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杨溪源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设计探析

2022-01-27 01:59吕时新严玲玲
福建林业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永康市水库公园

金 攀,吕时新,王 珺,严玲玲

(1.永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浙江 永康 321300 ;2.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或临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1]。湿地公园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旅游价值、科普教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社会服务价值[2-3]。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一起被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也是重要的国土和自然资源。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有利于保护杨溪水库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安全,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提升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的能力,发挥自然生态特征和地域景观特色,从而实现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综合服务价值角度,对杨溪源湿地公园开展规划设计。

1 杨溪源湿地公园概况

杨溪源湿地公园位于浙江省永康市东南部边境,规划总面积267.1 hm2,主要为杨溪水库库尾及其源头舟山溪、新楼溪水系,涉及舟山镇和方岩镇2个乡镇,属钱塘江水系。地理坐标为东经120°10′53″—120°14′52″、北纬28°48′20″—28°54′57″。湿地所在区域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地形影响兼有盆地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春秋季稍短,夏冬季较长。年均气温17.5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9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9.5 ℃,年均降水量1378 mm。土壤主要有红壤、黄壤、岩性土壤等,其中红壤分布面积最大。

2 湿地公园性质定位及现状分析

2.1 性质定位

图1 浙江永康杨溪源省级湿地公园资源现状图

杨溪源湿地公园水网体系以杨溪水库库尾湿地生态系统为主,同时包含主要水源舟山溪和新楼溪水域两侧,以第一重山脊、道路或河堤为界范围,涉及舟山镇20个行政村、方岩镇3个行政村。杨溪源湿地公园建设性质定位是以“河流—人工湿地—库塘”复合湿地生态系统保育恢复为核心,以饮用水水库前置湿地建设、湿地科普宣教与净水植物繁育以及地域文化为特色,以“保护杨溪水库饮用水水源、打造区域最美河流湿地风光、示范生态湿地净水技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充分发挥湿地生态保育、科教观光、文化展示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4],建成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自然环境秀美、科教设施完备的省级湿地公园。

2.2 现状分析

在综合考虑生态系统和功能完整性以及保证湿地率的前提下,规划湿地公园总面积267.01 hm2,其中各类湿地面积共176.12 hm2(图1)。湿地公园下游的杨溪水库是永康市最大的饮用水源地,担负着永康城镇30多万人口供水的重任,占杨溪水库注水量80%以上的舟山溪和新楼溪,以及长坑溪汇水区域均处于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内,因此,本湿地公园是永康市饮用水及水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湿地公园位于永康江乃至钱塘江的上游源头,在保持和调节源头径流能力和水源涵养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湿地公园包括河流、水库、稻田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结合,构成复合生态系统。公园内物种多样性丰富,共有5个湿地植被型组,55个群系,124科321属421种维管束植物(野荞麦、野大豆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脊椎动物计有26目60科142种(鸳鸯、苍鹰、红隼3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湿地公园所处位置村庄较多,人为活动、生产生活对湿地水质和水岸带植被和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干扰。

3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以“建设两美浙江”统揽全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以湿地生态建设为中心,以国家有关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遵循“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湿地公园建设方针,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过程,强化湿地生态功能示范,充分发挥湿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坚持生态优先,整体保护,利用为辅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分期建设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的原则。

4 规划布局

4.1 总体布局

根据杨溪源湿地公园的地形地貌特点,湿地资源特征和分布情况,以及道路交通、地理区位条件,遵循湿地公园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进行合理区划,保持湿地公园自然人文单元的完整性,便于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及科普宣教、观光游览等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将湿地公园划分为4大功能区,包括生态保育区(177.5 hm2)、恢复重建区(60.36 hm2)、宣教展示区(28.71 hm2)、管理服务区(0.44 hm2),详见表1、图2。

表1 功能分区一览表

图2 浙江永康杨溪源省级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图

4.2 功能分区

4.2.1 生态保育区 生态保育区是湿地公园的主体和生态基质,也是湿地公园内生态系统保护的核心区域,主要开展保护、监测等保护管理活动。

生态保育区包括杨溪水库库尾水域及公园范围内舟山溪、新楼溪河流水系及岸边部分水土保持林和沿河洪泛等区域,规划总面积177.50 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66.48%。该区域上游汇水区农业面源污染、人为活动对下游杨溪水库饮用水源地的水生态安全、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构成较大的威胁。此区域开展湿地保育具有良好的自然及社会基础,通过保育区的建设,保育结构完善、功能完备的湿地生态系统。

4.2.2 恢复重建区 恢复重建区范围主要包括湿地范围内部分林地和洪泛湿地,总面积60.36 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22.61%。

杨溪水库现为永康市的饮用水源地,东岸紧邻双舟线(县道)及古竹畈村等多个村庄,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水库与道路、村庄之间的部分护路护岸林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能力较差;舟山溪上游部分洪泛平原湿地因水利驳岸建设遭到破坏,驳岸切断了自然洪泛平原湿地与河道的物质、能量交换等生态过程,也造成了河流湿地面积萎缩,涵养水源、蓄洪抗旱、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丧失。该区域现阶段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用于开展退化湿地恢复重建和培育,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恢复湿地功能。

