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伏邪理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2022-01-26 17:53田子卉张萌萌肇云鹤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转换率伏邪乙型肝炎

田子卉 张萌萌 肇云鹤 信 颖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药剂科,辽宁 沈阳 110000)

慢性乙型肝炎为临床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为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纤维化治疗以及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治疗该病的关键。但是随着核苷类似物的广泛应用,病毒耐药成为治疗继续突破的重点问题之一,耐药后阻断和延缓肝纤维化的作用降低[1]。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慢性乙肝的临床表现与“伏邪”症状相似,因此在伏邪理论指导下使用中药汤剂对患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8 月在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其中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患者年龄25.80~51.70 周岁,平均年龄(39.40±0.89)周岁;患者病程1.60~15.90 年,平均病程(7.5±0.99)年。试验组男13例,女12例;患者年龄24.90 岁~50.10 周岁,平均年龄(39.80±0.90)周岁;患者病程1.50~15.80 年,平均病程(7.60±0.98)年。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2],中医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相关内容进行诊断。

1.3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可以接受中药治疗者;对试验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在入组前2 周内,有甘沙洛尔或核苷类似物治疗史者;合并甲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病者;合并肝硬化、代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纤维化以及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伏邪理论入手,采取中药汤剂进行治疗,组成为:淫羊藿10 g,巴戟天20 g,杜仲20 g,肉桂5 g,升麻20 g,葛根20 g,柴胡20 g,白花蛇舌草20 g。水煎服,日2 次口服,10 d 为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HBe Ag 血清转换率,HBV DNA 下降率,以及肝纤维化指标。测定并记录治疗后患者的血清转换率,同时进行乙肝表面抗原及表面抗体的定量检测,观察治疗前后二者滴度变化。同时对2组患者的肝纤维化四项进行检测,包括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PCⅢ)[2]。

1.6 统计学方法选取统计学软件SPSS 22.0 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行х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表示,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肝纤维四项指标检测试验组患者治疗后LN、HA、CIV 以及PCⅢ指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四项比较(,ng/mL)

表1 2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四项比较(,ng/mL)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患者HBe Ag 血清转换率及HBV DNA 下降率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患者患者HBe Ag 血清转换率,HBV DNA 下降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 Ag 血清转换率及HBV DNA 比较 [例(%)]

3 讨论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慢性乙型肝炎与“伏邪”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可以根据“伏邪”理论治疗该病。“伏邪”一词在《瘟疫论》中最早被提出,但是该理论最早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书中提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以及“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可见“伏邪”是指邪气在机体内部不发作,与机体和平共处,到达一定时间后发病。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可知,邪气内伏,当机体感染日久,出现湿热内蕴的里热证表现时才发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黄疸,胁痛,当疾病日久可以损及肝肾之阴病情加重,就会出现萎黄、痞满、呕吐等[4]。《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机体内的正气主要依赖于先天的肾气,肾气化生脾胃之气,五脏六腑受脾胃之气的滋养,肾位居北方,居坎位,为陷也,为隐伏,当肾气虚弱时邪气伏于内而不去,因此治疗上要注重肾气的温补。乙肝病毒感染慢性状态下,病情反复,其病位在肝,肝为位居东方,属阳,肝喜条达,主升发,因此在治疗上要多加顺应肝气的药物[5],《黄帝内经》中有“木郁达之”的治疗纲领,因此笔者在配伍上以补肾为主,又添加了助阳、升阳、通阳之品,来疏泄肝气,使肝气疏泄得当。方中淫羊藿、巴戟天、杜仲均是补益肝肾的佳品,同时佐以小剂量的肉桂助肾阳,配以升麻、葛根升发脾阳,让后天之本充实,气血有源,再配以柴胡升发少阳清阳,肝气得舒,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以上药物同用,兼顾补肾,疏肝,升举阳气,让机体阳气运行通畅,达到透邪外出的作用。在本试验中治疗2 个月后,试验组肝纤维化情况明显减轻,并且HBe Ag 血清转换率,HBV DNA下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中医药有着独特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题组尝试以“伏邪”理论为指导,按照“湿热疫毒伏邪于内”的基本病机,谨守“扶正透邪”的治法,辨证施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综上所述,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伏邪理论指导下采用中药汤剂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对患者有良好的有效性以及治疗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转换率伏邪乙型肝炎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黄帝内经》伏邪理论探析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任继学依据伏邪理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资源量储量转换规律
全面化心理行为干预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围生期中的应用观察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浅析天然气部分氧化法制乙炔的反应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