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水上游乞巧文化内蕴探讨

2022-01-01 09:11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乞巧

南 瑛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甘肃成县 742500)

西汉水上游地区的乞巧文化(甘肃西和县乞巧节),自2008 年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可以说备受世人的关注,引发了专家学者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在此,笔者就其人文内蕴,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隆重庄严的祭拜仪式可以培育敬畏之心

“敬畏”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精神现象。“一个敬字,实贯穿于周人的一切生活之中,这是直承忧患意识的警惕性而来的精神收敛、集中及对事的谨慎、认真的心理状态。这是人在世时反省自己的行为,规整自己的行为的心理状态。”[1]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即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2]“在现代社会,人的敬畏感是体现人性中超越自我、升华自我的情感。它是一种出于信仰神圣与崇高而发自内心的虔敬、庄严、自觉的禁忌意识,是主导人性中至真至善的唯美表现,是一种他律性自律。”[3]

西汉水上游的乞巧文化作为一种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每年从农历六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晚开始,至七夕(七月初七)深夜结束,在这七天八夜的时段里,活动主体女性以“乞巧”为目的,祭拜智慧神灵“巧娘娘”。众所周知,祭祀的仪式非常庄严隆重,程序严谨,分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等七个部分,整个过程中,女子们极尽虔诚认真之能事。这种肃穆神秘神圣的氛围,自然地激发起人们的一种敬畏之心。尤其是在坐巧、迎巧、祭巧、拜巧这四个环节,一种崇敬、志诚之感情油然而生,无论是置身其中的女性,还是熙熙攘攘的围观人群,都会被现场严肃庄重的氛围所感染。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于我心中的道德法则。”[4]人们总是对未知和人力无法把控的世界充满了敬畏。在人心浮躁、价值失范的当下,通过“乞巧”仪式活动,培育和强化人们的敬畏意识,完成对人之为人的敬畏之心的存有,对于人们行为的自我约束和德性自觉,对于塑造理想人格、构建和谐社会,都十分有益。

二、女性社交、展示才艺、自我教育的平台

纵观整个乞巧的过程,对参与女性来说,主要有三方面的功用。一是交游交流;二是全方位展示个人魅力,抒发情怀;三是自我教育。

乞巧活动给女性提供了充分的交游交流机会,交游交流实际上贯穿于整个过程中,在此无需赘言,重点阐述后两点。

乞巧是一项综合性的民俗活动,集信仰崇拜、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因此,整个活动,其实就是对女性精神风貌的一个综合展示过程。从组织准备到活动结束,每一个环节精心周密的安排,都表现出女性细心周到的组织才能。乞巧过程中,参与的女性衣着鲜亮时尚,载歌载舞,用最赤诚的心,最热烈的感情,表达对“巧娘娘”的虔敬,对“巧慧”的渴盼。这一过程,一方面是娱神,另一方面又是自娱,当然,还有娱人功能。初始的目的是娱神,以达到“乞巧”之目的。但对于平日里各自忙碌,旧时对女性行动还有种种限制的情况下,乞巧之时,无疑是其行动难得自由的时刻,她们可以放下其他任何干扰,专注地去和女伴切磋,特别是在“娱巧”环节,可以恣意地去唱去跳,尽情地自由挥洒、倾诉衷肠。如果说迎巧、祭巧、卜巧、送巧等环节,对唱的内容有程式化的要求,表达的基本是集体情感的话,那么娱巧这个环节,则是最能表现女子们个性的地方,一样欢喜的面庞,不同的微妙心事,千奇百怪的念头,漫无边际的遐想,都像雨后的草芽,在心中蓬勃滋生起来。也许,那些美妙、令人叫绝、经久不衰的经典唱词,就在这种情境中产生。试看《头上的豆儿脚下的瓜》:

头上的豆儿脚下的瓜,姊妹坐下来扎花。

扎花要扎扣线哩,扎下的花儿动弹哩。

扎花要扎金绛哩,要扎两只鸳鸯哩。

扎花要扎老金黄,菊花落了一衣裳。

扎花要扎麻霞哩,要扎十朵莲花哩。

十朵莲花九朵开,将有一朵没开开,

放到院里风吹开。

巧娘娘,下云端,我把巧娘娘请下凡。[5]33

用朴实生动的语言描绘“扎花”之栩栩如生:“扎下的花儿动弹哩”“老金黄”“菊花落了一衣裳”,绘出花之缤纷动态。描述含苞待放之莲花“十朵莲花九朵开,将有一朵没开开,放到院里风吹开”,莲花将开未开之状如在目前。以“扎花”之鲜活,描画出扎花人非凡的女红技艺,真所谓奇花异卉盈丝线,飞禽走兽跳指间,大千世界蕴心间,其灵动聪慧的形象跃然纸上。再如《温温水,新麦面》:

