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语码转换句法研究述评

2022-02-03 20:14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语码句法语料

王 琳

引言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与借用(borrowing)不同。从表层看,两者均为两种语言成分的混合或交替使用,但是,前者是指一种语言的某个或某些音位的区别性成分混入另一种语言结构,而后者指的是某个词在音位和形态上完全融入(integration)另一种语言(MacSwan,2014)。

早在20 世纪初,学界就注意到了语码转换现象。之后,Jakobson et al.(1952)在其著作《话语分析入门:区别性特征及其相关性》(Preliminaries to Speech Analysis:The Distinctive Feature and Their Correlates)中使用了动名词“转换语码”(switching codes)。1953 年,语码转换研究的先驱学者之一Weinreich(1953)出版了专著《语言接触》(Languages in Contact)。1954 年,Vogt 首次使用了code-switching 一词(于国栋,2001)。

从20 世纪60 年代起,语码转换便引起了诸多研究领域的关注,针对语码转换的句法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纵观国内研究,有些学者从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和教学功能等(申智奇、李悦娥,2001;李楚成,2003;赵一农,2003;吕黛蓉等,2003;于国栋,2004;高军、戴炜华,2007;刘永厚,2008),也有学者采用句法学的研究视角回顾或分析语码转换的限制规则和句法特征等(李刚,2001;李经纬、陈立平,2004;王瑾、黄国文,2004;王琳,2014)。本文重点梳理国外语码转换句法研究的成果,聚焦研究范式和方法的更新,并提出未来研究的议题。

一、语码转换句法学研究脉络

语码转换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codeswitching)和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code-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指发生在小句之内的语码转换,如例(1—4);句间语码转换指发生在小句之间的语码转换,如例(5)。

例(1)那天我们上网chat 了几小时。

例(2)The problem is 我们根本没有几百万。

例(3)好像一定要申请的吧,不然可能就要被terminated 了。

例(4)如果有人让你feel uncomfortable,你就跟你的manager 讲。

例(5)这本书比较贵。But, it’s a very good book。

从上述例子可见,动词、名词、形容词、短语和小句都能发生语码转换。Myers-Scotton(2006)指出,小句是分析语码转换的最佳单位,因为只有在小句内两种语言或语言变体才是真正接触的。一直以来,语码转换句法研究的对象均为句内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现象大量出现之后,研究者们便开始思考以下问题:

①句内语码转换是任意出现的,还是有规律可循?

②如果有规律可循,那么制约这些转换的规则是什么?

③这些限制规则是语码转换特有的吗?它们与单语的句法规则有何关系?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学界主要形成了4 种理论观点(Chan,2003;MacSwan,2014):

①语码转换受制于特有的句法规则(特有规则说);

②语码转换受制于参与语码转换的单语的句法规则(共有规则说);

③语码转换不受任何句法规则的制约(无规则说);

④语码转换是语言策略或是遵循某些普遍规律的结果(中立说)。

1.特有规则说

20 世纪70 年代,学者们提出了语码转换的系列限制规则,如Kachru(1978)提出的连词限制规则(The Conjunction Constraint)。到了1980 年,美国语言学家Poplack 致力于研究西班牙语—英语的语码转换,提出了自由语素限制原则(The Free Morpheme Constraint)。1981 年,Sankoff & Poplack 又提出了对等限制原则(The Equivalence Constraint),即语码转换只能发生在两种语言表层结构相重合的位置。这两个模型可谓语码转换句法学研究的里程碑,得到了跨语言语料的多次证实,如阿拉伯语—法语、西班牙语—希伯来语和德语/荷兰语—英语等跨语言语料。但同时,这两个模型也受到了诸多质疑:第一,对等限制原则存在理论和操作的局限性,如理论的概括力过强(Chan,2003)和对于表层结构的语序问题解释力不足(Abney,1987)等;第二,存在违反限制原则的反例(Berk-Seligson,1986)。但这些反例也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于借用和语码转换的概念区别(Myers-Scotton,1993),也就是说,这些反例到底是借用还是语码转换。

