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21年瑶族民歌研究综述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2022-01-06 07:07李静燕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瑶族民歌文化

李静燕

(昆明理工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瑶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分布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其中,瑶族民歌是瑶族文化的瑰宝,是瑶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艺术文化领域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瑶族民歌丰富多彩,蕴含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并在瑶族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创新,呈现出了一定的生命力。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外来文化的传播,瑶族传统民歌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与冲击。与此同时,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也对瑶族民歌的保护、传承及其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瑶族民歌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设计

近年来,瑶族民歌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相关文献整理难度逐渐加大。但随着现代科学计量学可视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实际应用,此类软件为大量文献数据的处理提供了可能。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将应用CiteSpace IV软件作为分析工具,对瑶族民歌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CiteSpace IV软件是一款科学文献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工具,不仅可以提供对文献的共引分析、挖掘引文空间的知识聚类和分布以及作者、机构、地区之间的合作共现分析等,而且可以总结该领域发展规律,挖掘经典基础文献并探索研究演化路径、热点主题与知识边界等,是一种有效的文献计量工具。研究者可以借助该软件通过关键词、作者、机构共现网络图谱等,以科学的可视化图谱清晰地展现特定研究领域的全貌,在此基础上可以探析该研究领域科学演化的内在机制与发展动态,并进一步挖掘和揭示该领域的前沿知识与研究趋势。

(二)数据选取

本文以中文数据库CNKI为检索源获取样本文献数据,将“瑶族民歌”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并将检索年限定为2001—2021年。经过初次检索以及对比筛选,剔除检索结果中诸如“报纸、会议、征稿通知”等与本文研究主题无关文献后,最终获得有效样本文献201篇。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对瑶族民歌研究现状形成初步认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直观基础;其次,通过主题词共现分析以及高频词聚类分析来探索瑶族民歌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最后,通过文献共被引、突现词和突出文献来探究瑶族民歌的研究前沿。

二、研究结果

(一)计量学分析

通过对2001—2021年期间国内瑶族民歌历时性发文量统计,并根据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见图1),可以发现:20年来,国内瑶族民歌相关研究发文量的变化趋势整体呈现出上升态势。2001至2009年,发文量趋于稳定,但数量较少,年平均发文量在4篇左右,2010年发文量大幅度增加高达19篇。2010年至今发文量虽然有所波动,但近10年年均发文量在15篇左右。2017年激增到22篇,之后又逐渐回落趋于稳定。从瑶族民歌相关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研究工作者对瑶族民歌的重视度有所增强(见图1)。

图1 瑶族民歌研究文献发表数量年份分布图

从研究机构来看,瑶族民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的多所高校,另外也有云南、湖南等省份的少数高校(见图2)。其中,瑶族民歌研究文献数量排名处于前列的分别是位于广西的贺州学院和广东的韶关学院,贺州学院发文量高达26篇,远远超出其他大学的发文量。在瑶族民歌研究中对其他机构起到了导向和引领的作用,对瑶族民歌的保护、传承以及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图2 研究机构分布图

(二)瑶族民歌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

1.研究机构可视化分析。通过CiteSpace对选取文献的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生成瑶族民歌研究领域中各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见图3)。字体大小表示各研究机构发文数量多寡,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合作关系主要体现为引用并以连线表示。

图3 2001—2021年瑶族民歌发文机构图谱

从研究机构发文数量上看,可以发现贺州学院以高达26篇的文献总量排名第一,韶关学院以12篇文献紧随其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9篇文献排名第三。从分布区域来看,瑶族民歌研究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研究衬托出地区瑶族民族聚居资源优势。从机构合作共现来看,各个节点之间联系较少,网络密度Density显示为0.002 2,表明了瑶族研究学术合作密切程度相对不高。与此同时,其节点数量为N=125,E=17,研究机构之间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学术共同体,瑶族民歌的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之间的互动、联系与合作。

