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2022-01-10 12:27欧阳日辉左臣明
新经济导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电商数字农业

□ 曹 婕 欧阳日辉 左臣明

一、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2019 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 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到2025 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 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两年多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确定117 个县(市、区)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发布了20 个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案例。同时,大型互联网平台也积极投身数字乡村建设,阿里巴巴发布了数字乡村解决方案,数字乡村项目加速落地;腾讯“为村”为乡村振兴搭建数字平台;京东推动乡村振兴的奔富助长计划初见成效。

目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有什么经验启示?如何与共同富裕同频共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调研了浙江省龙泉市、杭州市临安区、象山县,湖南省炎陵县,江苏省丰县、沭阳县等六个县(市、区)的数字乡村建设情况。调研发现,数字技术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赋能,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数字乡村建设为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效激发农民和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例如基层干部和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水平偏低,数字技术与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程度不深,对数据的开发利用不足,农业数字化的商业模式不完善等,这些问题极大制约了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实现。

二、建设数字乡村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分析

数字乡村是伴随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应用的扩散效应、溢出效应、普惠效应和网络效应,对农业生产经营、涉农资金获取、人力资本提升产生积极影响,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一)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

信息通信技术(ICT)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主要指为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ICT技术创新扩散效应的机制是,技术领先企业具有示范效应,技术落后企业具有模仿效应,企业间在技术运用上还有联动效应,基于内部的创新扩散因子和外部的扩散模仿因子共同构成了技术创新扩散模型(Bass,1969)。实践表明,ICT 创新扩散在推进农业和农村数字化转型中发挥了先导性、战略性、倍增性和辐射性作用,创新扩散随着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的深入,其创新效应驱动越加显著(胡文玉、王文举,2020)。信息技术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模仿效应和创新效应是逐步显现的,先是通过电子商务等业态产生模仿效应,有效促进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电商化以及规模化;然后通过ICT 深度融合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生联动效应;数字技术促进新模式、新业态涌现,释放了创新效应,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稳步前进。

(二)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

创新扩散不仅表现在技术创新方面,还表现在信息和知识的扩散和溢出。信息技术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创造新业务流程、新应用程序和新组织结构的创新性上,信息和知识的扩散更多地体现在人力资本提升和内生动力的打造。信息技术强大的知识溢出效应可以分为两类:技术知识和业务功能知识,业务功能知识通常成本太高、难度太大,促进技术知识流动更能发挥信息技术的知识溢出效应(杜传忠、郭美晨,2016)。信息和知识溢出效应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机制为,一方面,信息溢出通过改善信息不对称发挥作用,互联网平台实时推送农产品市场信息,提高产销对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农业生产风险。比如,结合农产品价格波动、恶劣天气与自然灾害预警等实时数据,为农民决策提供可靠支持,实现农业生产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预测”的升级转变(肖若晨等,2019)。另一方面,知识溢出可通过加速城乡信息流动、人才流动来实现。城市有效的知识空间溢出已成为其发挥引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作用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信息技术增加教育资源获取的机会和可得性,由此带来的培训、就业和创业机会能吸引更多人才涌入农村,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拓展市场参与范围,帮助居民获得更加广泛和平等的机会(牟天琦等,2021;胡伦、陆迁,2019)。

(三)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

数字技术是乡村振兴和减贫的强大工具。数字技术的内涵不断丰富,是多种数字化技术的集称,既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也包括智能手机以及所有其他用数字方式收集存储、分析分享信息的工具。数字技术释放普惠效应的主要机制是,改善农村的软环境,进一步缩小城乡的数字鸿沟。农民和农村商家没有能力单独完成产业数字化转型任务,数字乡村需要的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乡村解决方案研发推广、应用场景打造、产销对接数字化、数字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开发等问题,必须依靠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打造普惠的、共性的、公共的数字化环境,持续加大服务支撑赋能力度。比如,数字普惠金融利用数字技术,拓宽了传统普惠金融服务的边界、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促进资本等要素的合理化、均等化配置,成为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殷贺等,2020)。数字技术可以利用现有的现金交易将农户、小镇青年、农村妇女、残障人士和贫困人口纳入金融体系,使用移动支付大幅提升了普惠金融覆盖率。获得金融服务是减少贫困与不平等的关键一步,智能手机拥有率和互联网上网率显示出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普惠金融拥有广阔前景(世界银行,2018)。

