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021-12-31 19:12罗茵茵
南方论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创造力思维语文

罗茵茵

(茂名开放大学 广东茂名 525000)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工作,亲切关怀青少年健康成长。青少年的成长,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创新创造能力的养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所谓创造力,指的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有的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是人们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多种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是教育、培养和实践的结果。而这里所说的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指相对于给人类创造伟大的成就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创造力”而言的普通创造力。它是每个精神健全的人都具备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

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丰富的创造力不仅是个人价值实现之必需,亦是社会发展、民族振兴之根本。创造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的必备素质,培养具有丰富创造力的人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当前我国教育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传统的知识型教育模式尤其是应试教育只是已有知识的静态传递,传统的师生观是滋生思想奴隶的厚壤。现代教育一定要力克这些缺陷,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负载了继承和发扬人类精神文化的重任,更不可忽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个性理解,多元解读,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依托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总是带有鲜明的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力。有了它,教学才充满生机,才富有魅力。语文教学的个性教育,一个方面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超越性的个性;另一方面就是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结论、不相信唯一准确的解释、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屈服于任何存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

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都具有不确定性。真正的阅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的观念内容,而是借助作品提供的具体审美意象,展开联想、想象,表达或宣泄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说,作品的主要意义是读者赋予的,文学鉴赏在很大程度上借助读者自己的体验和经验,因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理应有所不同,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方式界定学生的理解。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参”的分析作为评价学生理解的唯一尺度,在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参”分析。这种认识上的过分求同,忽略了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学生在阅读时创造思维的凝滞。而且,如果学生观点经常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激励,学生就会产生思维的惰性,而满足于教材教参和教师的分析,不敢、不会,也不愿反传统反权威,他们的创造精神就会因人为的遏制而消灭殆尽。

因此,语文教学要坚持开放性的原则,尊重学生课文的个性化理解,鼓励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独到见解,对课文进行多元解读。这样,不仅可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而且使学生独立思索的成果得以展示,其中思维的新颖性又将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贯通新旧,课外延伸,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原有知识经验和信念起重要作用;学生的创造力,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巩固旧知是创新的基础,而教学中新旧知识间的联想扩充、类比对比、融会贯通,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思维方法。这里所说的“旧知”,不仅指本学科知识,亦是指曾经掌握的各领域知识。相对于理科知识,语文的知识结构相对松散些。不同阶段的教学之间,存在着知识的交叉、互通与互补。同时,语文内容又有开放性的特点,课本内容可涉及各方各面知识,因而语文教学更适宜新旧知识间的连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和引导学生联想贯通,以此扩充学生固有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研究表明,文化品种越多,文化内容越丰富,就越有机会通过随机的碰撞而出现“优化组合”,并能激起创新的灵感。丰富而浓厚的文化内容,能为多层次的思维提供材料与动力,从而推动创新。教师的知识面比学生广,教师的知识结构比学生成熟。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主动拓展文化大视野,打破封闭的文化“铁屋子”,让学生呼吸多种新鲜的空气,使其个性具有较强的鲜活性和包容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能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领域中展开联想,也要能在教师自己的知识领域中展开联想,寻找相关知识点,并适当地介绍给学生,启发学生课外拓展阅读。这种适当的课文延伸,有利于打破教室、学校的空间局囿,由课堂向社会延伸,向报纸杂志延伸,向信息网络延伸。这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无疑也会广开学生思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为创造提供可能。

三、巧用方法,重在研究,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必由之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主席对实事求是曾作了经典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要突出“求”字,重在引导学生研究。创新的教育价值观也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冲动,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学的重点不在结论,而在寻求答案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好质疑、集思广益和辩论等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方法。首先,质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创造的前提是思想的自由。学生只有在充满自由的思维状态下思考问题,才能不畏首畏尾,才能不为传统权威束缚,才能有所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课本,质疑教师,质疑权威,真正解放学生思想,即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解放头脑”。其次,集思广益也是创造思维的一种方法。企业的“智囊团”便是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创造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同样需要这种方法。课堂上的小组交流、集体讨论,课后的课题研究小组等都是这种方法的运用。在交流讨论中,要引导学生先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这能锻炼思维能力,拓宽解题思路;在相互说出见解时,学生间能产生互动,彼此激发出解决问题的灵感,提高创造力。再次,辩论也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曾提出“克弱转换”这样一种创造思维方法,即寻找并攻击事物弱点,以导致发明成功。而辩论要缜密自己的思维,寻找并攻击对方弱点,方能克敌制胜,正是这种思维方法的锻炼。而且在辩论过程中,学生要广泛搜集资料,同组成员要相互协作,讨论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有利于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敏度,提高创造能力。

同时,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许多发明创造就是由对周围事物的细心观察而得到启发的,比如说,鲁班由芭茅草发明锯子的例子。写作时,学生需要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观察,才能从中获得灵感与启发,这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一篇作文不要写过批过讲过就结束了,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作文的反思与再创作,正是这一环节才能真正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提高。因为作文经老师批改了几天后再回到学生手中,结合老师的评语,学生就会对作文的优劣得失有相对于创作时更冷静和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补缺补差,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有所提高。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忽略学生作文再创作这一重要环节,要给予恰如其分的帮助和反馈,培养学生求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多问自己几个“好不好”,“可不可以改”,“怎么改”等问题。这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有很大作用,既可以提高语文写作水平,亦是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

四、塑造人格,追求民主,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保障

如前所述,创造力是人们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与人格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高创造力的人具有一些鲜明的有利于其创造力发展和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人格特点,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它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教育家评定出的高创造力的人格特征,主要有好奇心、思想行为的独创性、个人主义、想象力丰富、不随大流、顽强坚韧等等。而这些创造人格的成长,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的陶养与熏染。在这点上,语文教学有着特有的方式,即文学人物的形象感染,比如说课文中机智勇敢、胸怀宽广的蔺相如,真诚坦白、勇于奉献的邓稼先,礼贤下士、目光长远的刘邦,不畏权贵、追求自由的孙悟空等等。语文教师要能够利用这些人物进行教育,为学生树立一个个学习的榜样,从而促进学生创造人格的形成。

另外,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也是创造人格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造潜能的迸发。而传统的师生关系多为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教育气氛紧张、沉闷,学生的思想行为被压制。而语文课是蕴涵人文内蕴、情感价值和审美趣味的学科,需要富有个性的灵动的思想、丰富的情感来主动积极地参与,渴望直觉、灵感与顿悟的出现。这种紧张压抑的气氛、不自由的被动状态,显然是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束缚,对直觉、灵感与顿悟的抑制。因此,语文课尤其要注意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师要由教学操纵者变为引导者,变居高临下为平等交流,把自己与受教育者放在一起,与他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是为一个未知的社会培育新人。教师只要创造性地进行教育,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巧用科学方法,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引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塑造学生创造性人格,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猜你喜欢
创造力思维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思维跳跳糖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