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改革促进高职教育类型特征的凸显

2022-01-01 09:11廉依婷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供给院校高职

廉依婷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02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以飞速发展,其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观念也越发明朗。2019 年1 月24 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这一界定可以说开启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征程。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在全球化、数字化、市场化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下,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又如何得以体现?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索与研究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内涵与特征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一直强调自身的“职业性”,提出这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性”三个字虽然简单,但其内涵却需要从培养目标、办学形式、教学实践、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区域服务、双师队伍建设、毕业证书等众多方面体现。当然,在重视职业性的同时,其作为高等教育范畴的专业、文化理论教学同样不能忽略。随着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对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也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其中,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研究员就提出过“跨界、整合和重构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2]。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跨界、融合与创新”既是其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其需要为之奋斗的目标。笔者总结认为,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可概况为——强调职业性兼顾学术性的跨界融合、整合发展与创新重构。

具体来说,其特征一要体现与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的跨界融合,即跳出教育界,发展双元化乃至多元化办学模式,强化与行业企业的全方位协同育人,实现与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深度合作。二要体现产业需求与教育需求的整合发展,明确自身功能定位与社会价值。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以学科为导向的,而高职院校则应当以职业、产业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在满足个体发展的同时又促进经济发展。三要体现共性与个性兼顾的制度创新,将认知与行动并举,即真正实现学科理论、文化教育与个性化的职业技能培养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二、供给侧改革与高职教育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需求侧改革思维主导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注重规模扩张[3],且许多院校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体系等都仿效普通本科院校,缺乏职业性的体现;尽管短期内高职教育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态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与发展质量已无法跟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因此,调整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思维,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扩大有效供给,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创新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供给侧改革的概念最早于2015年11月10日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后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供给侧改革要致力于提高供给端的质量、效率,推进结构调整、模式创新、资源优化等[4]。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我国的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产业转型升级、行业企业提质增效等方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专业化实用性培训服务等使命。因此,要真正体现与发展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则需要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来研析与推进。

三、以供给侧改革助力高职教育显现和发展自身类型特征

高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将带动高职教育的制度重构,进而促进教育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和支撑教育生产力的发展。它对内激发施教与受教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创新与发展;对外激发社会组织、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性,促进跨界、整合,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使教育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使教育效果得到最大化提升。

(一)更新思维理念,凝聚供给侧改革的思想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因此,要更新思维理念,以大改革大发展的思路,借助科学的思维方法,凝心聚力提升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水平。

一是树立辩证思维。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即需求侧与供给侧管理两手抓的同时,认清主要矛盾,把重点落在高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方面[5]。

二是树立系统思维。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应更加注重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全局性、系统性与协调性,各项供给工作从整体出发,统筹推进改革。

三是树立战略思维。凸显高职教育类型特征的有效供给,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树立战略思维,突出高职办学优势,从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入手,改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资源、方法、模式、管理和服务等供给侧结构。

四是树立法制思维。通过推进教育法制化建设以及大学章程建设,依法依制,不断完善办学行为的内容、手段和程序等,把教育治理、学校治理全面纳入法制规范的轨道。

五是树立防控思维。各级领导必须提前把握国家、社会、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防范体系,为供给侧改革的深化、为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六是树立精准思维。突出精准、精细、精确管理,强调务实与到位,对于瓶颈难题逐个击破。对高职教育而言,尤其要针对产业、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实施精准定向的改革措施,提升各方的满意度。

(二)聚焦类型特征,优化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体系

促进高职教育的跨界、融合与重构,可以从政策供给、人才培养、科研水平、服务效能和文化价值等方面,全面推进供给目标体系的质量与效率提升。

一是政策供给是基础。要破解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诸如眼界“短视”、资源“短缺”、双师“短板”、合作“短路”、科研“短腿”、服务“短为”等问题,必须为其奠定牢固的政策基础。事实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就是一种国家层面的政策供给,同样需要地方政府的相应政策供给以及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相应的配套制度的供给,为高职教育走上深层次的类型教育之路保驾护航。政府要秉持大改革大发展的思路[6],将“类型教育”的配套政策与国家发展战略结构相对应,与地方的经济产业转型发展相匹配。加大精准性、组合型政策供给,在高职教育结构、资源配置、教学标准、管理制度等方面给予一系列配套政策,使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特殊性得以显现,并充分展示出其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二是人才供给是根本。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因此,提高高职教育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与创新性已成为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高职教育要探索贴近学生发展需求与学习习惯的育人模式与教学方法,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实践训练、创新教学手段等方式,努力平衡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与社会对优质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另外,高职院校要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努力建构和优化自身供给结构,为学生提供多元立体、可供遴选的优质资源、服务与环境,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情怀创造条件。

