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宏大饱含温度:大型主题报道的“小角度”叙事

2022-01-19 21:10李瑶
新闻世界 2022年1期
关键词:党媒舆论引导

李瑶

【摘    要】大型主题报道,是新闻宣传的重点。越是大型主题,越要看得见、摸得着、贴近群众。全媒体浪潮下,传统媒体不断创新大型主题报道的“小角度”叙事,从百姓身边的小人物、小视角、小故事入手,展现大主题、引发共情、增强舆论引导。本文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浙江日报等主流党报的全媒体实践为例,浅析大主题与小角度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在大主题中选择小角度选题等,为大型主题报道的全媒体传播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党媒;小角度;大主题;舆论引导

大型主题报道,历来是主流媒体新闻宣传的重头戏。做好大型主题报道,既是党领导下的各级新闻媒体的职责使命,也是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有力彰显。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对大型主题报道的品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全媒体的浪潮中,面对用指尖投票的受众,新闻角度选得好,极有可能孕育出爆款;而新闻角度选不好,即使内容精彩绝伦,也很可能瞬时淹没在强大的信息流中。在近年来的大型主题报道中,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浙江日报等主流党媒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宏大叙事分解开来,从“一滴水中见太阳”,发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声音”,推动大主题、大道理、大时代入脑入心。

一、何为“大型主题报道”

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大型主题报道,通常指围绕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重大部署、重大活动和社会热点等展开的主题报道,体现的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生动实践。大型主题报道通常以集合式深度报道为主,分为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组合报道等体裁。媒体融合背景下,报道形式也不一而足,例如图文报道、视频报道、数据新闻报道等。综合来说,这类报道具有主题明确、意义重大、报道集中、时间跨度长、影响力广等特点。

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大事、要事多,大型主题报道也接连不断。例如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从中央到各个地方媒体都策划推出了大型主题报道。

二、大主题与小角度的辩证关系

大主题与小角度,看似着眼点不同,实则是同一报道主体的不同层面,二者不是相对而立,而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通常情况下,大主题可以转化为小角度,小角度也能呈现大主题。

(一)大主题与小角度相互依存

大型主題报道,从宏观上看,一般围绕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重大部署、重大活动、社会热点等进行,是高大严肃的“大主题”。其串联起宏大的历史进程、反映了时代的脉搏跳动、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话题,展现的是党和政府以及全体人民群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上下求索、披荆斩棘、百折不挠、砥砺奋进所取得的智慧结晶和硕果。从这一点上来说,它是由无数个小主题、小人物、小故事汇聚而成的,处处可以捕捉到生动可感的“小角度”。可以说,“大主题”是由看似细枝末节的“小角度”所构建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麦库姆斯和肖围绕“议程设置”理论提出: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表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1]可见,媒介的“议程设置”对公众对重大事物的判断有着重要影响,媒介的舆论引导很大程度上需通过“议程设置”去实现。在大型主题报道中,媒体的报道角度选择是“议程设置”的重要方面。如果说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是一棵大树,那树的主干、枝叶、果实、根须等,则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代表和浓缩。如果我们只将笔和镜头对准宏观的历史,铺展开宏大的画卷,居于庙堂之高,卷帙浩繁地大书特书宏伟之业,而忽视这张画卷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那这部史书必然是缺乏灵魂和温度的,新闻传播效果也是片面、失败的。描绘和记录宏大的历史,离不开一个个人、一件件事、一个个基本要素。在对“大主题”开展宏观报道的同时,注重聚焦局部、锁定“小角度”,抽丝剥茧、解剖麻雀,方能“从一滴水中看太阳”,描绘出磅礴恢弘的历史画卷,赢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大主题需要转化为小角度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应当首先坚持党性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因此,大型主题报道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报道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讲述人民群众的动人故事。这其中,就要求新闻记者善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将大主题转化为小角度,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2]这也是面向全国新闻战线提出的总要求。新闻记者增强“四力”,脚力是前提,要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眼力是关键,要保持新闻敏感、捕捉新闻点、明辨事物本质;脑力是核心,要辩证思维、多思善谋、做专家型记者;笔力是最终的落点,是脚力、眼力、脑力的综合体现,要俯下身、沉下心,把握提炼人民的心声。综合来讲,“四力”共为整体、相互作用。

