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休闲旅游的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研究
——以开平市马降龙村为例

2022-02-01 03:42广州大学徐慧丽
工业设计 2022年12期
关键词:碉楼村落景观设计

广州大学 徐慧丽

广州美术学院 江清浪

休闲旅游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经济基础,促进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对乡村景观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大众景观”到“特色景观”,从“传统景观”迈进“数字景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方李莉说:“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就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根基和资源[1]。”因此,要依据乡村独有的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合理规范地设计,形成“一村一品”,打造文化旅游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1 休闲旅游概述

休闲旅游,是借助于旅游设施,依托旅游资源,在异地进行娱乐、休息、游览等活动[2]。旅游概念最早由英国旅游商托马斯·库克首次提出,19 世纪中期,托马斯·库克创办了托马斯·库克旅行社(中国官方授权的品牌名为“托迈酷客”),开启了近代旅游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休闲业带动了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019 年8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休闲绿皮书:2018—2019 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绿皮书总报告指出,2018—2019 年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成为了热点。尤其是在2018 年出台了《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 年)》等文件,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3]。

2 地域文化景观

地域文化是指人在特定的地域环境,通过不断地劳动创造,在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它首先反映了地域自然环境本身,包括气候条件、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地形地貌等各个层面,地区性是地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地域文化景观主要包括文化资源、经济水平、历史信息、人的活动方式等内容,它是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的总和,包括宗教信仰、经济水平、历史、艺术水平、文化资源和人的行为方式等等。景物或景观类型,与周围地域的发展演变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构成要素主要包含以下两种:(1)自然要素。水体、气候、植被、地形等自然要素构成了地域文化的内容,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历史长期发展积累下的特征。它们是自然景观表达的直接载体,体现着每个区域的文化特色。(2)人文要素。人文要素是人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每个地域的人文特征都不同,它受人们的价值观念、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影响,人文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

3 基于休闲旅游的地域文化景观设计意义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政府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而文化景观设计作为乡村振兴的载体,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基于休闲旅游的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其促进了乡村的经济发展。文化旅游景观设计将现代文明、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推动了景观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和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旅游产业能弘扬民族文化精髓,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加强。在旅游中融入地域文化景观,可以让人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旅游业也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学习的重要渠道,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是传播文明、文化交流的桥梁,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展示中国形象。最后,丰富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乡村景观设计中,构建展览馆或者博物馆,进行书画展示、特色旅游商品展示展销、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区等,加深游客对村落历史和地域文化的了解;在公共活动空间,增加文化旅游体验活动,搭建文化艺术表演舞台、修建文化广场、举办农旅技能大赛等,形成开放、共享、互动的空间。

4 基于休闲旅游的马降龙村地域文化景观设计

4.1 马降龙村现状

马降龙村现有村民171 户,大部分为侨户。2007 年,马降龙村获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古村落。该村由永安、南安、河东、庆临、龙江5 条自然村组成,5 条自然村像一条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在清末民国时期,马降龙村土匪猖獗,侨民兴建碉楼。侨乡的屋宇建筑从外到内的变化和村落规划的规范化皆蕴含着当时人们的思想[4],碉楼的层高一般是2—7 层,分布在村落边上,为了增加防护功能,保障楼、保安楼位于村后。马降龙村主要的碉楼有天禄楼、林庐、骏庐。村里建筑排列整齐,每个建筑都各具特色,村民的家禽都采用圈养的方式,整个村庄井然有序。“平生不来马降龙,看尽碉楼纵枉然”。马降龙村独特的人文景观,在中国传统村落中是一个典范(如图1—图5)。

图1 马降龙村俯视图

图2 马降龙村竹林

图3 马降龙村天禄楼(左)和庆临里门楼(右)

图4 骏庐内部空间

图5 马降龙村巷(左)和晒场(右)

4.2 马降龙村的现存问题

国家艺术基金岭南侨乡建筑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团队于 2022年7 月至2022 年9 月对岭南桥乡建筑艺术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调研。笔者运用了定量方法来搜集和分析经验资料,大部分的定量技术是资料的精简器,以便能观察事物的整体面貌[5]。乡村空间是多维性,与不同范畴结合可以构成不同内涵空间[6]。通过调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原村落的旅游线路景点较少,空间互动性不强;(2)公共活动空间不足。在马降龙村,笔者首先对马降龙村公共空间环境进行了田野调研,马降龙村自然景观主要由碉楼、竹林、宗祠、庐和晒场等组成。村落的主要公共活动区域在村口的池塘(也叫风水池)和晒场。池塘主要具有蓄水和排放污水的作用;房屋与房屋之间的晒场除了晾晒谷物,还可以兼顾休闲娱乐活动的功能,村民整体活动空间较小。通过问卷调查,主要关注村民和游客对村落景观额满意度,收回问卷共 506份,调查结果如表 1、表 2 所示。结果显示,村民对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较大;(3)碉楼长时间空置,遗产文化景观资源浪费。在村落规划上,马降龙村遵循中国传统习俗“左祖右社”,在村庄左边建造供奉祖先的宗祠,而社稷坛和灯寮则安置在村子的右边。在建筑的类型上,最早的迎龙楼还是“三间两廊”式民居[7],后受外来文化影响,建筑形式开始转变,逐渐西化,装饰上具有拜占庭、哥特式风格,甚至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开平碉楼建筑元素几乎包含整个欧洲的建筑形态。但是,由于大量侨民外移,碉楼长期闲置,加速了建筑的老化;(4)部分碉楼和道路破损严重,需要进行场地的修缮;(5)村落地域文化景观符号输出不足,缺少创新元素的融合。

