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近代圩镇分布特点对发展流域经济的启示

2022-01-01 09:11刘文俊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圩镇流域广西

刘文俊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1)

一、广西近代圩镇主要沿河分布的特点及其变迁

广西多山,交通不便,古代商旅往来主要依靠舟楫,所以圩镇大多兴建在河流沿岸,如历史上有名的圩镇苍梧县的戎圩、平南县的大乌(今大安)、桂平县的江口、贵县(今贵港市)的东津等滨临西江、浔江、郁江或其支流,灵川县的大圩地处漓江北岸,融县的长安镇坐落于融江岸边,崇善县(今属崇左市)的驮卢镇位于左江边,田东县的平马镇靠近右江。广西大部分县城(同时也是规模较大的圩镇,一般称为县城圩或城厢圩)都建在河流旁边,如藤县、桂平、贵县、横县、邕宁几个县城建在西江干流边,富川、钟山、贺县、信都四个县城位于贺江边,兴安、灵川、阳朔、平乐、昭平五个县城建在湘江、漓江、桂江边,北流县、容县的县城建在北流江边,博白、合浦的县城靠近南流江,三江、融县、柳城的县城在融水边,上思、宁明、龙州、崇善、扶绥几个县城地处左江岸边,西林、百色、田阳、田东、隆安、平果等县城位于右江岸边,湘江、资江、灌江从全县(今全州)、资源、灌阳县城穿城而过。有学者研究指出:清代前期,广西西江流域的市场中心地呈树形分布,圩镇分布以大河主流为干,以小河细流为枝,两河汇流处就像树干的分节处。当时的圩镇大多濒河而建,越靠近河流两岸,圩市越多,在两河汇流处的圩市往往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中介市场,具有比其他圩市更突出的人流、物流集散和中转的功能[1]。距离河流较远的地方,圩镇比较少。广西圩镇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格局,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19世纪80年代中法战争结束后,广西被迫对外开埠通商,龙州、梧州、南宁相继成为通商口岸,加上1876年开埠的北海(当时属于广东省),上述四个通商口岸对广西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品通过轮船大量运输到广西各地销售,广西各地的土特产品也通过轮船运销到世界各地。轮船运输量大、速度快,除了洋人开办的公司采用轮船运输外,本土商人也纷纷购置机动船投入运输。随着轮船运输的增多、木帆船使用的减少,决定圩镇地位的关键因素已经不完全取决于是否位于两河交汇处,而在于是否具有优越的船舶停靠条件和深广的市场腹地。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沿江中心市镇的地位逐步降低,有的被新兴的近河商埠取代,有的被其他中心市镇取代。

民国时期,广西公路运输业兴起,特别是在20世纪30 年代,新桂系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公路网,这对圩镇分布格局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了圩镇的横向联系。过去,圩镇商品流通方向主要与河道流向相一致,圩镇之间的横向交往不多。汽车投入运输后,人流、货流不再仅仅依靠水运和肩挑背负,圩镇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二是公路要道上的圩镇得到发展,公路沿线出现了一些新的圩镇,如平乐县的二塘镇、贵县的桥圩、桂平县的石龙和木乐、南丹县的六寨、柳江县的拉堡、宾阳县的芦圩、田西县(今田林县)的乐里、邕宁县的吴圩等,都受益于公路的建成通车。三是促进了桂西地区圩镇的发展,桂西各县的圩镇有所增加、商业趋于繁荣。此外,由于战略转移的需要,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紧急修筑了黔桂铁路和湘桂铁路,铁路通车也对圩镇分布格局有所触动,如黎塘、金城江等因铁路而兴起。