践行“四力”,是将大主题转化为小角度的有效路径,也是记者磨练本领的重要试验场。大型主题报道记录党和国家的重要发展事件,书写了最生动的中国故事。这就要求记者在宏观报道之余,要深入践行“四力”,对重大主题进行故事化传播,增强报道的温度和感染力,将重大事件深刻的思想内涵转化为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诸如大事件中的温暖一幕、历史进程中的闪亮时刻、乡村街区里的新鲜小事、草根人物的善行义举等,都是深入践行“四力”的有益尝试。

可以说,面对“大主题”,记者要脚力先到,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亲身到百姓生活中、深入实践沃土里、扎到田间地头去,从小处着眼、从小角度着手,眼力、脑力、笔力才有发挥的空间,才有可能创作出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精品力作。

(三)小角度能立体呈现大主题

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当下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的主战场,人人正在成为新闻的亲历者、参与者、报道者。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大主题”报道中的传统媒体要想成为舆论引导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就要立体化、多角度、多样化创新呈现,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传播学上有个“自己人效应”,指的是在传播活动中, 如果受众觉得传播者表达的内容与自己有相似之处,就会更加积极正面地看待传播者所传达的信息,并产生认同和共情的情绪状态, 传播者的传播效果得到明显加强。[3]

这就从根本上,对全媒体格局下大型主题报道的传播形式、内容都提出了全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报道路径。例如,在内容上,从小角度入手,摆脱高高在上、严肃刻板的窠臼,舍弃笼统的、干巴巴的说教,将宏观叙事转化为更贴近百姓生活、更大众化、更平民视角的小角度叙事,打造出反映基层实践、传递百姓心声、击中群众痛点和泪点的作品,加强“自己人效应”;在形式上,要形成以文字、图片、视频为主的全媒体报道矩阵,尤其是在短视频浪潮下,要以“爆款”为目标,创新报道形式、打造主播和“网红”,令人耳目一新。

每个主题报道的“大主题”可能是惟一的,但“小角度”却是多维、多样、多元的。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小角度”,“大主题”也会变得可知可感。然而,也要注意不能因为寻找小角度,就忽略大主题,要立足“大主题”,在总论点、主角度的统领下,寻找有效、动人的小角度,這样才能呈现出准确、立体的大主题。

三、大型主题报道选择小角度,让宏大饱含温度

那么,大型主题报道如何选择好“小角度”,从而让宏大的主题饱含温度、入脑入心呢?

(一)聚焦“小人物”,展现时代变迁“大主题”

2021年,我们欣喜地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成为各大主流媒体的年度大型报道主题。从宏观上看,肇始于建党初期的觉醒年代,中国共产党历经了多个历史阶段,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而从微观上看,这段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不论是毛泽东、李大钊、张太雷等革命先辈,还是像焦裕禄、王进喜、张桂梅等做出杰出贡献的共产党员,亦或看似平凡、实则蕴含不平凡力量的95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都是这部宏大历史叙事的创造者。于是,在2021年的建党百年主题报道中,各大媒体聚焦百年历程中的革命先辈、优秀党员、草根人物等,通过他们的故事,串联起党的伟大事业。例如,《人民日报》开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我是共产党员》等人物专栏,聚焦李大钊、王尽美、邓恩铭、澎湃等革命先辈,村支书、致富带头人、乡贤能人等在宏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北京日报》开设人物专栏《誓言》,在新媒体端开设《光影记忆》《党史上光辉的名字》《我们的第二生日》等视频栏目,聚焦成千上百个优秀共产党员,并在“七一”当天刊发100个版,选择建党百年重大事件中的“小人物”,绘就了磅礴恢弘的建党百年图景。

新闻的核心是“人”。对于历史的记录者——新闻工作者来说,100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史是最大的报道主题、最丰厚的新闻宝库。但追根究底,铸就这段历史的是人民。在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重大部署和活动中,人是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失去了对这个最核心角色的报道,重大主题的报道便会失去说服力、生命力。聚焦每一条战线、每一段红色历史、每一个堡垒战壕里的代表人物,才能以小见大;围绕一个个小人物讲好每一段故事,呈现大主题,才能让宏大历史有血有肉。

(二)讲好“小故事”,阐述理论方针“大道理”

