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传播视角下红色文化节目的融合创新

2022-01-19 09:18赵振宇程前
新闻世界 2022年1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

赵振宇 程前

【摘    要】本文以共振传播理论为依托,以《闪亮的坐标》节目为例,探析共振传播视角下红色文化节目的融合创新。红色文化节目《闪亮的坐标》在内容制作上,以诵演模式为表现手段,通过建构沉浸场景,将英雄人物同观众的故乡情结联系,实现了节目内容与观者间的情感共鸣;在内容传播上,通过“卫视+融媒体+短视频+网络平台”的传播布局,实现了多频共振,扩大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红色文化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表达形式。

【关键词】《闪亮的坐标》;红色文化;共振传播;节目创新

【基金项目】2020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搞笑类短视频的伦理风险与规制研究(项目编号:YG2020031)。

2021年,正值建党百年的重要契机,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江西卫视制作播出,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电视节目名单》的文化类节目《闪亮的坐标》,以建党百年历程中的英雄人物事迹为主线,深度挖掘其中具有故事性和共鸣感的内容,邀请明星嘉宾通过诵演模式加以艺术创作,通过新颖的选题设置、创新的制作模式和布局架构,让观众沉浸于节目之中;“卫视+融媒体+短视频+网络平台”的传播布局,实现了多场景共振,扩大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闪亮的坐标》自2021年5月15日首播以来,截至2021年9月10日,其官方微博话题#闪亮的坐标#,已经积累了超2.1亿阅读量,受到了民众的广泛关注。本文拟通过共振传播的视角,从节目制作和内容传播两个维度,探讨红色文化节目的共振传播内涵及模式,以期为传统红色文化节目的融合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一、共鸣传播:多维共振的内容制作

“共振”源于物理学概念,指的是两个及以上物体间具有相同的振动频率,共振情况下的振幅效果会大于个体振动。[1]共鸣传播作为共振传播的策略之一,意指通过引发受众共鸣而进行的传播策略。《闪亮的坐标》在节目内容的制作上,以诵演模式为表现手段,通过建构沉浸场景,将英雄人物同观众的故乡情结联系,最终实现了节目内容与观者间的情感共鸣。

(一)诵演模式:主流价值的新式表达

从央视文化节目《朗读者》到卫视文化节目《见字如面》,为在情感上引发观众的共鸣,文化节目在制作上都有意或无意地应用了沉浸理论。沉浸理论(Flow theory)探讨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何会完全投入到某一情境的问题,广泛应用于艺术领域,出现了诸如“沉浸式综艺”“沉浸艺术”等概念。[2]《闪亮的坐标》通过“史料回顾+访谈+诵演+英雄简评”的模式,特别是诵演板块,将一个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扎根于观者内心。以第一期《播火者》为例,陈保国、万茜两位嘉宾通过故事旁白和人物对白,创造了李大钊与女儿李星华的时空对话,不仅建构了李大钊忠诚的党员形象,也树立了其温和的父亲形象。诵演过程中,两位嘉宾扮演着“旁观者”和“当局者”的双重身份,既从“今人”之视角讲述了历史背景,又从“前人”之视角制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沉浸理论渗透到了节目的整体布局。

(二)场景建构:呼之欲出的现场观感

在对主舞台和观众席两个场景的造型布局上,《闪亮的坐标》节目组也颇为用心,结合时下流行的虚拟信息技术,让科技美感冲击观众的视觉感官。首先是主舞台,每一期的场景,都根据主题需要进行虚拟布局,如第二期《浴血忠魂》讲述了杨靖宇烈士与妻子的爱情对话,饰演妻子郭莲的嘉宾颜丹晨讲到杨靖宇家中柿子树的片段时,其身后的全景大屏中,小院的场景将观众带进了杨靖宇生活的家乡;当演员黄品沅在讲述杨靖宇面对日军包围英勇就义的情节时,节目组通过后期制作,将AR(现实增强)技术应用其中,制造出逼真的战火场景,将一幅立体化的对战图景呈现出来,将观者带入到了紧张的氛围中。其次是观众席,同青年文化节目《开学第一课》中建构的课堂场景类似,《闪亮的坐标》中观众坐席呈现出“簇状式”分布样态,这样的布局让观众之间更加亲近,营造了群言式讨论的空间,给予了观众间分享观看感受的空间。不仅如此,观众席脚下的“绿草”同周围的“芦苇”元素也营造了自然的观看氛围。分散式的坐席布局和亲切的场景布置,共同实现了节目的布局沉浸,呼之欲出的现场观感,也为观众同英雄故事本身的共振创造了客观条件。

