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认知调查
——以福州上下杭为例

2022-01-07 05:05吴昌洲黄澳周奚建芳陆烨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安徽建筑 2021年12期
关键词:福州商业空间

吴昌洲,黄澳周,奚建芳,陆烨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1 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城市中轴线南端,南临闽江,北倚大庙山,是福州城进水退下形成的独特街区,是福州的历史文化瑰宝,福州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福州“三山两塔一条江”历史特色风貌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保留了大量清末民国初期的建筑,并且浓缩了福建近代民间商业组织的发展历史,被称为“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

2 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况

上下杭位于福建省的省会福州,是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右表),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福建省东部是我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及人文自然景观。本文研究的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年)。闽江北岸河沙经过长期冲刷堆积逐渐形成两大沙洲,可以停靠船只来装卸货物,这就是上下杭的街区的雏形。到了明清时期,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货运码头逐渐向上下杭转移,因为闽江途径上下杭,使得上下杭船运码头发达,所以上下杭逐渐成为福州的重要商业集中地。

上下杭历史发展及特征(作者自绘)

3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及问题

3.1 街区空间特征

图1 上下杭概况(作者自绘)

上下杭整个街区整体呈现“四横一纵”的布局划分各个街区。其中,四横一纵中主要是由上杭路、下杭路组成的两条横向街道,和南北走向的隆平路,形成上下杭的街巷空间。整体街区以居住功能为主,零星分布福州传统的高墙大院的老式住宅。街道风格既有东南亚风格的洋式建筑,也有福建传统的住宅建筑。其中,四横一纵的主要骨架与纵横交错的巷道和弄巷清晰,在空间尺度和功能上层级分明。街区内部的结点空间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以商会、会馆等类型的商业建筑为中心形成结点空间。以宫庙祠堂为中心形成的结点空间。上下杭街区的“结点”还是由商业或商业相关建筑为中心所形成的,街区空间以居住聚落和商业聚落的形式,没有明确的中心结点而是由多个结点共存然后呈以点状辐射到面的分布状态。

3.2 福州三坊七巷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业态配比失调、分布不均

上下杭历史街区主街“隆平路”(图2)主要为商业街,商业业态多样、渐次分布有福州传统特色的小吃店如同利肉燕、深岽海,闽清白切鸭粉干、捞化等等。福州传统工艺品商铺如寿山石手工艺、折扇、艺术伞等等。也有一些非常现代的连锁店铺和西式餐厅诸如popup、肯德基、麦当劳、片仔癀体验店、奶茶、酒吧等等这些与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冲突的现代化商业占据了整条隆平路的四分之三的空间。

图2 隆平路商业布局图(作者自绘)

经统计,隆平路总店铺数为27间其余待招商,其中现代化连锁店与非传统私营店占比66.7%,与传统相关的店铺占总数的29.6%,文化展览用途空间仅占0.07%,整体商业配比失调。通过对78位行人的问卷调查(共发出106份问卷,收回78份有效问卷,其中67人为游客,11人为福州居民。)数据分析显示:43.25%的游客觉得福州上下杭的传统特色文化全无,不值得来走这一趟,11.3%游客主要把隆平路当作了上下杭主要道路,匆匆走完这条“商业街”就去向附近的现代商业。由此可见上下杭历史街区的典型性较弱。同样的因为上杭路待开发,下杭路除饭店外没有开放的公共空间,只有唯一的隆平路商铺过多堆积在主街两侧,很少有人注意到坊巷两侧的历史名人居所本土商会和会馆等以及历史文化博物馆一些其他的历史建筑(图3)。

图3 建郡会馆(左)、福州市商会(右上)、永德会馆(右下)(作者自摄)

3.2.2 人流分布不均、游旅与居民易互扰

随着传统的文化街区开发,大量的游客涌进历史街区与当地居民生活相互影响(图5)。历史街区有不同于一般的,它是依靠活力永存,而活力不仅来自游客同时还来自本土居民。在空间上,原住民占有最大的空间领域,游旅客只有在开放以及半开放的区域内进行参观易触及原住民的私属空间。在时间上,游旅客占比原住民一天时间之中的早8:00到晚9:00,打扰原住民一天的生活(图5)。其中,上下杭游客的主要分布在上下杭的中部,上杭路、三捷路、隆平路、三捷河等主要活动空间,其中下杭路贯穿活动空间,而主要活动路线是沿着上下杭街巷及河道。游客主要活动空间内部除了张真君祖庙、陈文龙尚书庙、老字号店铺、商业一条街等活动场所之外,还有上下杭内的丫好记者站、游客便民中心等活动场所。游客进入上下杭的路线有很多,且由于历史街区道路纵横交错的布局,因此游客的游览空间较为复杂多变且零散(图6)。

