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富源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初探

2022-01-27 01:59曾昭朝宋劲忻
福建林业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连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地

曾昭朝,宋劲忻,刘 锋

(1.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2.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省自然保护地研究监测中心,云南 昆明 650051;3.富源县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富源 655500)

自然保护地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1]。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党中央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1]。自1956年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经过60多a的努力,目前已建成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700多个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4项世界自然遗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海洋公园等多种类型的自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补充,在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管理职能的不同,自然保护地的申报由多个部门进行,保护地建立要求不统一、不规范,造成大多数自然保护地在空间上存在交叉重叠,在管理上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明,在范围上存在边界不清等问题,保护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2],在此基础上,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1](中办发〔2019〕42号),要求对现有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综合评价,按照保护区域的自然属性、生态价值和管理目标进行梳理调整和归类,遵从“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解决自然保护地区域交叉、空间重叠、保护管理分割、保护地破碎和孤岛化问题,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依据管理目标与效能,将自然保护地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依次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3类,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1,3]。

在文献[1]的指导下,2020年,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3](自然资函〔2020〕71号),就现有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调整的前期有关事项做出了部署,明确指出要科学评估、合理调整,划入与调出相结合,采取差别化管控措施,将应该保护的地方都保护起来。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已建立11类型373处自然保护地[4],保护对象涵盖了重要生态系统类型,为保护云南生物多样性做出了重大贡献[4-5],但保护地之间存在空间重叠、地域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云南省按照国家布署,结合云南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实际,于2020年3月开始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在曲靖市富源县境内,建立有2个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保护地之间存在着空间重叠、矛盾冲突等问题。因此,深入调查富源县自然保护地的现状和县域生态资源禀赋,结合富源县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根据文献[1]的精神对富源县现有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为最终实现云南省科学、统一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参考。

1 区域概况

富源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03°58′37″—104°49′48″、北纬25°02′38″—25°58′22″之间,素有云南东大门之称,全县国土总面积3251.17 km2,辖9镇1乡2街道、161个村委会(社区)、1723个自然村,总人口83万。富源县地处珠江上游,自然水源丰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约1300 mm,水资源总量约28.8亿m3,境内主要河流有块泽河、黄泥河、嘉河、丕德河、篆长河、水城河、木浪河等,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

图1 富源县自然保护地分布现状

富源因资源丰富而得名,县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煤层气、硫铁矿、铅锌、金矿、铜矿、石灰岩矿等21个矿种,其中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全县含煤面积约830 km2,总储量191亿t,已探明储量82.46亿t,全县煤炭产量占曲靖市的1/2,占云南省的1/4,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富源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处于昆明、贵阳、南宁3个省会城市的三重辐射圈内,自古就是内地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素有“入滇第一关”之称,是云南的东大门。境内建成了以2208铁路、南昆铁路、曲胜高速公路、沪昆高铁和省道205线、101线为重点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了“铁路+高速公路”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2 研究时间和方法

本论文研究基准年为2020年。研究方法为:收集整理相关自然保护地的批复文件、科考资料、总体规划和图件、边界矢量数据、国土地类数据、永久基本农田数据、森林类别、起源、权属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处理和数据分析,结合富源县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和县域资源保护空缺分析,依据文献[3]的精神,综合提出富源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议。

3 结果与分析

3.1 自然保护地现状

富源县有云南十八连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富源十八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保护地批复面积共计3291 hm2,占全县国土面积1.01%(表1)。

富源十八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东南部,十八连山、黄泥河、老厂镇3镇交界处的山区,批复总面积1213 hm2。地理坐标:东经104°34′24″—104°37′48″、北纬25°11′45″—25°13′55″,东西长约5.5 km,南北宽约4.0 km。保护区于1986年3月20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短尾猴(Macacaarctoides)、猕猴(Macacamulatta)、斑羚(Naemorhedusgoral)、白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榉树(Zelkovaserrata)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野生山茶(Camelliajaponica)、猕猴桃(Actinidiachinensis)、红花木莲(Manglietiainsignis)、三尖杉(Cephalotaxusfortunei)等野生种质资源。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云南十八连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东南部,地跨十八连山镇、老厂镇、黄泥河镇,总面积2078 hm2。地理坐标:东经104°33′12″—104°37′51″、北纬25°11′32″—25°14′36″。森林公园范围包括整个富源十八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213 hm2和国有十八连山林场亮口子营林区黑牛山国有林、白龙山国有林共865 hm2。森林公园于1993年5月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

表1 富源县自然保护地现状

3.2 自然保护地存在问题

3.2.1 空间重叠 依据富源县提供的区域内2个自然保护地的法定矢量界线,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并求算面积,得出现有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现状,详见表2。从表2可知,云南十八连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富源十八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包含关系,自然保护区完全包含在国家森林公园里,二者重叠面积(矢量面积)1222.78 hm2,占保护地总面积(矢量面积)的39.47%。