(四)互联网平台的网络效应

网络协同效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体,如企业个体、网民个体或者某种技术的相互协同,通过互联网平台产生的效果。网络协同效应的本质是相对于工业时代相对传统、封闭、线性的供应链管理体制而言的颠覆性创新,互联网平台为多角色、大规模、实时的社会化协同提供了载体,基于互联网平台共同创造新的巨大价值。大型互联网平台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形成的海量数据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引致的搜寻成本,提高供需精准匹配(程强,2018)。大型互联网平台在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中抓住关键痛点,再通过一个点连成“一条线”,从而带动中小企业的“一个面”。大型互联网平台开放计算能力和数字资源,既为平台企业自身服务,又赋能产业链供应链条内的中小微企业,这样就形成一个数字化的产业链条,产生大中小、产供销、内外贸、前后向、高中低等不同方面的协同效应(李权云,2021)。

三、建设数字乡村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

总体来看,六个调研县(市、区)的数字乡村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比如,2019 年,龙泉市竹木产业总产值达106.3 亿元,竹木小家具电商销售占全国同类产品45%以上。2021 年,炎陵黄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26.3 亿元,电商销售率达70%,农民人均增收超万元。尽管这些地方的数字乡村建设各有千秋,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即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通过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赋能,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带动相关产业加速发展,从而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一)筑牢集约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

补齐数字基础设施短板,打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安全适用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解决“数字鸿沟”的第一道沟“接入沟”问题,让乡村享受更加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建设数字乡村的首要任务。

湖南炎陵黄桃种植至今已有30 多年,2021 年炎陵县黄桃总产量6.5 万吨,同比增长25.5%,电商销售率达70%,黄桃产销带动近4 万桃农人均增收超万元。图为炎陵黄桃通过直播促销。图/炎陵县电子商务协会

1.完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六个调研县(市、区)都非常重视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 基站建设,推动5G 覆盖区域向农村延伸,扩大农村公共场所WIFI 覆盖面,在农村实现网络信号全覆盖。目前,炎陵县已实现行政村无线信号100%覆盖,有线宽带100%通达。株洲铁塔公司已于2018 年对炎陵等地做了5G 站址建设规划,预计2022 年完成5G 站点全覆盖建设。

2.布局数字乡村基础设施

优先布局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重点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更好促进智慧农业发展、服务群众生活和改善基层治理。比如,丰县运用大数据、物联网、GIS 定位等数字技术建设智慧农场600 亩,建设可视化牧场160 亩;全县14 座垃圾中转站、15 座污水处理厂、525 条河流通过摄像头实现了远程实时监测。

3.建立集决策支撑、主体服务、产销管理为一体的集成系统

集约高效的数据系统有利于提高决策和治理效率。比如,临安数字乡村建设总体架构是“135N”,即构建一个“天目云农”数字乡村平台,聚焦乡村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服务,创建涉及农业农村的N 个特色应用。龙泉创建“四舱两端”集成系统,其中“四舱”指农业产区驾驶舱(展示全市各产区农业构成数据)、产业物联网驾驶舱(展示各生产基地监控检测数据)、数字产业农合联驾驶舱(展示农业产业整体概括数据)、电商孵化驾驶舱(展示淘系平台、政采云平台、供销e 城平台线上营销数据);“两端”指集生产加工监控、产业服务、产品溯源等功能为一体的“龙泉农业”APP 移动端,用于数据分析、经营管理、总体呈现的生产管理PC 端。丰县投资2000万元研发县级“互联网+综合治理平台”,实现基层治理平台的互联互通、风险研判处置的扁平化指挥。

