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文学接受史研究

2022-02-04 03:20
广东社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曾巩点校

张 洲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号南丰,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其诗文兼善,与欧阳修等人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重要的贡献者。在史学、金石学等方面,曾巩亦造诣精深。但其最为今人所知的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且在此八家之中,于今几近湮没无闻,故王水照先生曾言:“曾巩是一位擅名两宋、沾丐明清、却暗于现今的作家。”①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曾巩研究论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页。北宋迄今,对曾巩的文学接受经历了一个波澜曲折的过程,考察其文学接受史,可探寻曾巩为何“暗于现今”的答案,对曾巩的个体研究有所助益,更可从文学创作者、读者和追随者综合的视角管窥历朝的文学风尚与审美流变。

关于曾巩的文学接受,目前学界的研究方法大致有三类,一是以时间为序。主要有刘珊珊、马茂军《曾巩接受研究》等,从历代接受情况中提出关键点或重点做出论述。二是以文体为别。主要有王水照《曾巩及其散文的评价问题》等,以散文为出发点叙述接受情况并论其文章特征。三是在综合研究中兼叙接受情况。主要有李震《曾巩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等。本文则以接受美学理论为体系框架,兼以时序和文体之别,对曾巩的文学接受展开综合的全面研究。

德国沃尔夫冈·伊塞尔等人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将文学接受史研究分为效果史、阐述史和影响史三部分①参看[德]沃尔夫冈·伊塞尔著:《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金元浦,周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德]汉斯·罗伯特·耀斯著:《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效果史与作者的声望地位,阐述史与对作者及作品的解读,影响史与作者风格继承关系最为密切。据此理论研究文学接受史,具有系统性、脉络性和综合性的显著特征,能更客观、多维地反映文学接受的全貌。以此理论梳理曾巩的历代接受史,可观曾巩文名与诗名的互掩,文学家与理学家的嬗替,文才与史才的相济,世人关注其文、其德到其人等清晰的变化脉络,并且能从其倚重与衍变中探视文学的时代审美。

一、诗为文掩的效果史

文学接受的效果史,“即考察作品审美效果的嬗变衍化和成因规律,包括读者群的构成及其变迁,不同时代读者对作品的接纳反应及作品的显晦声誉,进而透过作品效果史探寻文艺风气和审美趣味的演变轨迹等”②陈文忠:《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刍议》,《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第128页。。以读者为研究中心,通过考察其对作品接受及其效果的情状,以揭示作品的客观价值与特征的方法,为作品打开了新的评价视角。历代曾巩文学作品的接受效果史,主要围绕着他的文名与诗名、文才与道誉的嬗替展开。

(一)宋:从鉴赏到模仿

曾巩自小警敏,“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③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98页。。“未冠,名闻四方”④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791页。。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时,曾巩“已有时名,其所为文章,流布远迩”⑤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6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618页。。故北宋王震云:“南丰先生以文章名天下久矣。”⑥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810页。当世对他的接受析为两条脉络展开,一是对其文才的赞赏,二是将其文望与品行结合而誉。

对于他的文才,可以读者群分类考察。北宋普通民众对曾巩大力追捧。其“以文学名于时,人皆称其有才”⑦曾枣庄、吴洪泽:《宋代编年史》2,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756页。。“由庆历至嘉祐初,公之声名在天下二十余年,虽穷阎绝徼之人,得其文,手抄口诵,惟恐不及”⑧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798页。。文士对曾巩亦极为推崇,如王安石称“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⑨秦克、巩军标点:《王安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74页。,认为“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⑩秦克、巩军标点:《王安石全集》,第76页。,又将曾巩与当时名家李觏并称。⑪秦克、巩军标点:《王安石全集》,第75页。曾巩的同僚吕公著称其:“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⑫脱脱等:《宋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358页。认为曾巩的最高成就为文学。曾巩的门生秦观称其“以文章为世师”①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805页。,刘弇说曾文“独驰骋于百家之上”②刘弇:《龙云先生文集》,《丛书集成续编》第101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1128页。。曾巩的老师欧阳修认为他超群绝伦,“初谓独轩然,百鸟而一鹗”③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4页。,“过吾门者百千人,独於得生为喜”④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234页。,此誉无疑极高。同门苏轼亦言:“醉翁门下士,杂沓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昔从南方来,与翁两联翩。”⑤苏轼:《苏轼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7页。既赞誉曾巩超群轶类,又郑重地将他与老师欧阳修并重,论文将“欧、曾”并称即由此始。事实上,曾巩虽后出,在北宋确已与欧阳修齐名。曾肇云:“欧阳文忠公赫然特起,为学者宗师。公稍后出,遂与文忠公齐名。自朝廷至闾巷海隅障塞,妇人孺子皆能道公姓字。其所为文,落纸辄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学士大夫手抄口诵,唯恐得之晚也。”⑥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791页。