表2 富源县自然保护地空间交叉重叠情况

3.2.2 现实矛盾冲突较大 富源县现有2个自然保护地内分布有永久基本农田79.90 hm2,人工集体商品林118.01 hm2,其它耕地25.90 hm2,村庄0.37 hm2,人口94人,以上矛盾冲突问题合计224.18 hm2,大部分分布在国家森林公园北面,一般控制区内(图2)。

图2 富源县保护地内矛盾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现状分布示意图

3.2.3 历史遗留问题多,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 十八连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目前覆盖8个合法煤矿矿业权,根据《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对曲靖市煤矿整治“两个清单”的公示》[4],十八连山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现有1个保留煤矿,7个整合重组煤矿,采矿权面积与森林公园面积重叠395.82 hm2(去除与永久基本农田、人工集体商品林、村庄等问题图斑后的面积),全部集中分布在森林公园北面。8个煤矿首次建矿时间在1985—2000年之间,其中4个煤矿采矿权在森林公园批建(1993年)之前建立。

1993年,十八连山国家森林公园批建前取得的合法采矿权面积299.89 hm2。1994发布的《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办法》[5]中未明确指出森林公园范围内禁止采矿,直到2005年,《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6](环发〔2005〕109号)的发布,才明确规定森林公园内禁止采矿,因此,自1993年森林公园批建到2005年109号文件发布期间,十八连山国家森林公园取得的合法采矿权面积为95.92 hm2,截止2005年,十八连山国家森林公园共批准合法采矿权面积共计395.82 hm2。在2016年以前,矿业权的审核、延续不需要通过林业部门,但自2016年9月开始开展矿业权联勘联审后,涉及的8个煤矿便不能办理环评、采矿权延续变更、项目升级改造等手续,矿业权人为维护其合法权益,多次到市、省上访反映,矛盾十分突出。

由图2可知,现有保护地内的矛盾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绝大部分分布在十八连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面一般控制区内,即现有保护地非空间重叠区域。

3.2.4 管理体制不健全,权责不清 十八连山国家森林公园自批建以来一直由国有十八连山林场统一经营管理。富源十八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虽为十八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但目前除人员工资由省财政拨款外,十八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所仍然沿用“两块牌子、1套班子”的管理模式,与十八连山国家森林公园一并由国有十八连山林场统一管理。因此,国有十八连山林场承担着国有林经营管理、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三重工作,管理职责不清,难以发挥管理机构的作用。

图3 富源县整合优化后保护地位置示意图

3.3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建议

根据自然保护地分布、空间重叠情况以及存在问题,对富源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出以下建议:①建议空间重叠区域保留为富源十八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②非重叠的一般控制区,即十八连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面,因矛盾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较突出,建议调出国家森林公园范围。③将县城周边资源禀赋较好,具有一定保护价值且尚未纳入保护地的区域,新建一个森林自然公园。

3.4 整合优化前后自然保护地对比

3.4.1 整合优化前后自然保护地类型、级别、数量对比 整合优化前富源县有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富源十八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十八连山国家森林公园。整合优化后富源县保留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富源十八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新建1个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富源胜境关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表3、图3)。

3.4.2 整合优化前后自然保护区面积和分区情况对比 由表4可见,整合优化前富源十八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222.78 hm2(矢量面积),其中核心区面积501.88 hm2,实验区面积720.91 hm2。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区面积1194.63 hm2(矢量面积),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499.17 hm2,一般控制区面积695.46 hm2。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区面积减少28.15 hm2,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减少2.70 hm2,一般控制区面积减少25.45 hm2,减少原因为调出永久基本农田和人工集体商品林。

3.4.3 整合优化前后自然保护地存在问题对比 由表5可知,整合优化前自然保护地内有永久基本农田79.90 hm2,人工集体商品林118.01 hm2,矿业权395.82 hm2,其它耕地25.90 hm2,村庄0.37 hm2等矛盾冲突问题。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内无永久基本农田、人工集体商品林、其它耕地、矿业权、村庄等矛盾冲突问题。

表3 富源县整合优化前后保护地对比 hm2

表4 富源县整合优化前后自然保护区面积、分区情况

表5 富源县整合优化前后矛盾冲突问题对比

3.5 十八连山国家森林公园非重叠区域整体调整理由

3.5.1 永久基本农田和人工集体商品林“插花”式分布 非重叠区域分布有永久基本农田79.90 hm2,人工集体商品林118.01 hm2,均呈“插花”式分布,居民耕种和采伐商品林木均受到森林公园管理的限制,造成森林公园管理难度增加,居民生产生活冲突较大。

