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遵循与时代发展

2021-12-31 13:07陈世锋
关键词:斗争政党马克思主义

邵 雪,陈世锋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内政治文化对党的建设各个方面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影响党的各项建设的深度和广度。[1]一个政党如果没有和谐有序的政治文化,党的建设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不仅有助于政党建设的有效,也有利于阶级认同结构的稳定。[2]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在每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策略要点,但总的来讲,根据现实条件的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解决内部、外部交织叠加的矛盾问题,是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过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迈向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总结建党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对当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最终助力高质量党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历史展陈

中国共产党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历史,是对封建残余思想、资产阶级思想斗争的历史;是对多元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观点以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批判的历史;是对错误政治立场、方向、纪律、作风规正的历史;是对政治生态混乱、政治行为糊涂修复的历史。[3]中国共产党在一系列斗争实践中,发展了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经验。

首先,团结和引导党内涌入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成分。党在成立之初,一方面,有些带着自身特殊利益的成分也跟着加入党内,他们存在思想上并未入党的可能;另一方面,在行动和思想上都入党的同志,面对着外在敌人斗争方式的隐蔽性侵蚀。尤其在1927年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地区,这时大量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分子纷纷入党,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涌入党内,对此,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思想建党的重要决断,既保存了党的力量、强大了党的队伍,又保障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取得党在思想上的一致,促进行动上的团结。

其次,克服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倾向。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临的党内错误思想倾向不同。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写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指出了当时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出现的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盲动主义等问题,肃清党内错误思想倾向;又如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的多次整党整风运动,诸如1950年整风运动、1951年-1954年整党运动、1957年整风运动、1983年-1987年全面整党运动等,在这期间就党内出现的命令主义倾向、特权主义倾向、宗派主义倾向、以及享乐奢靡腐败之风等问题,进行彻底肃清。

再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党内进行社会发展史课程教育就十分重视,更是认为社会发展史是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入门课。之后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在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是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始终把这个环节作为党的学习传统。1962年2月6日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针对党内忽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而犯的错误,总结吸取这些教训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4]研读经典著作,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理论教育活动,深化思想认识,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史中总结吸收教训得来的宝贵经验。

最后,明确规范党内斗争的方式,坚持民主集中制。1931年-1935年党内出现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为了开展错误的政治路线,对党的组织上实行“残酷斗争”的方式,把“右倾机会主义”、“调和主义”、“两面派”的帽子戴给意义不一致的同志,这正是利用党内斗争的正当性谋求自身私利,根本不讲究事实依据,抹黑真正的党内斗争,扰乱党内政治文化。毛泽东在1957年对党内政治文化和谐进行了详细的画面描述,指出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5]规范党内斗争的方式,与制度的制定和良性运行密不可分,只有用制度规范斗争的方法和界限,才能保障党内斗争本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民主集中制始终是党内政治文化和谐的重要制度保障。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局面,具有过程性。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在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阐明其理论遵循,不断完善党的制度对策措施,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捍卫和发展。

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遵循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6]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是在发挥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指导作用。就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就是通过不断解决党内突出矛盾,以达到和谐有序的样态过程。马克思主义政党所追求的和谐,不是杜林先生口中的“更深刻的更严格的道德”,亦非“和谐论者”凯里那种“极端荒谬和幻想”。恩格斯晚年指出要建设“党内真正和谐”,[7]恩格斯所指的党内“真正的和谐”和西方自由竞争带来的“普遍和谐与福利”完全是两个东西,党内政治文化不只是孤立的意识形态,而是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是基于无产阶级立场的共同利益而非“普遍福利”,其观点是价值共识而非普世价值,其规范路径是党内斗争而非回避矛盾。

(一)共同利益是党内政治文化和谐之基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8]任何政党的形成都有其自身的利益基础,这是政党形成的前提。没有共同利益,就没有政党,党内政治文化自然也不会形成。毛泽东同志曾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9]物质利益生产实践是政治文化形成的前提基础,也是一切政治关系形成的首要因素,物质利益主体的阶级立场在政治文化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恩格斯在1888年同 “纽约人民报”编辑部的谈话中,被问及英国工人运动的相关问题,恩格斯在肯定英国工人运动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这些成就主要在于群众的无产阶级意识的成长”,[10]阐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对无产阶级利益的追求斗争中产生的,这种从斗争中产生的阶级意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文化,促进着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但是同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存在的杜林一样,英国工人组织中出现了“工人贵族”,他们追随自由资产阶级步伐,用私人利益分化着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同时也虚无着无产阶级政党内和谐的政治文化。资产阶级认为,个人利益是一种“普遍利益”,是一切现行秩序的根本基础。但个人主义实则是只讲少数人的物质利益,是资产阶级政党的特殊利益,工人们毫无物质利益可言。无产阶级政党内的“调和派”主张的和谐是虚假的,他们一方面对作为政治文化基础的利益问题避而不谈,另一方面用所谓的“个人利益”分化共同利益破坏和谐。