同时,曾巩的品行亦得众誉。如王安石认为曾巩“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⑦秦克、巩军标点:《王安石全集》,第76页。,因此其文章无可匹敌。欧阳修举荐曾巩云:“自为进士,已有时名。其所为文章,流布远迩,志节高爽,自守不回。”⑧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6册,第618页。可见时人对曾巩醇儒品德的尊仰,都离不开其文望的依托,这与曾巩对“文道合一”的遵循不无关系。

相比曾巩尊盛的文章之名,对于他的诗歌创作,北宋人则引以为憾。自称“早获进于(曾巩)门墙”⑨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806页。的秦观曾言:“曾子固文章妙绝古今,而有韵者辄不工。”“此语一出,天下遂以为口实”⑩邓子勉编著:《宋金元词话全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283页。,连曾巩忠实的门生陈师道亦转述:“世语云:苏明允不能诗,欧阳永叔不能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⑪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2页。两位门生之言成为北宋曾巩诗歌接受的基本论调,后为大量转述,如王楙《野客丛书》、陈善《扪虱新话》等,成为曾巩诗名为文名所掩的肇始。

时至南宋,杨万里继承了王安石的观点,称“前有泰伯(李觏)后子固,后无来者前无古”⑫杨万里著,薛瑞生校证:《诚斋诗集笺证》,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第2696页。。朱熹认为“自欧阳文忠公、南丰曾公巩,与公(苏轼)三人,相继迭起,各以其文擅名当世,然皆杰然自为一代之文”⑬朱熹集注:《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00页。。继承“欧、曾”之说外,加增苏轼。吕祖谦与朱熹呼应,其编《古文关键》选韩愈、曾巩等八人文,标举其命意布局,示学者以门径。此南宋影响最广的古文选本,亦为现存最早的古文评点选本,启发了明代朱右《八先生文集》、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编纂,对“唐宋八大家”之名的形成有先导之功。因此,高步瀛先生指出:“考八家之选,始于宋吕东莱《文章关键》。”⑭高歩瀛选注:《唐宋文举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页。这些选本为当时文士提供了学习范本。朱熹又向文士示学曾之法,“大意主乎学问以明理,则自然发为好文章。诗亦然”⑮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武汉:崇文书局,2018年,第2523页。。参以他在阐释曾文中大量“理”的立论,为曾巩开辟出理学家身份的一脉,成为曾巩文学接受的一个转折标志。

综上,宋代曾巩文名胜于诗名,其文与德为两个重要标识。北宋论古文,世称欧、曾。南宋则在欧、曾之外,扩大至苏、王等人,以群体的面貌出现,显示出南宋人对北宋诗文革新认识的深入。此外,北宋早期,读者对曾文的喜爱往往由鉴赏出发,自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改科举评文标准,力黜太学体后,时人对曾文则逐步转向赏析、学习和模仿的综合性接受。至南宋,朱熹的理学阐释、吕祖谦《古文关键》的问世促成了曾巩形象权威化、经典化的雏形。

