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垃圾分类”到“垃圾分类+”
——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社区共治机制探讨

2022-01-01 16:26上海外国语大学孙辰
区域治理 2021年17期
关键词:共治家园公益

上海外国语大学 孙辰

一、问题的提出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面临着很大的环境压力,因此在垃圾分类领域进行了非常多的探索与实践。2019年5月23日,上海市民政局、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发挥本市社区治理和社会组织作用助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意见》。2019年7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社区在上海市垃圾治理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区自行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逐渐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基层治理模式。垃圾分类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小区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使得居民在没有居委会等机构的监督引导时也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从而构建可持续的垃圾分类模式,而良好运转的社区共治机制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良好运转的社区共治机制需要较高的社区治理能力,以及业主较高的自我管理水平。具体而言包括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居委会的垃圾分类工作评价制度、以及业主自我管理主体责任的落实等因素。此外,专业社会服务组织可以提供有益的补充。在上海的垃圾分类实践中,社会公益组织是必不可少的力量。本文重点关注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社区共治机制的路径,并将其分为“+垃圾分类”模式与“垃圾分类+”模式。

二、“+垃圾分类”模式的治理实践

垃圾分类政策的推广与执行,在民众参与领域离不开两方面的内容,首先需要让居民充分了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其次需要提高居民实行垃圾分类的主动性。

提高民众的参与度需要政府到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其中社会公益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早期的社区环保治理,特别是垃圾分类的探索实践中,很多是以讲座进社区的方式开展。社区或公益机构组织讲座,通过讲座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让居民了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而“逢会必讲”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识了解不多,进而垃圾分类的推广程度不高。为了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社区公益组织进行了非常多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垃圾分类”的社区治理模式,在社区居民各类活动中,嵌入垃圾分类的相关宣传,通过活动提高居民实行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带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这种模式以社区居民活动为主,垃圾分类的相关宣传为辅。例如,从2017年到2019年,上海爱易青年公益服务社在虹口的社区进行了垃圾分类讲座宣传,当发现讲座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他们及时创新项目模式,转变工作方法,在虹口的社区中开展了旧衣回收、公益手工DIY等活动,在活动的同时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进而调动居民的参与积极性。类似的活动还有上海闵行莘庄工业区先锋环保服务中心举办的“旧衣再生—益起来做环保达人”活动,在将旧衣物裁剪重新制作配饰等活动中,工作人员鼓励居民全程参与。先锋环保服务中心近几年还开展了“社区瓶子菜园项目”,鼓励居民通过垃圾分类,回收塑料制品来种植有机蔬菜,居民可以体验从垃圾分类到播种再到收获蔬菜的全过程。类似的活动可以让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好处有直观的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认同感。“四叶草堂”的实践是另一成功案例。2014年,“四叶草堂”环保公益组织成立,该组织具体的做法为“联合‘爱芬环保’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宣教,将分类工作嵌入社区花园建设方案之中,引导社区居民在景观建设中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①

“美丽家园”是上海市开展的小区综合治理的重要实践之一。上海市于2018年2月发布了《上海市住宅小区建设“美丽家园”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美丽家园”主要任务包括进行旧房修缮改造、小区设备更新,并对小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等内容,旨在提升小区居住环境,推动民众参与社区共治,进而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在政策具体执行过程中,许多小区将垃圾分类纳入美丽家园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例如,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在推进“美丽浦东”建设的过程中,“强化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将垃圾分类目标任务纳入住宅小区建设美丽家园行动考核体系”。②垃圾分类不再是单独的事务,而是成为建设“美丽家园”的一部分,与小区的修缮改造、环境整治等事务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随着“美丽家园”工作的开展,在社区形成了公共空间,而这也是促成垃圾分类的前提之一。在“美丽家园”建设过程中,整洁焕然一新的社区环境,固定的垃圾箱与志愿者的耐心引导,在为民众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的同时,也促使民众参与垃圾分类,共同维护居住环境。

