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稻田生态立体种养模式简介及技术浅析

2022-01-11 11:21陈柏秀王慧茹
科学养鱼 2021年11期
关键词:稻鱼环沟稻虾

陈柏秀,王慧茹,钱 华

(泰州市姜堰区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 泰州 225500)

近年来,江苏泰州姜堰区开展了多种稻田生态高效种养模式,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筛选出适合本地的4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初步掌握了不同模式的种养技术,同时创新应用了提水控草、高效施肥、精准放养、轻简投饵、水质生物调控、双重设施防逃等技术;明确了适合稻田不同种养模式的田间工程设施布局;有效降低了农药、化肥投入,大力提升了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水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现将这几种稻田种养模式及技术要点简述如下。

一、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现状

姜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其中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具备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的优势。全区2020年共有稻田综合种养面积1.93万亩,其中稻鸭10 642.7亩、稻鱼6 072.9亩、稻虾和稻蟹等其他模式2 610.5亩。有溱潼、白米等地的稻鱼产业,俞垛、三水等地的稻鸭产业,汉土农场的稻虾、稻蟹、稻鳖等多种种养模式。规模较大且特色明显的有“稻虾连作”“稻蟹共作”“稻鱼共生”“稻鸭共作”4种模式,其中稻鱼以稻鳅、稻鳖、稻鲤为主要模式。

二、稻田生态高效种养主要模式及养殖技术

稻田种养基地选择水源充足、水质好、土壤肥、进排水方便、保水保肥性能好、不受旱涝影响、水源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的里下河地区。

本地稻田综合种养稻虾模式中水稻品种选择优质中熟中梗品种南粳2728,其他模式多选择优质、高产、耐肥力强、茎秆坚韧、抗倒伏、抗病性强、产量较高的南粳9108或5055,采用钵苗机插缩株增密保穗技术,亩插1.6万~1.7万穴,亩基本苗6万~8万株。

1.稻虾连作模式

田埂加固防逃:田块改造面积以20~50亩为宜,环沟占比10%,环沟口面宽3~5米、底宽2~3米、沟深0.8~1米,利用挖出的泥土加筑田埂,田埂四周采用厚质塑料膜或钙塑板等材料设置防逃设施。

虾苗选择投放:小龙虾虾苗来源于熟悉的本地养殖基地,选择体质健壮、肢体健全、规格整齐、活泼的青壳幼苗。虾苗第一次投放在4月初,幼虾规格为200~400尾/千克,亩放养15~30千克;第二次在7月中旬放养,规格为100~200尾/千克,亩放养20~30千克。

田间日常管理:虾苗放养前15天加水淹没田面,用茶粕30克/米3全池泼洒消毒,10天后在环沟栽植伊乐藻、轮叶黑藻、水葫芦等,水草覆盖面积占环沟面积的50%左右;饵料投喂遵循“四定原则”,上午投喂日食量的1/3,下午投喂2/3,定期适时换水,结合用菌种、藻种调节水质。

2.稻蟹共作模式

田埂加固防逃:田块改造面积一般以10~20亩为宜,开挖环沟面积和防逃设施与稻虾模式相似。

蟹苗选择投放:蟹苗要求种质好、规格大而整齐且活力好、无病害、新鲜、体质健壮,当地培育的为好。一般6月下旬放养蟹苗,亩投放蟹苗600~800只,蟹苗规格100~200克/只,投放时用浓度为2.5%左右的食盐水浸洗消毒8~15分钟,消毒后让蟹自行爬入水中。

田间日常管理:放养前亩用生石灰80~100千克对稻田环沟和田间沟进行消毒,10天后在环沟内栽植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水草覆盖面积占环沟面积的30%~40%。坚持“四定”投饵原则,荤素搭配、精粗结合,具体投喂量应根据天气和蟹的摄食情况调整,原则上以投喂两小时后吃完为宜。

3.稻鱼共生模式

田埂加固防逃:田块改造面积以10~15亩为宜,开挖环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0%,沟面宽2~2.5米、底宽1~2米、沟深1~1.2米,利用挖出的泥土加筑高0.8米、宽0.6米的田埂。

鱼苗选择投放:6月亩放规格为100克/尾的草鱼15千克和50~80克/尾的鲤、鲫鱼100尾,或250克/尾的甲鱼100只、1克/尾的泥鳅1万尾。放养前亩用生石灰50千克泼洒消毒。

田间日常管理:水稻种植期间,田间水位调控主要以水稻的生长要求为主,前期田面水深保持在5~10厘米,后期可保持田面水深15~20厘米,定期换水。根据水温、水质的变化情况定期泼洒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定时、定量、定位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日投饲量以上一天不留残食为宜,视天气、吃食情况作适当调整。

4.稻鸭共生模式

田头搭建鸭棚:在田埂边打桩围1米高尼龙网,搭建简易鸭棚,鸭棚旁围一个初放区。

鸭种选择放养:鸭子选用体形适中、田间活动时间长、成活率高的品种,如高邮麻鸭、镇鸭2号。6月下旬,亩放养经过驯水训练的雏鸭20只左右。

田间日常管理:鸭子放养后在田间建立浅水层,灌水深度以鸭脚刚好接触泥土为宜,一般保持在5~10厘米,并根据鸭的发育进程由浅到深开2~3条丰产沟,沟宽30厘米,便于鸭子窜跑。

三、苗种放养与效益对比

详见表1、表2。

表1 不同模式苗种放养情况

表2 不同模式与共生品效益对比(抽取一户为例)

四、小结与思考

1.稻虾共生

“改麦为虾”成为结构调整、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而且效益高,约是常规水稻生产效益的6倍。稻虾宜为大面积主推模式。

2.稻蟹共生

虽然效益高,但初期河蟹会对水稻苗造成损害,不宜大面积推广,可以作为试验培育典型种养户。

3.稻鱼共生

模式多、投入少、效益高,特别是稻鳖轮作既能为鳖提供良好的摄食、晒背场所,使其生长发育快;同时鳖又可疏松土壤,吃掉部分害虫,且其代谢物可作为水稻生长的优质肥料。还能培育示范基地作为发展农村旅游景点模式,可以广泛推广。

4.稻鸭共生

利用鸭子捕虫代替农药,采食杂草替代除草,同时鸭子又是稻田的“义务松土工、施肥工”和水稻的病虫草害防治“小帮手”,鸭粪还能当有机肥。这样既节约土地资源,又能提高稻田的经济效益,还符合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生产要求,一举多得,是绿色食品非常提倡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

综上所述,通过种养结合,稻田病虫害、杂草明显减少,生产过程中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均得到了显著提高,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但稻田综合种养基础设施前期投入大,种养成本偏高,鸭舍、围网、沟渠等基础设施投入较多,回本慢。可实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文化+”“旅游+”和“生态+”等体验、观光休闲农业,不断延伸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的产业链、价值链,提高稻田综合种养产品的附加值。

猜你喜欢
稻鱼环沟稻虾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苏南地区虾稻鳅综合种养模式初探
研究揭示稻虾共作时空分布特征
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养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两种不同稻虾种养模式对比试验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
青虾育苗新模式
——环沟直放抱卵虾
稻鱼共生系统水稻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
虾稻共生生态高效养殖难点及改进措施
到2022年,安徽省稻鱼综合种养将达6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