除了“小人物”,中华大地上还时刻上演着无数触动人心的“小故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国际国内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即。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读者不禁开始关心:“六保”究竟怎么保?和我们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率先推出系列报道《我们这样抓“六保”》,通过讲述普通老百姓的故事,解读“六保”政策、督促政府履职。例如系列报道作品之一、新闻特写《为菜价平稳》,刊登于2020年7月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全文仅300字左右,作者选取了“杭州余杭良渚街道的李明喜大妈”作为代表,讲述了李明喜大妈去菜市场买菜的故事。

其实,这篇文章真正要报道的潜在对象是“政府”,尤其是体现政府在“六保”中的履职尽责情况。但该文的高明之处是,对“六保”不着一字,也没有一句话直接描写政府如何做、如何说的,而是选取了市民“李大妈”的小故事,通过她的一言一行一想,生动鲜活地将“为菜价平稳”的主题自然而然地表现了出来,起到了“秤砣虽小压千斤”的效果。[4]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综合性中文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历来重视以小角度解读大主题、以小故事阐述大道理,坚持“能具象、绝不抽象”。2021年1月4日起,该报推出“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栏目,通过“具象化、可感化、生动化”的中国老百姓的日常小故事,为海外读者描绘出可感、可亲、可近的中国国家形象。

写好一稿,重在讲清一事。从具体的一件事儿说起,将抽象的、高大上的理论、政策、方针化为具象的、接地气的身边事,能反映百姓冷暖、历史变迁、时代巨变,进而讲好最感人心怀的中国故事。讲好故事,不仅能阐述清楚理论方针的“大道理”,也能跨越地域和国界,引发共情。

(三)浓缩“小视角”,折射波澜壮阔“大时代”

在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报道中,在各大中央媒体将重点聚焦于盛会的宏大之时,北京日报社近30人的大会现场报道团,以领诵员、党徽年号台、服装、鸽子、气球、请柬等“小视角”切入,原创稿件约100篇,爆款产品频出。其中,北京日报客户端文章《四名领诵员是如何被选上的?看看他们都是谁》阅读量达13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在报纸端,北京日报100个版的《致敬逐梦》特刊气势恢弘。特刊从逐梦发端,聚焦一个个历史瞬间,细细描摹中国共产党寻梦、追梦、筑梦的艰难历程,勾画出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圆梦历程。例如,在筑梦篇章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部分,稿件《买了全村第一台电视机》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殊产物——粮票为线索,以京郊一户家庭前后40年的巨变为“小视角”,折射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大时代”。

原本在历史长河里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因为一个个贴近百姓的“小视角”,氤氲起浓重的人文气息与情感温度,让读者感同身受。

实际上,不仅限于文字,“小視角”的表现方式十分多元,数据新闻就是其中一种。譬如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中,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数读40年”专栏,创新使用数据新闻的方式,切入杭州至北京铁路线的变化、城市绿化的增长等小角度,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大地的变迁,一目了然,与用户的贴近度更高。[5]

重大主题报道因为其“重”其“大”,不太容易一次性表达清楚、更不可能一以概之。因此,重大选题需要“放下架子”,将“大主题”、“大时代”浓缩于多重“小视角”中,运用立体化、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有益于把重大主题做深做透,吸引读者关注。

结语

在当前的融媒体发展浪潮中,大型主题报道是不断推进深度融合发展、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的重要实践课题。选择好的新闻角度,对于新闻的高度、深度、广度、生命力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愈是宏大命题,愈要化大为小、以小衬大;舆论场愈是纷纭喧嚣,愈要从读者看得见、摸得着的新闻事件入手,见微知著、聚水成涓,最终汇成主旋律、正能量的大江大河。

注释: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 张晓松,黄小希.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社:2018-8-22. 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

[3]陈力丹,邵婷婷.从传播学角度看“自己人效应”[J].现代视听,2012(11):23-26.

[4]人民小编.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的这篇作品到底好在哪儿(附精彩赏析)[EB/OL].新闻与写作:2020-7-9.https://mp.weixin.qq.com/s/8AC5FQ1DGm-PGXVwLhSw-w.

[5]张宇洲,王晓婕.党媒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小视角见证大变迁[EB/OL].传媒评论:2019-2-13. https://mp.weixin.qq.com/s/1NteFJsn94UK4hxEp83SVA.

(作者:北京日报社地区新闻部记者)

责编:项贤勇

猜你喜欢
党媒舆论引导
浅析党媒姓党的依托点建设
大数据时代社会群体心理行为和舆论引导范式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浅谈互联网“党媒”新闻队伍建设和创新
党媒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