“美丽家园”的实践表明,社区整体建设和垃圾分类是互相促进的过程。通过“美丽家园”的建设可以推动垃圾分类政策的落实,从而完善社区共治机制。换言之,“美丽家园”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改善了社区的公共空间环境,从而促使主动进行垃圾分类,提升小区居住环境品质。

在以往的垃圾分类实践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调动居民长期参与始终是难题,而“+垃圾分类”模式的优点在于将垃圾分类融入居民容易参与且乐于参与的活动中,从而激发居民环保热情。例如,“四叶草堂”的“社区花园建设方案”聘请了景观学等领域的专家,请居民全程参与社区花园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社区居民在这一活动中感受到自己是社区的主人,社区的发展与自己息息相关,因此在此类活动中,居民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

但由于在这种模式下,垃圾分类是被其他活动“带动”的活动,也就是说,居民往往被其他活动吸引,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触垃圾分类,因此对垃圾分类进行宣传的效果取决于原有活动的开展成效,并且取决于原有活动与垃圾分类活动的匹配结合程度等,所以因地制宜开展符合民众需求和社区治理需要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垃圾分类+”模式的治理实践

当“+垃圾分类”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形成了一定的民众基础,民众养成接受垃圾分类的习惯之后,社区治理模式转变为“垃圾分类+”的模式(如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等)。“+”并非简单的相加,而是强调融合。在这种模式下,社区治理以“垃圾分类”为核心,将政府与社区、社区与社区以及社区与民众连接起来,从而推动社区共治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首先是“垃圾分类+环保教育”的实践,通过垃圾分类宣传的相关延伸活动,对居民进行环保教育,加深民众对垃圾分类的理解和认知。例如,2019年2月18日上海虹口新时尚垃圾分类事务所成立,该事务所主要工作为对居委会干部、社区志愿者、社区楼组长以及社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课程培训,协助社区开展垃圾分类,该事务所还与虹口区欧阳路街道合作,设立了垃圾分类微体验馆。以往的垃圾分类宣传多集中于“如何进行分类”等议题,而垃圾分类微体验馆集中展示的是垃圾分类的“后端”,即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后的再循环利用等程序。通过这类活动,实现了垃圾分类“前端”与“后端”的链接,从而充分调动民众的参与积极性。类似的案例还有上海静安区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的实践,该中心与华祺苑小区居委会合作,居委会在环保组织的协助下,在小区内部开展了“万物生”自治项目,通过旧物回收、组织居民参观垃圾分类“后端”等活动来加深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和认同感。

其次是“垃圾分类+社区服务”的实践,例如,上海虹口新时尚垃圾分类事务所在进行垃圾分类宣传的同时,还提供普法教育和法律咨询等服务。在上海的惠工新村,“银杏助老计划”让可回收物实现了公益变现,并捐赠给小区的贫困老人。

在“垃圾分类+”模式下,垃圾分类与社区服务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以垃圾分类为核心,延伸出许多其他的活动。公益组织的参与使得社区与民众、民众与民众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

四、结语

垃圾分类是改善居住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区自治共治机制的需要。垃圾分类的工作要立足社区开展,其中,社会公益组织可以发挥社会动员优势,引导公众参与垃圾分类。从“+垃圾分类”到“垃圾分类+”,上海诸多社会公益组织开展了许多贴近社区、贴近居民的活动,使得社区与公益组织实现了良性互动,公益组织对政府的工作形成了有益补充。

注释

①李志青,刘瀚斌,胡时霖.“垃圾分类模式创新”—以上海市的实践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4):40.

②东方网:《开展垃圾分类,共建美丽家园》:http://shzw.eastday.com/shzw/G/20190304/u1a14647512.html,东方网,2019年3月4日,登录时间:2021年2月2日。

猜你喜欢
共治家园公益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论互联网金融的公私协同共治
“多元共治”乐融融
山东乐陵市:“三水共治”促水环境改善
寻找失落的家园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公益
公益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