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调跷脉合维脉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研究*

2022-01-26 17:53李成双李慧丽宗元娟肖胜燕王大洪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眼位斜视眼球

李成双 李慧丽 邢 静 宗元娟 肖胜燕 王大洪 蒋 越

(重庆市中医院眼科,重庆 400021)

动眼神经麻痹是以上睑下垂,眼球呈不同程度的上视、下视、内收运动障碍,复视及光反射消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临床病因复杂,主要由颅外伤、糖尿病、颅底感染、脑肿瘤等损伤导致,其中外伤性的动眼神经麻痹最难恢复。倘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常可引起眼部的不可逆性病理改变。目前,西医对于该病病因明确者先进行病因治疗,未查出明显病因者行神经营养治疗,治疗无明显疗效,再选择手术治疗,但动眼神经累及眼外肌多,手术效果较差[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显示,针刺治疗有效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我们采用针刺调跷脉合维脉结合常规取穴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重庆市中医院眼科2016 年1月—2019 年12 月住院患者50例。按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18~65 岁,平均(32.50±6.30)岁;病程0.5~4 d,平均(1.83±0.63)d;均为单眼病患病,左眼13例,右眼12例。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20~68 岁,平均(32.50±6.30)岁;病程1~5 d,平均(1.83±0.63)d;均为单眼病患病,左眼11例,右眼14例。2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部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眼科学》[2]中的诊断标准;(1)受累眼上睑下垂,大度数外斜视,瞳孔正常或散大;(2)受累眼内转明显受限;(3)受累眼开启时有复视。

1.3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男女不限,年龄在18~80 岁;(3)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颅脑、眼眶、鼻咽部MRI 示除出血、感染及占位病变,眼眶CT 检查示骨折者;2)合并有其他活动性病变者,如葡萄膜炎、眼部感染等;(3)过敏体质或对针灸治疗过度紧张者;(4)试验前2 周内使用过其他药物或者其他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1)阴阳跷脉选穴申脉、照海、外关。操作:患者仰卧位常规局部消毒后,选用0.25 mm×25 mm 毫针(无锡佳健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与脚踝成45°向下斜刺申脉、照海穴0.8 寸,外关穴直刺1 寸,得气后申脉穴行捻转泻法,照海穴与外关穴行捻转补法。(2)常规针刺选穴,主穴:睛明、承泣、球后、鱼腰、上明、瞳子髎,每次选1~2 穴。配穴:风池、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阴陵泉、太冲、太溪等。每次选2~3 穴。针眼周眶内穴时应避开眼球,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 寸,有酸胀感即留针,不提插捻转。余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 min,留针期间行针1 次。每日治疗1 次,12 次为1 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 d。治疗3 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2 对照组除跷、维脉穴不取,余治疗同治疗组。

1.5 观察指标

1.5.1 复视象检查复视是否改善。方法:红蓝眼镜法。主觉测定复视像位的方法。条件:半暗室,能简便完成,患者须能很正确地叙说2 个像的位置及距离。

患者佩戴右眼红色左眼蓝色眼镜,以期辨别复视像出自何眼。让患者头不动,两眼跟随眼前1 m远的明亮目标向右上、上、左上、右、中、左、左下、下、右下等9 个诊断方位移动。每移至1 个方位,令患者立即回答3 个问題:(1)看到1 个目标还是2 个目标?(2)如见2 个目标,则说明红色象与蓝色象的位置关系。(3)中同组水平3 个方位中何处的复视间距最大? 上组3 个方位中何处的复视间距最大? 下组3个方位中何处的复视间距最大? 以患者方向记录于纸上(即记录纸上的右倒,相等于患者的右侧)。用手比划出2 个象的距离,水平向运动时明亮目标置于垂直位,要求患者注意明亮目标的水平间距,而在垂直向运动时明亮目标置于水平位,要求患者注意明亮目标的垂直间距。

