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四川省20所高校的实证考察

2022-01-01 20:15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饶静安李栩洋
区域治理 2021年30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大学生教育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饶静安,李栩洋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固本培根,宁心聚魂,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意义重大。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在2019年颁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战略部署和基本要求,特别强调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战略全局,对 “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因应时代需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主要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以四川省部分高校师生为调查对象,以了解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现状,分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的成败得失,以期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经验材料和实践鉴戒。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分析

为准确把握大学生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他们对学习生活中参与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及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的看法,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对四川省部分高校进行电子问卷调查,以获得比较可靠的一手资料。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138份问卷,回收138份,有效率100%,总体来看,样本具有代表性。样本结构在学校方面,四川大学18.12%,西南财经大学16.67%,成都理工大学10.87%,四川师范大学7.25%,电子科技大学7.25%,其余15所川内高校共计占57.96%。年级方面,大一年级占6.25%,大二年级占18.84%,大三占26.09%,大四占45.65%。基于问卷调查情况,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如下特点: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四川省绝大多数的高校中受到了重视。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有1/4以上的大学生所就读的高校能够保证每周都有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宣传活动,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力度很强。半数以上高校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力度较强,部分高校(占比15.94%)会进行半年一次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活动,少数高校(占比4.34%)一年仅有一次或基本没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活动。由此来看,四川省内绝大多数高校能够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足够重视,然而,仍有少数高校中不重视,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在这些高校中也未能提上日程并加以实施。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会采取传统线下教育以及结合时代特点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线上教育两种方式。在线下,70%以上的高校主要采取三种方式开展教育:利用校园文化宣传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利用课堂或“形势与政策讲座”进行国情教育等三种方式。除此之外,部分高校还会采取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利用升旗仪式增强爱国情感、利用社会实践提高服务祖国的意识和能力、利用知识竞赛、纪录片等形式进行历史教育。在线上,由于互联网的全面推广以及受疫情影响,91.3%的学校开展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利用最多的方式是微信公众号、学校或教师公众号、学校网站、自媒体等。还有部分高校,例如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拥有自媒体短视频账号,通过当下较为流行的短视频方式进行本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

总体而言,各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而是选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线下方面更是不断突破,活动多样。爱国主义教育慢慢摆脱过去生硬形式的外壳,融入到校园文化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游戏中,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巨大进步。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

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的背景下,这些方法对于当代大学生是否行之有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16.67%)认为学校采用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非常有效,培养了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接近一半的大学生(47.1%)认为学校采取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是有效的,因为增强了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愿意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部分大学生(25.36%)认为学校采取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比较有效,活动增加了他们对于本民族历史和优良传统的认识,使他们有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但少数同学认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效果一般,只是参加的时候有帮助,活动结束后他们不会采取实际行动,更有甚者认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是无效的,参与只是在浪费时间。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校采取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是行之有效的,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分析

从现状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重视程度和教育内容、形式的创新上还是比较乐观,但从成效上来看,还有待提升,需要深入探查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期的调研,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问题及如下:

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总体创新性不足。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虽然在不断改革、创新,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的爱国主义教育依然缺乏创新精神。据调查,仍有近一半的受访大学生反应思政课以“说教式、灌输式”开展,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在教育内容方面,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一些教师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温度结合促进课堂内容的与时俱进,就很难吸引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发展总体落后与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变化,总体创新性不足。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学生主动性匮乏。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培养和方法论的掌握,而这只有发挥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促使学生从情感上触动、观念上重塑,行动上改变,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而调查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未能在所在高校举行的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参加的活动也不需自己做太多准备,等待“被安排”即可。

第三,网络环境下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同时也拓宽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的途径。在此次问卷调查中92.03%的大学生认为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有91.3%的受调查大学生所在的高校开展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已经成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实证调查和文献资料的分析,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问题成因分析如下:

第一,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随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与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愈发频繁。这样的交流在为我国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域外五花八门的思潮相继涌入,在开阔人们眼界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虽然我国加强了思想意识领域内的安全工作,但是对于易于受新思想、新观点影响且熟悉网络生活的年轻人而言,还是会受到各种极具有迷惑性思想的影响,如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政治思潮的影响。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更为迅捷,传播渠道更多元化,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开辟新路径的同时,也加剧了大学生被错误思想迷惑的风险。

第二,主体创新动力不足。面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虽然国家出台了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但是在实践中,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总体创新动力不足,应对乏力。具体表现为主体责任性不强,缺乏创新动力、缺乏系统创新。究其原因在于创新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考核评价机制,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但从实践来看未能从根本上激发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因为教师评价考核机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导向,大多数教师依然被迫将注意力放在学术研究上。其他主体如高校辅导员、相关部门的责任更是不明确,缺乏激励措施和考核评价措施。

教育体系不完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形成合力,实现系统创新、整体创新才能适应时代需要。目前不仅校内各教育主体位未能很好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互相配合问题,学生的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相互促进,一体化问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更依靠学校完成,家庭和社会积极的教育因素未能有效调动起来,未能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相互协作,相得益彰的教育合力。

三、优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措施

(一)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动力机制

推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是适应环境变化和时代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途径。因此,有必要从政策上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责任制度,确保有明确责任与分工的组织领导机构和责任主体及相应考核评价制度,才会有创新主体及创新动力。同时这种创新必须是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网络空间、课外实践有效整合的系统创新,是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融合的创新,是内容与方法的整体创新。

(二)落实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爱国主义教育最终目的是要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并最终上升为一种理想信念和实践动力。因此,只有明确并落实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不断激发其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自觉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才是新时期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改革最根本的、深层次的变革。除了课堂教学还学生主体地位,开展“以学为中心”的改革之外,还应该走出课堂,让大学生更多地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实践中了解国情,了解社会,通过更加直观的体验和更丰富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更深刻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三)完善教育体制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营造爱国主义氛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形成教育合力。首先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三维联动,互相配合,构建系统的爱国主义育人体系。首先,应该加强家校合作,实现家校共育。我国领导人曾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高校作为教育主体,应加强家校合作,探讨有效方式实现家校共育。其次,政府主导,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各种传播手段,促进人们普遍观念的形成,人人都应意识到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对于民族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真正领会“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意义,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再次,学校应该主动与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合作,探讨学生爱国主义实践教育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融入社会,关心国家、学校、社区发展问题,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将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四)切实提升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

学校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首要责任主体,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首先是不断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为主渠道的课程教学质量。改变过去局限于系统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让爱国主义教育与四史学习相结合,与鲜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例如中国抗疫、乡村振兴等等社会热点问题。让爱国主义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帮助大学生用理论去观察社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社会参与等核心素养,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式上,一方面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方式,借助智能化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课堂教学,让课堂讲授更生动、精练以外,“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打破大学生心中对传统思政课“无聊”的固有印象,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聚焦问题,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活动中,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网络普遍发达的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也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传播手段,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发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是时代必然的选择。据本次问卷调查显示78.9%的大学生会通过微博热搜和推送中接触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信息,76.09%的大学生会在QQ、微信等社交媒体中了解爱国主义教育,65.94%的大学生通过新闻和纪实报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还有部分大学生会通过电影、电视、短视频等渠道,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可以更加多元化,并不一定仅仅局限于校园官网或者微信公众号。同时,网络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空间和手段,也带来相应的挑战和风险,因此,针对网络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更应该注意网络世界的管理,规范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的氛围与环境。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爱国主义教育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