2.研究作者可视化分析。作者在CiteSpace VI软件中,将网络节点选择为“author”,并将频数设定为发文量2篇以上的作者,处理后得到以下结果(见图4)。从节点大小来看,“林晓燕”节点最大,对瑶族民歌研究发表的文献数量最多,高达10篇。在部分学者之中,也存在学者之间的学术合作,如黄钰婷和严干铭、李巧伟和张天慧等。与此同时,对核心作者群进行了分析,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或“杰出科学家”应该完成该研究主题所有发表论文数量总和的一半,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数M的值为:M=。Nmax是指最高发文量。其中,高产作者群发文数量应该约占总发文数量的50%。根据对瑶族民歌发文总量的初步统计Nmax=10,M≈2.36。该统计数据表明,发表2篇及以上的作者共计30位,他们撰写的瑶族民歌文章共计81篇,约占总量201篇的40.30%,低于普赖斯定律要求的50%的水平。因此,到目前为止,瑶族民歌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完全形成,有待进一步加强。

图4 2001—2021年瑶族民歌发文作者图谱

3.瑶族民歌研究主题可视化分析。关键词是利用重要且简短的语言来概括总结并反映文章的主题,尤其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主题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借助CiteSpace VI软件形成了瑶族民歌研究关键词图谱(见图5)。从中可以看出在2001—2021年间,前期的关键词主要有瑶族民歌、瑶族民乐,之后出现了传承、平地瑶等可视化关键词。用计量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有关瑶族民歌研究的主要方向为瑶族民歌、平地瑶、音乐特征等。为了更好地关注近些年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对2001—2011年的关键词进行进一步分析,瑶族民歌等关键词出现频率一直较高;与此同时,2011—2021又新出现了艺术特征、传承与创新等研究主题,研究主题进一步细化,同时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

图5 瑶族民歌研究关键词图谱

4.关键词聚类分析。本研究进一步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了关键词聚类分析,聚类分析能够清晰地反映该研究领域的主题分类;同时,通过不同的聚类,一般都能够表示出该领域不同的研究方向或研究侧重点,聚类编号越小,代表聚类中所包含的关键词数量越多,即表明该研究被学者们广泛地关注的程度越高。通过CiteSpace软件对瑶族民歌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并进行系统运算后,得到包括瑶族民歌(#0)、民歌(#1)、音乐艺术(#2)、现状(#3)、红头瑶(#4)、富川瑶族民歌(#5)、音乐特征(#6)等7个主要聚类,共识别出14个聚类(见图6)。结合文献梳理,本文将以上聚类划分为瑶族民歌音乐特征、民族特征、文化传播以及传承与保护4个方面。虽然文化传播及传承与保护在聚类中并未体现,但是,通过中国知网上发表的相关文献查阅可知,瑶族民歌文化传播及传承与保护文献数量稳步增长,表明近年来学者对瑶族民歌传播及保护传承的重视程度在不断上升。

图6 瑶族民歌研究热点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三、瑶族民歌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对2001—2021年中国知网上20年间瑶族民歌文献的研究表明,学者们对瑶族民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民族音乐特征、民族文化特征、文化传播旨趣以及文化传承与保护四个方面。

(一)民族音乐特征

自古以来,瑶族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清代李调元的《粤东笔记》中对瑶族民歌有如下记载:“瑶俗最尚歌,男女杂沓,一唱百和。”[1]学者们对瑶族民歌的研究首先表现在对其音乐特征的关注,即从音乐学的视角对瑶族民歌进行探讨,主要针对瑶族民歌本身的结构形式、歌词特色、调式特点、唱腔形态等音乐形态进行深入的研究[2]。

