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提升路径

2022-01-01 19:57李叶晨
华东纸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思政环境

李叶晨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0 引言

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与去年12 月相比,新增网民 2175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较去年12 月提升1.2个百分点,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17.4%,位列网民年龄结构中的第三。由此可见,网络已在人们生活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更是不可或缺。互联网信息建设力度的增加,网络环境架构的扩大虽提升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多维性、高效性与便利性,但其中夹杂的各类文化、理念与价值取向已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在他们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过程中起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思政工作需“因势而新”[1],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重要讲话中更是强调了“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2]。这表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敏锐把握网络化发展的“大势”,乘“势”而上,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从而让网络环境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媒介与新空间,而不是新挑战。

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1 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双重冲击

网络的快速发展在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间与空间上限制的同时,也极大缩短了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时间差,使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工作者不再是他们获取资源的单一途径与唯一权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往往具有提前获得资源的优势,并在教育过程中更具针对性与可控性,然而网络环境下互动性、匿名性的出现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性与权威性,强烈冲击了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3]。与此同时,网络环境的“快进式”发展,也对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个别教师对于网络技能的缺乏,不能及时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与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导致无法有效满足大学生学习的需求。

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客体,是教育内容的主要接受者与受众者[3],随着网络媒体的层出不穷,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让当代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他们更乐于接受简短、快速的网络信息,不愿对传统授课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探讨,对于教育工作者的依赖程度也逐渐降低,转而过度依赖网络媒体。面对“无过滤”的信息,容易导致他们对传统思政教育的知识与理念产生怀疑与批判,反而倾向于对网络文化的强烈认同。同时,网络环境下信息复杂多变,处于心理半成熟期的大学生,更易迷失在网络环境中,产生难以控制的依赖感[4-5]。

1.2 “无门槛式”网络信息对主导价值取向的消解

在繁杂的网络环境下,无需门槛便能随意传播的信息内容,极易误导大学生的思想与价值取向,特别是某些“西化”与“分化”的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引起学生思想的盲从。学生的错误性或被诱导性搜索,也会让反动、低俗、暴力、欺诈等不良信息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与思想中。同时,当前各类社会思潮的冲击不断加剧,西方国家依靠技术上的优势及大学生的兴趣意向,通过网络平台肆无忌惮的输入西方的政治文化思想与价值观念,导入“个人主义”、“霸权主义”等各类主义,造成学生种种“至上”行为出现,价值冲突加深,而这些所谓的“文化”,实则与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较大的反差,从而不断消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价值取向的认同。

1.3 “虚拟渠道”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挑战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课堂、讲座等传统授课形式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在时间与场地上都是可控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效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对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进行具体、现实的引导。同时教师通过现场讲授形式让思政课更加生动,触及学生心灵,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在网络环境下,虽然思想政治理教学重点和难点得以向课外延伸和转移,让教育内容更具动态,具有可观性和可选择性[3],但却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产生了一定的挑战。在过度依赖网络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容易缺乏对课堂的敬畏,忽视课堂是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以课堂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在“虚拟渠道”中大学生能够借助网络匿名形式进行活动,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者无法对他们进行真实的判断,面对虚拟的对象,无形中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挑战。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路径

2.1 坚持立德树人,守好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新阵地

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能够对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6],因此守好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新阵地,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是发挥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起到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作用的关键环节。第一,要稳抓高校意识形态,推进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使命,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党对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传播理论知识的同时,稳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结合新媒体的传播途径,以学生喜爱的形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引领学生明辨是非,并主要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书育人深度融合。

第2,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控,做到“过好滤”、“把严关”。针对网络环境繁杂及大学生半成熟的特点,强化对全媒体平台的监管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社会要为网络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制度保障,提升网络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在信息传播的源头便进行有力的控制与过滤,对不良信息或错误价值取向及时的遏止。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可以进一步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针对中间力量的大学生进行保护,提高信息发布门槛,拓宽举报渠道,设立专门的快速举报通道,形成抑制各类负面信息的监督合力。

2.2 坚持用好网络,打造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新空间

网络环境背景下,需将网络平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打造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新空间与新渠道,建立丰富有效的思政学习平台。第一,建立融合主流媒体的教学平台,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高校思政教育者应高效抓住学生喜爱与需求的网络媒体,通过微信、微博、哔哩哔哩网站以及抖音等新渠道,开展云上思政、读书会、网络交谈的思政政治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一体化网络教育体系。同时,充分推动“微时代”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如通过“微百科”、“微电影”、“微记录”等短小精致的微视频将难懂、复杂的理论知识或单调的文字材料,进行视觉与听觉的加工,让思政内容在短时间内能够生动、形象的传达给学生,加强学生的体验感与认同感,从而不仅仅只是“入目”,更是“入脑”、“入心”。

第二,整合网络资源,开展交互式双向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基于大学生网络使用时间的增加,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资源,建设特色思政专题网站,扩大网站信息覆盖面,满足学生的网站使用需求,应注重网站内容与形式,设立信息反馈通道,及时掌握教育对象的使用感受与实习实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思想困惑与关注热点,及时做好优化与更新。同时,开发网站投稿机制,设立理论文章、微评论、微心得等模块,鼓励广大思政教师与学生积极投稿,从他们的视角传播更加容易被大家接受的理论知识,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教育氛围。此外,利用网络构建与学生密切联系,提升双方的交互性,运用网络大数据技术,掌握大学生的整体思想动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反馈,开通线上咨询服务,随时随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与心理危机。

2.3 坚持以生为本,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施教新本领

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过硬,理论扎实,是发挥思想教育实效的基础与关键。因此,网络环境下,应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网络教育素养,强化思政教育整体素质,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论扎实、素质过硬的网络思政教育教师队伍。第一,注重思想教育工作者网络素养的培养,引导帮助思想教育工作者及时掌握新的网络技能。高校要为思政教师提供网络技术应用的专题培训,在掌握新媒体基本使用方法的同时,重点培训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结合,既要学习新本领又要巩固思政教育相关基础知识。同时,构建联动学习机制,形成“传帮带”的团队模式,上下联动,由经验丰富、专业素质强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带动全体思政教育者网络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提升,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第二,形成以生为本的网络育人意识。面对网络环境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与观念在转变,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与认识水平也要相应的转变和提高,这是适应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及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理性看待网络环境的发展与变化,一方面不能完全忽视或拒绝网络对思政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度信任网络,夸大实际功效,摒弃传统育人方式,过度使用新媒体新技术。在实际网络思政中,应当以生为本,主动站在他们的视角看待问题,运用科学的引导与影响,让大学生自觉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环境的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教育对象的工作与学习。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各类新奇事物与输入性文化极易误导他们的思想与价值取向。因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准确把握网络化发展形势,顺势而为,守好思政教育的网络新阵地,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同时,要将网络平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打造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新空间。此外,还需不断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注重网络教育素养培养,以新本领应对新要求,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实效。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思政环境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思政课“需求侧”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