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初中语文教师教材驾驭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2-01-01 07:17毋小利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教材

毋小利

(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语文教师对教材拥有良好的独立驾驭能力,主要依靠自身的能力准确理解、吃深吃透教材,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境灵活自如地处理教材,公正合理地评价教材,从实际需要出发,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加工、改编或改造。语文教师能否很好地胜任语文教学工作,能否充分地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其教材独立驾驭能力密切关系。拥有良好的独立驾驭教材能力,在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师是乡村中学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并研究他们的教材驾驭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乡村初中语文教师教材驾驭能力的现状与提升路径。

一、乡村初中语文教师教材驾驭能力的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乡村初中语文教师统编教材驾驭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在博爱、汝阳、固始、商水和宝丰五县15 所初级中等学校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乡村初中语文教师对现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独立驾驭能力整体较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专业发展。

1.缺乏准确理解教材的能力

(1)对教材体系结构与组成功能的理解不到位

很多教师缺乏课程意识,他们不明白语文课程内容包括语文知识、经典文学作品及对其内涵的阐释两大块,语文教材的主要功能是具体承载语文课程内容;也不理解经典作品在语文教材中以选文的形式呈现,而语文知识则较为复杂,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选文形式只是其中之一。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经常出现教学内容的确定严重跑偏的现象。如教学《敬业与乐业》一文,不恰当地将教学重心放在人文教育上,培养学生的敬业乐业之心,而对真正需要教的“阅读演讲类文本的方法”这样的语文知识却漠不关心。教学《蚊子和狮子》等寓言故事,也未能着眼于阅读寓言故事的方法,而将故事中反映出来的道理当作了教学重点。在教学《论语》和陶渊明的《饮酒》等内涵丰厚的经典作品时,却蜻蜓点水般地在文本表层滑行,未将深入挖掘文本中蕴涵的中国文化当作教学重点。

(2)对教材选文的解读欠全面、准确、深刻与细腻

如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不少教师只是在一般性的三要素分析上下功夫,而不善于深挖细掘作品的文化主旨和艺术内涵,去引导学生认识“智取生辰纲”这一行为背后特殊的社会意义,分享作家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所采用的叙事艺术手法,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2.缺乏灵活运用教材的能力

(1)不善于采用群文阅读的思路进行多文本集中教学

教学某一篇选文时,固守单篇教学的思维,不会采取群文阅读方法,发挥多文本集中教学的优势。如教学杜牧的《赤壁》时,不免要分析作品中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艺术加工,如果能够灵活地将不同版本语文教材中的《赤壁赋》《赤壁之战》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相关课文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杜牧在《赤壁》中所抒发的情感。但多数教师却习惯于按教材编排顺序循规蹈矩地进行单篇教学,教学效果欠佳。

(2)不善于将语文知识在不同的选文中前后勾连、贯通

教学中,多数教师习惯于就课论课,不能够将教材文本贯通、前后融合。比如,在整套统编教材的选文当中,散文所占比重非常大,回忆性散文也有多篇。关于回忆性散文的阅读有一个关键点,即读者要理解作品中独特的两重叙述视角运用,否则便不易理解作者所抒之情的微妙所在。在教学《背影》《湖心亭看雪》《老王》和《藤野先生》等分属于不同学期的这些篇目时,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两重叙述视角”这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到相应的阅读实践当中,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实现相关能力的螺旋上升,最终真正学会如何阅读回忆性散文的方法。

3.缺乏批判性运用教材的能力

多数教师习惯于仰视教材,不能以平等的姿态和教材展开对话,导致对教材进行理性评价的能力缺失,发现不了教材编辑中的亮点和谬误。实际上,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制中确实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出现的错误也不少,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教学《黄鹤楼》这首诗时,教师们习惯于对诗中“鹦鹉洲”一词在教材中的注释(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不加辨析并让学生直接接受。事实上,这个注解缺乏充要依据,在学术上是站不住脚的。从各种现有可靠的文献资料来看,鹦鹉洲并不在黄鹤楼东北方向,而在其西南方向。如王象之《舆地纪胜》中,有“……鹦鹉洲。旧自城南,跨城西大江中,尾直黄鹄矶”[1]的记载,郦道元《水经注》则提到:“江之右岸有船官浦,历黄鹄矶西而南矣,直鹦鹉洲之下尾……”[2]这两处文献都在表明:鹦鹉洲的洲尾和黄鹄矶(也就是黄鹤楼,因其就建在黄鹄矶上)正好相对。结合长江武汉段的流向可以断定:鹦鹉洲位处黄鹤楼西南。