(三)故乡情结:同根英雄的地域共鸣

《闪亮的坐标》作为一档红色文化节目,从栏目名称的选取上就伴随着浓厚的地域文化认同倾向,以期寻求观众的共鸣。这里的“坐标”,从栏目的结构分析,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方面,栏目的主题“讲述荣耀瞬间,重温光辉记忆”,代表着栏目中出现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能够为观者提供精神食粮和价值引领的作用,是一种“意识流”的坐标;而另一方面,在嘉宾的英雄故事讲述完毕后,背后的屏幕上都会出现讲述对象的名字及其家乡坐标,代表着英雄人物背后的家乡,是“写实派”的坐标。一个国家、民族或社会群体构建文化认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凭借的媒体则不外乎口承文学、文字文本、仪式行为和图像传媒等。[3]《閃亮的坐标》通过图像传媒,将观众对于家乡英雄的“认同惯性”以“坐标”的形式进行仪式化的表达,让观众同家乡英雄人物产生地域共鸣,进一步产生一种同根同源的本源共振,最终达到传递主流文化价值观,让观者沉浸于对英雄人物致敬、向英雄人物学习的情感传播效果。

《闪亮的坐标》对节目制作的模式和场景加以创新,并结合了受众的地域共鸣心理,三者共同作用,实现了红色文化节目的共鸣传播。

二、与时俱进:多频共振的节目传播

现代传播中的“共振效应”是指两个及以上的传媒合作对同一题材的多角度分析报道,使传播效果产生“1+1>2”的效应。[4]作为一档以传播英雄事迹为题材的电视节目,《闪亮的坐标》在传播渠道上,提前布局传统节目的融媒体传播,通过“卫视+融媒体+短视频+网络平台”的传播布局,实现了多频共振,扩大了红色文化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适应融媒体平台,节目的传播内容结合短视频的轻量化优势,通过压缩节目时长,满足了受众碎片化的观看需求。通过创新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解决了当前红色文化中英雄精神传播面临的历史虚无主义蔓延、传播内容碎片化、商业化和传播渠道创新性不强等现实困境。[5]

(一)传播渠道:地方卫视与主流融媒共振

互联网视频节目的井喷式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传播渠道上的垄断优势,电视节目为适应互联网用户的收视习惯,不断改变节目形式和形态。[6]《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电视节目,均依托网络平台“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部分地方卫视甚至推出了视频APP,如湖南卫视“芒果TV”、浙江卫视“中国蓝TV”等,打造了“卫视+网络媒体”的传播渠道。随着5G商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国家媒体融合的战略部署,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纷纷发力,打造了一批极具影响的融媒体平台。

地方卫视在融媒体的建设中,影响力和传播力略显疲软,需要借助主流融媒体实现媒体融合。而部分中央级主流媒体,虽然进行了融媒体布局,但同敢于进行内容创新的地方媒体相比,创新活力明显不足,形式略显单一,两者互补共振成为迫切需求。[7]

《闪亮的坐标》由江西卫视制作播出,依托“央视频”、“学习强国”、“人民网”等主流融媒体平台、“抖音”和“西瓜视频”在线播出,传统媒体同主流融媒体的共振,打造了“台·融·短·网”的生态融合模式,正是地方卫视结合主流融媒体、短视频特点进行内容创作的一次深刻实践,丰富了主流融媒体的传播内容,让传统红色文化节目焕然一新,彻底“融”入观众的视界。

(二)传播形式:快餐文化与主流价值共振

“快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信息获得便捷、精神营养零碎、审美感受表浅、出版制作简易的特点。[8]作为“快餐文化”传播的主阵地,短视频传播对主流价值传播有直接影响。根据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9]短视频平台中部分“网红”受流量驱使,发布泛娱乐化、低俗内容,有些已经引发了社会的伦理危机,[10]正冲击着受众特别是青年受众的价值观,导致了青年时尚价值观更趋向于纪实性、碎片化和感官化。[11]《闪亮的坐标》让主流文化时尚化,将新媒体时代的流行文化同青年亚文化密切结合,主动建立起综艺话语和个体话语间的关联,[12]通过节目时长和内容的革新,让文化节目更为“轻量化”。