既然对等限制规则存在不足,学者们便开始思考:参与语码转换的两种语言的地位是否真正对等?Sridhar & Sridhar(1980)提出了双重结构原则(The Dual Structure Principle),Nishimura(1985)引入了“基础语言”(The Base Language)的概念。他们都强调参与语码转换的两种语言句法地位不对等。

之后,美国语言学家Myers-Scotton(1992/1993/1995)提出了主体语言框架模式(The Matrix Language Frame Model)和一系列相关原则,如系统语素原则(The System Morpheme Principle)、双重形态原则(The Double Morphology Principle)、主体语言阻碍假设(The ML Blocking Hypothesis)和嵌入语孤岛激活原则(The EL Island Trigger Hypothesis)等。这些理论提出了分析混杂话语的基本概念、单位、形态句法框架和制约原则,具有可操作性,在语码转换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同样,Myers-Scotton 的理论也受到了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3 个方面:概念的明确性、系统语素规则的解释力以及理论的经济性。首先,Myers-Scotton 等学者区分了内容语素(content morpheme)与系统语素(system morpheme)、主体语(the Matrix language)和嵌入语(the Embedded language)。但是,在某些跨语言语料中,当两种语言频繁转换时,很难判断哪个是主体语、哪个是嵌入语(Muysken & de Rooij,1995)。其次,跨语言语料显示,系统语素规则并不完善,存在违反系统语素规则的情况(Bentahila,1995)。再次,该理论提出主体语言框架模式后,又提出了5 个系列原则,操作复杂(Chan,2003)。另外,还有学者认为Myers-Scotton 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言语行为层面,并非语言能力层面,研究框架是语码转换特有的,不具备普遍适用性(Chan,2003;MacSwan,2005)。

“特有规则说”主要集中出现在20 世纪后期,学者们在大量例证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语码转换的限制规则,特别是Poplack 和Myers-Scotton 的分类和模型在语言接触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然而,由于受到语料和研究方法的限制,这些理论大多是基于个别语言形成的语码转换提出的,当它们用于分析其他语言,特别是与英语亲缘关系较远的语言时,往往会遇到诸多反例,很难具备普适性。

2.共有规则说

另外一些学者如Bentahila & Davies(1983)和Woolford(1983)等则认为,语码转换受制于某些句法规则,但是这些规则并非语码转换特有的,语码转换受制于单语的句法规则。

Woolford(1983/1984)以西班牙语—英语的语码转换为语料,讨论了wh-短语移位和主语—动词的倒装等问题,认为语码转换只能发生在两种语言共有的短语结构中。Bentahila & Davies(1983:329)重点研究摩洛哥语—阿拉伯语—法语语码转换,提出了“次范畴限制”(The Subcategorization Constraint):“所有成分必须满足制约它们的次范畴限制”,并详细讨论了定语和补足语的语序问题。

之后,学者们借鉴Chomsky 的转换生成语法,提出了语码转换的制约规则。Di Sciullo et al.(1986)采用生成观,在计算系统(computational system)内探讨语码转换的特征和关系,提出了“管辖限制规则”(The Government Constraint):即语码转换只能发生在带有不同参数的两个成分之间,“管辖”的形式概念(the formal notion of“government”)决定参数的分布。海地语—英语和法语—意大利语—英语的语码转换证实了管辖限制规则(Chan,2003),但是,在德语—英语(Clyne,1987)、爱尔兰语—英语(Stenson,1990)等语码转换中存在反例。为了弥补“管辖限制规则”的不足,学者们继续不懈探索。Halmari(1993)研究了芬兰语—英语的语码转换,认为只有“管辖”不足以说明不同语言的语料,还需要考虑“格位指派”(case assignment)和“一致”(agreement),如动词与主语的一致问题、动词与宾语格标记的一致问题。然而,对于缺乏格标记和形态变化的语言来说,这些理论仍然缺乏解释力。

Belazi et al.(1994)以Abney(1987)的f- 选 择(f-selection)为 基 础,提出了一种更简单的限制机制,即“功能支配词限制规则”(Functional Head Constraint,FHC)。f-选择是指功能支配词选择了它的补足语的特征,也就是说,功能支配词通过信息检测来限制语码混杂的过程。“功能支配词限制规则”是指“像其他相关特征一样,功能支配词f-选择后的补足语的语言特征必须符合功能支配词的对应特征”(Belazi et al.,1994:228),即语码转换不可能发生在功能支配词和它的补足语之间。显然,“功能支配词限制规则”的概括力过强。Mahootian & Santorini(1996)和Eppler(2005)都发现功能支配词和补足语之间可以发生语码转换。

