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来自民间唢呐艺术世家的学者对民间唢呐艺术的研究*
——评《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

2022-01-13 08:39赵海迪
大众文艺 2021年24期
关键词:活态苏北唢呐

赵海迪

(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江苏南京 210000)

《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一书作者赵宴会,系苏北睢宁县赵家唢呐班第4代传人、钱家唢呐班第15代传人,他现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具有音乐学专家和民间唢呐艺术传人等多重身份。纵观《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一书,赵宴会教授通过田野调查,走入农村社会了解民俗风情,以唢呐班的活态流变为主线,描述并阐释其音乐形态、物质构成、生存现状等。这样的写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术研究更具有说服力,也更能拉进与读者的距离,让人切身体会民俗文化的魅力,了解民俗音乐的过去和现在,达到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民间音乐文化的效果。此外,该书对于缓解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乡土文化渐逝窘境,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中华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具有示范性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文有脉络,多管齐下述民俗

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唢呐班的流变有其独特历史规律下的时代特征。《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一书便是采用音乐民族志研究方法,较系统地考察、研究、总结了这一民俗事项的来龙去脉。在研究思路上,赵宴会教授采用纵横交错的方式,对唢呐班的“活态流变”进行了较为翔实的论述。本书开篇第一章便是从历时角度切入,依据历史发展进程,将苏北唢呐班近百年的流变历程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紧接着第二、三、四章,依次从唢呐班的物质构成、音乐形态、表演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历时性分析,将人类社会史与音乐发展史融合相通,并结合时代历史发展来进一步讲述苏北唢呐班的百年活态流变史。与此同时,赵宴会教授还特意分时期、分阶段对唢呐班样态进行记录、分析、比较,这不仅体现了宴会教授扎根民间、深耕细作的调研精神,更是彰显了苏北唢呐班的当代价值。

而在“场域”“全球在地化”等理论思潮的启发下,赵宴会教授从共时角度,解析了苏北唢呐班如何做到域内与域外融合,实现“域内与域外”的融合变化过程。总体上看,赵宴会教授以多元的视野,纵横交错的写作手法,较全面地揭示并探索了唢呐班“怎样变”“变成什么样”“为什么变”以及“怎么办”等问题。

此外,关于乐器制作工艺溯源部分,赵宴会教授也做到非常详尽的描述。书中分析的有理有据,配以图片支撑材料作为注解及佐料;实地采风、调研搜集来的手写版一手资料等都成为作者举例分析的重要论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唢呐文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宣、褒扬效果。同时,对其所研究的唢呐班的发展历程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效力。除此之外,该著作对于乐器物质构成的变化等也进行了详细说明,既方便了读者理解民俗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又促成读者对乐器构成以及对乐器演奏所表达的音乐意义和乡村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躬行践履,求索文化真面目

唢呐班主要服务于乡村民俗奏乐活动,具有淳厚的乡土文化元素和气息。赵宴会教授通过实地考察,践行文学与实际相融合的原则,给予读者更强的说服力和更深刻的印象。对于乡村民俗音乐,唢呐文化的研究需要切身体会、了解之后再做描述和论述。从事高校教研工作至今,这二十余年来对苏北唢呐班的关注可以说从未间断过。赵宴会教授多次返乡,深入农村,以自己的家乡为圆心向周边扩散,寻找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唢呐班进行实地采风、调研、考察。在采风过程中,作者的“双重人”研究身份更是给他带来了众多便利,比如,熟悉的场景、熟悉的曲牌等等,同时,这一便利也更有效地将唢呐班的运作形式体现在该著作中。

田野调查是该著作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书中大量的一手资料来源于个人、家族唢呐班成员、家族外唢呐班成员,其内容具有较高的真实性。综合这些真实性颇高的一手资料,使赵宴会教授对唢呐班流变的驱力的深描与阐释,更显价值且更具可信度。赵宴会教授以兼具“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身份的优势,一边是以唢呐班传承人的视角去研究乡村唢呐文化的相关发展,一边以音乐文化研究者的视角去记录、考察内容。通过采访唢呐班传承人、拍摄相关图片并进行详细记录,将唢呐班文化现实发展传承情况反映在著作的字里行间,将老百姓对唢呐班文化的喜好真实感受融进乡村唢呐班文化的研究中去,这些研究,无疑使得该著作的可读性和可研究价值得到再次提升。

