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一粒种子的世界

2022-02-03 22:36
中国名牌 2022年1期
关键词:菜田杂交稻袁隆平

2021年5月22日,为中国人吃饱吃好而奋斗了一辈子的科学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人们自发地从祖国各地来到长沙,送别这位“90后”老者。联合国下属多部门也发文缅怀袁隆平。“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研发的杂交水稻使数百万人脱离了饥饿。他是‘真正的粮食英雄’。”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当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到湖南省的安江农业学校任教。那时,饥饿让老师和学生们能坚持把课上完就很不错了。

当时,学校将一块山坡给袁隆平当作菜田,袁隆平与另外一位教师李国文合作共同经营这个菜田,春天种葱、菠菜、卷心菜等,秋天种地瓜、萝卜、香芋等农作物。即使有了一块菜田,饥饿仍然是常有的事,等待农作物成熟也是一个煎熬的过程。

人们熬过冬季,再熬过一春一夏,到了秋季,总算收获了一些新大米。湘西农家有一个规矩,就是第一锅新米饭才能敞开肚皮吃。

袁隆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袁隆平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通过仔细的研究与实践,首创出了“三系法”杂交水稻。但后续的发展并不顺利,在试验技术上经历过数次重大失败,其培育的稻株有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他的工作也遭到一些人的不理解,有人甚至拔除了袁隆平呕心沥血多年培育出来的七百多株杂交水稻。但是,袁隆平并没有气馁,而是潜下心来研究国内外理论著作,最终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并命名为“野败”。

1971年,袁隆平无私地将“野败”的所有材料提供给全国各地的研究者,也正是这一举动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从而奠定了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的基石。从事研究杂交水稻的专家有很多,但很多专家正是在袁隆平的研究中受益。

但“野败”试验的结果一开始并不如人意,稻谷并没有明显的增产优势。袁隆平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实现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的跨越,亩产也从400公斤到600公斤再到900公斤、1100公斤……

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几十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杂交水稻被誉为“第二次綠色革命”,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技术。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对于诸多的奖项与荣誉,袁隆平平淡地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猜你喜欢
菜田杂交稻袁隆平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福建菜田氮、磷积累状况及其淋失潜力研究
石门县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高产栽培技术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
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设施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基于几种土壤测试方法的华南菜田磷素丰缺指标研究
超级杂交稻抗倒高产肥料运筹技术的数学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