(二)元:继承与突破

元代的曾文接受基本继承了两宋。一方面,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之诸家并重。如吴澄云:“古文之统,其必曰唐韩、柳二子,宋欧阳、苏、曾、王、苏五子也。”①吴澄:《吴文正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31页。《宋史》称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卓然自成一家”,“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②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809页。。认为三者文学成就不相颉颃,皆为对宋文论的继承。另一方面,尤其标举曾巩。如刘埙称“欧、曾、王、苏四家,为宋文宗”③刘埙:《隐居通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6册,第139页。,四家之中,他认为欧、苏精于君道、国政之论,然于理学则远不及曾巩,因为曾巩“于其周、程之先,首明理学也”,对理学有开拓申发之功,故将曾巩列于众家之首,认为其“卓然绝识,超秩时贤”④刘埙:《隐居通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6册,第129页。。此无疑是对朱熹观点的继承。而对于曾巩诗歌的接受,元代则有所突破。江西诗派殿军方回称世存对曾诗的否定之音是因为“学者不察,随声附和”,并指出,“子固诗与文终不朽。……大抵文名重,足以压诗名。……子固诗一扫‘昆体’,……自为一家。”⑤方回:《瀛奎律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82页。认为曾巩的诗歌和文章并秀,仅因文名重而掩盖了诗名,并鲜明地指出曾巩诗对“西昆”体的力黜之功。刘埙云:“自曾子固不能作诗之论出,而无识者遂以为口实,乃不知此先生非不能诗者也。”⑥刘埙:《隐居通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6册,第78页。在其《隐居通议》中,刘氏特别摘录数十篇曾巩诗之“杰句”并赏析,称“谓之不能作诗,可乎?”⑦刘埙:《隐居通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6册,第80页。为曾巩翻案。自此开启了对曾巩诗歌重新解读和定位的新篇。

(三)明:唐宋八大家

明代,对曾巩的接受也进入新阶段。第一,“唐宋八大家”地位的确立。元末明初,朱右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和王安石八人之文,编为《六先生文集》,以“断断乎足为世准绳”⑧朱右:《白云稿》,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8册,第64—65页。。这无疑是对南宋吕祖谦《古文关键》选政的继承。明中叶,唐顺之将曾巩进一步拔高,认为“三代以下之文未有如南丰”⑨唐顺之著,马美信、黄毅点校:《唐顺之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99页。。他编古文评点文集《文编》,所选唐宋散文亦只取以上八家。事实上,明人对宋六家的文学地位已有共识,从明正统年间的赵琬到嘉靖年间的陈克昌皆称,“南丰曾氏之文,与庐陵欧阳氏、眉山苏氏、临川王氏并称名家”⑩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813、816页。。明末,茅坤选辑《唐宋八大家文钞》,自此,“唐宋八大家”名称确立。其书盛行海内,影响颇广。第二,以道彰文。北宋对曾巩品行的赞誉多由对其文学的肯定而来,明代则反其向而论之,形成曾巩因德高而文正的逻辑。如方孝孺称“子固俨尔儒者,故其文粹白纯正,出入礼乐法度中”①方孝孺著,徐光大点校:《方孝孺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62页。。王一夔说:“第以文辞为能,而不深于道,虽奔放如迁、固,高古如柳、韩,沈着纵肆如欧、苏,亦不免周子‘艺焉’之讥,尚得谓之文哉?若南丰曾先生之文,其庶几于道者欤!”②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814—815页。认为曾巩因深于道,故其文章绝胜前贤。第三,以文法垂范当世。王慎中指出,曾巩的序文“皆一一有法”③张伯行选编,肖瑞峰点校:《唐宋八大家文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340页。。赵琬称“君子不为古文则已,苟欲为之,要不可不取法于此(曾文)”④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813页。,将曾巩推到世应所法的极高地位。

在诗歌方面,明人对曾诗的成就有了新的理解。刘基认为欧、苏、曾和王四家的文与诗成就同样高超:“其文与诗,追汉、唐矣。”⑤刘基著,林家骊点校:《刘伯温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17页。何乔新则充分认识到曾巩诗歌的时代价值,指出在诗道陵夷之后,曾巩的诗歌“一扫西昆陋,力追《骚》《雅》遗”⑥何乔新:《椒丘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9册,第334页。,认为曾巩力黜媚糜之风,曾诗是时人回归风雅之境的桥梁。李东阳亦指出曾诗世不多得,然文名太盛,诗为文掩。⑦李东阳著,周寅宾、钱振民校点:《李东阳集》,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665页。