1.5.2 同视机检查确定斜视度数。同视机检查法将同视机的知觉图片(如一图像为笼子,另一图像为狮子)分别放入同视机的画片筒中,健眼镜筒置于机“0”位,然后转动斜视眼镜筒,使两画片重合(如狮子进入笼子中央),此时从同视机上读出的度数即为患者的主觉斜视角,可用三棱镜度和弧度来表示。交替开闭每侧画片后的灯,并移动镜筒,使其反光点位于角膜中央,直至两眼不动,此时同视机上的读数为客观斜视角。各个眼位的斜视角检查,将镜筒调至左侧、左上、左下、右侧、右上、右下各15°,进行各眼位斜视角检查。

1.6 疗效评价标准痊愈:复视、混淆视、眩晕等症状消失;眼球运动正常;同视机各诊断眼位斜视角≤5°;棱镜遮盖试验诊断眼位斜视度均≥8 △。有效:复视、混淆视、眩晕等症状缓解;眼球运动改善;同视机存在超过1 个诊断眼位斜视角>5°;棱镜遮盖试验存在诊断眼位斜视度减小差值>8△,但存在超过1 个诊断眼位斜视度>8 △。无效:复视、混淆视、眩晕等症状无缓解;眼球运动无改善;同视机检查无改善;棱镜遮盖试验诊断眼位斜视度减小差值<8 △。总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统计软件采用SPSS 21.0 建立数据库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满足正态分布则采用方差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х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连续治疗3 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00%(23/25),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20/2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痊愈时间比较治疗组1 个疗程痊愈有12例,2 个疗程痊愈有6例,3 个疗程痊愈有2例;对照组1个痊愈有2例,2 个疗程痊愈有10例,3 个疗程痊愈有4例。

3 讨论

动眼神经麻痹在中医学上被称为“睑废”“上胞下垂”“斜视”或“风牵偏视”,多因痰阻、气滞、血瘀等因素导致眼部经络的气血运行不利,使肌肉失养而迟缓不用[3]。故常规针刺治疗主要从活血通络、行气化瘀、祛风化痰着手,疗效尚可,然这种常规辨证施治法,准确辨证是其疗效关键,而术者辨证施治能力参差不齐,故疗效亦相差甚远。经相关文献报道及笔者临床实践证明,调节跷脉及维脉乃是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重点。

跷脉主要功能之一为“司目之开阖”,《灵枢·脉度》曰:“跷脉者……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明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所言之意,跷脉阴阳之气的盛衰与眼睑及眼球运动有关。并且,《灵枢·寒热病》指出:“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跷脉有分主一身之阴阳的功能,通过调整阴阳盛衰而治疗眼睑开阖异常的病症,动眼神经麻痹的眼睑下垂应属于其所主的范畴。《灵枢·大惑论》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阴阳二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灵枢·脉度》曰:“跷脉者……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阴阳气相并,具有濡养眼目和司眼睑开合的作用。跷脉起于足部向上与手足太阳、足阳明五脉会于睛明穴,二脉调和能运肾之精气以濡眼目,若跷脉不和出现眼目疾病[4]。申脉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交会穴,通于阳跷脉,可舒筋活络、清头明目;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之交会穴,通于阴跷脉,可滋阴补肾明目,两穴相配既可调节阴阳跷脉之平衡又可调整足少阴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5]。

外关穴为三焦手少阳之脉的络穴,别走手厥阴心包,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针灸大成》曰“阳维为病苦寒热”,外关者少阳之关,少阳为三阳之枢,故外关为三阳之关,开之则能宣太阳、少阳之气,且维诸阳之气,眼睑下垂及眼球运动受限皆为阳之失维[6],针刺可复阳维之功,配以眼部周围穴位,直达病所,疏通眼部经脉气血,使气血运行通畅,筋脉得以濡养。

从本研究结果提示,针刺调跷脉合维脉为主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明显,研究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眼位斜视眼球
抓人眼球
抓人眼球
目不斜视
部分遮盖法联合角膜塑形镜治疗小度数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短期疗效观察
“上帝”视角回顾2017年:8张照片震撼眼球
眼球经济(yǎn qiú jīng jì)[目玉経済]
6.82实用眼位攻略
IMU/GPS测量误差对斜视条件下机载重轨干涉
DOTA2终极眼位攻略(夜魇篇)
手筋发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