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课程 对改善青春期亲子关系的尝试与研究

2022-01-07 09:57冯杰卜金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

冯杰 卜金玉

摘要: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双向作用的人际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在行为方式等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良好的亲子互动对孩子心理发展影响极大。但是青春期的亲子关系目前已经发展成了困扰很多家庭的一个难题,怎么改善亲子关系,让青春期的家长和孩子和谐共处是作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主要结合心理教师开设亲子课程的经验,谈一谈亲子课程在改善亲子关系方面的尝试性探索。

关键词:亲子课程;亲子关系;课程思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1-0026-03

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双向作用的人际关系。一般说来,随着子女年岁的增长,亲子关系也随之变化,称之为“亲子关系的发展”。

孩子婴幼儿时很依赖父母的抚养,不但要父母喂养、照顾、保护,在心理上也很依赖父母。婴儿由父母那儿获得安全感及信赖感,而父母经由婴儿获得身为父母的幸福与满足感。子女到了幼儿时,父母除了继续抚养之外,还要开始给予适当的管教,让幼儿学习生活上所需的基本知识及为人的是非准则,让幼儿逐渐获得管理与控制自己欲望及行动的能力。

到了儿童阶段,父母要鼓励儿童与外界接触,从生活中学习。父母要鼓励儿童向父母表达他们的意见,参与家庭的讨论,能以家庭一分子的身份发挥作用。到了青少年阶段,子女开始对父母的依赖减弱,关系疏淡,与父母以朋友的关系相处。

但是在现实中恰恰相反,很多亲子关系非常不好,甚至是恶劣。我校面向六年级—九年级的四个年部1000名学生的亲子关系调查显示,20%的孩子认为和父母关系较好,有什么事情都会和父母沟通、倾诉,父母也给予了较多的支持;50%的孩子认为和父母的关系一般,不经常与父母沟通,有心里事会向父母倾诉,偶尔会向父母表达不满;30%的孩子认为和父母的关系很糟糕,父母控制较多,经常批评、责备自己,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也不喜欢父母。这一比例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可见改善亲子关系是当下众多家庭里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青春期孩子的观念和想法与父母常常不一致,同父母的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他们处处希望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像成人一样被接纳;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认同和帮助,表现出既依靠父母又想摆脱父母的矛盾心理。这时候,很多父母并没有认识到孩子的独立意识,依然采用孩子小时候的教育方式,有过强的权威意识,容易引发孩子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和不信任感,产生分歧和距离。这也是青春期亲子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一、亲子课程的设计

在2019年,我第一次尝试以亲子课程的方式,面向父母和孩子同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课。亲子课程是指通过对父母和孩子的培训达到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培训方式。亲子课程在针对幼儿的早教培训机构中较为常见,到了青少年时期基本就没有这样的课程了。我也是基于幼儿期亲子课程的思考,开设了青少年期亲子课程,课程的内容见表1。

亲子课程以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为基础,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展开和实施。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流、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索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亲子课程采用的是同质性团体,同质性是指团体成员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相似的年龄、相同的困惑等,有的同质性团体是建立在具有相同兴趣或是同样问题基础上的。短期的团体咨询通常以同质性团体为主,团体成员共同的问题促进了大家一起分享以及相互学习。在亲子课程中,团体成员面临相同的困惑,亲子沟通不良,或者想达到更好的亲子之间的相处状态。

二、亲子课程的经验

经过两年时间的尝试和探索,可以确定亲子课程是改善亲子关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在目前的亲子关系中,很多家庭处于一种较为压抑的状态,亲子关系不良已经成为常态,很多家长抱怨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孩子有什么事情也不和家长沟通,而亲子课程正是给家长和孩子提供了一个彼此沟通的渠道。

(一)亲子课程改善了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促进孩子们和父母之间的感情

“可以给我十分钟的时间吗,让我假装你还是一个孩子,让我抱抱你。”这是一个青春期家长对孩子说的话,听起来让人无奈又伤心。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总是束手无策。和孩子沟通,无法走进对方的内心,得到的回应总是“还行吧”“没什么呀”,明明是最亲近的亲缘关系,但是心理距离却是最远的。亲子课程恰好给家长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家长有机会了解孩子,听听孩子的心里话。通过暖身游戏和互动活动,让本来疏远的双方再次走近彼此,让很多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从对立转变为和谐。

(二)更好地挖掘开发孩子的潜能

一位作家说过:“人人都是天才。”要让孩子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要帮助孩子去发现“我能行”“我哪点最行”“我哪一点会更行”。让孩子“自我发现”比别人发现更重要。“我能行”的认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很多家长看孩子越看越生气,尤其是学习不好的孩子,家长总是觉得他们满身都是缺点,看不到孩子身上的优点。殊不知人无完人,世上没有完美的人,父母如此,孩子也如此,有缺点肯定也会有优点。亲子课程让家长改变了看问题的角度,让他们看到孩子身上具备的优点和潜能,并能做到欣赏孩子,鼓励孩子,这也是亲子课程带来的一大改变。

(三)课程中要引导家长和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亲子课程可以以活动为主,但是不能本末倒置,活动是载体,但是通过活动要让家长和孩子有感悟、体验和分享,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能够解决家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才是亲子课程的一个实用性目标。

1.爱孩子——无条件地接纳

无条件地接纳孩子,通常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父母很容易做到这一点;而在孩子受挫,被老师批评,受同学排斥,最需要关怀的时候,父母反而很吝于给予支持。 “无条件接纳”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有情绪,允许孩子表达情绪,但并不代表要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2.共同建立家庭凝聚力

有参与,有承担,才有归属感,要鼓励孩子参与家事。例如新年家居布置或搬家准备工作等,大家一起商量,孩子感到自己受重视,就会更积极地为家庭作出贡献。在亲子课程中,要让父母懂得青春发育期孩子的心理需要,改变权威或者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并愿意做孩子的玩伴、朋友。同时引导孩子关心体贴父母,尊重父母的教导,能够为父母和家庭分忧。

3.巧用“我信息”沟通方法

当父母或者孩子描述对不满意或不愉快事件的感受时,应该针对自身的感受来加以描述,例如“我很失望”“我非常关心”“我很担心”等。父母和孩子应该了解,实际上不是行為本身使自己不快,而是行为的“后果”使自己觉得不舒服。使用“我信息”应注意的是:要强调对对方行为、语言本身的感受,而非针对其个人,也就是“对事不对人”。

亲子课程不仅有益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密切亲子关系,提升家长和孩子的幸福指数,还能促进孩子各方面潜能的发展。在授课过程中,孩子的很多优点得到发现,很多行为得到认可,很多做法得到充分的尊重。亲子课程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轻松的环境,让他们分享与父母一起相处的乐趣。这样,孩子的情绪、认知、社会交往等多种能力就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
我好想逃离
班级原创心理剧《爸爸,你在哪儿》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生早年经历与青春期亲子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留守经历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浅谈《傅雷家书》
社会工作介入再婚者家庭危机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