(二)重点打造种产供销数字化平台

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品牌,让更多优质农产品搭乘互联网快车出村进城。

1.生产数字化

技术赋能,使农业生产可视可控,降低农业风险,减少生产成本,扩大农业生产利润空间。一是打造农业大数据归集共享平台。临安数字乡村“一张图”应用框架、炎陵农产品(黄桃)电商大数据中心,归集全域涉农数据,结合遥感技术,让农民精准掌握土壤生产能力、作物生长态势、病虫害、自然灾害等,使得农产品生长全过程可视化。通过产业组织化管理、智能决策、自动控制等技术手段,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自动化作业,使得农业生产远程可控。临安山核桃产业大脑全面覆盖临安地区山核桃种植、加工与流通环节,线下数字示范基地铺设虫情、土情等传感器,线上与电商平台、食品安全监管平台对接,采集全产业链数据,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二是“平台+基地”模式促进乡村特色产业数字化升级。比如,数字丰县“城市大脑”数据运行中心,打造并优化农业大数据归集共享平台、数字农牧场管理平台、数字农业农村服务平台等数字乡村平台应用场景,先后建成智能化无人育苗基地、数字化农牧场、自动化农产品加工企业等一批示范基地,通过应用信息监测、数据分析、智能决策、自动控制等技术手段,示范带动本地农户由原来凭经验、靠人力的传统作业模式,向智能化决策、精准化种养、标准化生产转变。

三是提供公共服务,防范生产风险。龙泉市开发“公益林信息化管理系统”,解决传统落界方法“人力成本高、耗时长、落界表述不清晰、权属划分不公正”等问题,解决了补偿金纠纷,使得林业补偿金精准发放到户。象山县建成渔船进出港雷达识别系统、渔船动态管理系统等,雷达监控点对全域渔船综合研判,全时段、全天候监管进出石浦港的渔船,减少了无序捕捞,避免船只越界、恶劣天气带来的风险。

2.供需数据化

技术赋能,使供需双方精准匹配,减少搜寻成本、沟通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炎陵县在其农产品(黄桃)电商大数据中心为农户、经销商提供数据入口,双方发布真实供应量、需求量,使得供需精准匹配,大大降低供需错配带来的非必要周转和耗时,加快初级农产品流转。象山县建设了农村产权交易线上平台和乡村产业线上招商平台(农村闲置产权数据库),让农户和投资主体了解双方供需情况,通过VR 看标等技术,实现在线交易,打破交易双方的时间、空间、场地等限制,2021 年上半年,象山农村产权交易线上交易累计金额突破1 亿元。丰县已归集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农村集体资产数据、农村宅基地数据3.4 亿条。龙泉市建立生态资源流转中心,集中发布林地流转、林农产品等信息,推进供需精准适配。

3.产品品牌化

农产品品牌化可以提高产品溢价,平台赋能可以提高产品知名度、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溢价能力,为促进农民增收创造良好条件。一是积极创建品牌。比如“炎陵黄桃”“象山红美人”“沭阳盆景”等,农业主体可以通过申报获得品牌授权,享受免费的营销红利和品牌溢价,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龙泉香菇通过“龙泉农师”品牌附加值及配套供应链优化服务,整体溢价25%。二是全力推广品牌。利用融媒体中心平台、本地网红抖音号、农民自有微信号等新媒体,大力推广品牌,打开本地及周边区域市场。同时,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淘宝直播间等线上平台为本地农产品背书,打开国内市场。2019 年,淘宝“花乡沭阳”馆成功上线,“买好花、信沭阳”品牌形象得到广泛传播。三是维护品牌形象。开发种苗溯源、产品溯源系统,推行“一苗一码、一树一码、一品一码”,实现特色农产品全程溯源。目前,丰县已通过审核纳入138 家溯源企业,建立溯源产品256个,同时进行品牌打假,维护品牌形象。

4.销售电商化

电商赋能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线上线下结合创新销售模式,大大提高了销售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县域产业品牌价值和集群效应。2020 年,丰县电商企业(个人网商)发展到3.7 万家,快递业务量突破1 亿件,电商销售额达64 亿元,在全国农产品网络销售十强县中位列第七,农村电商工作荣获2020 年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明星”激励表彰。炎陵县电商团队广泛参与到黄桃销售中来,2021 年炎陵县在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平台上有494 个商铺,累计销售114 万斤;微商约9000 户,其中授权3612 户,共销售超过3100 万斤;通过微信小程序、抖音等电商平台销售226 万斤。临安区白牛村共有电商企业68 家,其中千万级企业6 家,创造了年销售额4.7 亿元的“白牛奇迹”。同时,白牛村农村电商带动周边地区电商和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如物流、包装、印刷、生产加工等产业,逐渐形成“白牛效应”。

(三)政府大力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1.强化技术支撑

一是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炎陵县深化“院县”科技合作,与上海市农科院合作组建联合专家服务团,对“炎陵黄桃”产业开展专业技术服务;邀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专家教授开展炎陵黄桃深精加工技术培训,全县近200 名黄桃种植户和经营加工者参加培训,有效促进黄桃种植和深精加工技术的推广。二是鼓励本地技术达人传帮带。炎陵组建农业发展协会,将本地具有农业管理经验的政府官员、具有种植养殖经验的农民纳入会员体系,定期举办经验分享会、在线培训等,为农民答疑解惑、传授经验。