首先是节目时长,《闪亮的坐标》对标短视频,打破了传统红色文化节目45分钟左右的时长标准,将节目时长缩减至20分钟左右,满足了受众的碎片化观阅需求;其次是节目内容,《闪亮的坐标》以红色文化为依托,以短视频的模式通过挖掘英雄人物的事迹片段来传播英雄精神。例如:在第十七集《永不中断的电话线》中,编导重点讲述了通信兵牛保才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修复最后一段电话线牺牲的片段;在第二十五集《宁为玉碎》中,节目组重点讲述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为了不让马本斋落入日军手中,忍痛目睹大儿子被日军杀害的片段。

三、从《闪亮的坐标》看文化节目融合创新

文化节目的创新是行业变革的必然趋势,《闪亮的坐标》将传统红色文化节目通过融媒方式进行表达,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本文从电视节目前期的内容制作和后期的传播渠道两个层面,对传统文化节目的共振传播绘出如图1所示传播框架,以期对传统媒体的红色内容生产传播提供路径和方法。

首先,传统媒体应当立足于电视节目的前期制作进行创新。在这里,笔者将电视节目的前期制作分为选题立意、场景布置、嘉宾设置、影视后期四个部分。在选题立意上,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闪亮的坐标》以鲜为人知的英雄人物故事片段为切入点,用碎片化的叙事激发观者的爱国情感,传统文化节目也应当将切口缩小,挖掘受众的知识盲区;场景布置分为主舞台和观众席的布置,《闪亮的坐标》在主舞台上充分利用科技元素,如讲述人身后的大尺寸屏幕以及为配合讲述人讲述而应用的AR(现实增强)技术,都充分刺激了观众的感官。传统文化节目也应当对视听技术加以应用,让观者“穿越时空”同先人对话,感受精神力量;嘉宾设置上,《闪亮的坐标》既邀请了自带话题的青年演员朱亚文、佟丽娅等,也邀请了实力派的“老戏骨”陈宝国、倪大红等演绎英雄故事,迎合了各年龄层观众的审美;后期制作上,《闪亮的坐标》在讲述人结束讲述时,通过效果制作,使无数条金色的线条充斥屏幕,如同他们所传递的英雄精神,对观众极具冲击力。

其次是传播渠道层面,《闪亮的坐标》作为一档针对融媒体和短视频制作播出的红色文化节目,打造了“台·融·短·网”的传播体系,成为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推动者和隔膜的破局者。传统媒体应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节目与融媒体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的融合模式,如探究竖屏模式的文化节目传播,对长期以来的传统横屏传播进行模式创新和突破;以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融媒体电视节目助力,借鉴“衍生文化”思路,将传统文化节目与融媒体节目内容相结合等,都不失为一种可以嘗试的思路和方法。再或者,传统文化节目也可以考虑同其他媒介相融合,如东方卫视的综艺节目《青春旅社》,该节目创新性地将传统综艺同游戏《神武2》相融合,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媒介,却产生了事半功倍的跨界联动效果,实现了传播增振。

结语

《闪亮的坐标》深耕于新时代红色文化中英雄精神的传播,用短视频的方式为受众特别是青年受众,献上一场文化盛宴、视觉盛宴。“台·融·短·网”的媒介共振,实现了节目本体与观者间的情感共鸣,为传统红色文化节目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之路。

注释:

[1]祝颖,张大为.基于共振理论的企业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商业时代,2010(23):89-90.

[2]郭涵钰.浅析“沉浸理论”在真人秀节目中的运用[J].当代电视,2019(09):46-48.

[3]王霄冰.影视中的乡土想象与国族认同——以德国的“家乡电影”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2(08):185-191.

[4]张溶.现代传播中的共振效应[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5(11):75.

[5]王曙光.全媒体时代英雄精神传播:价值·困境·践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2):15-17.

[6]田咏力.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社会化制作的困境和出路[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10):65-67.

[7]胡智锋,李斐然.新环境下中国主流媒体内容生产的新趋势[J].中国电视,2020(09):66-69.

[8]朱青.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和应用文化[J].当代文坛,1994(04):38-40.

[9]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2/t20210203_71361.htm,2021-2-3.

[10]刘勇,韩叶.网络短视频乱象及其消解机制[J].当代电视,2020(08):88-90

[11]王晓峰,李丹,陈欣银,刘俊升,戴艳,郭虹蔓,徐婷.新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的构成特征与适应功能研究[J].心理科学,2018(06):1282-1291.

[12]黄琴.文化遗产类综艺节目:创新引领青年注意力[J].电视研究,2020(11):41-43.

(作者:赵振宇,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程前,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
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途径探索
红色旅游对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研究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红色文化: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有效载体
遵义会议题材宣传画中的象征手法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