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化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2022-01-01 18:54赵彦武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人本化理念大学生

赵彦武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邯郸 056038)

1 人本化理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人本理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从人出发以激发和调动人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为手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做事效率为目的的一种理念。人本理念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人是社会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同时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故应该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常以创造性为根本。第二,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在管理中应该将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和解放人作为管理目标。第三,人本理念下管理的人,包括管理对象的个体化和群体化,也包括管理者自身。第四,人本理念下的管理对象是“具体”的人,并不是抽象层面上的人[1]。

国内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任务执行”的流程,即上级下发任务,下级执行任务的对接模式,管理任务也多数为管理层所制定与实施。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均为学校被管理的对象,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被管理对象失去了个体特色。对此,贯穿于整个高校教育管理,师生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也需要心灵情感上的鼓励与关心。换句话说,高校教育管理脱离了人本特色,且被严格的制度所束缚,难易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个体个性与能力。基于这种情况,教育管理者,应该认识到此工作应该从发挥师生自己的能力为出发点,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2]。

2 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本理念的缺失

2.1 对高校学生的管理

高校管理模式大同小异,很多情况下没有尊重大学生自己的意愿,甚至很多学校没有给予大学生个性发展空间。这一问题集中表现在大学生只能被动选择特定的教育模式,学科自主选择空间较小,只能按照规定的课程内容和固定地点进行学习。若某些学生在某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上没有获得相应的学分,或学时不符合规定,则要受到相应的惩戒。严格的管理制度监管下,其能够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学业,但是同时也泯灭了学生的“心灵自由”和兴趣发展[3]。

2.2 对高校教师的管理

高校教师是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目前,教学管理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行为提出了一些要求,教师应严格遵循教育教学制度实施教学。这种情况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教学错误,但是却限制了教师在教学细节上的发挥。教师被要求在规定范围内实施教学管理,抑制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长此以往出现教学倦怠,这一问题的出现则不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也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素质教育水平。

3 人本化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 人本理念下的学生管理

3.1.1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及个性发展

人本化理念下的学生管理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存在本质的一致性,都是要认识学生的个体成长规律,因时而进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因为大学生已经开始有独立的思想,对很多事情都有了主观想法;学生性格特征与成长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等。这就要求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对此,高校人本化教育管理采取分层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与个性选择[4]。如部分理工高校的专业教学管理中,既要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还应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包括实习机会、实验室操作等,从实践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展开针对性地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更高地体现出教育管理的人本化,促进高校大学生个体的个性化与自主化发展。

3.1.2 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我国各阶段的教育模块中,德育教育贯穿于从幼儿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但是德育教育内容却有所不同,但是目的是近乎一致,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品质素养。从教育及培训的成果来看,高校师生的心态较好,如思想积极向上、有竞争意识等,但是社会负面现象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如拜金主义和节俭主义矛盾等,加上大学生受到网络文化冲击的影响较大,他们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更偏向多元化。对此,高校想要做好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应积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德育教育要契合社会发展动态,以此为教学案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高校在教育管理中能够灵活地应用人本化理念,则要求教育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德育发展,从各方面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条件,在提升学生个体素质能力的同时,反过来也促进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成功。

3.2 人本理念下的教师管理

3.2.1 高校应“宏观调控”教师的教育管理权

教师是与学生交流接触最频繁的教育管理者,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职责不仅体现在知识讲授,而且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高校按照国家素质教育要求及自身的特殊性来完善学生管理机制,如对学生进行校园纪律、专业学习等方面加以明确规定。在高校制度的完善与执行中,高校还应尊重教师意见,听取教师的反馈,并合理地将教师提出来的教育管理要求纳入管理体系内。不仅如此,高校教师还应树立师德风范,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素质,以身作则来影响大学生,成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5]。另外,高校教育管理工程较为复杂,教育管理者在具体工作中应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兼并做好教书和育人,而学校尊重教师的教育管理权,体现出学校对教师的尊重,这也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教师会更加认同学校的管理制度与规范。

3.2.2 创造职业价值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学校应该尊重教师个体的发展要求,为其提供“升值”空间,以调动教师工作活力和满足教师的专业提升想法。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与素质,是学校实施“双师型”教育的支点,以奖惩机制为制度保障,按照教师的个人意愿与客观评价为导向,加以建设与完善教师管理体系,打造知名教师团队与特色专业教学体系。这就要求,高校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在促进教师的技能发展的同时,还应为其提供发展条件。尤其是在某些领域有所贡献、专长、经验丰富的教师,学校更应该重视这些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为有资质的教师提供岗位晋升通道、对外学习交流机会等,发挥教师专业教育管理能力的同时,让良好的师德风范和教育思想成为校内文化建设的标榜,展现出教师的价值。

3.2.3 积极回应教师的待遇需求

教师待遇不仅是评价教师个人能力与价值的衡量标准,而且也是个人生存需求的根本内容。对此,高校及当地主管部门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体现了对教师价值的认同,这也同时符合教师的个人生活与发展需求。从学校角度来说,应完善教师薪酬管理制度,将薪酬分配制度与教师的职称、课时量、科研成果与教学质量相挂钩。与此同时,学校根据特色专业发展需求或学科建设,为教师提供培训与进修的机会,为其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提供便利,挖掘其教学科研潜力,从而为学校带来更多的专业建设优势,也促使更多教师在其专业领域有所追求和成就。

3.3 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加强“教育服务”水平

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以及加强高等教育体系的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这一战略措举符合我国的社会经济转型与持续发展要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转型发展不仅要及时改革教育管理理念,还应从制度上保障教育服务水平,以适应教育改革目标和提升人才教育质量。对此,高校在完善教育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渗透人本化理念,尊重教学工作委员会的意见,发挥教师与学生代表的发言权,按照授权与分权原则来建立健全“院部—系专业”的管理机制[6]。构建良好的高校教育管理环境,在发挥教师工作主动性的同时,注重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贯彻人本化理念,既符合当代高校教育教学要求,同时也是保障高校教育管理质量的必要思想。但是,人本化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高校应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本质,并积极采取对策。对此,高校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地促进人本化理念的具体实践,以此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促使高校实现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人本化理念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大学生之歌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教育人本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人本化”模式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大学中的人本化教育管理分析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