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在工人运动的斗争实践中觉醒和生成的。但在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过程中,有一些工人被资产阶级收买,逐渐丧失了无产阶级意识,转向资产阶级观点,鼓吹劳资利益一致。如19世纪末英国工人中的各种阶级调和思想,就成为腐蚀工人运动内部的工具。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史说明,任何一个政党的党内政治文化生成都不是自然而然一帆风顺的。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总是基于自身实践的内生性发展与外部斗争的外生性发展的有机统一。对无产阶级政党而言,建设和谐有序的党内政治文化,既要投身于追求无产阶级利益的斗争实践,又要不断抵御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调和思想。立足于阶级利益下的无产阶级意识的产生,是无产阶级政党政治文化形成的前提;共同利益是党内政治文化和谐的基础,一旦私人利益从共同利益中分离出来,就会产生与之对应的排他政治文化,这是造成党内政治文化不和谐的根本原因。

(二)价值共识是党内政治文化和谐之体

资本主义的价值共识是其宣扬的“普世价值”,本质是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借助话语霸权,向全世界兜售仅代表资产阶级的、排他性利益诉求的政治文化,并冠以“普世”之名。[11]每个阶级都有其各自的价值文化,只有基于阶级的差异性视角,才能对党内政治文化进行本质探源。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初期,政党内部并不单是由工人或完全的无产者组成,其中还包括诸如手工业者、短工或者破产的小资本家。为了去除党内的小市民习气和小资产阶级的两面派作风,凝聚无产阶级的价值共识,建设和谐有序的党内政治文化,就成了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无产阶级性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核心原则。恩格斯在1885年5月19日致保尔·拉法格的书信中,针对李卜克内西谋求某种所谓的统一,指出事实上,这是以牺牲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为代价来庇护小资产者。[12]党内和谐,不在于表面上的一致和气,这种调和做法甚至会使原则问题都变得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只能是建立在人道主义层面上的博爱和仁慈,不能真正地触及群众的根本利益,瓦解和抹去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其次,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首要原则。19世纪末,党内许多青年文学家们,把历史唯物主义变成谈论问题的套语,没有清楚地认识和理解唯物史观。[13]党内青年文学家们自持傲娇,沉迷自我,认为自身是有知识的领袖人物,在无产阶斗争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实要向工人学习的地方很多。再次,党的纲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具体原则。纲领是党根据自身代表的阶级利益指定的方向目标和行动指南,纲领提供的不是条文式的理论原则,而是在党的进步中不断讨论完善的,代表着党对现实状况发展的把握和认识,尽管党的纲领不如实际行动来得重要,但是纲领是公开树立的旗帜,是群众认识党先进性的重要方式。性质、宗旨、纲领在前进的道路中始终是党所坚持的根本问题,是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着力点。在根本问题上的动摇,会产生片面粗浅的认知,产生假公济私的倾向。

(三)党内斗争是党内政治文化和谐之规

关于党内斗争的错误认识不可谓不多,例如认为党内斗争就是立山头拜码头进行互斗的“博弈论”,是挟持政治权力公报私仇的“打压论”,是压倒一切、作为最终追求的“目的论”,辨正党内斗争的认识误区,对理解“真正的和谐”至关重要。

恩格斯曾针对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对党内自负的文学家的态度指出,开展批评不要只是着眼于谴责,而是采取正确的做法,即有说服力地证明他们的做法对党的危害。[14]这个说服力的证明不是人来评判的,而是制度。制度是党内斗争合理合法地开展的保障,党内制度的制定不是为了更激烈猛烈地进行斗争,而是为党内斗争提供规范,提供正确的方法和事实说话的逻辑。党内斗争不是盲目地要求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党内有自由发表意见的空间和批评的自由,如果想要对一些存在错误倾向的人进行批评,就要举出证据确凿的实质性事实。正确开展党内批评和教育的方式在于注重事实,要进行调查研究,讲究事实材料。党内斗争是对党内思想错误倾向的克服及党内部分同志思想和行动脱节问题的解决,是正确思想向错误倾向的斗争,是价值共识的保障。党内斗争是一种持续正常的状态,是党内政治文化和谐的必要保障,是手段;党内政治文化和谐是斗争过程中的显现样态,是目的。

