困局。此外,中国共产党自身队伍建设又面临着“在进入繁华城市,执掌全国政权、从事和平条件下,党能不能继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继续保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被权力、地位和资产阶级的捧场所腐蚀”[18]的新考验。在多重困难的包围下,中国共产党立足勤俭建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节约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勤俭节约的内涵特征。

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革命抗战时的经验,继续狠抓浪费、厉行节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开展整风学习,及时处理国家干部严重贪污、浪费事实,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取得新中国反腐败斗争初战的胜利。经济上,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采取紧缩编制,节约开支等措施以稳定物价,促使财政收支和市场物资供求的平衡;另一方面,带领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一五计划中特别要求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二者的关系,提出全国人民必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以积累建设资金。城乡人民积极响应中央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指示精神,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迎来了高潮。中国共产党人在三大改造时还提出勤俭经营“应当是一切经济事业方针”、“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等重要论述,顺利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针对经济建设冒进势头、浪费现象,中国共产党按照八大确定的方针调整若干方面的经济关系,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强调必须勤俭办社,提高干活效率,反对“干活一窝蜂”等浪费劳动力做法。同时,继续进行党的自身建设,开展以正确处理人们内部矛盾为主题的全党整风运动。这一时期,党带领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缺乏建设经验、对经济规律和科学认知不足等原因,也出现过“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失误,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浪费,不过也从中积累了很多反浪费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近三十年的建设史中,虽然出现了个别铺张浪费、干部腐败的现象,但总体上还是依靠勤俭节约搞建设,并为改革开放成功铺桥搭路。

(三)改革开放时期,坚持勤俭办事,深化改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

1978年,中国共产党正确研判国内外形势,明晰社会主要矛盾,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坚持发展生产力和勤俭节约的统一中,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给勤俭节约注入了新的生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以往经验,认清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国情特点的情况下,开启诸多领域的改革。在经济上,中国共产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提高效率,搞活经济,有效减少资源的浪费。而针对生产、建设、流通等领域的高消耗、高投入、高消费现象,党中央采取措施积极治理整顿。在政治上,党中央认真查处党员违纪案件,纠正以权谋私行为,进行全面整党;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在文化建设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1989年,党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全国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教育得到加强,党的勤俭节约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再放光彩。党十三届七中全会强调“必须长期坚持勤俭建国的方针,全面厉行节约,努力克服各个领域严重存在铺张浪费现象,勤俭办一切事业”,[19]指出勤俭建国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方针。进入21世纪,中国进入现代化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弘扬着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坚持勤俭办事,有序推动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潮流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人民生活幸福感,也进一步深化了勤俭节约的内涵特质。

总之,习近平同志关于勤俭节约重要论述的生成,具有鲜明的问题指向,科学的理论来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参鉴,内涵丰富,价值深远。新时代,从生成逻辑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的重要论述,更能深刻体会其具有的问题引领力、理论生命力、文化创造力、历史凝聚力,并以此为基础,将勤俭节约付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

猜你喜欢
节约浪费中国共产党
不浪费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节约
节约
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