三是科研供给是核心。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是其在服务中赢得发展资源、在竞争中赢得发展空间、在实践中建构发展特色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提升科研供给能力,必须加快集聚创新资源,积极搭建创新平台,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提高成果技术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升科技服务实力。针对自身特色,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更注重提升研究成果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紧密度,有针对性地为地方和企业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四是服务供给是要义。社会服务能力是体现高职教育类型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学生认知能力与行动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固然需要地方政府在法治保障、政策引导、经费支持等方面提供支持,但更需要从高校自身入手,在供给侧上发力,根据区域产业、企业需求适时调整自身办学行为,提升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志愿服务等诸多方面提供创新性、多样性的高质量服务。

五是文化供给是追求。高职院校是文化传承、融合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高职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与文化知识、个性化职业技能共同发展,既要“立德”也要“树人”,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必须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在高职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方法上不断创新,以“文化+科技”“文化+素质”“文化+职业”“文化+企业”“文化+服务”等多元融合的新模式,重构学校文化育人生态,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文化供给服务。

(三)拓宽实践路径,落实供给侧改革的举措

凸显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高职教育的实践路径与推进举措上,而高职院校作为凸显高职教育类型特征的“主要承担者”和“集中表现者”,其自身的供给侧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推进从单线到多元的转变,提升供给侧改革的灵活性

第一,高职院校要瞄准市场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变化,从专业设置、课程类型、培养模式等方面入手,及时调整、精准对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高职院校可根据相关规定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这是对于专业设置的市场化革新。高职院校必须建立起一个动态开放的专业建设体系,与政府、企业等加强信息交流,摆脱专业设置的封闭性、盲目性与滞后性等局限。学校在建立毕业生就业情况动态追踪体系的同时,可适当引入第三方调研机构对毕业生就业发展情况做更为细化的评价总结,以便学校更为及时地调整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课程类型等。

第二,把校企深度融合、跨界合作做活做实。一方面,政府通过灵活的政策调控、税收优惠等激励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校企双方都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拓宽合作共赢渠道。特别是直接呈现教育效果的高职院校,要尝试和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例如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构建校企利益相关体与命运共同体[7],创新“校企共建”的办学架构,建设“产业导向”的专业体系,打造“共推互聘”的教研团队,形成“本土多元”的培养案例,开发“共享互利”的研究成果等。

2.推进从分散到整合的转变,提升供给侧改革的系统性

高职教育要实现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需求的整合发展,需要整合各种分散的资源,更为系统地进行供给侧的改革。

第一,要明确各方参与主体的发展需求是一种整合性、系统性的需求。在参与高职教育的实践主体中,行业企业需要的是适合自身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与专业技术;政府需要的是区域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的综合发展;高职院校需要的是培养出社会、行业、企业都满意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但不难看出各方主体的需求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因此推进高职教育发展离不开各方力量的整合。

第二,在明确需求后,需发挥供给侧的调节作用,以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化育人理念来整合各方力量。整合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管理和实践问题以及人、财、物等要素,离不开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共同参与和付出。从供给侧角度来说就是要建设完善协同育人培养体系:推进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的建设发展;针对产业、企业需求培养专业化、定制化人才;校企双方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政府引导,搭建校企技术服务合作平台,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以高质量的科研创新技术成果服务企业的同时反哺教学;努力构建区域资源共享模式,建立健全校企资源共享的运行与管理机制;畅通人才交流与互动,使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更上一个台阶;建立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考核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等。

3.推进从固化到创新的转变,提升供给侧改革的实效性

高职教育必须着力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兼顾个性与共性来重构供给侧改革。

第一,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体系中实践性最强、直接呈现教育成效的“生产部门”,因此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制度创新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更应调动和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和推动学校自主创新,形成创新文化体系,积极探索自身办学制度、教学方式的创新供给。

第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打通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并打通升学层次壁垒。在人才培养中进行传统的共性化理论授课的同时,激活教育教学类型、模式,从横向拓展更多类型,从纵向提供更多选择机会,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有更多参与实践锻炼、技术创新的机会,更好地实现个性化发展。要打通高职教育的培养体系,使学生的升学不再是摒弃职业教育体系转入普通本科教育。通过衔接高职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紧密联系,符合区域对于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第三,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供给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与服务方面挖掘潜在资源,改善现有环境、搭建多元平台、探索灵活方法,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品质,最终实现高职教育从知识存储向知识应用的转变[8]。

猜你喜欢
供给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