2.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新型金融产品。数字化赋能使得农产品、林产品等的预计产量、风险系数清晰可见。炎陵、龙泉倡导金融机构将农产品作为质押,为农民提供“黄桃贷”“公益林贷”“政银担”等小额贷款,降低贷款门槛和利率压力,为农户发展农业生产积累资金。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各地政府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象山不断加大对种粮农户的补助力度,全面覆盖粮食种植、设备购置、农产品加工等环节,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业生态循环、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7000 余户,投保金额8.8 亿元。

(四)提升乡村居民数字素养与技能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关键,具备专业技能、充满活力的新农人利用数字化工具,成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我们调研的市县都高度重视人才培训工作。比如,炎陵根据县域内电商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体系,从0到1,从设备采买使用到产品售后处理,为网红赋能,使其熟练掌握淘宝直播及开店技能。同时,在县域内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等相关专业,培养一批数字青年。丰县开展信息化人才下乡活动,针对农民进行信息化知识普及和网络新技能培训,提升农民信息化素养。临安区举办“行家里手”能力提升培训班,精准助力临安区领导干部提升数字素养并在数字化改革方面取得实效。

(五)政府与大型互联网平台合作推动

地方政府积极争取大型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和智力赋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比如,丰县与阿里深入合作,构建了“1+1+N”市场化运营机制:1 个知名电商企业+1 个县域运营主体——徐州通创智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带动N 个从事销售及服务的小微电商企业联合发展。与平台合作打假维权保护品牌,比如,炎陵县利用阿里巴巴网站维权投诉处理通道,对淘宝、天猫、京东等网店有关“炎陵黄桃”进行市场溯源净化处理,通过投诉处理通道删除侵权链接57 条(家)。龙泉联合阿里巴巴建立“供销e 城”电商学院实训基地,年轻人及农业从业者可通过沙龙讲座、职校课程、钉钉视频、组团学习、创业大赛参与其中,充分获取专业化的农产品研究、淘宝直播、电商创业、电商运营等干货知识,有效推进人才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沭阳引进“淘宝大学”,36 周“周周训”常态化开展,或有针对性地定制化开展电商技能培训,利用新技术手段提升销量。

浙江龙泉市大力推广智能化育苗大棚,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控大棚温湿度、光照、土壤、作物生长环境等,并能一键操作连栋大棚开闭、调控室温、喷洒药水等,实现远程大数据分析和精细化管理。图/阿里数字乡村

四、建设数字乡村促进共同富裕的经验和启示

综合以上六个县(市、区)建设数字乡村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基本经验和启示如下。

(一)技术赋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石

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落后是城乡居民形成“数字鸿沟”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科技的推广应用,互联网企业在政策的指引下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利用数字技术让农业生产精准可控,畅通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通道,使得农业决策更加科学,决策成本降低;农业生产方式更加集约节约,生产成本降低;产品流通更加便捷,交易成本降低;电商销售渠道更广,销售成本降低;气象预测更加精准,农业受气候因素影响程度降低;数字普惠金融“村村通”,有效缓解农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技术赋能让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成为可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发挥品牌效应是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

信任是最大的交易成本,品牌是基于信任的共识。经销商是否愿意采购、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靠的是对产品品质的信任。数字技术既可以在生产流通销售过程中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解决供需错配问题,还可以解决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任问题。比如,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可以用于建立新型数字信任。数字技术赋能叠加品牌效应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的信任问题,让质量上乘的农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大大促进优质农产品的销售量,而市场的叫好和品牌效应又反作用于生产端,以更加优质的农产品和良好的服务回馈于消费者,形成农业提质增效的良性循环。

(三)打造利益共同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机制

利益分配是农业数字化的关键。农企利益联结是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平台、农户、合作社、电商协会等相关利益者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体,是建设数字乡村的重要动力。比如,炎陵黄桃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为建立黄桃产业相关利益联结体做了大量探索,在维护黄桃品质、促进产销对接、宣传推介品牌、维权打假等方面形成合力。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大型互联网企业以低门槛的平台将农户纳入产业链,以更高标准的产品、更受欢迎的品牌、更稳定的产供销体系、更低廉的融资成本应对市场风险,使生态系统内的利益相关者从中受益。地方政府必须深入了解产业的上下游环节,把效益估准、预期收益搞明白,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利益调节机制、保障机制和分配机制,既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让平台和企业有利润,又要让农民分享到更多“增值收益”。

