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角色游戏行为的教师观察记录分析
——以中班角色游戏“小医院”为例

2021-12-31 21:43王佳佳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病人游戏

王佳佳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最常见、最典型的区域游戏之一,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对角色游戏中幼儿行为的有效观察和科学分析,是教师捕捉幼儿兴趣、了解幼儿想法、全面评价幼儿、提供适宜性支持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行为的观察记录现状

以无锡市某幼儿园开展的中班角色游戏“小医院”为契机,将教师对角色游戏的观察记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观察记录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对不同教龄老师的访谈,以此了解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行为的观察记录现状。通过访谈发现:教师普遍认同观察记录对于了解评估幼儿发展水平,开展保教活动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具有一定的观察意识,但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问题。

(一)价值性判断不足,观察盲目随意

观察是一项将观、思、行三方面有机结合的综合活动,是一种需要将理论、经验和实践密切联系的复杂行为[1]。因此教师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需要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情境中通过主观思考判断筛选目标对象和目标行为的专业观察。

通过访谈发现:教师在捕捉有价值的观察信息方面存在困难,不清楚观察该聚焦于幼儿的哪些行为,哪些行为是有价值的,而哪些属于相关或无关行为。对角色游戏观察记录文本的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教师的观察大都停留在随意性观察的水平上,活动前缺乏“我要观察谁”“观察他的什么行为”“为什么这个行为值得观察”的思考,由此导致在幼儿角色游戏中看到什么就观察什么,要么观察记录过短,简单罗列幼儿活动,忽视对幼儿行为发生过程的记录,行为线索不够清晰连贯;要么过长,把幼儿所有行为细节不加选择地详细记录下来。

(二)观察方法单一,灵活有效性不足

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是观察记录顺利进行的关键。不同的观察方法,有不同的取样方式和观察记录过程,也会有不同的观察结果。每种观察方法都有其利弊,在观察记录中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及实践需要既可以采用某一种单一的方法,也可多种观察方法相结合,以达到相互弥补的作用。在中班游戏“小医院”的观察记录中,在幼儿园没有要求统一填写观察记录表格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教师都选择描述记录法,形式单一,有的教师选择的观察方法与观察目标不匹配,造成观察记录的片面和无效。比如要了解幼儿对“小医院”中某个角色的偏爱程度,行为检核法可能比描述法更适合,要了解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同伴互动情况,可以将描述法与事件取样法相结合。

(三)分析解读不深刻,过于主观随意

行为分析是对观察到的幼儿行为赋予意义的过程,通过分析解释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了解幼儿现有发展水平,发现幼儿正在展现的能力,为促进幼儿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通过对教师观察记录的分析发现,虽然教师已经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对幼儿言行进行解读和评价,但结果仍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第一,解读幼儿发展过于浅表,不够深刻。分析要点大多落脚在幼儿普遍的外显行为上,诸如“幼儿与同伴互动良好”“幼儿情绪愉悦”,忽略了对角色游戏内在的核心要点的分析。第二,分析过于主观。有的教师会凭经验和印象而得出标签式的论断,如“丫丫注意力很不集中”这个论断是教师根据丫丫在游戏中会时不时看老师的表现得出的,而丫丫在游戏中经常看老师也许是对自己想法不自信,想要寻求老师的关注和肯定。如果教师主观误判,会影响今后对丫丫的支持与引导。第三,分析时没有体系化的维度和框架,过于随意。有的老师想到什么写什么,对角色游戏关联儿童发展的知识把握较弱,分析时逻辑性差,不够全面。

二、幼儿角色游戏行为的观察记录策略

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弱,观察要点模糊,分析解读缺乏体系化的维度和框架,是导致观察记录目标不明、分析主观不深刻的主要原因。基于此,现梳理幼儿角色游戏行为的观察记录要点:

(一)提高观察意识,明确观察目标

行为观察根据目的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随机观察。在系统观察中教师需要在观察前设定观察目标,可以确立问题导向、个人兴趣和儿童行为等视角。问题导向是指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角色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找寻原因,有针对性地调整活动,从而促进幼儿角色游戏水平的发展;个人兴趣导向是指教师将自己感兴趣、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幼儿行为作为观察目标;儿童行为导向是指当幼儿出现偶发行为或与其发展水平不相符的特殊行为时,将此行为确立为观察目标,通过深入观察探究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随机观察中教师能否快速准确捕捉有价值的行为,取决于对相关活动的理论知识和观察要点的掌握程度。

(二)掌握观察要点,全面观察科学分析

1.游戏主题的选择。主题是儿童在游戏中反映的周围人们的生活与活动中的一定动作、事件和相互关系[2]。幼儿园常见的角色游戏主题有“娃娃家”“小医院”“超市”“银行”“理发店”等。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角色游戏主题也愈发丰富,游戏情景逐渐由幼儿的家庭生活向社区、社会生活范围拓展。角色游戏中教师首先要观察幼儿是否能自主选定游戏主题,如果不能自主选定,是盲目跟随同伴参与游戏还是听从教师指令选择。如果可以自主决定,自主程度如何,是否能在现有主题游戏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主题内容,独立提出游戏主题。