从清代到民国,广西圩镇分布格局的变化是:清代以水运线为枢纽,圩镇因水而兴,影响较大的圩镇基本上都在河流两岸;民国时期,随着公路网的出现,圩镇排布有向陆路交通线转移的趋势。但在近代,广西公路、铁路运输形式出现较晚,发展时间短,加上路况差、车辆少(汽车、火车全部需要进口,在抗战前全省仅有汽车数百辆,为数不多的火车主要用于运输军需物资和军队)、运费昂贵,一般平民难以使用,又受到战争的破坏,廉价的农副产品和矿产品难以通过汽车、火车运输,以致“广西之商品仍十九惟航运是赖”[2],公路、铁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对于圩镇格局变化并没有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尽管陆路运输业有所发展,但没有取代水运在整个交通运输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广西圩镇出现了从依河流分布向依陆路转移的趋势,但以水运决定的圩镇排布格局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从圩镇规模、交易人数、繁荣程度来看,圩镇发展的重心仍在东部沿江地区[3]。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路、铁路运输业发展迅速,才打破了传统以水运为中心的分布格局,逐步确立圩镇依托陆路交通运输线而分布的格局。

二、从广西近代圩镇分布特点思考如何发展流域经济

人类文明伴水而生,并发源、发展、繁荣于大河流域,各重要河流是各民族经济与文化发祥地和繁荣地。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不断向条件优越的河流沿岸汇集,形成沿江产业经济带和沿江经济走廊(如英国的泰晤士河经济带和德国的莱茵河经济走廊);又通过发展海港的远洋运输业,工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占据统治地位。可以说,经济发展与流域有着深刻的关联,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因此,随着区域之间经济合作的加强,流域经济开发越来越受到经济管理人员的重视。2014 年4 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视察重庆市时,提出要把长江流域经济带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示范带。同年8 月1 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2014—2020 年)》(简称“珠西规划”),提出根据“统筹规划、协同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深化合作、开放发展”的原则,把珠江—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战略支撑带”“东西部合作发展示范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发展目标是到2020 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支撑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广西近代圩镇主要沿河分布的特点及其变迁,对当代发展流域经济具有启示意义。

(一)重视把圩镇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圩镇是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历史上它对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沟通各地经济联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广西近代圩镇由于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虽然总体上发展程度不高,但建成了完整的商业网络,特别是在桂东水系发达的地区,各地依靠水运条件,不仅建立了高密度的圩镇网(有的县圩镇达三四十个),而且不少圩镇赶圩人数多,商品交易量大,市面景观繁荣热闹。广西的核心地区桂东南一带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人们的生产生活十分依赖于圩镇的交易,每逢圩期,许多人像过节一样前去赶圩,出售自己生产的商品,购回需要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在桂东南沿江地区,除了大批具有集散功能的中心市镇之外,甚至出现了为数众多的专业圩市,如苍梧县戎圩是谷米交易中心,贵县的东津圩也有“米埠”之称,桂平县的石嘴圩和大湾圩也是著名的米市,郁林县(今玉林市)的船埠是出名的盐埠。同时,桂东南各地形成各种手工业专门产品生产区域,生产规模大,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比如,土布织造业主要集中于郁林城乡;蓝靛业主要集中在郁林、兴业、北流几个县;平南、苍梧、藤县等地蚕丝产量较大;瓷器业则以北流为最发达。也有一些村、镇以生产某种手工业产品为主,这个地方因某种产品而出名。桂东南各地的手工业,其生产目的主要不是为了供自己消费,而是为了向市场出售,因而商品化程度很高。有些地方的手工业甚至不再属于农家副业的范畴,其内部生产关系已发生变化。手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圩镇交易商品的数量和种类,繁荣了圩镇商业,手工业产品成为一些圩镇的主要商品。各地圩镇中经营手工业产品的商店、摊点和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作坊、店铺逐渐增多。如桂平县榨油业发达,民国初年该县覃放圩、石嘴圩和蒙圩有十多家榨油店。郁林县的织布业发展起来后,经营布匹生意的布店应运而生。根据经济学家千家驹等人的调查,1933 年,郁林县全县共有大小布匹店约30 家,“每家平均月销布六七百匹,年销布七八千匹”[4],这些布店集中在县城圩及农村圩镇。可见,圩镇的存在,便利了商品流通,刺激了农业、手工业生产,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作用显著。