3.5.2 森林风景资源质量下降,具有可替代性 十八连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景观资源主要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核心资源与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域位于与自然保护区的重叠区,整合优化后重叠区域保留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强度不变。而拟调出的非重叠区域因长期受人为高强度的干扰,森林风景资源以人工针叶林景观和次生暖温性灌丛景观为主,无特有、珍稀物种分布;且人工集体商品林、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插花”式分散在国有林里,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生物多样性均低于自然保护区;该区域的森林资源景观类型和等级在县域内仍可找到,且矛盾冲突较该区域小,因此该区域具有可替代性。

3.5.3 调出后不会改变林地性质和林地管理强度 非重叠区域调出后,林地仍然由国有十八连山林场经营管理,林木管理方式仍然依据国家公益林相关要求进行,林地性质和林地管理强度未发生变化。

3.6 拟新建富源胜境关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理由

拟新建的富源胜境关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区位优势明显,现实矛盾冲突小,具有较高的物种保护价值和风景资源观赏价值。

3.6.1 是狭域特有种集中分布区 整体调出区域和拟新建的富源胜境关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的植物景观资源都以多种杜鹃、华山松、云南松、石栎为主,观赏价值相当;但拟新建区域的杜鹃种类中包括比较集中分布的富源县狭域特有植物——富源杜鹃种群,分布面积约350 hm2,保护价值更高。

3.6.2 天然杜鹃花种类丰富,分布面积大 拟新建的富源胜境关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杜鹃花科种类丰富,初步调查记录11种杜鹃,分别为:马缨花、露珠杜鹃、富源杜鹃、大白花杜鹃、杜鹃、亮毛杜鹃、基毛杜鹃、碎米花杜鹃、爆杖花杜鹃、亮叶杜鹃、腋花杜鹃。露珠杜鹃和马缨花群落成片集中分布,是该区域杜鹃花风景资源的主体,其它杜鹃花物种则或聚集或分散,共同组成万亩杜鹃天然花园这一极富观赏性的重要森林风景资源。

3.6.3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拟新建的富源胜境关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森林覆盖率78.5%,共有6个植被型,6个植被亚型,13个群系和15个群丛(群落)。区域内共记录野生维管植物107科344属508种。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2种,分别是金荞麦(Fagopyrudibotrys)、黄杉(Pseudotsugasinensis)。有中国特有植物79种,云南特有植物8种,富源县特有植物1种。

区域内记录两栖类动物共计2目5科6属6种,其中中国特有种3种,西南特有种2种。濒危等级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RL)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China-RL)中均为濒危(EN)的两栖动物1种:双团棘胸蛙(Paayunnanensis);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被评为易危(VU),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被列为近危(NT)的两栖动物1种:威宁趾沟蛙(Ranaweiningensis)。区域内记录爬行类动物共有1目(2亚目)3科4属4种。

区域内记录鸟类7目20科72种,有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CITES附录II物种6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近危(NT)物种4种;无IUCN受威物种。此外,尚有46种鸟类被《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收录,受国家保护的物种共计53种,占记录种数的73.61%。

区域内记录兽类物种8目18科35属44种,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的兽类有1种,Ⅱ级重点保护的有4种。濒危等级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为濒危(EN)的物种2种,易危(VU)物种1种;濒危等级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为极危(CR)的物种2种,易危(VU)物种5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收录5种,其中附录Ⅰ收录1种,附录Ⅱ收录4种。

3.6.4 景观类型多样 拟新建的富源胜境关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具有喀斯特地貌和地下溶洞景观,是研究喀斯特地下地貌发育和形成的“博物馆”,对研究滇东喀斯特地貌演化过程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价值。此外,还有泉水景观、人文景观等,景观类型多样。

3.6.5 区位条件好,现实矛盾冲突小 拟新建的富源胜境关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是县城近郊50 km以内唯一的连片集中的国家重点公益林区,交通便利,距离县城直线距离不足5 km,是县城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位优势明显。区域内无矿业权、成片人工集体商品林、永久基本农田等矛盾冲突,且已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现实矛盾冲突小,社会稳定性风险较低。

4 结论

本研究在现有数据资料和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对富源县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整合优化后保护地类型和级别未发生较大改变,保护地面积较整合优化前批复面积增加1094.49 hm2,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不变,新建的森林自然公园与整合前的森林公园具有较大的同质性,整合前森林公园的核心景观资源已全部归并入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符合“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1]的指导要求;其次,整合优化后的保护地不再交叉重叠,矛盾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且未新增新的矛盾冲突;再次在空间布局上也进行了优化,整合资源利用,完善保护地管理体系,将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保护地整合优化的具体方案还需要在继续调查、评估以及进一步与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住房与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文化旅游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有效衔接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完善。

猜你喜欢
连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地
潍坊市自然保护地现状及整合优化对策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卖书
我国自然保护地法立法体系的构建
森林公园历险记
东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以绿之名,拓荒出“养心”景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基于文本挖掘的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白日夫妻
论岘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历史由来和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