廖星麟曾对资兴瑶族民歌的艺术特征以及演唱风格进行了一定的探讨[3]。韦蕊对瑶族民歌唱腔多样化的特色进行了介绍[4]。赵旭超深入分析了粤北地区流行的瑶族民歌《十二月花》的歌词、结构、节拍等方面的艺术特征[5]。严干铭、黄钰婷从瑶族民歌的创作背景、歌词内容、衬词特征及修辞方式等多个方面探讨了瑶族民歌歌词的艺术特色[6]。陈紫灵对粤北地区瑶族民歌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7]。赵旭超进一步在其论文《粤北瑶族山歌的艺术特征》中指出,粤北地区的瑶族民歌歌词结构主要有自由体、七言四句体两种形式;同时,粤北瑶族民歌在演唱时通常采用自由节拍,经常使用衬字衬词以及丰富的装饰音,并且习惯运用衍展类手法发展旋律[8]。常飞龙的《梧州瑶“蝴蝶歌”音乐分析》从该瑶族民歌的演唱形式、曲式结构、音高组织、织体、时间形式、和声等六个方面对梧州地区流行的瑶族民歌“蝴蝶歌”进行了深入分析[9]。另有其他学者也对不同地区的瑶族民歌的音乐特征进行了研究。

瑶族是迁徙次数最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各地的瑶族在其民歌歌谣以及音乐特征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最典型的是分布在云南省的瑶族,其内部主要分为蓝靛瑶和过山瑶两个支系,这两个支系使用的语言虽然都属于缅语,但又分别属于不同的土语,加之历史上不断的迁徙,使得其民歌的语言、句式以及格律等因素均因支系和地区的差异而略有不同。

但总体而言,瑶族民歌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各地的瑶族民歌在主题、曲调、选词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了鲜明的特征。不仅唱词精炼、朴实、贴近日常生活,而且旋律优美,同时更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审美观。瑶族民歌的内容纷繁复杂、包罗万象,涉及到瑶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产劳动、恋爱、婚姻、探亲访友、生活经历以及社会历史等方面。

(二)民族文化特征

瑶族民歌作为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深深烙上了其民族文化的印记,同时又随着地域的不同、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演变。瑶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常迁徙,但瑶族民歌一直与其相伴,从未丢弃。瑶族民歌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努力维护并延续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始终保持着极具瑶族民族色彩的音乐文化。瑶族歌谣涉及内容之广泛、形式之多样、思想之深邃,从诸多方面都体现出了瑶族的民族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在瑶族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者们从多个视角出发深刻阐述了瑶族民歌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性。学者王群英、张万芳认为“瑶族民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最能体现瑶族儿女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同时,也将瑶族本民族的文化价值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反映得淋漓尽致。”[10]张晓慧在其论文《瑶族民歌音乐中的文化内涵》中也明确指出,瑶族民歌深深扎根于瑶族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以及瑶族历史沉淀的瑶寨之中,“瑶族民歌不仅体现了瑶族人民淳朴的生活,而且更加表现出一种精美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也蕴涵着多元化的文化内涵。”[11]

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维系民族的重要纽带。有学者从瑶族民间习俗的层面对瑶族民歌所表达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探讨。学者黄华丽在其论文《湘南瑶歌不同族类分支的比较研究》中,将瑶族民歌的民俗环境置于了与其历史文化研究以及音乐形态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12]。而在其另一篇论文《湘南瑶族盘王大歌仪式及音乐——以礼曲“七任曲”为例》中,在介绍瑶族民歌的音乐特征的基础上,从《盘王大歌》的来历、仪式内容、“还盘王愿”的传承与变化等方面详细描述了瑶族民歌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特征[13]。

周皖萍对金秀瑶族民歌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探讨。该研究表明金秀瑶族民歌不仅仅从作词上,而且在曲谱上都向世人展现了该地区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风俗习惯,同时展示了瑶族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14]。胡艳婷等人对瑶族“蝴蝶歌”的研究中指出了该瑶族民歌所蕴含的丰富的瑶族民俗文化[15]。刘婧基于社会变迁的视角对江华地区的瑶族民歌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指出瑶族民歌是少数民族瑶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反映了瑶族民族地区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日常生活,更加表现了瑶族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并进一步探讨了以民歌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在社会变迁中多发生的变化[16]。吴振国在其论文《平地瑶民歌的民俗文化现象研究》中提出瑶族民歌不仅记载着瑶族人民的原始文化,还保留了瑶族生存的历史信息,同时更蕴含着瑶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现象,也是祖国民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17]。