温温水,新麦面,两把揉了个活闪闪。

擀杖一滚月儿圆,提起一口吹上天。

提银刀,切细面,一攒一攒像丝线。

下到锅里莲花转,夹到嘴里咬不断。……[5]25

抒情主体用夸张的语言描述自己擀面的精工和地道。“两把”,言动作干练麻利。“月儿圆”,说所擀之面形状之美。“一口吹上天”,言面之薄亮轻盈。旧时乡村,手擀面讲究刀工,以切得细为上,“一攒一攒像丝线”,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下到锅里莲花转,夹到嘴里咬不断”,是说面的筋道。总而言之,这是一幅理想的擀面手的素描,传统北方农耕民族吃得最多的就是面,擀面也是至今北方传统社会最常见最熟悉的食物。

此类唱词,洋溢着自信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出欣赏美、创造美的自豪,体现出尊重劳动、崇尚智慧的生活理念。精巧绝伦的女红茶饭技艺也并非女性唯一的追求,请看《一对鸳鸯一对鹅》,唱四姐妹织绫罗:

……

扎花先是试针哩,要织九州迎春哩。

一片白雪三江头,九曲黄河向东流。

流到东海天地宽,姊妹几个转一圈。

转到苏杭看一看,谁愿绕着锅台转![5]35

唱词中的抒情女子视域开阔,想象丰富,在飞针走线间思绪驰骋于广袤的空间,真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妙。她们也渴望更广阔的世界,小小的锅台岂足以栓其一生。“谁愿绕着锅台转”!“乞巧”之“巧”,何止限于对针线茶饭的高超技艺的追求,“巧”应该涵盖更丰富的精神内蕴。

当然,乞巧女儿不止表达欢悦与豪迈,心中的压抑与怅惘也要一吐为快。如《石榴子开花叶叶青》:“石榴子开花叶叶青,女子娃长大要给人。……大姐给到南门下……十姐给到晒经寺……当年乞巧的全散了,往后难得见面了。见面不好倒苦水,眼泪流成长线了。”[5]10倾诉姊妹出嫁东西四散、忙于生计、不得团聚的分离之悲,表达姐妹深情。又如《一样的戥子十样的银》:

一样的戥子十样的银,女子不如儿子疼。

十二三上卖给人,心不情愿不敢嗯。

山又大来沟又深,木底鞋垫得脚腰疼。

五黄六月热难当,把饭送到山梁上。

放下扁担就割麦,本来不黑也晒黑。

太阳没落一身汗,赶着回去做黑饭。

路上连滚又是爬,急着回家要喂娃。

腰又酸来腿又疼,对着灶神骂媒人。[5]4

唱出女子在娘家因男尊女卑的落后观念而受到歧视、婚姻不能自主,出嫁后在农活家务中里外奔忙,倾诉身心俱疲、无人怜惜、苦不堪言的人生遭际。

就这样,通过乞巧活动,女性们在尽力展现自己姣容、歌喉、舞姿、技艺的同时,也抖落了郁积心头的失意和不满,汲取到努力生活的信心,坚定了渴盼幸福人生的梦想。

与此同时,对于待嫁女儿而言,参加乞巧活动又是她们自我教育的机缘。伴随着一年一度的乞巧节日成长的女孩,在乞巧活动中耳濡目染,既习得了乞巧的礼俗歌舞技艺,又了解到女孩该具备的品德操守、生活技能,为以后进入社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尤其是旧时的女孩,从某种意义上说,乞巧活动对其成长承担着启蒙的作用。

三、乞巧民俗具有文献史料价值

首先,西汉水上游的乞巧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活”的文献。研究者认为,“乞巧”与伏羲文化、秦文化乃至氐族文化都有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追溯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轨迹,可以了解到丰富独特的社会历史内容。

乞巧民俗融合古人对天象星宿的崇拜及秦人祭祀先祖女修等演变而成,并选择七夕佳日,其中融汇着先民对自然天象的观察与体悟,寄寓了先民期盼生命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

其塑造的“巧娘娘”形象,既有善织的先祖“女修”的身影,又有以织“云锦霞衣”而著名的织女的踪迹,尊敬的祖先与天上的仙子的形象合二为一,使得“巧娘娘”既有超自然的仙性,又饱含着人性,是勤劳智慧的化身,反映出先民对劳动和掌握娴熟劳动技能者的尊敬和崇拜,充分体现了农耕文明中人的生活和审美理念。