然而,1949 年后一段时期内,广西各地许多圩镇被取消,被允许存在的圩镇也因人为限制商品经济发展而十分萧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种种不便。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改革开放,首先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由此催生了大批农贸集市,加上随后各式各样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使原有乡镇圩市迅速繁荣,许多人因经商而致富,并定居在城镇,地方经济兴旺发达,城乡现代化进程加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

当前,广西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离乡进城,从事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的人口呈减少趋势,城市中鳞次栉比的店铺和蓬勃兴起的电商、快递业使商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形态。圩镇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有没有必要发展圩镇、建设圩镇?

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广西城市化程度还不高,大量人口仍生活在乡村,他们的生产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还离不开圩镇。另一方面,圩镇的发展可以为当前的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的城镇化建设要与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而继续加强圩镇建设则是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之一,因为圩镇在广西数量庞大、星罗棋布,圩镇发展壮大了,城镇化也就水到渠成了。历史上,广西的中小城市乃至大城市,就是由最初的圩镇发展而来的。因此,圩镇建设可以看作小城镇建设的组成部分。

建设圩镇,首先,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做好规划。圩镇是以商为主,还是以工或是以文化、旅游为主,都需要充分考虑各自历史基础和资源禀赋;要从大处着眼,长远打算,留有余地,以新型城镇化为发展目标。其次,要做好管理、保护工作。圩镇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集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于一体,人流、物流密集,管理不到位将妨碍圩镇的健康发展。圩镇的保护主要是土地资源、生活环境、历史文化等的保护,避免各种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另外,建设圩镇要注意突出自身特色。整洁、美观、有序的市容市貌或货物品种丰富多样等固然重要,而充分发掘所在城乡的优秀文化传统,合理吸收当地文化资源,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守护一方水土,展现传统民俗风情,也至为重要。比如,壮族地区的歌圩,既是商品交易的场所,也是人们交往、传承民族文化的地方,如果能培养更多民歌传唱者,一方面可以增添圩镇的人气,另一方面还可以保护、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要加强流域内的协调和区域间的协调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广西大多数圩镇仍然分布在河流两岸,发展圩镇无疑是开发流域经济的组成部分。

广西近代各河流沿岸的圩镇依靠水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流、物流的沟通,但水运有着诸多局限性,如速度慢、载重量不足、对河流水文条件要求高等,致使各圩镇之间联系较为松散,流域经济难以实现一体化。当前,广西各流域的交通条件已经大为改善,除了水运外,发达的公路、铁路运输网缩短了各圩镇之间、各城镇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空间和时间距离,使流域内的协调发展成为可能,也使流域之间的经济整合成为可能。在这一背景下,广西经济界和学术界越来越重视研究“流域经济学”。“流域经济学”是建立在保证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经济学、自然地理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5]。发展流域经济,要求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发展经济的思路,将流域经济、流域人口、流域环境、流域生态、流域资源乃至流域社会等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谋求流域经济和流域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实现流域复合生态系统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协调。在此基础上加强区际联系,促进流域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整体发展。

(三)要合理开发流域资源,重视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清代乃至民国时期广西圩镇形成沿江分布的特点,固然与人流、物流主要依赖水运有关,同时也与沿江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密切相关。沿江地区平原面积较大,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条件良好,加上用水方便,有利于人们从事生产、商贸活动。当前发展流域经济,除了适当开发利用江河流域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以外,尤其要重视水资源的保护。由于一段时期内人们观念落后,重生产轻环境,广西的西江流域、湘江流域、南流江流域等土地受到严重污染,水体的污染也不容忽视。河流沿岸人口密集,生产发达,不仅需要大量生活用水,也需要大量生产用水,各河流的水体受到污染后必然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切实保护好流域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流域经济要少上或不上污染项目,要重视开发无污染或低污染产业,如内河航运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电子商务、软件产业、旅游业等。