Mahootian(1993)提出的“零理论”(The Null Theory)聚焦语序问题:与单语相同,在语码转换中,支配词所属语言(the language of the head)的句法规则决定了它的补足语在短语结构中的位置。Santorini & Mahootian(1995)针对此理论展开了后续研究。虽然这个理论强调支配词对补足语的语序限制性,也提及了支配词对补足语其他特征的限制力,但是,对于某些语言特征而言,如在解释支配词对所接从句的语序限制方面,它的解释力仍然不足(Ebert,2014)。Eppler(2005)采用了类似的思路,但是不再强调支配词的重要性。根据词语法(Word Grammar)(Hudson,1990)——以词为基础的依存语法,Eppler(2005)认为依存关系中的每个词都必须满足自身语言的语法限制。她自建德英语码转换的语料库,通过统计句法和认知的双重指标——依存距离(the dependency distance),探索语码转换的句法规律,发现语码转换比较容易出现在依存距离较长的依存关系中,这个规律被称为“语码转换的距离假说”。Wang & Liu(2013/2016)自建了汉英语码转换的依存树库,即经过句法标注的语料库,以依存距离和依存方向(the dependency direction)为测量指标,发现了汉英语码转换与汉语和英语的句法差异,并且重点分析了定语和状语的句法差异,研究表明语码转换受制于单语的句法规则,也支持了“共有规则说”。

MacSwan(1998)吸收了Chomsky(1995a/b)最简方案的思想,提出了语码转换的“最简方式”(The Mininalist Approach):只有参与语码转换语言的句法规则才能限制语码转换。MacSwan 的最简方式在理论和操作上都具有优势。具体而言,句法有两个中心成分——人类语言的计算系统和词素。计算系统是一致的,不同语言的词素形态特征不同,操作时需采用特征检测(feature checking)的方法(MacSwan,2005)。在起步阶段,“最简方式”关注的是音位形式(Phonetic Form,PF),词类和句法层面的研究较少,存在的困难较多,比如预测动词序列(serial verbs)的语码转换(Chan,2003)。之后,Stabler& MacSwan(2014)提出了语码转换的最简分析模型(The Minimalist Parsing Model of Code-switching),它的主要贡献(Stabler & MacSwan,2014:274)在于:

①当句法词汇化后,所有跨语言的变异均源于词汇,因此,可以预测混杂话语中的语码转换;

②句法层面语码转换的程度取决于两种语言的同化度;

③不同的线性位置和层级限制(the ranked constraints)的形态音位不可能发生词内语码转换。

Toribio & González-Vilbazo(2014)在研究了英语、西班牙语、英语—西班牙语和德语—西班牙语语码转换中的语序等问题之后指出,语码转换为生成语法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

González-Vilbazo & López(2012)提出了语码转换的语段支配词假说(The Phase Head Hypothesis,PHH),即语序、韵律和信息表达的结构均受制于语段支配词。López et al.(2017)进一步强调,语段是语码转换的重要研究工具,与其他工具相比,语段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并得出了与最简模式不同的结果:词内可能发生语码转换,同时解释了词内语码转换的过程。

“共有规则说”相关研究从20 世纪后期一直延续至今,很多学者支持这种观点。研究者认为人类语言应该具有共性,因此,可以借鉴单语句法研究的理论来分析语言混杂现象,以发现语码转换的普适规律或模型,特别是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和语料库的方法为此类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持。相较而言,“共有规则说”的语料基础更丰富,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和概括力;并且,研究者发现了更深层次的规律和特征,极大地推动了语码转换普适句法模型的研究进程。

3.无规则说和中立说

以Bokamba(1989)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持悲观态度,认为寻找语码转换的普遍句法规则并不现实。Bokamba(1989)回顾了7 种限制规则,发现它们无一具备普遍性,因此,语码转换本质上是一种交际策略,对于它的研究应该结合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并考虑诸多其他因素,如交际者、交际语境和交际原因等。