图4 居民对游客及上下杭活动的喜感度(左)、游客对居民及上下杭活动的喜感度(右)

图5 居民与游客活动时间交集图(作者自绘)

图6 居民与游客活动空间重叠图(作者自绘)

3.2.3 主要街道立面、室内外风格混乱

上下杭以居住建筑为主整体立面丰富多样,既有西洋风格,又有传统特色民居建筑。传统外立面材质以青红砖石为主、部分为木材,大门用青砖做带发券的门框后安装板门。但改造后的商业立面和原传统立面十分不协调,建筑整体以钢材或石块为主,色调统一且凸显不出街区特色。窗上采用遮阳顶,墙面与地上贴图标,室内装饰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无异。这些虽利于为商业增加利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有历史文化街区的样式与面貌,让人仿佛与走在商业街无差,丢失了传统文化氛围。在上下杭主要街道上如下杭与隆平路,因为商业开发过度,街道已经丢失原本空间,虽有设置多个停靠节点但都过大且无趣,在人行流线上毫无吸引之处。

4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方法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文化历史的空间载体,是一个城市现代发展的见证。而历史文化街区的自我更新必须以自身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关,首先要不可以缺少的将历史街区中的各个建筑、街区整体的环境、空间构造形态以及景观元素共同构成传统形态的历史街区,才会自发性地吸引外来游客的参观。任何文化历史街区,必定是和自身肌理与过去人在街区内的活动有关系。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将过去完全抹灭,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发展对于新时代的需求。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重新开发出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环境,渐次开发、重建、改建和调整,持续不断的重视和思索有机更新理论。对于福州上下杭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其做出动态性的更新,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图7 上下杭商铺主立面(作者自摄)

4.1 保护本土传统商业文化

首先转变主街业态,上下杭原本的通商可以参照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日本京都等案例,逐步引进传统手艺商铺与老字号产业,慢慢退出缺乏传统的现代商铺,逐渐恢复传统模式并引入动态性的形式进行更新改造。上下杭传统的商业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安排,约定俗成而形成的,随着街区的商业改造,可以重现一些历史景象的商业。例如已经恢复的下杭路、三捷河两岸,以码头文化作为街区未来主要特色。可以规划主要分布的业态为酒吧和轻饮食,一味地追求历史形式的改造导致街区消费形态单一、同质化,在客源有限的情况下,整体经济效益不高,所以结合现代商业综合体集购物、饮食、休闲和娱乐等多种功能,使得上下杭街区拥有完整而功能多样的消费系统。

4.2 针对街区中的活力更新

在文化街区对五感进行有机更新,人对空间的感受就来自形、声、闻、味、触。游客多集聚于具有传统表现或现代表演艺术的地方,这满足五感上的形与声,但终会因为形式单一不变而产生游旅走散,针对要更新街区的活力,突出街区商业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交融可以在五感中的形上,对历史文化街区多增加原本的历史建筑特征如鱼鳞挂瓦、河上划舟等等。在由山墙围成的巷子里增加原有小贩走街串巷叫卖的形式,让人未见其人先听其音。在狭长的弄巷尽头或者沿三捷河边种植桂花或者大力宣传传统街区的特色食物,做到曲径通幽,香自迎来,毕竟街区的活力是让人驻足停留。上下杭整体外形单一,可以在不同的墙面或者地面上做不同的铺面如在原有的砖石商业表面再增加凹凸质感的鹅卵石,做到既突出又破坏整体,还能提供不同的触感。总的来说就是做到视觉一弄巷、听觉一弄巷、嗅味一弄巷、触觉一弄巷进行对上下杭的有机更新,让每个游客或者居民在其中感受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感受。

5 结语

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工作是一个长远的规划,它既不能尘封于历史,也不能在现代化里消失匿迹。历史文化街区具备着与其对历史和社会价值,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矛盾下,要注意根据自身发展特点来作为未来发展趋势,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正是福州商业传统建筑的集中体现。针对上下杭街区的现状应该对其商业、建筑艺术手法进行复原和展示,将历史街区活力重新焕新。

猜你喜欢
福州商业空间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商业经济》征稿通知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苏南地区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