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藏区文化现状与发展研究*

2022-01-01 16:13宜宾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杨琳铃
区域治理 2021年52期
关键词:川西藏区民俗文化

宜宾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杨琳铃

一、川西藏区的地理位置

(一)川西藏区的地理范畴

四川藏区分布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在这个辽阔的藏区上生活着120万藏民。本文所研究的川西藏区,主要是指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区羌族自治州,特别是甘孜州理塘县、丹巴县,阿坝藏区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小金县。

(二)川西藏区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点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或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带有浓厚历史人文特征的民间风俗文化,它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习惯、社会心理、道德要求和价值准则,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瑰宝。川西藏区民俗文化蕴含着藏区人民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精神,在一代一代的延续和传承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川西藏区的物质民俗文化主要包括川西藏区的水域、建筑、牧业生产、服饰、饮食、居住等。精神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语言体系、节日礼仪、婚嫁丧葬等。甘孜州是藏民族康巴地域文化的发祥地,康巴文化的形成不同于其他藏区文化,它是具有鲜明康巴特色的走廊文化。川西藏区的民俗地域特征的形成发展也有其地理基础和社会经济的轨迹可循。

首先,从地理特征来看,川西藏区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势从西北向东南部倾斜,由于长期的深度切割,形成一个巨大的漏斗,众多发源于青藏高原腹地的水系汇入川西藏区。藏区内流水系是一个巨大的封闭水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五条大江自北向南交错纵横,江流湍急澎湃,水声如雷,十分壮观,在河流长年累月的冲刷和侵蚀作用下,这一区域的山体和主要山脉地形抬升,逐渐形成与水流方向一致的南北走向,因而该区域被称为 “横断山脉”。

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通商贸易的繁荣使得各民族文化融合加快,对原有藏区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自从茶马古道兴盛以来,川西地区便成为西南各民族尤其是川西藏族经济文化与中原文化交往的枢纽。在千百余年的通商历史中,各族文化碰撞出灿烂的火花。这些融合趋势在物质和文化中都有章可循。例如,可以从古老的三大藏族支系中又分离出嘉绒藏族的民俗文化看出,川西藏区的生产方式已从原始的游牧生产转向农牧生产,生产方式得到改进和发展。

第三,地理区位的独特性加之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川西藏区民俗文化由孤立闭合走向分散,整体呈现多元化特性。在川西藏区民俗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口激增、戍边征程、商业贸易、城市建立、交通运输发展等将不同的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移民带来人口流动,不仅加快了文化交融,而且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衍生出新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故移民在文化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移民文化素养、精神信仰、迁移节点、路线和分布特征也加剧了该地区民俗文化的裂变。

在与周边地区的商贸活动中,先进的农耕生产技术、大量的节日习俗、民歌舞蹈等精神文化传入藏区。吴越牛耕、犁耙、筒车灌溉技术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粮食产量激增;陶冶、冶炼、木工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川西藏区手工业生产,促使建筑风格的本土化转变;交通运输方式不断地变化发展,以适应高原山地、草原雪地的恶劣地形环境,藏族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也有周边民俗地区文化的渗透,歌谣舞蹈、民族曲艺等精神文化与周边地区民俗文化进一步融合。

二、川西藏区传统民族建筑的文化遗产特征

川西藏区传统民族建筑诞生于高原山区,荷载着独特的藏地民族文化,其根植于与自然融合的建筑理念,蕴含着藏民族生产生活习俗与信仰崇拜等文化内核。这些建筑具有多种类别与类型,具有各式各样的建筑形态,其中不少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分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的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文化遗产领域研究对象的川西藏区传统民族建筑,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历史悠久,传承久远,至今保持着强烈的传统特色。川西藏区传统民族建筑中的石砌藏居与碉楼,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年前,这有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为实证,大量的寺庙也有13个世纪的悠久历史。更重要的是,这些类型、形态有别的传统建筑,至今仍为当地人民使用,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仍然“活着的”和可以继续利用的建筑文化遗产,这充分体现出川西藏区传统民族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真实性。

第二,形态独特,类型特殊,地域特色十分突出。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和横断山脉一带,这里的建筑自古以来就采用 “依山居止”“垒石为屋”的建筑方式,即采用石块砌筑的依山就势修建的“碉房”。又由于川西藏区地界民族走廊,早至汉代以来,这里的部族、部落之间就是 “不相统率”“俗好复仇”,纷争不断,“故垒石为巢,以备其患”。在这种与天、与地、与人的斗争中,形成了川西藏区传统建筑独特的防御形态,使得这里的建筑犹如藏民身佩腰刀一样,往往都筑有碉楼。

第三,分布集中,风格一致,藏族建筑的要素完整。由于川西藏区地理范畴本身较为完整、单一,所以传统民族建筑的分布也相对集中,区内几乎无其他民族文化板块嵌入。在此基础上,其建筑风格在整体上基本保持着一致,虽然在小地域间有些细微的差异(比如河谷与高原、康东与康西之间),但总的风格均体现出 “康区”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无论民居村寨还是高碉碉群,无论寺庙经堂还是印经院经幡塔,均具有藏族建筑质朴、粗犷、自然、多姿的文化基因。这些基因体现在选址布局、用材选料、建造工艺、建筑造型、细部装饰、色彩搭配等方方面面,若仔细咀嚼必然韵味无穷。由此可见,川西藏区传统民族建筑作为有形的文化遗产,它的风格要素与文化内涵均具有明显的完整性,这是建筑文化遗产难得的重要品质。