4.缺乏创造性运用教材的能力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教师“教教材”的意识较为强烈,“用教材教”的意识较弱,“用教材教”的能力更是阙如。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此种情况就较为突出。此单元选用了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等4 篇课文,这4 篇课文在教材中的功能无非就是一个个例子,用来体现、承载“如何演讲”这样的语文知识,学生须在理解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实践历练以形成一定的演讲能力。当然,这些例子只是一种途径或手段,如果有更好的途径或手段,不妨一试。比如,让学生观看经典的演讲视频,或者请一位演讲家到教室中进行演讲,都是合适的途径或手段。

二、乡村初中语文教师教材驾驭能力提升的路径

1.强化理论学习,提升语文教师准确理解教材的能力

正确的理论可以引领实践有效地展开。在课题实施之前,有两所中学的语文教师对教材理论的掌握不够理想。如下面一位教师确定的《最后一次讲演》一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斗争精神;

(2)领会本文观点鲜明的表达特色;

(3)体味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风格。

可以说,这三条目标的确定,反映出执教者缺乏明确的课程意识,未能从学理出发思考这篇选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未能将教学行为正确地指向带领学生掌握“如何阅读演讲类文本”这项课程知识(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及相应的教学化处理是否得当)。

鉴于此,课题组组织学校教师进行了“语文教材分析方法”理论的强化学习。经过学习,教师们对语文教材的性质、内容、体系、结构和编排,尤其是选文类型、功能及鉴别有了较深理解,这为他们合理利用教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了提高语文教师对教材选文的解读能力,课题组从统编教材中精心挑选了一批典型选文和教师们一起进行文本细读,并将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王荣生教授的《实用文教学教什么》和《阅读教学教什么》等专著分享给教师们,使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掌握解读选文的方法,提高解读选文的水平。

课题实施完成以后,教师们反映,在教材分析方面,最大的收获就是对教材中每一篇选文所应发挥的功能能够有理有据地予以界定,对选文内涵的理解也更加深入细致,进而能够更加合理地对选文进行教学化处理。

如有一位教师确定的《壶口瀑布》教学目标:

(1)说出作者的游踪;

(2)感受文中所描绘景物之美;

(3)分享作者游览景观时产生的感受;

(4)体味文中精彩的语言美;

(5)欣赏文中的艺术手法美。

这几条目标,正确地将《壶口瀑布》当作教学语文学科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将教学活动精准指向“如何阅读游记类散文”这样的方法性知识:即学习者拿到一篇游记,要能够把握作者的游踪,感受作品中所描绘景物的美,并能够分享作者在游览景物时内心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学会欣赏文中精彩的语言和丰富的写作手法,从而获得一种美感。

再如另一位教师确定的《周亚夫军细柳》一课的教学目标:

(1)掌握“锐”“军”“使”“介胄”等关键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将以下骑送迎”等关键句的结构;

(2)理解本文作为历史传记文本的实用价值;

(3)欣赏文中丰富的文学手法;

(4)感受中华民族正直、敬业的伟大精神。

这几条教学目标准确地将向内挖掘经典文学作品丰厚的内涵作为教学的指向,并有意识地从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四个层面去挖掘,是非常科学的。

2.注重案例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

语文教材在语文课程中发挥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承载语文课程内容,即明确“教什么”;二是提出语文教学方法,即建议“怎么教”。语文教师拿到教材,首先要对其表示尊重,因为教材是相关领域专家勤劳和智慧的产物;另一方面,教师们在教材使用中又不能泥守,要做到灵活处理。归根结底,教师要对课程和学生发展负责,而不是对教材负责。那么,如何提升语文教师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呢?教学实践中应以教材理论为指引,以具体案例为抓手,展开相关实践和研究。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能够以群文阅读、多文本阅读理念进行教学

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课时,一位教师在多文本阅读理念指引下,让学生观看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的相关片段,研读了萨孟武教授《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一书中的相关章节及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名著导读:《〈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专题,又欣赏了《水浒传》连环画。经过多文本碰撞,学生明白,原来《水浒传》中包括夺取生辰纲的几个人物在内的所谓梁山好汉并非都是真的英雄,大善和大恶在他们不少人身上交织着。而施耐庵的《水浒传》原著也正是按照不掩其善亦不避其恶的原则描绘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原型人物形象的,倘非如此,原著的艺术价值必大打折扣。