三、“高质量党建”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图景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时刻坚持直视党内突出矛盾,敢于同破坏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行为作斗争,勇于自我革命、自我净化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念落到实处,深入人民大众,深入历史的,永葆鲜活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提高党的建设质量”[15]要求。高质量党建要求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因事而化,创新党内政治文化的样态和载体;与时俱进,不断回答党内发展新问题新挑战;顺势而新,将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新思想新举措及时转化为制度以实现规范保障作用。[16]“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17]这一论断,不仅是新时代根据目前形势所做出的准确判断,更是在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科学路径。

(一)思想建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正向建设

党是共产主义熔炉,要教育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针对党内出现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教育,如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圈子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和显现,有不同的策略应对。思想建党,就是在不断同党内突出矛盾作斗争的过程中,培育和建设“革命永远在路上”、实事求是、集中统一领导的党内政治文化。

第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化解和战胜各种风险考验,建设“革命永远在路上”的党内政治文化。习近平同志指出“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18]一方面,加强党的先进性,既是同落后、保守、封闭的思想文化作斗争,也是同自身的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考验作斗争,回答的本领恐慌难题、应对的是斗争乏力困局。另一方面,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就是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刻在自己的旗帜上”,[19]阶级的差异是根本上的差异,只有时刻牢记阶级任务和历史使命,才能对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予以辨认澄明、激浊扬清。

第二,开展党内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防止脱离群众生产生活的危险,建设实事求是的党内政治文化。只有在理论上保持清醒,才能在行动上更加坚定和彻底。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钥匙,尤其是群众历史观,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法。习近平反复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20]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共产党始终前进的最强大方法武器,关注现实的生活生产关系,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实事求是。

第三,贯彻学习党的纲领,彰显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建设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文化。最高纲领是每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奋斗目标,是党的性质规定的总方向,与党共存亡;行动纲领是根据具体的国情不同的时期,以及党的发展阶段制定的任务和行动步骤。党内同志在达到最高纲领的一致认识后,更需要要求全党学习根据具体历史时期的形势特点制定的行动纲领,这是党内同志整体地认识当下的斗争状况和条件,准确地掌握斗争方式的重要途径。只有贯彻学习党的行动纲领,客观整体地把握社会现实发展的脉搏,党内才会避免出现任何思想上的错误倾向,防止把带有历史倾向的发展就会被认为是既定的事实,做出轻率的不符合现实情况的论调。

(二)制度治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规制

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是20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党内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意识形态的斗争进展,同时也参与其中。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可以清晰感受到自媒体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思想认知的即时化多元化趋势,推动着多元社会思潮涌动。正如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所讲,速度改变着人的思想,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考验,在数字社会中进行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成为新时代不得不关注的一项重大课题。“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21]制度治党是从制度层面应对形形色色的“动摇”和“滑坡”问题。主要包括发挥制度的引领作用,通过具体法规形式规正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通过对建设过程、职责的法定化表达规避推诿扯皮、行为掣肘等误区;发挥制度的促进作用,通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打破机制体制壁垒以实现整体性建设;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通过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原则、指向进行刚性规范,避免建设方向和策略因人、因时而异。[22]。

制度治党是保障党内政治文化和谐的有力武器,不仅涉及在物质利益问题上“打虎拍蝇猎狐”,在思想上与错误思潮倾向斗争,更是把党内斗争从局部斗争提升为整体性斗争,在不断地解决顽固问题和新问题上持续斗争,在防止出现任何问题的空子作斗争,建立党内大生态。一方面,避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保障实事求是的党内政治文化。唯物辩证法是党开展工作的方法遵循,辩证思维要求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抓事物的主要矛盾,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为转移。就当下来讲,思想的多元化、灵活化、信息化是不容争辩的客观实际,如果循规蹈矩空喊口号、奉行教条原则,就会陷入主观主义,闹出“低级红高级黑”的笑话。党在以往的实践斗争中发展的实事求是的政治文化,也会被主观臆想所取代,其结果就是走上封闭僵化的老路。另一方面,避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障将革命进行到底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党内政治文化。思想的活跃不代表思想的无序,手段和形式的多样,不代表手段和目标的互换,如果在解放思想过程中,没有底线、丧失原则,就会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革命意识和党的领导权威就会被虚化,所谓的革命的政治文化和党的领导优势就会荡然无存。

总之,党内政治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却又不只是孤立的价值共识。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既要立足阶级的共同利益,也要凝聚阶级的原则共识,还要坚持阶级的革命斗争。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能离开阶级这一本质辨别、不能离开利益这一根本追求,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关系到党的性质的保持,关系到党所领导的队伍的壮大和事业的成功。当下,意识形态工作极其重要,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宪政民主思潮、普世价值思潮等你方唱罢我登场。面对资产阶级思潮的泛滥,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仅必要而且极其重要,既要正向加强理论、原则的内生性建设,还要通过制度规制对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予以无情批判。

猜你喜欢
斗争政党马克思主义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