瑶族人民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创作了大量的瑶族民歌,每一首民歌都深深地刻上了瑶族民俗的烙印,成为了瑶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瑶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及其处事哲理。瑶族民歌中所体现出的瑶族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关系时的质朴生态智慧及文化生态精神,为当代社会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三)文化传播旨趣

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指出,人类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种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涉及到文化传播[18]。长期以来,瑶族民歌得以存在并实现其特定的社会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表现为民歌以其特定的形式和载体传播给他人。从近年来中国知网上发表的瑶族民歌研究的文章可以看出文化传播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邓宇航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富川平瑶族民歌“蝴蝶歌”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该瑶族民歌所沿袭的口头传统特征及其社会功能,强调了自然传播环境和人文传播环境对“蝴蝶歌”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19]。

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译介学逐渐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20]。译介学即从文化层面对翻译进行跨文化研究,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瑶族民歌译介研究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赵娟以瑶族民歌典型代表《盘王大歌》为例,对其文本特点、译介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发现瑶族民歌译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歌词大意式翻译和歌词译配式翻译,并进一步指出提高民歌译介质量对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1]。

瑶族民歌是瑶族同胞建构起文化身份认同及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本质上讲,瑶族民歌不仅是一种瑶族文化符号,更是瑶族文化的表征形式,为了把中华优秀民族文化推广到全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歌译介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文化传承与保护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变迁,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从2010年至今的近10余年,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对瑶族民歌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研究主要集中在瑶族民歌传承与保护现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策略等方面。

王漫、王倩通过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江华县平地瑶和过山瑶的传承保护现状进行了研究。该研究表明该地区民众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有一定的优越感,但仅有50%的瑶族青年对其民歌有所了解,20%的青年会歌唱瑶族传统民歌,对保护与传承瑶族民歌非常支持;同时,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对瑶族民歌进行传承与保护,如定期举办民族音乐活动、对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授课以及生活方面的扶持等[22]。黄钰婷对瑶族民歌《蝴蝶歌》《喇格哩》的保护现状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人力、物力、财力、加大理论研究等多种保护措施[23]。

张帆对瑶族民歌如何进入高校音乐课堂进行了实践性探索,同时还针对瑶族音乐教师培养提出了几点实践性经验[24]。陈紫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出发对粤北瑶族民歌的传承及创新进行了简单的介绍[25]。石桑銘、姚绍昭提出了如何更有效地保护、传承与发展瑶族民歌的几点策略[26]。王群英、黄楚欣对乳源地区政府对瑶族民歌的保护政策,以及当地瑶族民歌传承人的生活现状等进行了实地调研[27]。曾少颐在分析了瑶族民歌特点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瑶族民歌的传承以及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28]。张天慧、李巧伟强调了将瑶族民歌融入地方中学音乐课堂作为其有效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29]。赵秀芬从瑶族民歌的特点入手,提出了加强瑶族民歌保护传承的建议[30]。

学者们从不同的层面对瑶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瑶族民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瑶族民歌研究特点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特点

综观上述瑶族民歌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瑶族民歌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视角的多元化。目前,关于瑶族民歌已有的研究文献除了对瑶族民歌本身的音乐特征,如民歌结构形式、调式特点、歌词特色、唱腔形态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外,还涉及从文化学、民族学、民俗学、传播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进行的研究,学者们从之前对各地瑶族民歌基本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层面逐渐转向了更深层次且多元化的研究,为瑶族民歌的未来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2.研究方向的聚焦性。该特点主要表现在研究内容多集中在瑶族民歌的音乐性、民族性、文化性等方面。在本次研究收集的论文中,涉及瑶族民歌的文章有200余篇。这些文章或者以某一地区的瑶族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当地瑶族民歌的音乐特点;或者是以瑶族民歌为例,论证了其由来及文化内涵;再或者是以瑶族民歌为切入点,进一步阐释其所蕴含的深远的社会文化意义。

