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与科技创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2022-01-10 12:53代传煊邵耀坤
关键词:差距旅游业城乡

代传煊,李 东,黄 丹,邵耀坤

(新疆财经大学 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12)

经过40 多年的改革开放,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与质量明显改善,但城镇和农村之间存在的教育、就业和资源利用等不均衡问题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较大[1]。2016 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表明,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仍然是导致中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2]。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3],具有吸纳余裕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能力,被认为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产业[4]。同时,旅游业一直都是为人民谋福祉和提高人民幸福感的产业[5]。目前,旅游业发展呈现质量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以及粗放式发展等特征,亟须对旅游产业进行改革[6]。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强科技创新与旅游产业等实体经济的协同体系[7],促进产业转型。科技创新所形成的组织效应、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效应以及技能的溢出效应都会提高工人工作效率与劳动报酬[8]。科技是旅游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9],旅游业在历史上的数次成功转型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持[10]。现在旅游信息化科技、旅游展示陈列科技、旅游装备制造科技和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科技都体现着科技创新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11]。因此,如何从技术创新角度看待旅游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作用,如何把握好旅游发展、技术创新以及两者的耦合互动作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成为亟待回答的关键问题。

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探究此问题:理论方面,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构建了旅游发展、技术创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机理模型;实证方面,选择我国31 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2009—2017 年的面板数据,量化旅游发展、技术创新以及旅游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融合互动,对城乡收入差距溢出效应的大小及方向。本文贡献主要体现在:①弥补旅游发展与技术创新对城乡收入差距相关研究较少的不足;②通过量化旅游发展与科技创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与方向,为旅游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提供理论依据。

1 理论机理

1.1 旅游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

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旅游业能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上,目前研究有两个观点,即旅游发展会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2-13]和明显扩大城乡收入差距[14-15]。但上述文献的研究对象都是独立的观察值并且采用的是普通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欠缺对旅游发展具有溢出效应的考量,研究结果说服力不足。经文献梳理发现,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深入研究旅游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空间相关性的文献较少。如李如有[16]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旅游发展显著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并未考虑旅游发展如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王明康和刘彦平[2]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情况下发现,旅游产业集聚通过知识和规模的外溢效应两种传导途径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旅游发展的溢出效应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促进作用,旅游业通过旅游规模、结构和质量的溢出带动经济增长[10],因此本文认为城乡收入差距同样受到这三种溢出方式的影响。同时,旅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科技创新[17],因此技术创新在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1.2 科技创新与城乡收入差距

国内外学者关于科技创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Krugman[18]和leamer[19]认为工人生产率不同,是工人对技能掌握程度以及技能创新所导致,并会影响工作报酬。Aghino 等[20]证明技术溢出效应使工人通过学习获得较高的技术水平,从而获得更多劳动报酬。贺建风和黄钦炼[21]依据所构建的模型证实,技术创新为城镇居民带来的收入要大于为农村居民带来的收入,因此,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会导致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李政和杨思莹[22]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发现,增加创新强度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侯震梅等[8]借助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发现,技术创新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否显著,取决于目标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的大小。曾鹏和吴功亮[23]以全国23 个城市群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借助空间误差模型(SEM)检验技术进步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表明即使研究对象不同,技术创新仍会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影响。程广斌和王朝阳[24]认为创新所形成的收入增加效应与知识溢出效应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研究发现,多数学者都采用普通面板回归的方法,研究技术创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鲜有学者考虑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技术创新能够通过知识和技能的溢出效应影响工人的劳动报酬,因此本文同样认为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是通过有效促进知识流动的技术竞争溢出、技术模仿溢出、技术传播溢出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1.3 旅游发展与科技创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旅游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相互协调作用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已有研究发现,科技创新能够支持和助推旅游业发展。李洪娜和胡迎春[25]认为现代信息科技、现代展陈科技、现代装备制造科技以及环境保护科技等在旅游业中的有效应用,优化了旅游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与模式,是推动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转型的重要力量。王兆峰[26]对湖南武陵山片区4 个地州市科技创新驱动旅游发展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4 个地州市旅游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区别不大,并且旅游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呈现空间溢出效应。王志明[17]通过构建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指标体系,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算江苏省旅游科技创新协同度,指出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度呈现上升趋势,表明科技含量的提高对旅游业转型升级产生了积极影响。翁钢民等[7]指出科技创新与旅游发展存在协同关系,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够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扩大旅游业发展边界,打破旅游业发展壁垒[27];另一方面国家大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力求满足游客对于高品质与个性化的旅游需求,为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同时推动科技创新的不断提升,加快创新成果落地的转化步伐。此外,旅游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相互作用能够通过耦合互动与融合关联的溢出带动经济增长[10],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具有相关性[28],因此本文认为耦合互动溢出与融合关联溢出同样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2.1 方法选取与模型设定