(四)要完善流域内基础设施建设

广西近代的圩镇普遍基础设施简陋,露天交易是常见现象,水、电、路都难以满足需要,致使不少圩镇难以吸引客商。当前,各地圩镇的交易环境已大为改善,但一些山区的圩镇仍面临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为发展流域经济,除了要重视建设和完善圩镇的基础设施外,各地政府应将整个流域纳入全盘计划,统筹协调水、电、路、通信等方面的建设。“交通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动脉和神经,社会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就是通过这种动脉和神经连接起来,成为运动中的现实的生产力。”[6]流域开发,尤其要重视流域的交通建设。目前,珠江—西江经济带和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受到高度重视,政府对西江干流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水运设施投入很大,但对西江各支流、对流入长江的湘江上游、流入北部湾的南流江和钦江等流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高,建设投入较少。广西经济规划部门应考虑在改善西江流域(不局限于西江干流)、湘江流域、南流江流域、钦江流域等航运条件的同时,与流域内的公路、铁路等交通形式适当衔接,同时大力建设通信设施,彼此形成合力,才能充分开发流域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在近代,由于农业商品化水平的提高和手工业的发展,广西各地出现了为数甚多的专业或半专业圩镇,主要包括手工业圩镇、米市、牛市、盐埠几类。临桂县六塘圩、宾阳县芦圩、那马县贡川圩、恩隆县玎珰圩等是代表性手工业圩镇。苍梧县戎圩、贵县东津圩、桂平县石嘴圩、象县石龙圩、雒容县运江圩等是著名的米市。来宾县的大湾圩和石龙圩、贵县的西山圩和县城圩、灌阳县的县城圩和文市圩都是有名的牛市。宾阳县的邹圩和廖平圩、永淳县的甘棠圩、富川县的古城圩、郁林县的船埠圩等食盐交易量巨大。另外还有黄豆市、花生市、药材市、水果市等。据民国《贵县志》记载,贵县的覃塘圩除大量交易谷米外,每年交易黄豆约一百万斤;樟木圩最重要的商品是药材;石罅圩交易的主要商品是甘蔗;香江圩的特产是芒果、荔枝;上石龙圩大量交易棉布(称为石龙布)。又据广西统计局编《广西年鉴》第二回(1935年)记载,广西蓝靛业在20世纪初期比较兴盛,“时因外国工业振兴,靛青需要渐大”,广东商人“投资收运,年达百数十万元之巨,郁、藤各地,靛厂林立,专为靛之交易而成立之圩市,为数不鲜,盛极一时”[7]。苍梧县的木双圩原为木柴、柴炭的集散地,由于参与交易的人员越来越多,民国年间逐渐变成了一个定期圩镇[8]。

上述专业或半专业圩镇以交易一种或几种商品为主,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它们与今天的专业市场颇为相似。

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重视建设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主要功能是充分利用规模巨大的交易平台和销售网络,节约中小企业和批发商的交易费用,通过交易的专业化和网络化,形成交易的规模优势、价格优势、效率优势。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促使物联网加速形成,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推动传统的专业市场向国际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在新业态快速形成发展的背景下,应该做大做强专业市场,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使专业市场与县域特色经济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9]。

要对流域经济开发特征、流域开发路径、流域管理模式加强认识、深入探索。广西经济管理部门不仅要重视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发展,也要妥善规划桂东北湘江流域和桂东南南流江流域、钦江流域等区域的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圩镇流域广西
广西贵港
广东:谋划开展美丽圩镇建设项目6327个
推进美丽圩镇建设研究
——以广东省罗定市圩镇建设为例*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近代广西左右江流域圩镇变迁动因探析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春湾镇破解卫生保洁难题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