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与CT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2-01-25 04:18黄泽锋王为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3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急性期

黄泽锋,王为岗

(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珠海市金湾中心医院>放射科 广东 珠海 510940)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患者脑组织底部/表面发生病变血管破裂并导致血流进入蛛网膜下腔,引发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有较高的致死率,即使完成抢救后依然有超过50%患者存在神经系统残疾后遗症,严重损害患者的生命健康[1]。脑出血的致病因素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危独立因素,诸如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疾病等,又以颅内动脉瘤所占比例偏高[2]。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需立即进一步地明确病因、病灶、病情,为后续手术或者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参考依据,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3]。CT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辅助检查手段,而近年来MRI技术随着各种序列推出诸如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等,已应用而逐渐被应用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当中[4]。本文旨在于探析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MRI与CT诊断的临床价值,对2019年2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6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2月—2021年4月收治的临床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63例为分析对象。所有患者同时接受CT、MRI影像学检查。根据其病情状态分为急性期、非急性期,各有患者37例、26例。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4例;年龄在17~79岁间,平均(49.51±0.28)岁。13例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0例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纳入标准:①根据临床症状,初步判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②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对影像学检查所用造影剂过敏者;②曾有血管介入栓塞病史者;③合并严重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者;④肝肾功能明显异常者;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者;⑥患者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

1.2 方法

CT扫描:所用设备为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患者在接受检查前保持仰卧体位,头部先进,扫描面完成对整个头颅的覆盖。层厚以及层距均设为5 mm。

MRI扫描:所用扫描仪器为GE 1.5T Optima360光纤磁共振成像系统。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平扫、T2-FIAIR以及SWI扫描。对患者进行常规的MRI扫描,包括横轴面的T1WI与T2WI,矢状面的T2WI。T2-FLAIR参数设置中,TR/TE为8 500 ms/94 ms,各个序列的层厚为5 mm,层间距设置为1 mm,矩阵规格为192×256,视野(FOV)设置为220 mm×220 mm。

SWI扫描方式则选择完全速度补偿以及三维梯度回波序列(3D-FLASH),翻转角为15°,TR与TE分别为27 ms、20 ms,层厚设为2 mm,间距为0 mm,矩阵规格为256×256,NEX设为1,应用机器对应的后处理软件得到影像的幅值图、校正相位图、SWI图还有最小密度投影图像等。

患者接受CT、MRI影像学检查后所得图像均由3名高年资(>5年)的影像诊断科室医生基系统于PACS之上,用医用专业显示器对于纳入患者分别进行独立观察以及诊断。如果诊断结果并无差异,则将其作为最终诊断评估;如果医生判断存在差异则需要进一步联合会诊,以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完成病情评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期患者检出率比较

在37例急性期患者影像学检查数据反馈当中,有2例无论是CT或者MRI检查均无发现异常,通过腰穿脑脊液方式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有1例患者CT检查无显示,MRI扫描FLAIR序列当中显示病灶位于后颅窝。在相同的病灶范围内,MRI影像学扫描方式中FLAIR以及SWI序列的显示程度显著优于CT扫描。CT、MRI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MRI检查对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检出率比较

2.2 非急性期患者检出率比较

3例患者CT或者MRI检查均无发现异常,通过腰穿脑脊液方式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患者在CT扫描时未发现存在异常,在MRI扫描FLAIR、SWI序列中发现异常。在相同的病灶范围内,MRI扫描各个序列在显示范围当中的病灶显著优于CT扫描。MRI检出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T、MRI检查对非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检出率比较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具体位置在蛛网膜与软膜之间,两个组织之间存在着由结缔组织小梁相互连接而成的类似于蛛网的存在,脑部蛛网膜下腔和脊髓的蛛网膜下腔保持连接状态,其中含有脑脊液[5]。脑部蛛网膜外部为硬脑膜,其分布在脑膜血管以及神经走行之间,一旦颅脑内部存在病变或者受到外伤而导致血管破裂时,血液会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并诱发系列临床症状,有极高的致死致残率[6]。

以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手段主要是临床症状结合腰椎穿刺,在影像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CT扫描诊断自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其对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已经得到了肯定,当根据临床症状怀疑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进行CT扫描,安全且敏感度高,可进行早期诊断。MRI扫描技术相对于CT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较晚,而早期脑部MRI扫描序列主要为自旋回波,所得信号影相对于脑脊液偏低,问题在于脑脊液高信号会掩盖病变信号,从而引发漏诊误诊的情况。近年来MRI扫描序列开发除了SWI、FLAIR等,可在各个层级医院应用[7]。FLAIR序列被应用于完成对T2权重水抑制成像,基于T2WI对于病理组织变化检测高度敏感的特性,通过FLAIR序列将自由水高信号抑制掉后能够更好地评估病变组织状态[8]。SWI序列则是以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作为基础,以各个组织之间的磁敏感性差异来完成图像对比反馈,相对于常规梯度回波序列,针对脑出血的敏感性更高,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9]。

本文结果显示,在急性期患者群体当中CT与MRI两种方法的疾病检出率情况并无显著差异,但在病灶病例范围显示上,MRI序列明显大于CT,出现该情况的原因为FLARI序列高信号抑制存在选择性,不影响自由水的高信号,能够更好地暴露处于蛛网膜下腔但是被脑脊液掩盖的T2WI高信号[10];另一方面血细胞因含有铁离子而使其和脑脊液在磁敏感性方面差异明显,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因出现磁化率差异而产生低信号,也间接反映了MRI影像学扫面在软组织、脑组织分辨方面的优越性,更清晰地显示脑部解剖结构以及病变情况。

非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CT以及MRI影像学检查所得数据比较中,提示在病灶检出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该数据说明了对于慢性期以及亚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MRI诊断敏感性更高。亚急性期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会出现局限性段的T1信号,在FLAIR序列当中,急性期与非急性期患者均可在蛛网膜下腔发现线状高信号。SWI序列当中,对非急性期患者病变扫描提示呈现为低信号,综合MRI多种参数扫描所得成像,可从多个方面显示非急性期的出血状态,相对于CT有显著优越性。

综上所述,对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MRI检查的敏感性与CT检查差异并不明显,而对于非急性期患者MRI敏感性明显更高,其中FLAIR以及SWI序列诊断价值突出。但MRI检查后得到结果所需时间较长,如果患者情况紧急其时效性较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考虑到患者病情,分门别类,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手段。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急性期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期6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