由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空间相关性,其溢出效应会影响相邻地区,因此采用具有空间效应的计量方法。参照李如有[16]对城乡收入差异的研究设计,引入空间权重矩阵,总结地区之间空间变动的形式与变动的相关规律[29]。本文选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进行计量分析。

(1)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滞后模型考虑到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对周边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

式中:ρ为空间滞后系数;Wij为经标准化的非负空间权重矩阵;Xij为一系列控制变量;β1、β2、β3为待估系数;μi和λt分别表示个体(空间)效应和时间效应。

(2)空间误差模型(SEM)。空间误差模型在考虑已知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的基础上,并充分考虑到误差扰动项的空间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式中:φjt为空间自相关的残差项;ν为残差项的空间自相关系数。

2.2 估计方法

考虑到模型会产生内生性问题与估计结果有偏性的情况,模型估计参照李如有[16]和赵磊[30]的方法,选用ML(最大似然估计)解决模型存在的问题。

2.3 变量构造与数据来源

(1)因变量城乡收入差距: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表示城乡收入差距[13]。

(2)核心解释变量旅游发展水平(Itour):用国内旅游收入与入境旅游收入之和占GDP 的比值表示旅游发展水平[30-31]。入境旅游收入按照当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均价折算成人民币;科技创新(Iinno):用年度全国各省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22]。旅游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交互项(Itour×Iinno);旅游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交互项旨在分析二者的关联作用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情况,交互项以二者的乘积表示。

(3)控制变量对外开放(Iopen):用进出口贸易总额与GDP 的比值表示对外开放水平,进出口贸易总额使用当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均价折算成人民币[10];产业结构(Istru):用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产业结构,其中就业人数有缺失值部分已经采用插值法补齐[16];人力资本(Ihum):用普通高等学校总人数占总人口比例表示人力资本[22];城市化水平(Icity):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城市化水平[13]。

本文采用2009—2017 年31 个省市自治区年度数据,在数据处理与获取方面做如下说明:①获取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8)、《中国旅游年鉴》(2010—2018)和《新中国统计资料60 年汇编》(2010-2018);②中国入境旅游收入和进出口贸易总额使用当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均价折算成人民币,并且旅游总收入为国内旅游收入与转换后的入境旅游收入相加得到;③文中所涉及的变量取自然对数。

2.4 数据平稳性检验

采用LLC 检验来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检验其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各变量的偏差校正统计值均为负数,P<0.05,说明面板数据是平稳的。

表1 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Tab.1 Stationary test of panel data

3 空间计量检验

3.1 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目前常用的区域空间相关性检验方法是Moran's 指数,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域空间自相关。Moran's 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越接近1,区域之间正相关性越强;越接近-1,区域之间差异性越大;若Moran's 指数为0,表示区域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全局自相关是针对各区域与邻近区域空间依赖性程度的检验,体现出目标区域对邻近区域的影响程度,分析区域之间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Moran's 指数计算公式为

2009—2017 年中国31 个省市自治区Moran's 指数的变化见表2。由表2 可知,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并且2009—2017 年间Moran's 指数都在0.4 以上。说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一定的“空间俱乐部特征”,研究结果与李如有[16]实证结果相同,也即收入差距高的省份和收入差距低的省份的空间集聚效应明显,从而凸显出空间计量模型在检验城乡收入差距中的重要性。

表2 城乡收入差距全局Moran's 指数(2009—2017)Tab.2 Overall urban-rural income gap Moran's index(2009—2017)

为进一步了解各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相关性情况,通过Moran's 指数散点图进行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从表3 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省份位于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属于空间聚集的高-高和低-低类型,表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空间正相关性,并且与全局Moran's 指数结果相一致。

3.2 模型选择

表3 显示SLM 和SEM 模型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在传统计量模型中,旅游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回归系数明显高于该模型所对应的旅游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回归系数(表4),说明传统计量模型存在内生性问题导致模型估计结果有偏。本文使用ML 估计方法对SLM 模型和SEM 模型进行参数估计,能够避免模型产生的内生性问题,以便更加准确有效地反映旅游发展和科技创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相邻区域间城乡收入差距的关联作用。参照赵磊[30]在实证研究中对两种模型的选择方法,最终选择SLM 模型,并对SLM 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根据Huasman 检验结果,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固定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