3.研究人员的专业团队性。由于瑶族支系众多且情况复杂,使得目前的研究成果比较零散。从长远来看,此种状态对于提高瑶族民歌研究的整体水平有所影响。目前,各地瑶族研究团队已取得一定成果。例如,以刘淮保为首的邵阳学院音乐系教师,主要关注湖南花瑶民歌的音乐特征及其文化;韶关学院的赵旭超团队主要从其音乐学视角对瑶族民歌进行探究等。

(二)未来展望

综上所述,2001—2021年的20年间瑶族民歌研究经历了从其民族音乐特征、民族文化特征、文化传播旨趣及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基本探索、快速增长到逐渐趋于平稳的发展过程,并已成为了一门多学科多视角研究的地方性显学,且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团队,但各团队及机构之间的合作还不够充分并有待加强。瑶族民歌研究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聚焦在其音乐性、民族性、文化性等方面。瑶族民歌研究学者们致力于瑶族民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的挖掘、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实践的探讨,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从不同视角自觉参与到瑶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之中。在当代学术正在逐步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背景下,瑶族民歌研究将不断深化其理论研究、并逐渐实现进一步的跨文化跨地域跨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最终实现国家共同体意识关怀,应该从以下多个层面继续开拓瑶族民歌研究的新局面:

1.重视当代的学术关怀,挖掘瑶族民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资源。瑶族民歌的起源、传承、传播与变迁不仅表达着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情感,蕴含着瑶族社会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更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经验以及当代实践。瑶族民歌研究的学者们从自身的专业研究视角出发探讨其所承载的民族性特征。但与此同时,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涉及到多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需要学者们立足于国家共同体的视角,进一步探讨以瑶族民歌为纽带的多民族关系在历史变迁及其现实环境中的演进特征与经验,并不断挖掘瑶族民歌中能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种资源。瑶族民歌所体现的不仅是瑶族传统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更表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更应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前提,不断挖掘瑶族民歌中的资源;同时,也为现代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2.注重内部与外部的有效融合,不断拓宽瑶族民歌的研究视野。瑶族民歌作为瑶族各支系之间以及瑶族与其他民族之间交流的纽带,随着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人口流动而不断演变创新,具有地方性、民族性、跨民族以及超越民族的开放性特征。因此,瑶族民歌的研究应该在继承传统瑶族民歌研究路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瑶族民歌内在的艺术特征,拓宽其音乐性层面研究的视角和空间,不断引进新的理论与方法解释瑶族民歌所具有的音乐本体论知识特征。与此同时,要进一步结合瑶族民歌外在的多元文化共存的现实生存环境,加强对瑶族民歌现状的田野调查与深度分析,进而增强对瑶族民歌的解释力,对其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3.立足整体性立场,形成瑶族民歌研究学术共同体。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年来外来文化的传播,跨文化之间的研究给瑶族民歌研究的学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学者们不仅需要了解瑶族的历史、社会、文化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应该具备跨音乐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从单一的某一个瑶族民歌研究的视角转变为多元关系的整体研究视角。瑶族民歌的未来研究需要具有多学科背景学者们的交流合作,建立跨专业跨学科瑶族民歌研究共同体,并立足整体性进一步阐释瑶族民歌存在的社会价值和学术意义。

从20年来瑶族民歌研究的发展态势以及热点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其研究逐渐趋于稳定,积累了大量的学术成果,迎来了瑶族民歌研究的新语境。在当下的新时代,瑶族民歌将会继续谱写着其自身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同时也将会进一步成为我国多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与交融的载体。

猜你喜欢
瑶族民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瑶族织锦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谁远谁近?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