以Muysken(1995)为代表的学者持中立(neutrality)态度,他们提出,一种句法限制模型不可能解释所有的语码转换,但是,语码转换的“无规则说”似乎也不妥。Muysken 认为语言是自约束系统(self-contained system),理论上,语码转换不可能对这种系统造成威胁,当语码转换确实发生时,双语者会采用某些策略以中和语言接触所带来的潜在冲突。为此,Muysken 归纳出4种发生语码转换的语境,这些语境条件实际上对应于Di Sciullo 等的“管辖限制”、Poplack 等的“对等限制”、Myers-Scotton 等的“主体语言框架理论”和Clyne 的“激活”概念(Triggering)(Chan,2003)。接着,Muysken(2000)将语码转换归为3 类——轮换(Alternation)、插入(Insertion)和聚合词汇化(Congruent Lexicalization),并总结出区分它们的“诊断指标”(diagnostic criteria)。Muysken(2013)后来又发现了第四类——“后标示”(Backflagging)。“后标示”是指语码转换话语的主体语言不是原社区语言,而是交际者逐渐发展使用的第二语言,这种第二语言中的话语标记成分,即语码转换,就是原社区语言的标示成分(flagging element),说者选择这种策略是为了表明他们的原始身份。如在例(6)中,话语标记成分摩洛哥—阿拉伯语连词wella(或者)夹杂在荷兰语中,荷兰语是交际者的第二语言。

例(6)问:What will you be when you grow up?

答:Ik ben doctorwellaik ben ingenieur.

I am doctor or I am engineer.

“I will become a doctor or an engineer”.

(Muysken,2013:713)

Bhatt(1997)采用优选法(The Optimality Approach)寻找描写语码转换特征的最佳方式,而不是语码转换的限制规则。他以海地语—英语等6 种语码转换为语料,列出了5 项优选限制(optimality constraints),指出语码转换的差异是遵循不同级别限制的结果。换言之,不同语言形成的语码转换并非遵循所有6项规则,而是遵循级别较高的规则;不同语言类型的语码转换所遵循的限制级别也不同。优选法的理论基础是优选论(Prince & Smolensky,2004)。后来,Cramer(2015)采用跨语言语料验证了优选法。

持“无规则说”的学者为数不多。持“中立说”的学者在语言接触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Muysken 的影响较大。Muysken(2000)对语码转换的分类结合了语言形式和社会因素,为解释语码转换的形成和社会功能提供了视角和方法。从文献来看,“中立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20 世纪末。在如今大规模和多语种语料的条件下,对于解决深层句法共性问题,这些理论仍存在局限性。

综上所述,语码转换句法研究成果丰富。研究目标从最初探寻语码转换的发生规律发展到寻求语码转换的普遍规则;研究对象从一组语言(a language pair)发展到多组语言;研究方法从语言示例的定性研究发展了到语料库的定量和定性研究。但是,语码转换的句法研究仍然处于发展初期(MacSwan,2014),有些贯穿始终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以下笔者将在分析目前研究的不足的基础上,探讨今后研究的方向。

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纵观语码转换句法学研究,从宏观上讲,4 种观点均具有存在的理据。但是,由于研究的语料、研究层面和研究的具体问题纷繁复杂,至今仍未形成普遍认可的研究体系,大多数限制规则不具有可操作性。从微观来说,语码转换句法研究核心议题的系统研究不足,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框架,如支配词的限制力和语序问题。另外,汉英语码转换的相关研究十分薄弱,仍未提出具有特色的完整理论模型。从学科交叉的视角来看,心理语言学等学科对于句法研究的反拨作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以下笔者尝试从3 个方面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及建议。

