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效果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2022-01-25 04:18朱兴龙徐高峰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3期
关键词:栓术内皮溶栓

朱兴龙,徐高峰(通讯作者)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科 江苏 盐城 224000)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之一,尤其以老年患者居多,病因在于患者脑动脉出现阻塞,造成脑组织缺氧、缺血,一旦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多为药物溶栓,但效果不理想。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像仪器设备的发展被广泛用于临床疾病治疗中,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与神经介入取栓术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备受患者认可[2]。本文以2017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255例缺血性脑卒中老年病患为例,简述DSA引导学神经介入取栓术的治疗方法与效果,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接诊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老年病患255例进行观察研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作对照组(200例)与观察组(55例)两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05例,女性患者95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4.14±1.55)岁;其中62例患者病灶位于颈内动脉,87例患者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37例患者病灶位于基底动脉,14例患者为串联病变。观察组中男性病患32例,女性病患23例,年龄61~85岁,平均年龄(74.15±1.56)岁;其中17例患者病灶位于颈内动脉,25例患者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10例患者病灶位于基底动脉,3例患者为串联病变。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需为其开展血压、心率、呼吸功能等生理指标的检查,同时以CT灌注成像技术扫描缺血性脑卒中病灶位置,并判断是否伴有颅内出血症状。待完全检查完毕后,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要求选择非惯用侧主静脉作为穿刺点,采取静脉输注溶栓制剂的方式进行治疗。试剂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个体治疗剂量标准为0.9 mg/kg,以静脉持续泵注的方式给药,其中开始给药的1 min内共需注射全部剂量的10%,完毕后将剩余90%剂量的药剂在30 min内泵注完毕。

观察组患者早期检查和准备工作与对照组完全相同,且采用静脉溶栓联合3D-DSA引导下的神经介入取栓手术。实际操作时需使用C臂X线机(西门子 Artis zee)在纵轴方向上对患者头部进行扫描,其中设备C臂的旋转角度控制在240°左右,旋转速率为58.5°/s,影响采集的频率设定为4~6 f/s。同时为患者注射碘佛醇作为造影对比剂,给药速率控制在4~6 mL/s,剂量为15~20 mL。将C臂X线机采集的数据传输至SD-DSA处理站,针对患者脑血管影像建立3D模型,并在血管受阻的条件下对矩阵、容积尺等指标进行调节,重建2~3次后确保影像模型的准确率和立体感,且可在直方图功能下通过滑杆对图像进行调节。利用3D-DSA技术的测量工具模拟闭塞血管的具体情况,同时模拟支架放入后的状态,为后续操作提供参考。

实施取栓术治疗前需为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干预,待麻醉生效后经由右侧股动脉穿刺进入血管,置入动脉鞘直至闭塞病灶所在血管,借助导丝的引导置入血管导管,并放置血管支架,对血栓进行固定。确认后将导管撤回,并通过支架直接取出血栓。血栓取出后进一步检查血管闭塞改善情况,重新疏通后完全撤回支架,并撤回动脉鞘,将穿刺切口缝合,采取加压包扎的方式处理。实施取栓术24 h后实施颅内CT检查,观察是否出现颅内出血的情况,并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口服治疗,剂量分别为每天100 mg和75 mg。如患者术后发生颅内出血情况,则不得使用任何抗血小板功能的药物,需为其提供脑神经营养液和抗水肿类的降颅内压药物干预。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临床治疗效果,即成功与失败。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跟踪随访,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进行检测,包括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踝肱指数(ABI)、臂踝脉搏传播速度(baPWV)。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百分比(%),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成功率98.18%与对照组的98.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治疗前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对比( ± s)

表2 治疗前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对比( ± s)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内血栓体积过大,导致血管阻塞或完全封闭,继而影响下游脑组织的供血、供氧,最终引发脑卒中病变。引发该症状的机制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解释,但医学研究者均认为其和脂质代谢障碍、脑血管内膜破损、高血压等有着密切关联[3]。缺血性脑卒中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对脑实质、脑神经等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产生并发症、后遗症的概率相对较高。现阶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最常用的方式仍为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其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应用范围较广,其可以有效激活血液中的纤溶酶原,使其大量转变为纤溶酶,从而溶解血栓,快速疏通患者脑血管通路[4]。

但随着近几年血管介入性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使得溶栓配合介入治疗的应用逐步扩大。该治疗方案和单纯溶栓相比疗效更快,且可直接将血栓取出体外,无需再经过血液运输和代谢,也避免了栓子脱落转移的风险,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概率。其中给予DSA引导下的取栓手术疗效确切,可以根据颅内摄影激素重建血管模型,使得对血栓位置的掌握更加准确,也可动态观察脑血管血流情况,避免操作过程中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极大扩展了适用人群,对老年群体(尤其是伴有其他慢性病症者)也可给予治疗[5]。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联合应用取栓术的观察组患者病死率为1.82%,虽然低于单纯静脉溶栓对照组的2.00%,但差异不显著,由此可知,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静脉溶栓与DSA引导下取栓术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不过本次研究的样本量有限,也需临床上今后加大样本量进行下一步的深入探究。同时,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进行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FMD明显高于对照组,ABI值低于对照组,且baPWV指标也低于对照组,说明运用静脉溶栓联合取栓术的方案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可降低病死率,也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6-7]。

综上所述,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时可选择静脉溶栓联合DSA引导下取栓术方案,其中静脉溶栓的实施可降低取栓术的操作难度,也能避免取栓时对血管内皮造成的损伤,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栓术内皮溶栓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动脉取栓术的护理分析
大腔导管吸栓术联合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疗效观察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导管取栓术与吸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新疗法:脑动脉“取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