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

2022-01-01 03:40林相春
江西农业 2022年16期
关键词:建瓯市农民农村

林相春

(建瓯市房道镇人民政府,福建 建瓯 353105)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对于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房道镇应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才能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述

1.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总体情况

房道镇位于建瓯市西南部,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户籍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农业户1.0万户。全镇土地总面积36.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78万亩、毛竹林面积13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2.3万亩、其他林地11.4万亩。202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5.06 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3元。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建瓯市房道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全镇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2007年仅1个、注册资金1000万元,增长到2021年底的68个、注册资金达2.58亿元,现有社员1536人,辐射带动农户7000多人,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植保及农产品的加工、购销、运输等领域,贯穿农产品的前、中、后各环节,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全镇现有1个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个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类型

分析发现,房道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这几种类型:一是能人带动型,这类合作社占多数,约占比60%。由农村能人或有经济实力的经营大户带头组建,他们通常是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等,决定着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如房道镇首个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瓯市房道农产品专业合作社,2007年10月由农村能人王才仁带领社员348人组建,主营笋竹、果蔬等产业。二是村干部领办型,约占比20%。村干部通常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对于发展当地经济、带领农民致富方面有较多的思路和举措。如房道镇尤墩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成立建瓯市房道田友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根清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主营机械化粮食生产及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约占比15%。这类合作社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如建瓯市春旺林农专业合作社依托福建明良集团公司带领103名社员成立,主营蔬菜种植。四是涉农部门领办型,占比少数,常见的有农技、供销、畜牧等部门根据当地农民的生产、经营情况带头组建,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物资供应、产品购销等服务。如建瓯市繁商果蔬专业合作社由房道供销社领办,主营农产品购销流通。五是村级组织兴办型,占比少数,但发展趋势较好。如建瓯市连地大坪白笋专业合作社由房道镇连地村党支部领办,吸收村两委干部、能人大户、贫困户40余人入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领农民发展壮大连地白笋产业,较好地实现了富民强村的目标。

2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2.1 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的互助性经济组织,通过开发和利用农村的优势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了农村产业经济升级和转型,促进了乡村产业兴旺。基于农村产业的发展情况分析,现代化农业已成为发展趋势,产业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同时还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统筹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涵盖种养业、加工流通业、文旅服务业等领域,对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房道镇是毛竹重要产区,全镇毛竹林面积13万亩,年产鲜笋8万吨、商品竹250万根,毛竹产业作为该镇支柱产业,年工农业产值达7亿多元。全镇从事笋竹生产、加工、购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8家,在科学养竹、笋竹加工、竹文化休闲旅游等方面进行融合发展,产业提质增效明显。如建瓯市万源笋竹专业合作社通过建设“毛竹笋竹两用丰产林标准化培育项目”,使竹材产量增长了60%,对毛竹笋进行深加工,开发的“调味笋”系列产品受到买家好评,提高了竹笋的附加值。该合作社发展社员122户,辐射带动农户800多人,2020年被评定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获财政奖补资金30万元。

2.2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实现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关键是要提高农民收入。在以往的产业制度下,农民多借助种植、养殖方式来获得收入,需要自己承担风险和成本,风险大、利润低。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下,农民受益明显,具体表现为:一是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从而控制运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如建瓯市房道田友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根清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作为福建省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通过规模化、机械化地发展粮食生产,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转变了传统种粮方式,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利用规模化效应,整合当地优势资源,打造农产品品牌,有助于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销售网络体系,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房道镇连地村在没有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之前,存在好产品没有好价格现象,为了改变这个局面,连地村党支部通过村集体投资入股的方式,成立建瓯市连地大坪白笋专业合作社,对竹业资源进行整合,带领群众拓展市场,打响“连地白笋”品牌,形成“一村一品、一社一业”村社融合发展的局面。经专业合作社经营推广,全村笋价每公斤增加0.44元,笋农每年可增收60多万元。

2.3 加强乡村治理

加强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以个体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受农民产业意识不强、文化程度不高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农村产业发展不均衡。对于政府而言,该发展模式下很难顺利开展产业结构的整合、管理工作,无论是新技术的引入、相关政策制度的执行、亦或是基本的管理活动,都存在巨大的困难。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构建,从实质上看是将个体集中在一个体系内,既能够完成产业结构的整合、技术的引入,又能规范农民的生产,方便政府的治理。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可以系统地分析发展成果,积极发挥出政府的统筹作用、管理职能。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大批劳动力外流,造成农村土地撂荒现象严重,针对这一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或入股等方式,将农村零散土地统一集中经营管理,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据统计,全镇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耕地面积1.05万亩,占比约27.78%;流转毛竹林面积2.85万亩,占比约21.8%。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问题

3.1 农民对合作社的认知有偏差

从当前来看,各地区普遍存在农民不够了解合作社组建意义与作用的现象,甚至有的农民根本就不知道有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有的农民小农意识较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信任,不愿意参与其中;有的农民将其看作集体经济,认为要将自己的财产归为大集体,拒绝参与合作社;还有一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只重视眼前和个人利益,缺少共同承担风险的意识。另外,部分合作社成员重视个人利益,不依章程行事,导致合作社无法发挥出自身作用。