2.角色扮演和游戏情节。角色扮演是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以游戏的动作、语言等去表现某一特定角色。角色扮演作为角色游戏的表征方式,是其核心要素。对幼儿角色扮演情况的观察是评价幼儿角色游戏的重要依据。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观察幼儿是否具有清晰稳定的角色意识,角色之间是否有明确分工,能否履行角色职责,游戏中的动作、语言、情感态度是否符合角色要求,角色行为是否丰富[3]。

游戏情节是角色扮演的具体体现。角色游戏中,幼儿以角色身份,通过对情境的假想,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教师要观察幼儿的角色游戏情节是否丰富,情节之间有无内在联系,情节发展是否具有内在逻辑性。

在“小医院”游戏中,扮演“医生”的明明看到病人来就诊,连忙戴起听诊器给病人听诊。听诊结束后,又拿出一个耳温计,给病人测量体温。在反复测量了几次之后,再次观察耳温计,并激动地说:“有红点”。随后引导病人来到输液区,完成抽血打点滴。可见“小医生”明明有一定的角色认知,角色意识比较清晰,角色扮演比小班幼儿更细腻,但角色行为相对简单,更多的是表现角色的几个典型行为,问诊,听诊,测体温。游戏情节虽然比较简单,但情节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有“医生”“护士”“病人”三种角色,角色之间分工相对明确,“医生”问诊,看诊,听诊,开医嘱;“护士”负责测量血压、体温,打针,抽血;“病人”配合医生描述自己的症状,用动作表现发烧、咳嗽的不适,并在“护士”引导下完成抽血输液。

3.对物的假想。角色游戏中对物品的假想表现为以一物品代替另一物品,或以动作、语言来代物[4]。游戏中替代物的使用需要幼儿的认知达到一定水平,体现着幼儿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发展。最初,幼儿只能使用与实物相似性很高的替代物,如玩具娃娃、玩具听诊器等。后来随着想象水平的提高,思维抽象概括性、变通性和灵活性的发展,开始使用与实物相似性较低的替代物,即用游戏材料来替代他物,比如一根小棒可以充当体温计、擀面杖、美发棒等,逐渐实现一物多用,物品的通用性变大。到了幼儿晚期,可以借助语言、动作来代替他物,比如用“呜呜”的声音代替开小火车,用翻炒的动作代替做饭等[5]。

在“小医院”游戏中,扮演“小护士”的烁烁在座位上随意玩弄了几下玩具剪刀。接着把体温计放到面前“女病人”的嘴巴里,拿出来后说:“很好,你走吧。”随后拿出药瓶,做出“倒”的动作,把药液倒进纸杯,喂病人喝药。然后拿出听诊器,给旁边的“男病人”听诊,说“200 度”。紧接着拿出玩具针筒给病人手指抽血,先是横着抽,效果不理想,又把针筒竖起来抽,抽血结束,叮嘱病人按好棉球。可见“小护士”烁烁使用的大多是与实物相似性很高的替代物,玩具听诊器、玩具针筒、玩具体温计,基本能够按照玩具材料的用途使用,游戏过程中偶尔也会出现用语言、动作替代的情况。游戏情节比较简单,主要是几个典型行为的转换,情节之间缺乏逻辑性和内在联系。

4.社会性互动。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性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游戏。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结成了两种社会关系:真实的同伴关系和想象的角色关系[6]。幼儿正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与角色的互动中推动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观察游戏中幼儿能否与他人合作,合作水平如何;幼儿是否愿意与他人分享游戏材料或成果;能否运用积极的方式解决游戏中的冲突等方面来评价角色游戏中幼儿的社会性互动情况。

在中班“小医院”角色游戏中,“护士”烁烁发现“医生”错误使用听诊器后及时纠正了他,并作出示范,指导“医生”正确操作,在游戏中主动与“医生”分工合作,与其他角色相互配合,解决冲突的方式虽略显强势但是能够通过积极的方式自行解决。说明烁烁愿意与他人合作,表现出较高的合作水平,处于有目的的合作游戏阶段;在游戏中主动担任领导者角色,表现出较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能够通过积极的方式自行解决同伴间的冲突。

5.游戏规则。角色游戏中的游戏规则是内隐的,灵活多变的,包含在角色之中的。幼儿扮演的角色决定了游戏的规则,即幼儿必须像角色那样行动。因此规则体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社会职责和相互关系。在角色游戏中,要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游戏规则,理解程度如何;能否自觉遵守、始终坚守游戏规则;对违反游戏规则的行为表现出何种态度。

“小医院”角色游戏中,幼儿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不够深刻,“医生”除了听诊问诊还在帮“病人”测量体温、输液,能干的“护士”除了完成分内的职责还在帮“医生”听诊,“病人”在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外还在指导“医生”就诊。

6.学习品质。学习品质是指儿童学习的倾向、态度、行为习惯、方法、活动方式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是其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学习品质是在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存在脱离具体学习领域的抽象的孤立的学习品质。角色游戏的有效开展需要以一定的学习品质做支撑,同时通过游戏推动着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具体而言,角色游戏中要观察幼儿是否积极主动,专注性、持久性如何,对角色的假想、对材料的假想和对情节的假想是否丰富,对材料的使用是否具有创新性等。

“小医院”角色游戏中的“病人”热情投入,认真专注,从听诊问诊到抽血再到输液,积极配合,坚持性强,通过角色扮演不断丰富游戏情节,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病人游戏
谁是病人
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病人膏育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还能活多久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