表1 马降龙村景观重要性权重分析结果

表2 马降龙村景观满意度权重分析结果

4.3 马降龙村景观微更新设计

基于休闲旅游传统村落景观设计是在兼顾保护文物、尊重民俗文化与村落传统特色的前提下进行的[8]。在景观设计中,坚守景村融合,构建特色文化旅游空间,活化利用碉楼及祠堂,增强游客对场所的依恋。景观微更新设计的途径主要有:(1)对原旅游线路进行微调整,使之更加合理;(2)加深对地域文化的研究,研究当下村落地域文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3)增设公共空间景观设计;(4)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保持建筑群形态的秩序性和完整性;(5)合理利用村落闲置和废弃空间,激活空间场所的活力和再生设计,选取具有较高民俗价值及历史文化的物件进行景观建设,利用图式化语言符号、重构、再造等设计手法,进行视觉化传达,使村落空间形态得以丰富。

4.3.1 旅游线路平面布局优化设计

科学地规划应是对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9]。根据马降龙村的地形特征,应以主路为设计轴,串联碉楼、庐建筑、沉浸式景观体验区、民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展厅水上实景演示区、百年杨桃果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体验区及文化创意产品体验区、宗祠、特色民宿等空间节点,打造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带、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带,促进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激发空间活力。

4.3.2 将地域文化融入公共景观

1)公共景观设施设计。笔者通过访谈发现,村民文化意识较强,对村内文化景观的满意度不高。马降龙村建筑元素中的木雕、灰雕、门当、青砖灰瓦、屋檐和墙壁上花草虫鱼的装饰、草龙脊、凤头脊有较强的识别性,可以从中提取适宜元素作为主题,利用视觉符号传达人文信息,进而渗透到村落公共设施景观中,特别是对路灯、路标、广告牌等标识设施的设计,传达古村落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把村前游客人流导向村后,使旅游线路更加流畅。利用道路旁的墙体进行宣传侨乡文化,从而加深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增强游客对侨乡了解;以主道路为轴心,延伸到周边小巷景墙进行微更新,创新运用侨乡文化特色元素,增加主题性,听取村民意见,保护乡村历史文脉,留住“乡愁”。在不破坏村庄传统地域文化的基础上,道路铺装材料使用卵石、石材等,树种就地选用。对于路边的陈旧建筑,为了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应选择乡土材料修缮,保留民居原始建筑的特色。对于保存较好的路旁神位、红砖小洋楼、泥砖房、(青)砖雕、竹径小道等进行适当修缮和保护利用。

2)增设公共活动空间景观。由于马降龙村公共活动空间不足,在旅游主街轴线上应适当增加公共活动点位。例如,在村前风水池,为弘扬台山民歌等民俗文化,设计水上演出区域,舞台背景选用侨乡文化元素,水上实景演出区域供游人观赏;设置孩童果园、农田体验园;滨水空间保持原有岸线,沿岸增加休闲垂钓点、儿童池塘抓泥鳅玩耍点;增加商业水街点及滨水观景点,侨乡文化体验馆,加深景观层次。民居间小巷可以增加文化景观创新主题,增加匾联文辞、雕刻、绘画艺术等于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巷,重建艺术与生活的连续性,由此营造开放、共享、多元、互动的生态文化空间。

4.3.3 以古建筑为核心的景点构建

2022 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 年)》,指出要深化虚拟现实与文化旅游的有机融合;《广东省开平碉楼保护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可以利用开平碉楼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改为参观的游览场所。”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要有先进的理念,还需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护碉楼要与时俱进,不能桎梏于“原态保护”,要使碉楼处在“在利用中保护,在传承中发展”的状态。

1)构建AR 体验馆。通过AR 技术,可以把整个旅游线路和景点纳入游客体验中,通过数字空间进行呈现和复原,使虚拟和现实产生互动,游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到碉楼的建筑形态和精美的装饰纹样,特别是一些细部结构,如雕刻、绘画艺术、匾联文辞和书法;利用MR 眼镜,游客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实时互动、语音交互、手势交互来了解村落历史;适当增加AR 互动游戏,增强游客游玩的趣味性。虚拟现实技术给游客带来沉浸式的感官体验,同时加深了对村落地域文化景观的场所印象。

2)活化利用黄氏宗祠构建展览馆。利用马降龙村“有形化”的建筑与“无形化”的民风民俗作为活化元素展示,搜集散落的又具有特色的老物件,透过“展品”向参观者传达过去的生活情景,增强游客的场所记忆;构建体验活动区,活态展示马降龙村传统技艺灰雕和火画扇的制作过程,并让游客参与体验制作工艺;通过语音多媒体技术,把崖门海战流传的故事讲给游客听,加深游客对其地域文化的印象。鼓励原住民积极参与民俗文化的展示教学,以便重拾村民乡土记忆,增强文化自信和归属感。工艺师、原住居民及参观者三方互动使得民俗文化的活态展示充满活力。多元主体合作、场所精神重建、适用技术融合等举措,推动空间的优化。情景互动体验能提高参与者的认知水平,强化人与人的交流,拉近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10]。

5 结语

村落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与乡村景观设计相辅相成,依托旅游产业把地域文化元素导入景观设计,激活乡村生产要素,提升乡村风貌,为村落产业注入活力并向多元化发展。笔者通过对马降龙村景观设计,总结出传统村落开发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它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是一把双刃剑,景观设计的前提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继承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在设计中也要与时俱进,更新理念,创新方法,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以便更好地推进“一村一品”战略的实施,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碉楼村落景观设计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GHOSTS OF GUANLAN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布瓦雄碉与川东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