三、川西藏区语言的独特性

(一)在文化交流中语言的交融与同化趋势

在川西藏区普通话的普及度越来越高,使用汉语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只有在海拔较高的牧区会比较多使用藏语。经济和文化的频繁往来使得藏区人民日常交流呈现出同化的趋向。

川西藏区有20多个族群和20种语言,长期的不断接触产生了相互影响。在土话和官话、藏语与邻近民族语言、藏语与汉语、土语与汉语、土语与邻近民族语言等诸多内部关系中,在历史上以藏语对其他语言尤其是对藏族土话影响最大。在近代和现代,汉语对其他语言的影响力日渐增强。

由于语言的相互接触和影响,川西藏区绝大部分人都会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而且在城镇和公路沿线地区有与日俱增之势。大多数当地老人还是以藏区方言和当地方言为主,虽然普通话得到了很大的推广,但是很多人还不习惯用普通话交流。

(二)教育在正确处理语言关系中的作用

能否把教育搞上去,实现中西部地区平衡发展,这关系到川西藏区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藏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小康,关系到百万藏同胞的切身利益。

目前川西藏区小学大体上采取四类教学方式:第一类,各科都采用藏语言进行教学,学制七年;第二类,各科都用汉语言教学,学制六年或七年;第三类,以藏语言教学为主,藏文要求达到五省区( 西藏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统一标准,汉语言设为一科,从二年级起开设汉语,从三年级起开设汉文,要求小学毕业时达到内地小学初中小学水平,学制六年;第四类,以汉语言为主,按省教学计划要求,藏语文设为一科,二年级起开设藏语,三年级起开设藏文,藏文要求毕业时达到初中水平,学制六年。采取第一类教学计划的地区大多为藏语方言区,由于教学语言与儿童母语一致,效果一般较好。采取第三类教学计划的为藏语方言区的部分乡村,对于藏族儿童来说,需要学习藏语和与母语不同的汉语和汉文,并且要以藏语文为工具学习其他课程,学制仍是六年,学生负担比汉族地区儿童重多了,也比采取第一二类教学计划地区的儿童负担要重,加上边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即使汉语文能达到初中小学水平,升普通中学也有点困难。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权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照法律规定,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育用语和教学方法”。川西藏区地方文教机关虽然也区分了各地的不同情况,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但是在因地制宜,照顾特点、采取多种方式照顾办学特点方面仍然不足。教学用语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应该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对于非藏语方言区的小学,不宜同时开设两门不同于儿童母语的语言,可由当地多数群众选择一种他们认为用得上并愿意学的语言文字作为学习文化的工具,同时要用母语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为此就要下大力气培养双语教学人才,并适当延长学制。要解决好与中学课程衔接的问题,要创造条件,让川西藏区有更多的学生有上中学、进入大学的机会。开发川西藏区,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新型人才,这就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适合地区情况又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而制定这种方案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认清川西藏区语言的复杂性,并顺应其发展趋势处理好各种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川西藏族民歌类型及特征

广袤的川西藏区不仅拥有享誉世界的 “巴塘弦子” 、甘孜踢踏以及多路锅庄,还有以耳熟能详的《康定情歌》为代表的抒情婉转的爱情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酒歌、婚礼歌、告别歌等风俗民歌。由此,川西藏区民歌可以细分为情歌、酒歌、山歌、牧歌、劳动歌、弦子、锅庄、月令曲、迎宾歌、婚礼歌、新房落成歌等。

川西藏区民歌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下经过长期积累沉淀的结果,它创作于藏区劳动人民疏解疲劳、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背景下,贯穿于劳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其中,弦子、锅庄、踢踏等已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得到了可规模化的宣传推广和创新发展,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川西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对文明发展的贡献,也是党和政府心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从民歌可以窥见多民族文化视野下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绵延传续和再生发展,洞悉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和不同民族的价值文化取向。

五、结论

川西藏区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藏式民居建筑、传统碉楼建筑、寺庙建筑等传统建筑应在原真性保护原则的前提下将破坏的予以修复。将民风民俗、锅庄、藏族民歌、建造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沿袭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传承发扬。川西藏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以包括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科学价值、社会经济价值、情感价值等6种综合价值的实现为前提,在原真性、完整性、技术恰当最低干预等原则下实施不同的保护措施,遵循展示性、多样性、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宜的发展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川西藏区村寨旅游资源,精准把握市场痛点,多角度、多层次、全方面分析游客体验需求,借助新媒体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适当改造,挖掘在地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内生动力,定期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类型,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全域开发。

猜你喜欢
川西藏区民俗文化
美丽的川西小环线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岁月尽川西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五彩巴塘 扮靓藏区人民新生活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川西,那一抹如梦的秋色
正宫 塞鸿秋 川西毕棚沟 秋日览奇(外一首)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