其次,乞巧活动的主体是“待字闺中”的女子,后来扩展到已婚的女子。作为一个“女儿节”,其中自然承载着女性成长的心路历程,记录着女性情感的酸甜苦辣。梳理西汉水上游的乞巧民俗的具体内容,特别是不同时代的唱词,就可清晰地看到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女性生活变迁的历史,看到社会发展变化的轨迹。因此,可以说,一部西汉水上游的乞巧民俗发展史,就是一部此地域女性人生变迁的历史。

四、助力乞巧文学等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乞巧是一项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内容涵盖信仰崇拜、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多个方面。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渐重视,随着西汉水上游乞巧文化影响的不断扩大,激发了人们研究与西汉水上游的乞巧文化相关的文学现象的兴趣。如七夕诗词、牛郎织女等民间传说,将古代文学与民俗相结合,并辐射到对其他民间文学及民俗文化的研究,包括西汉水上游的山歌、春官“说春”词、西汉水上游的民间故事等。西汉水上游的乞巧文化还带动了从音乐、美术等视角观照乞巧文学的研究。

另外,西汉水上游的乞巧文化,在继承优秀的乞巧唱词的同时,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不断催生新的乞巧唱词,推动乞巧文学生生不息的发展。如时下流行的时政歌《七月里来七月七》(西和十里乡孟斌、常英收集,下同):

七月里来七月七,到处妇女乞巧哩。

以前乞巧女子娃,现在乞巧妇人家。

乞个巧啊有多好,锻炼身体心情好。

党的政策有多好,生活好啊人耐老。

农村的巷道都硬化,天阴下雨也不怕。

节能路灯到处安,夜晚出行像白天。

硬化巷道修大桥,农民个个心里笑。

挖了土墙换砖墙,拆了土房修楼房。

多数修了楼房了,新农村有了市场了。

蔬菜商品移动摊,百姓生活真方便。

农村倒比城市好,摩托汽车到处跑。

文化广场真宽大,休闲娱乐人人夸。

电信移动全下乡,老头老太会上网。

微信圈里会聊天,查医问药也不难。

退耕还林政策宽,绿水青山金银山。

精准扶贫政策强,拔掉穷根奔小康。

反腐倡廉主义真,净化社会得人心。

苍蝇老虎一齐打,气正风清好中华。

老百姓啊好心情,小康路上携手行。

巧娘娘想你着,给我教针教线来。

上述唱词紧扣当下生活,唱出了人们生活愈加便利的变化及其内心喜悦新鲜的感受,对便民富民政策抒发赞赏和感恩之情,十分富有时代气息。再如迎巧歌《七月初一天门开》: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把巧娘娘迎进来。

当年银河是天堑,忍顾鹊桥泪涟涟。

如今华夏科技兴,神舟飞船已造成。

莫言天上人间远,遨游宇宙一瞬间。

玉帝忙把王母怨,错把董郎太轻看。

王母羞言君莫怪,你我商量生二胎。

生得仙女初长成,嫁与人间有情人。

招得贤婿入天庭,引进改革致富经。

相信再有二十年,天地同春换人间。

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按理,迎巧是神圣严肃的环节,但唱词在表达对巧娘娘思念盼望之情的同时,将科技信息、时事政策与神话传说融为一体,以聊家常的口吻、诙谐幽默地描述人间胜过仙境、仙子艳羡凡人的巨变,格调乐观积极,是新时代精神的体现。

综上所述,西汉水上游的乞巧文化表达着先民对永恒生命的追求和向往,承载着丰厚的社会历史蕴含,记录着传统女性成长的轨迹,体现了传统女性对自然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对创造性技能的渴慕、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反映了现代女性争取平等、自尊自爱、独立自强、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其中表现出对女性勤劳贤惠、善良淳朴、向往美好等传统美德的崇尚;弘扬乞巧文化,倡导并光大这种品德,对于消除性别歧视、激发女性潜力、稳定社会秩序,共同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西汉水上游的乞巧文化也会促进文学、歌唱等艺术不断发展繁荣。

猜你喜欢
乞巧
传统节日类非遗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传承实践及其思考
——以甘肃西和乞巧节为例
潭山乞巧
乞巧文化在中学教学中的意义
七夕来“乞巧”
藕断丝连
珠村乞巧节俗的“活字典”
“我们的节日·乞巧节”理论研讨会在甘肃西和举行
乞巧七夕
七夕节的起源和发展
七夕,向织女乞一双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