要而言之,明代曾巩的文学地位进一步提高,时人对曾巩的文章、诗歌成就有多层次的认识,是自南宋朱熹将曾巩定位为理学家之后对其文学家身份认同的强势回归。

(四)清:誉之者过其实,毁之者失其真

清代对曾巩的文学接受效果史又发生转折,出现了推重与否定并立的局面,对曾巩“誉之者过其实,毁之者失其真”⑧李震:《曾巩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35页。。誉之者从多个方面推举曾巩。吴伟业欧、曾并重,称:“欧、曾并起……各成一代之文,声施后禩。”⑨吴伟业:《吴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656页。张伯行独重曾巩,认为曾文“视欧阳庐陵,几欲秩而过之,苏氏父子远不如也”⑩张伯行选编,肖瑞峰点校:《唐宋八大家文钞》,第4页。。他重订《唐宋八大家文钞》,其中曾巩文128篇,高居榜首,且占全书篇幅四成。刘熙载则将曾巩的人品与文名并誉,称:“子固之文,即肖子固之为人矣。”⑪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1页。推崇曾巩最著者为桐城派。方苞、刘大櫆等人诵法曾巩以学文。方苞所编《古文约选》、姚鼐所编《古文辞类纂》,唐宋八大家之文占极大比重,八家中又颇崇欧、曾。方苞称曾文“能与欧、王并驱,而争先于苏氏”⑫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南丰文钞老泉文钞》,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3793页。。堪称清代理学中坚的桐城派影响深远,曾文因此在清代家喻户晓,故继南宋之后,曾巩再次以理学家的身份被世人尊崇。而质疑曾巩的声音当时也存在,如袁枚直言曾巩“安得与半山、六一较伯仲?”⑬王英志编纂校点:《袁枚全集新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606页。章学诚则对“近世文宗八家,以为正轨”提出异议⑭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文史通义新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563页。。所作皆为颠覆性的否定。

在曾诗方面,清人的认识较前人又近一筹,为曾巩不能诗平反的文人愈众。如被时人称为“於诗有深得,而又能详读宋人之诗,持论至当”的贺裳,其云:“人谓曾子固不能诗,谬也。”①张寅彭编纂,杨焄点校:《清诗话全编》康熙期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2085、2097页。何焯认为曾巩之诗有与王维、孟浩然和苏轼等人相同的水平,如称其《上翁岭》“王、孟不过也”,又称其《送陈商学士》“杂子瞻集中,不能辨其为两手”②何焯:《义门读书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0册,第555、557页。。夏荃在鉴赏曾巩之诗后喟叹:“孰谓子固不能诗欤?!”③李震:《曾巩资料汇编》,第633页。这些评价亦旁证了自宋以降直至晚清曾巩诗名为文名所掩的事实,可见历代能真正认识到曾诗的成就与价值的文人呈递增之势,然而还不足以将其诗为文掩的局面扭转。

对于清人毁誉皆过的情况,储欣认为“斯二说皆非也”,认为学者完全可以“善取益者”。他又驳斥吕公著认为曾巩政事不如文章的论述,认为曾巩“行义、政事一如文章”④李震:《曾巩资料汇编》,第335页。可尚。

二、“道”“理”嬗替的阐述史

文学接受的阐述史是“对历代阐释的现代思考和重新分析,是阐释的阐释”⑤陈文忠:《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刍议》,《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第132页。。对作品阐释史的梳理,能进一步发见文学审美衍变的清晰脉络。同时,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具有创造力,其对作品的理解和阐释,是作品价值认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

(一)宋:从言道到说理

曾巩在北宋久誉文声,对其文章评鉴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其师欧阳修,他说曾巩“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⑥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第1075页。,认为曾文合于道,能以立意为宗,亦得作文之法。北宋人对曾文的阐释即沿这两条主线展开。首先,剖析文与道合的主旨。曾巩秉持“蓄道德而能文章”⑦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253页。的创作观,故欧阳修称其“为文知道理”⑧欧阳修:《欧阳修集编年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第49页。。曾肇誉其文“言古今治乱得失是非成败,人贤不肖,以至弥纶当世之务,斟酌损益,必本于经”,“而要其归,必止于仁义,言近指远”⑨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791页。。对孔孟之道,乃至经世济民之道的凸显,无疑是当时诗文革新运动的反映。