1.继续验证和补充经典理论,解决核心问题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的重要产物之一,它是复杂的语言现象。大部分经典理论是在研究个别语言形成的语码转换的基础上提出的,而且这些语言的亲缘关系较近,因此,这些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并不能否定经典理论的价值,例如,尽管“主体语言框架理论”多年来不断受到质疑,但新的跨语言语料仍能证明它的解释力,如Khan & Khalid(2018)分析了普什图语—英语的语码转换,发现语料均符合Myers-Scotton 的分类标准,无一反例。目前,我们可以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如采用大规模语料库的方法,拓展语码转换研究类型,以弥补经典理论的不足。据笔者统计,从1975 年到2017 年,标题包含“code-switching”的期刊论文有3 258 篇,其中涉及“corpus”或者“corpora”的论文共123 篇,仅占3.78%。因此,更新方法是推进语码转换句法研究的当务之急。研究人员可以借助语料库的方法,通过统计的手段,分析亲缘关系较远的语言形成的语码转换并作对比研究,补充语码转换的类型;也可以通过分析大规模语料,参照单语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深入探索核心议题——支配词的限制力和语序问题,发现新的句法规律以补充经典语码转换理论,进一步论证“特有规则说”“共有规则说”或“中立说”。

2.构建汉英语码转换的句法研究体系

数理哲学家Lakatos(1970)曾经指出:科研成果典型的描述单位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理论或者规则,而是一个体系(program);评判这个体系,不是简单地认为它是正确或者错误,而是考察它是“进步的”(progressive)还是“消退的”(degenerating)。进步的体系有利于产生新的研究问题和发现新的事实,而消退的体系只能解释已知的语言事实。MacSwan(2014)等学者亦倡导建立语码转换的研究体系。相比之下,无论是具体核心问题的讨论,还是整体研究框架的建设,汉英语码转换的研究均相对落后。汉英语码转换的研究体系可以涉及词类和句法两个层面。词类层面的研究包括汉英语码转换的词类分布规律和特征等,如词长、词频和主要词类在混杂句子中位置分布的规律;句法层面研究包括语码转换主要词类的句法功能、句法分布的规律以及制约句法的主要因素等。以名词为例,可以研究名词的主要句法功能、不同句法功能的分布特征以及参与语码转换的两种语言如何制约这些句法功能。在这些研究框架下得出的句法研究结论可以为语言认知研究提供资源和线索。

3.拓展语码转换句法和心理语言学的交叉研究

语码转换的生成过程与句法关系密切。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学者们就开始关注语码转换的生成问题。大部分研究似乎存在一个基本假设:语码转换和单语话语具有相同的生成机制。他们将单语模式改良后解释语码转换的生成过程。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Sridhar & Sridhar(1980)提出的“双重结构原则”和两阶段生成过程;Joshi(1982)提出的“非对等限制”(asymmetry constraint),即主体语言的语法成分可以转换为嵌入语的语法成分,反之不可。以上两个原则都与Myers-Scotton 的主体语言框架理论密切相关。在Levelt(1989)单语生成模式的基础上,de Bot(1992)提出了双语言语模式(Bilingual Speaking Model)。随后,Myers-Scotton & Jake(1995)提出了主体语言框架理论指导下的生成过程,她们认为主体层语素和嵌入层语素都需要激活,嵌入层语素在主体语素检测后才能进入句子表层结构。Goldrick et al.(2016)的梯度符号计算模型(Gradient Symbolic Computation Model)将心理语言学和句法有机结合,致力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双语者如何生成话语?为什么生成双语话语?Muysken(2016)和Bhatt (2016)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一模式极大地推动了语码转换的生成研究。今后的研究可以继续结合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从句法学的各个层面细致深入地分析语码转换的生成问题。研究者可以参考语码转换词类在句中分布的位置规律,借助实验手段,尝试探索高频位置生成语码转换的原因;也可以根据句法分布的规律,尝试探索语码转换在高频句法关系中的生成过程。

结语

语码转换的句法研究对于了解双语者的语言能力和话语生成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语码转换的句法研究从发现个别制约原则发展到寻求普遍规则,从句法学发展到句法与心理语言学密切结合,从语言结构分析发展到言语生成的过程探索,逐渐走向交叉学科研究。但是,语码转换的句法理论研究仍然处于“婴儿期”,需要继续借鉴单语的语言学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从句法结构的各个层面完善语码转换的共性研究,从跨学科的视角补充语言学研究的成果和结论。

猜你喜欢
语码句法语料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语码转换探究——以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为例
论中英微小说语码混用现象
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可比语料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把”字句的句法语义标注及应用研究为例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年2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的其它文章
好翻译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