表3 中国31 个省市自治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聚集模式Tab.3 Spatial aggregation pattern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31 provinces of China

由空间滞后模型估计值P正向显著性可知,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会正向影响到相邻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空间集聚效应。由表4 可知,技术创新水平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减少0.072%,在10%水平下负向显著;旅游发展水平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减少0.274%,在5% 水平下负向显著;旅游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的交互项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减少0.047%,在10% 的水平下负向显著,说明各地区旅游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耦合作用能够有效减少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同时,SLM 模型中控制变量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对外开放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和城镇化水平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表4 旅游发展、科技创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测度Tab.4 Measurement of the effe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3.3 空间效应分解

由表5 可以看出核心变量科技创新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是显著为负,说明科技创新不仅能够直接缩小本区域的城乡收入差距,其溢出效应还能改善相邻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因为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与技能溢出效应,使农民的技能水平与知识水平有很大提升,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下各区域所出现的“民工荒”与“技工荒”问题,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报酬。同时,多年来我国各区域一直大力发展技术创新,尤其注重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各区域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地区综合发展水平,帮助农村非技能劳动者熟练掌握技能,提高工资收入水平。并且,地区间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共赢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在供给侧背景下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区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有利于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民工收入水平,缓解城乡收入差距。

表5 空间效应分解Tab.5 Spatial effect decomposition

旅游发展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旅游发展不仅能够直接缩小本区域的城乡收入差距,其溢出效应能改善相邻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能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特别是对农村地区进行旅游开发,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特色文化氛围和旅游产品,以及相关特色旅游活动,能够吸引大量游客。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民宿与精品酒店的经营与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与劳动收入。旅游发展和科技创新交互作用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显著为负。科技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互联网+旅游”模式下,建设乡村旅游信息化体系,能够改善农村地区的游客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旅游体验与满意度,有效整合旅游资源与要素,吸引农民积极参与,为农民创造更多收入。控制变量分析发现,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人力资本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4 结论与建议

基于2009—2017 年31 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模型深入探究旅游发展、科技创新以及两者的协同作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空间效应,区域之间的城乡收入差距相互影响;(2)旅游发展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都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旅游发展的辐射作用有效缩小邻近地区城乡收入差距;(3)科技创新直接效应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并且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溢出效应缩小了邻近地区城乡收入差距;(4)旅游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协同作用直接缩小当地城乡收入差距,其溢出效应缩小邻近地区城乡收入差距。

基于以上结论,为了有效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需要大力提升旅游发展和科技创新水平,并更注重两者的协同作用以及对相邻区域的影响作用。因此提出几点建议。

(1)充分发挥旅游发展与科技创新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政府一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发挥主导作用,重视农村地区旅游体系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挖掘与整合农村地区的现有旅游资源与旅游要素,积极开发景区、旅游业态与旅游项目,凸显乡村旅游的文化特色。进行合理的旅游市场定位,打造独具特色、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以此吸引大量游客,提升农民就业率,改善农民劳动收入。另一方面,在抓好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政府需要在科技研发领域,大力推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经济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各区域加强对农业科技发展的财政支持,不仅要引入和培养更多的农业人才,更要注重当地农村非技能劳动力的技术提升。农村劳动力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培养能够掌握最新技术的新型劳动力,从本源上解决农民与城镇居民劳动技能水平、教育水平和就业水平不均衡的问题,促进公平公正、繁荣稳定的社会发展局面。

(2)充分发挥旅游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协调作用,以“旅游发展+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模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供需角度分析,科技创新促进旅游业发展,有利于旅游产品的不断创新,满足高质量旅游服务的需求。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方便旅游者出行来看,目前互联网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使旅游者不仅能够快捷的获取相关信息,还能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与满意度,这些方面都体现着科技创新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此外,科技创新有助于旅游业多元化发展,实现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提升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同时,旅游业与科技融合的战略目标,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集聚效应,促进旅游行业整体发展,加强政策的引导作用,缓解社会矛盾,缩小城乡差距。

(3)充分发挥旅游发展、技术创新以及二者融合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增强对周边区域的空间辐射能力,强化区域内合作联动,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打破区域间的壁垒,加强区域间人才的流动、交流与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同时注意区域间存在空间溢出关系,各省份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相邻省份,省域之间应该建立合作交流的平台与机制,保证区域间实现有效沟通,保持互惠互利与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

猜你喜欢
差距旅游业城乡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城乡涌动创业潮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