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广大而尽精微

2022-01-19 12:47苑天舒
环球人物 2022年2期
关键词:慎思博学天道

苑天舒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22年新年贺词。他在贺词中提到:“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力,‘致广大而尽精微。”其中的“笃行”与“致广大而尽精微”,都出自《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中庸》里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坚守真诚这一做人的原则,就要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笃行”,就是笃实坚定地去践行,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不做表面文章。《中庸》揭示了天道以“诚”为特征,而人要追随天道达到“诚”,所谓“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于是,《中庸》里讲了这样一句对后世影响深刻的话:“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说,君子遵循着真诚这一崇高的道德,“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达到天下之正道,穷尽性命之精微,最终实现万物的最高原则——中庸之道。

关于“广大”与“精微”,可从宋代大儒杨时的一番话读出其要义。杨时上承二程(宋理学家程颢、程颐),下启朱熹。他认为,所谓“广大”乃天下之正道、定理,无物不在;“精微”,即探究到性命之际,鬼神之情状,也可以理解为人之层面的具体细节。在人生实践中,坚持正道,把握正确方向不偏不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致广大”必要有“尽精微”协同,方能彰显中庸的高明之处。关于这一点,《尚书·大禹谟》的观点与之相近,书中写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講人心危殆不安,道心微妙难见,只有精神笃定专注,才能让易于多变的人心得以安定,让隐微不显的道心得以明知。

在《中庸》里,“笃行”与“致广大而尽精微”都是与“诚”联系在一起的。杨时本人也十分重视对“诚”的阐发,主张把至诚之心提高到平天下的高度。在《龟山集》里,他讲道:“《中庸》论天下国家有九经,而卒曰:‘所以行之者一,一者何?诚而已。盖天下国家之大,未有不诚而能动者也。”意思是说,《中庸》里提到国家治理有九项原则: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善待远客、安抚诸侯。这九项原则都要本着“诚”才能实行。人与人之间、人与国家之间,要想保持良好的正常状态,其关系纽带只能是相互之间的真诚与信任。

“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正因为四时有“诚”,农人信守农时,适时播种,适时收获;正因为信风有“诚”,渔人扬帆出海,乘风而去,乘风而归。我们的祖先早早就体会到了“诚者天之道”,遂推天道以明人道,从而有了要向天地学习“诚”的信念;懂得了“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只有天下那些极其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出他的本性,才能发挥众人的本性乃至万物的本性,才能参与到天地的化育之中。“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天地之间的道理、法则,全在这一个“诚”字。

时至今日,我们更需要“诚”。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是天地本然的原则;努力追求诚,是做人的原则。只有思诚、求真、守信的人,才能成为自我完善的人,真诚是一切事物的发端与归宿,如果没有诚信,事物就不能持久存在。

猜你喜欢
慎思博学天道
慎思·慎言·慎行
早春
天道
得心应手
华淮
慎思择言
漫画
慎思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多识由博学博学以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