唢呐班的生存流变是该著作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苏北唢呐班能够发展至今,充分体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具有传承人身份的赵宴会教授,以研究家族唢呐班文化发展入手,从生态环境、运作模式、传承机制三个方面对苏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多支唢呐乐班进行了长期追踪式调研,并作了较为翔实的记录与分析,这可谓一项“大工程”。长期以来的田野调查与记录,赵宴会教授在该著作中跨时空地对唢呐班的生存样态进行了展示。对读者而言,不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当下民间唢呐班的生存现状,而且对中国文化中的“家文化”也能有很深入的认识。“再者,唢呐班主要服务于农村民俗奏乐活动,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元素和气息。故该研究对缓解城镇化进程中的乡土文化渐逝的窘境,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中华音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具有示范性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清渠如许,传承保护新角度

唢呐班的表演涉及多方位的发展变化,演出的场合、曲目的选择等都需要与群众相融、与时代主旋律接轨。笔者的出身与宴会教授相似,同是出生于民间唢呐世家,所以对唢呐班的这一变化深有同感。比如,唢呐班演奏场合,由原来的在婚丧嫁娶等多种场合都要请用唢呐班,逐渐演变为现在的主要在丧事中使用唢呐班。这也预示着,人们的需求和审美因为时代的变化也产生了变化,唢呐班已经随着过往的传统文化逐渐脱离大众的视野。正如赵宴会教授在书中所言,“在未来不断发展变迁中,包括唢呐班在内的诸多民间音乐文化遗产,如何立足传统、接纳现代,做到融合相生、活态传承,这是需要大家共同面对、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兴的唢呐演奏方式是唢呐文化的传承也是唢呐文化的保留,赵宴会教授通过这点告诉我们,传统与现代接通,域内与域外融合在当今民间唢呐班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多角度研究唢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书的一大重点。首先,赵宴会教授从民族音乐学、阐释人类学等视角切入,将音乐与人类社会的活动相挂钩,将民俗音乐带来的潮流、反映的社会生活状况展现在读者眼前。其次,以其出身所在的赵家唢呐班为主线,并对钱家班、刘家班等其他地域的唢呐班进行考察和对比研究,总结出民俗文化的力量,论述学习唢呐的时代意义。再次,对唢呐班的传承模式和学习方式进行了系统阐述,不论是成班教学、师徒模式还是“偷学”,都让人能够更加理解,唢呐这样的民俗文化在农村社会代代传承的使命。最后,基于研究苏北地区唢呐班的活态流变来探索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赞扬每一代唢呐班人对唢呐艺术的传承精神。这份传承不仅仅只有技艺,还有代代唢呐人的匠心精神和在农村生活的历史印记。这样的研究和记录对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民俗音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留存意义。

“唢呐班艺人凭着经验和灵性,在音乐与表演方面任意想象、取舍,保持较多自然元素和气息,其无遮无盖的心灵意象真实地表达了‘本我’。这种民俗音乐‘俗到家时便是雅’,其独特的文化属性是当代迫切需要的,因为它可以启迪一些远离自然、迷失自我的当代人,超越时代的雾霾和文明的迷障,真切地认识人类生命活动的始元和内秘,返璞归真,找回失却的童心和天性。”总体上看,《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一书,无论是对民俗文化的解说,还是对乐器制作工艺的分析和记录等,都展现着乡村唢呐班文化的发展和历史衍变过程,这对研究以唢呐为代表的同类民族民间乐器更是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同时,该专著对研究其他民间乐种、民俗文化事项的流变起到示范和借鉴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唢呐班表演的场合和习俗的讲述更是反映了各个时代乡村社会的生活习性、文化传承以及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比如,“拦门”“放焰口”“送盘缠”“送粥米”等一系列乡村的喜事和丧事活动场景展示和论述都见证着唢呐班文化的兴衰与发展,同时也体现出乡村社会群体的文化活动形式和文化行为习惯。这一幕幕的展现,“使得本书研究既包含音乐又包含与音乐有关的文化内容,既关注当下又接通历史,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既彰显着珍贵的艺术价值,又体现着优秀文化的传递。

最后,借用作者赵宴会教授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总结:“借助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祝愿苏北唢呐班继续发挥其超强的适应能力与再生能力,在新一轮传统与现代接通、域内与域外融合、内力与外力共推的活态流变中成长为一朵亮丽的艺术奇葩! ”

猜你喜欢
活态苏北唢呐
地域文化视域下南宁长塘芭蕉龙的活态传承研究
唢呐手
关于唢呐类乐器历史的几个问题及试解
桂中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唢呐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西芹”老太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
唢呐(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