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中的融入研究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第3版)》评述

2022-01-10 08:50宋星滺
食品与机械 2021年12期
关键词:食品行业食品质量思政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高校开始逐步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发挥育人合力,落实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其专业建设既包括食品营养、生产加工等理论知识,也包括食品安全、质量管理、食品卫生等领域。随着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其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也使得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问题逐渐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必须立足课程思政理念,加强食品行业人才培育,通过思政教育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深度融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为食品行业输送更多优质的专业人才。由刘金福等编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第3版)》一书,将质量管理与食品科学结合在一起,从中国食品安全卫生现状出发,根据相关的理论文献深入研究了食品质量的监管机制、检验方法、行业标准等,对于优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第3版)》全书共11章。第1章主要结合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其基本概念、演变历程、实际策略,并结合食品行业的发展特点分析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具体方法。第2章运用数学思维列举了几种质量管理的统计分析方法,例如相关图法、直方图法、控制图法等。第3章基于经济学视角针对质量管理成本进行了深入分析,先叙述了理论内涵,然后系统论述了管理的具体操作流程,最后提出了成本优化的实践路径。第4章从安全监管角度,论述了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的运作过程,并且阐述了其监管体系的构建方式。第5章针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深入论述,以明确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法律保障。第6、7章以食品行业质量标准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国际化管理标准的具体内容。第8、9章叙述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规范。第10章重点论述了专业检验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第11章则强调了安全责任追溯体系对于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结合该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关系着中国食品行业未来人才素质和食品质量管理的先进性。一方面,通过思政教育的有效渗透,可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食品专业领域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感,在现实与专业的对接中逐步深化岗位认知,增强自身的职业修养和政治素养,将行业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将学生培养成兼具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新时代青年。另一方面,这也是推动食品行业规范生产、完善监管的必然选择,满足了食品企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为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和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然而,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现状来看,思政教育的渗透性和融合度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食品类专业教师缺乏良好的思政教育能力。长期以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作为理科性质的学科类型,其教学重点主要放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功底和应用能力,对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职业操守、政治素养等思政元素的重视度不足,从而导致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不足,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教学经验不够丰富。与此同时,高校要推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则必须对课程思政理念内涵有清楚的认知。但很多食品类专业教师对这一理念的理解仅停留在国家政策方面,未对其进行深入地学习研究,导致在进行思政教育实践时无法形成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规划,教育实效性较低。另外,鉴于高校专业教师选拔制度,大部分教师都是凭借其专业基础和教学能力竞聘成功,其思政教育的相关知识基本来源于学生时期或者常识积累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储备不足。

(2)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不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要基于其学科属性来设计教材内容,以增强学生的食品专业知识、安全检验技术以及质量分析管理能力等为编写目的。这就决定了该专业教材内容主要涵盖理科性的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食品工程等,缺乏思想价值观念、人文情感等内容的挖掘;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深度而忽视了知识的宏观范畴。也就是说,学生虽然掌握了良好的专业能力,但在道德情操、思想认知、政治素养等普适性人才培养维度上的提升效果微弱。同时,部分教材太过注重理论知识的论述,在实证调研、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培养较少,使得学生的辩证思维、创新探究能力未得到有效培养,思政教育演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高校必须立足于课程思政视域,结合思政教育理念进行教材内容的重新架构,为思政教育与食品专业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撑。

(3)课程评价机制尚未建立。良好的考核评估机制能够准确衡量教学育人成效,推动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优化完善。就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而言,由于长期以来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不够,其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检测学生的专业知识,以考试成绩这一单一指标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成果。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食品专业仍然沿用传统的评价机制,考核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无法真正检测出思政教育的育人成效。这样不仅使得专业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降低,而且无法全面反映真实的教学成效,二者的深入融合缺乏有效机制保障。

为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情况,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和体制机制,将思政教育真正融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性。

首先,创新变革教学方法。食品类专业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促进教学方法的多元化。① 情景教学法,即立足于特定的生活场景或工作情境开展教学引导。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中,教师应站在职业发展角度审视专业课程内容,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与工作实际的内在联系,在讲解课程内容的同时注重从职业道德、岗位职责等角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具体来说,教师可结合企业经营实际设计特定工作场景的行为对话,使学生运用思政理论和专业知识来解决食品企业遇到的现实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HACCP”这节课程时,将师生关系转变成企业主管和员工的关系,要求学生基于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制定一套专门的“HACCP”体系。②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将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案例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案例时感受思想价值观念、道德意识等发挥的内在作用。在教学实践中,食品专业教师需要提前搜集、了解食品行业的社会热点信息,并且加强自身的思政理论知识和时政思维深度,同时结合食品安全重大事件、行业领军人物等挖掘课程教学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将社会实际与思想道德理念、政治素养等结合起来思考。

其次,开发思政教学资源。思政教育融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须依托于当前食品行业的社会背景、发展历程以及潜在问题,通过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来充实教学内容、强化思想渗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食品行业新闻报道、国家出台的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相关的理论文献等途径探寻思政教育资源。例如,教师可通过国外新闻媒体了解国外食品行业面临的问题和安全隐患,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食品安全问题对于国家、社会的重大危害;根据国家食品安全规划等政策文件,可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全局思维和战略布局,使其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维度思考食品质量安全的现实意义;通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官方网站可获取食品行业最新技术动态、研发进展、加工检测方法等,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专业素养;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纪录片等深入了解食品行业优秀科学家、企业家等的光辉事迹,学习其勇于担当、拼搏奋斗、不言放弃的精神品质。

最后,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估体系。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反馈教学问题,增强教师的教学热情,推动思政教育与食品专业的持续融合。因此,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考核评估小组,结合教学宗旨、教学内容以及思政教育特点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内容,明确评价考核方式以及相应的奖惩措施,为课程评估工作提供充足的制度支撑。对于教师的考核,高校既要考虑教学内容、课程数量、项目质量等因素,也要涉及工作态度、思政教育成果等内在因素,且针对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显著、工作表现积极的教师应该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针对工作懈怠的教师应该进行批评教育,促使其向积极的教育态度转变。对于学生的考核,高校应注重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的双重考查,结合其日常课堂表现、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及项目实践成果等进行综合评定。

猜你喜欢
食品行业食品质量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计量检定在食品行业中的重要性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的应用
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
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供应链物流在食品行业中的运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