3.2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资金量也随之增加,贷款困难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一般来讲,合作社的大多数资金来自成员的交费和自身的积累,个别合作社成员只需要象征性地交一定的入户费,所以,资金远远不够,合作社运营困难。而上级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小,存在起点高、资金少的现象,无法满足合作社的发展需求。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来看,其规模小,缺乏长期、有效的抵押物,导致融资困难,严重不利于规模扩大、设备更新、技术引进等。此外,由于农民土地、宅基地等产权证件不全,没有相关组织为其担保,也就无法借助抵押获取贷款,而农村的金融机构出于各方面的考量,比如资产安全性、农业产业发展不确定性等因素,也不敢贷款给他们。上述种种原因均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3 合作社专业人才匮乏

相较于农村,城市的发展机会较多,医疗保障条件、教育资源良好,城市与农村的人才、资本配置不均衡,这也是农村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在农村,乡村能人总量不足,回引难、留不住,农村常住人口减少,劳动力外流严重,专业合作社面临人才短缺问题。不仅如此,农村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从事农业的主力年龄普遍超过60岁,对新型产业发展模式认知水平较低,参与度不够,另外,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构建和发展,既需要年轻的劳动力,也需要高层次的人才,但是从实际来看,农村的现有人才尚无法满足需求。

3.4 制度建设不完善

科学完善的制度是保证组织良好运行的关键,市场经济背景下,对于无法借助市场解决的问题,就需要依靠政府政策把握方向,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很多政策无法及时传达、实施,具体执行也缺乏监管机制、反馈机制。在整个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可参考的范本,部分合作社缺乏相关制度,比如财务管理制度、议事制度等,即便具备这些制度,也只是一纸文书,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3.5 农产品营销困难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想快速、健康地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拓宽产品营销渠道。目前造成产品营销不畅的原因有: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种类单一、质量不稳定,产品与市场无法有效对接;合作社由于运营资金困难,只能销售初级农产品,缺乏将自身产品推向市场的主动性,市场影响力弱;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营销模式比较传统,对互联网营销渠道认识不深,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电商平台不会用、用不好,导致部分优质产品错失市场先机;多数合作社的品牌意识不强,没有真正认识到品牌效应带来的好处,导致好产品没有好销路,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措施

4.1 强化宣传引导,提高合作意识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最为突出的原因是农民未全面认识到合作社的重要性,缺乏参与意识。鉴于此,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基于农民的特征,首先借助信息平台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广泛宣传新修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政策法规,为合作社的构建和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其次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典型宣传,提高农村能人、农业大户、致富带头人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培育引导他们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4.2 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困境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想健康发展,资金保障是关键。一是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出台涉农金融优惠政策,加快招商引资,确保合作社顺利贷款,及时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到农村开拓市场,重视和龙头企业的合作,将资金放在产品加工、运输等环节,这样既能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拓展融资渠道,发挥合作社的作用,探索凭借设施、技术或土地入股的方式,增加合作社的资金,提高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四是充分利用惠农政策,借助乡村振兴战略,争取国家的惠农资金,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前提下,贯彻落实国家的发展战略。

4.3 强化人才培育,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挖掘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匹配的优质人才,吸引返乡能人、科技人员、青年才俊等领办合作社或到合作社任职,更新人才引进观念,为当地有想法的年轻人提供优质的条件,用合作社良好的发展势头吸引和留住人才;二是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库,定期开展合作社骨干培训,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等,开展产业发展、电子商务、现代农业技术、合作社规范化管理等专题培训,培育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引入农业职业经理人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将经营权与内部决策权分离,发挥专业合作社中专业人员管理的作用。

4.4 强化制度监管,规范治理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想实现规范化发展,应确保运行机制和模式有章可循。一是政府既要为其提供政策支持,又要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比如,组建专门的主管机构,定期考评合作社各环节的制度执行情况,全面了解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二是建立退出、准入机制,对于考评结果合格的合作社,及时给予奖励,发挥其模范作用,对于考评结果不合格的合作社,让其在规定时间内整改,直到达标;三是加大对“空壳社”的清查力度,保证所有的资源真正进入需要帮助的合作社;四是对于合作社而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定期召开监事会、成员大会,按制度办事,真正做到民主、公正的管理,切实做到民办、民营。

4.5 强化品牌意识,发展电子商务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借助自身环境和自然资源,以乡村振兴为依托,扩大生产规模,形成特色的品牌效应。产品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牌的竞争,合作社要在抓好产品品质的基础上,推进品牌建设,逐步打造具有区域特色、优势明显的农产品,还要重视宣传推广,形成品牌。二是积极拓宽营销渠道,不仅要参加农博会、展销会、推介会,与超市、龙头企业对接合作,还要发展电子商务,打通消费者和产品之间“最后一公里”。如建瓯市连地大坪白笋专业合作社通过微信公众号、电视专访、直播平台等方式全方位宣传连地白笋,提高品牌认知度,与农商行“福易购”、邮政“邮乐购”、EMS生鲜速递等电子商务平台合作,销售推广连地白笋,取得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建瓯市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My English teacher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多方发力 形成教育合力系统——建瓯市东峰中学的课改启示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