(四)政府有效支持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建设数字乡村和实现共同富裕,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政府要有效支持。所谓有效支持,就是政府应该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认为,政府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打造和维护区域公用品牌、维护市场秩序等。当前,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是重中之重,是解决数字乡村建设的“龙头”,大数据平台的运行可以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促进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大幅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比如,丰县“城市大脑”数据运行中心开始发挥网络协同效应。

(五)激发内生动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

数字技术对人力资本的提升,大大增强了农民的发展信心,是激发农村内生动力的重要引擎。农民热情高涨,开拓创新意识强烈,干事创业氛围浓厚,内生动力充足,才能实现农业农村创新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富裕。比如,炎陵县黄桃产业的成功,是因为有一支爱农业、懂农业、懂电商、会经营的干部队伍和创业队伍打造了内生动力,县领导高度重视特色农业和县域电商融合发展,带头进行试验、摸索经验,当地电商协会积极探索挖掘一些适合做电商的农产品,仅仅几年时间,炎陵已发展黄桃种植面积5.2 万亩,有5.8万人以不同方式参与产业链,2020 年3.42 万桃农人均增收9776 元,带动3145 户贫困户(9749 人)户均增收6200 元。

五、高质量建设数字乡村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企合作

数字乡村必须加强统筹协调、顶层设计、总体布局。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数字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辖区内数字乡村建设相关事务,协调各主体责权利关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就数字乡村建设相关问题定期开展讨论和论证。二是做好顶层设计。以规划为引领,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措施,更好地促进数字乡村建设。三是理顺责权利关系。明确政府部门各主体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权责,划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打造利益共同体,激发企业、农民创新创造的活力。四是加强外部协作。协同外部研究机构、互联网企业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做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有责。

(二)强化技术赋能,促进产业融合

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仅停留在农产品销售的范畴内,政府要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及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生态。一是延长产业链。通过综合利用大数据,精准把握消费者偏好,开发可满足消费者期待的产品;大力促进数字技术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融合,为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赋能;借助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资源整合优势,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二是促进产业融合与联动。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各类网红产品、网红打卡地,建立名牌产品与普通产品的链接,以名牌产品带动普通产品。加强农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建立层级更高、结构更优、可持续性更好的乡村现代化经济体系。

(三)提升数字素养,培养数字人才

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数字素养较高的人才。一方面,要加快培养数字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对农民数字化知识技能的培训,普及数字农业农村相关知识,提升数字技能。加强乡村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数字农业农村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管理团队,吸引年轻人返乡,提升乡村人力资本,不断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培养体系、培训方式的适用性和便捷性。要考虑农民知识结构,设计与农民知识水平相当的培训课程,探索与乡村居民知识结构相匹配的数字技能培训方式。此外要重视数字弱势群体,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既体现在收入贫困,也体现在教育培训的贫困,对妇女、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要制订专项培训计划,提升数字包容性。

(四)创新产销对接,优化供应链

提升供需匹配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一是整合乡村邮政和快递网点,通过市场机制整合乡村的快递机构,组建县域快递共配服务网络,打通物流体系“最后一公里”。二是建设数字乡村生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产销对接的B2B、B2C、C2C、C2M 模式,探索打造B2B 平台,提高产销对接效率,促进农产品个性化定制化发展。三是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赋能农村实体店,充分对接社区团购平台,把农村“夫妻老婆店”改造升级为新型连锁便利店,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

(五)加强干部培训,增强发展本领

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发展数字经济的本领。一是加强干部培训。与数字经济专业培训机构、大型互联网平台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字技能提升相关培训,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数字经济的领导干部。同时要经常组织基层干部实地参观考察数字乡村建设走在前列的地区,将有益经验引进来转化为本地发展优势。二是强化安全意识。要提高领导干部对数据安全问题的敏锐度,把握好保证数据开放和保护数据安全之间的“度”,严格保护涉密数据,谨防“指尖上泄密”。

猜你喜欢
电商数字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
答数字
数字看G20
电商下乡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