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初探

2022-01-13 12:57蔡瑞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验古诗词运用

蔡瑞玲

【摘要】古诗词语言精练、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节奏韵律感强。学习古诗词,能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汲取古诗的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通过古诗词教学能使学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文字运用能力、语言欣赏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核心素养;策略;运用;体验

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瑰宝、灿烂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语言高度凝练的结晶,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古诗词语言精练、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节奏韵律感强。学习古诗词,能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汲取古诗的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通过古诗词教学能使学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师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文字运用能力、语言欣赏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立足品词析句为点,体味诗情提升运用能力

生字生词的识认、理解是学习语文最根本、最基础的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显得更为突出。如果对字词句不理解,阅读古诗词就会寸步难行。汉字的含义博大精深,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字词句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课文情境中有不同的意义,注意字词修辞、排比、拟人等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时要联系上下文、古今汉字、词句的变化,才能对字词和词义变迁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领略、体味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感悟其在语言建构上的技巧和语言表达上的运用,学习其语言的运用技巧,提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如学习陆游的《示儿》(五年级上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引导学生作者陆游为什么会悲?透过这个“悲”字,我们能感受到作者什么情感?经过一番资料、视频的展示和讲解,学生方能理解陆游是为“祖国还没有统一”而“悲”。“悲”字包含作者那种遗憾、悲伤、痛心的情感,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无疑对学生有一种心灵上的震撼。教师创设重点字词句的分析、讨论情景,对词义的理解就会不断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字词语言的运用,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使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促进语文学科素养的提高。

二、扣住内容规律为线,欣赏朗诵训练语言能力

学习和掌握古诗词,吸取其中精华,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古诗词的“应景”情景,学生在此情此景中朗读,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古诗词作者风格、主题内容、律诗标题等元素,尤其是扣住所描写的内容作为朗读时的主线,边读边感受其一步步的描述,开口读,反复读,读通、读准、读顺诗词内容。在诵读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好停顿与节奏,按照音节和意义来划分;通过其诗词的平仄,读出古人作诗讲究的押韵和平仄,帮助学生理解、想象古诗词所描写的情境,从而读懂诗情,不断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形成语感,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这首古诗是以反映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为主要内容的诗词。在设计教学时,教师根据古诗词内容,抓住作者所写的“守边将士的艰苦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的内容主线,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从创设情景入手,还原前面两句的情景,战争的艰苦环境、战争气氛、凄凉艰苦的情景,并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在诵读时,感受将士们孤寂与艰苦的戍边生活。接着转入诗后两句,展现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黄沙把铁甲都磨破了,把将士们报国斗志浓缩在七个字中,更加充分体现出最后一句所描写的将士们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三、“引境”体验情感为面,培植文化感受内涵魅力

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与体现。在学习时,要注意整合古诗词所体现的情感、知识、文化内涵,与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的能力产生相互的关联。古诗词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字词句、语言的表述,更要把握反映的历史时代、思想见解、作者情感、历史意义等,尽可能还原、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情景,把古诗词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情景化、可见化。课堂走向生活,历史延伸到现在。通过对文本的诵读、字词的解读以及分析、点评、体验,能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看着现在,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帮助学生对古诗情景的理解上升到一定的情怀,使学生在情感得到提升,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人文精神,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就能产生迁移和内化,从而培养学生感受古诗词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科素养。

古诗词中的字词句,既有诗人作诗时的韵律、节奏,凝聚美感的语言,又承载着作者一定的思想,寄托着作者某种特定的情感,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学习古诗词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从幼小的心灵里注入热爱民族历史和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写的是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此诗是杜甫为此消息“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后冲口而作的。从前半部分初闻喜讯的惊喜,到后半部分返乡道贺的准备,无不凸显诗人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饱含“喜”字,抒发诗人内心无限的喜悦心情。诗人为什么“喜”?为什么诗人无法抑制喜悦心情?诗人真挚的、博大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跃然而上。如此引导、培植学生认知古诗中的内涵,理解诗中蕴藏的情感、情怀和文化。

四、读背积累迁移内化,填词仿句提升运用能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古诗才能厚积薄发,汲取到诗的精华、得到经典的浸润。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理解领会古诗的意境,又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要加强读背,通过熟读、背诵古诗,理解领会古诗独有的语言魅力,细细品尝与欣赏。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熟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后选取一些有特点的诗句,培养学生仿写,感受遣词造句的精妙绝伦,在特定的场景中可能“出口成章”。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讲,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培养他们仿写,学习古人的语言运用技巧,在意境美丽、蕴含哲理、饱尝大自然风光中提升审美、鉴赏、创造、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很好的途径。

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六年级)时,这首小令,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句,却把一幅绝妙的秋景展现在人们面前。大部分学生对一年四季及每天的清晨黄昏景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可以引导学生“仿写诗,学创作”,仿写“天净沙”。由于小学生对其中的动词把握拿捏不是很准确,可引导学生结合其中的名词和形容词,采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身边的景物。如仿写春、夏、秋、冬、校园等,如题《天净沙·春》《天净沙·冬》《天净沙·校园》等。有个学生根据郊游农庄时仿写出的《天净沙·夏》:“泳池青山野花,炊烟红薯晚霞,清风竹楼蝉架,美酒绿茶,客来佳肴闲话”,把山庄的景物特点和游客的怡然自乐写得自然得体,还有一定的韵律。如此,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遗产的奇葩,更是经典艺术之瑰宝。“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教学过程中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的实践,不断创新教法,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探讨,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引领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声律美,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娜. 融合古诗情境 培养文学素养——谈情境教学观指导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J]. 新闻研究导刊,2019,10(5):213-214.

[2] 張继龙.从古典诗歌的艺术想象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J].语文学刊,2014(3):173-174.

猜你喜欢
体验古诗词运用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