(2)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如一位教师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基于回忆性散文双重叙述视角的理论,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两个鲁迅(一个是小时候正经历课文中所叙事件时的未成年鲁迅,一个是长大以后回顾往事时的成年鲁迅),两个鲁迅则分别用自己的口吻来讲课文中的故事并进行对话。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有了非常直观又很深入的理解。

3.培养批判素养,提升语文教师批判性运用教材的能力

大多数乡村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都有一种崇拜的心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为此,课题组在给教师们讲授语文教材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向他们推荐了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教授的《批判性思维教与学》一书,以提高教师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学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少教师有了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进而形成了一定的批判性运用教材的能力。

一位教师在教学“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专题时,首先引导学生独立细读作品,然后给学生提供黄仁宇教授的相关观点:此小说将当时的生活状态以极悠闲的态度写出细微之处,但从历史学家的眼光看来仍为官僚主义之下的产物;它极端讽刺,却好像一部论文集;和包括《红楼梦》在内的其他清代小说一样,作者之愤怒和自我怜惜表彰着他们生活范围之狭窄,他们的读者与爱慕者想必深切地了解而具同感[3]。还有李小龙老师的观点:就《儒林外史》来说,作者的艺术目的并不是建立一个超越世俗的世界,恰恰相反,他想努力还原文人生活之俗[4]。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引起学生大脑中的认知冲突,从而带领他们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尽量不带偏见地对《儒林外史》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进行批判性评价。

另一位教师在教学《纪念白求恩》一课时,发现教材的练习设计有不当之处,即缺乏语用意识,未能引导学生从语用角度分析文本结构、写作手法和语言运用。执教时,这位教师从课文的语用功能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篇文章的功能——简要叙述白求恩的事迹,突出其伟大精神,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号召大家向逝者学习。然后,从此出发回过头再来观察文本结构、写作手法和语言运用,最终认识到作者以上这些言语行为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文本的语用功能。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东西就成了活生生的、有情有义的内容,而非干巴巴、冷冰冰的文字,语文和生活有机融合起来。

4.进行教材开发,提升语文教师创造性运用教材的能力

为了提升教师创造性运用教材的能力,我们采取的主要办法是,向教师讲授语文教材的开发方法,并给他们提供吴泓、刘朏朏等优秀教师创造性运用教材的典型个案,然后和教师们一起研讨自己应在某一个点上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经过努力,取得了以下成效。

(1)教师能够对教材中既有的课程知识进行初步的加工和改编

比如,上口语交际课的时候,有教师能够对统编教材所呈现的口语交际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删调补,尤其是适时给学生补充了“如何听”的知识。应当说,现行教材中呈现的口语交际知识较为丰富,但却存在一个较大缺憾,即没有专门给学生讲“口语交际中如何聆听更有效”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会说的基础是会听,会听有时候比会说更重要。因此,这位教师的做法,从课程角度来看是非常合适、也是非常必要的。

(2)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从“用教材教”的角度开展选文教学

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五篇选文时,有的教师意识到,本单元选文在教材中发挥的主要功用之一,是呈现说明顺序这样的语文知识,而这五篇课文从整体来看却都体现了一定的逻辑顺序,虽然从细部来看也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使用。这样的选文编排,是不利于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的。因此,这位教师在教教材中这几篇选文的基础上,另选了《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空间顺序)和《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时间顺序)两篇选文来进行教学,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能够创造性地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处理教材

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专题中有这样一项写作任务:青少年应该如何对待时下流行的各种电子游戏?大家认识不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不少于600 字。这道写作题目虽然在话题上能够贴近学生实际,但也存在一个不足,即从世界写作教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其体现出来的写作教学思想仍然停留在文章写作阶段,尚未达到过程写作阶段,遑论交际语境写作阶段。有教师鉴于此,对这道题目进行了加工改造:你将要代表学校参加于下个月举行的全市中学生辩论大赛,辩题是青少年应该拒绝时下流行的各种电子游戏。作为一辩,请你站在正方或反方角度写一份开篇立论词。这个题目的设计显然要比教材原有的题目设计更具情境性与交际性,受到学生喜爱。

整体来看,虽然教师们在创造性运用教材方面的做法还显得不够成熟,但可喜的是,他们已经有了较为成功的尝试,能够不拘泥于教材、不迷信教材,敢于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大胆对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改编,这也为将来力度更大的教材改造做好了铺垫。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文本教材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