4.2.3 宣教展示区 宣教展示区位于杨溪水库入库口范围,规划总面积28.71 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10.75%。该区域已建设了杨溪水库复合生态湿地净化工程,主要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水质,已成为永康治水工程样本。此区域重点开展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苍鹰、红隼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荞麦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宣传设施建设,建设湿地生物多样性展览室、观鸟屋等基础设施,是展示永康市生态文明形象,弘扬湿地生态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集中展示湿地服务功能、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的理想场所。

4.2.4 管理服务区 管理服务区规划面积0.44 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0.16%。该区域紧邻宣教展示区,地形平坦宽阔,交通便捷,主要通过景观打造结合毗邻的美丽乡村人文景观,集聚湿地公园监测管理以及湿地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展示功能。

5 主要保护规划

5.1 湿地保育规划

将永康杨溪源省级湿地公园及周边的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人文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并在整体结构层次上,采取统一规划下的相对独立的保护措施。在资源保护基础上,采取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方法,发展旅游和科研、宣教,使自然资源保护、人文资源的重要性能被广大民众所认识,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区域内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从保障水生态安全出发,加强集雨区水源涵养林的保育,最大限度地保护杨溪水库源头舟山溪、新楼溪等入库溪流的水环境质量,严控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保证流域内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安全;从维护生物多样性出发,保护湿地公园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并科学修复退化湿地,防止湿地退化和物种减少,恢复河流水体的自净能力;从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资源出发,保护好湿地公园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从文化资源保护出发,深度挖掘区域湿地相关文化内涵,修缮部分历史遗存,使之成为多种地域文化的展示窗口、体验中心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5.2 恢复重建规划

分析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栖息生境破坏、生产生活水体污染等主要问题,通过杨溪水库水岸植被带与库尾湿地恢复,提升湿地水质净化、水源涵养能力、扩大湿地面积,稳定水库水质,保障用水安全。通过对舟山溪白岩下村和下东桥村段洪泛平原湿地的修复,恢复自然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构建良好的生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湿地生态景观。

5.3 科普宣教规划

以科普宣教促进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旅游相结合,寓教于游、寓教于乐,形式多样,注重科普宣教对象的接受度。宣教内容丰富、层次多样,包括湿地功能、资源保护、濒危物种拯救、湿地管理、湿地文化等方面,根据宣教对象的不同,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宣教活动。

以杨溪水库入库口前置高效复合生态湿地净化工程为载体,通过设立湿地科普宣教中心、湿地水质净化展示园、湿地探索路径、湿地净水植物种苗基地、观鸟屋等设施,开展湿地科普宣教、湿地生境体验及湿地净水植物种苗繁育等宣教活动。充分利用湿地公园河流、水库等湿地资源和秀美灵动的丘陵峡谷景观,挖掘舟山溪、新楼溪周边底蕴深厚的古宅、岩宕、湿地、红色、生态等文化,将本湿地公园打造为贯穿并连接舟山镇众多宣教点的精品线、“碧水舟山”的新景观、新窗口和新名片、永康市乃至浙中湿地科普宣教的示范基地。

5.4 科研监测规划

为了配合永康杨溪源省级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进行生态系统保护、恢复、修复和可持续利用,培养比较齐全的湿地科研人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湿地科研队伍体系。通过科研与监测,了解湿地公园的资源状况、掌握湿地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变化情况,重点针对野荞麦、苍鹰、红隼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所处的环境条件、特点和固有的规律,探究受威胁的状况与原因,寻求有效的保护措施,解决湿地保护管理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资源合理利用与适度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5.5 防御灾害规划

防御灾害规划主要包括有害生物防治、地质灾害防御、洪涝灾害防御以及应急救援安全等。

5.5.1 有害生物防治 丰富的乡土植物群落结构可以极大地提升湿地环境质量,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建设以及湿地公园良好生态环境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5]。通过积极营造健康森林,大力推广乡土植物和营造马尾松和枫香、木荷的针阔混交林,推广浙江楠、红豆树等珍贵树种的补植造林,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适应性,重点抓好检疫和监测预报,建立有害生物测报信息预报体系,强化检疫执法和疫情传播源头管理,由被动救灾向主动防灾转变,全面开创湿地生态系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新局面。

5.5.2 地质灾害防御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主要采取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和预报信息系统,在公园范围内访客集中区域设立气象预报栏,在旅游道路和接待服务区等访客比较集中的地点,应加强防灾设施的建设,编制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等措施。

5.5.3 洪涝灾害防御 从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来看,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通过恢复湿地植被和原有理化环境、修筑水岸生态防洪驳岸、修复河道的心岛边滩等措施,恢复或重建湿地原有生态系统结构,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湿地公园的防汛指挥体系,成立统一的防汛组织机构,协调处理各乡镇的防汛安保。建立和完善防洪减灾监测预警系统,编制防洪应急预案。

6 小结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湿地公园建设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永康杨溪源湿地公园承载着维系区域生态平衡、保障饮用水安全以及自然科学教育等功能。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以永康杨溪源湿地公园为例,从统筹山、水、林、田、湖资源入手进行规划设计,最大限度地维持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实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协调发展。通过规划的实施,杨溪源湿地公园将建设成一个集生态保护、科研教育、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浙江省级湿地公园。

猜你喜欢
永康市水库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语文八上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小型水库的建设管理的要点
在公园里玩
空中有个隐形水库
我掉进水里了
贵州省水库空间分布研究
一见如故
放假与上班
浅谈五金工艺材适用优良树种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