其次,分析自成一家的作文之法。主要包括曾巩平易的语言、新奇的构思、雄放的文风,皆与当时浮华雕琢的骈文针锋相对。语言方面,北宋经过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对文章之通晓明易尤为看重。欧阳修特称曾文“引经据古,明白详尽,虽使聋盲者得之,可以释然矣”⑩欧阳修:《欧阳修集编年笺注》,第239页。。徐积认为“近世文之简古者,无如曾子固”,学之则文章可以“尽善”⑪四川大学古籍所编:《宋集珍本从刊》第15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第701页。。构思方面,曾肇誉曾文“上下驰骋,愈出而愈新”⑫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791页。。王震以“奇”概括曾文,赞其所作制诰“人人不同,咸有新趣,而衍裕雅重,自成一家”①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810页。。此“自成一家”,与曾巩文才与史才并举密切相关。关于文风,庆历年间,曾文“昆仑倾黄河,渺漫盈百川”②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第184页。,飞扬盛炽。而至熙宁四年(1071),欧阳修认为曾文已达到了“笔力雄瞻”③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第239页。的境界,可见曾巩文风的变化。即如林希所言的“开合驰骋,应用不穷”④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798页。,王震所说的:“曾巩文章慓鸷奔放,雄浑瑰伟,若三军之朝气,猛兽之抉怒,江湖之波涛,烟云之姿状。”⑤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810页。此论不仅深中其的且文采恣逸,颇得后世文论家看重。在文章纤弱,言之无物,文风浮艳雕糜的北宋中期,尊经明道、别有新意、醇正雄健的创作显得独树一帜而难能可贵,因此,时人评鉴曾文尤其注重其既保有正统意识又别开新风,皆与古文革新运动密切相关。

逮至南宋,对曾巩文学评析最具影响力的是朱熹。虽曾巩名擅一时,但朱熹认为时人尚未领会曾巩的“词严而理正”⑥曾枣庄主编:《宋代序跋全编》第7册,济南:齐鲁书社,2015年,第4355页。。他指出,与苏轼之文相比,曾巩“文字依傍道理做”⑦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2523页。,“较质而近理”⑧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2517页。,进一步将曾巩的“道”提炼为“理”。这种从理学出发的阐释和重构,得到了陆九渊、吕祖谦、叶适等人的附议,如陆九渊称曾巩“借义理以自胜”⑨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20页。,叶适称“南丰说理,则精于其师”,“伊洛微言,或未有过也”⑩刘埙:《隐居通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6册,第34—35页。。此后,对曾巩作品的解读增加了“理”之一脉,成为曾巩被权威化、经典化的肇始。

此外,曾巩行文力求“绝去刀尺,浑然天质”⑪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526页。,既是其个性使然,亦是针对北宋文风而作。南宋理学家则对此赋予新的阐释。如朱熹将曾文此风格概括为“简严静重”⑫曾枣庄主编:《宋代序跋全编》第7册,第4382页。,又言“曾南丰文字又更峻洁,虽议论有浅近处,然却平正好”,以区别苏轼之文的“巧”⑬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2514页。。黄震则言曾文“理密文畅”⑭黄震:《黄氏日钞》,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笔记》第10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第335页。。理学家认为文章为从属于道的表现工具,曾巩简洁平易的行文被阐释为有利的说理前提。而对于曾文“一字挨一字,谨严,然太迫”⑮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2512页。的篇目,朱熹则提出批评,这也是他贬抑以情采昭著的苏轼文的原因之一。

在曾诗阐释方面,南宋以新的视点论辩曾巩的诗才。孙觌从史才与诗才结合的角度入手,认为曾诗“闳肆瑰玮”、“卓然有济世之用”⑯邓子勉编著:《宋金元词话全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283页。。陆九渊则从创作论的角度,指出曾巩的文与诗自成一家,所谓“曾子固文章如此,而见谓不能诗。其人品高者,又借义理自胜,此不能不与古异。”①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第220页。但陆九渊的出发点为曾巩的人品与义理的关联,则又使这段阐述染上了理学色彩。

(二)元:文学与法理

元代对曾巩的接受阐释部分继承南宋,强调其理学成就。如丁思敬认为相较于北宋王震对曾巩的阐释,南宋朱熹对曾巩的理学定位更准确,其云:“喜其有波涛、烟云、三军朝气之语,足以摹写斯文之妙。及观紫阳夫子序公家谱,甚恨世之知公者浅,而后未敢以前言为可喜也。”②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810—811页。因此,近于理者,对曾文的阐释以朱熹所言的“词严理正”之“正”为核心。如丁思敬“以金精玉良许曾文之正”③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811页。。虞集称“伊洛之学未显于世,而道说古今,反覆世变,已不失其正”④虞集:《虞集全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99页。,认为曾巩能导二程理学之先。

而近于文者,则更关注曾巩深醇古雅的风格。如刘埙认为曾文“深醇雅澹”⑤刘埙:《隐居通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6册,第129页。。《宋史》指出文章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和曾巩等人之力,“宋文日趋于古矣”⑥脱脱等:《宋史》,第9008页。。卢挚评价姚云的文章说:“渊粹博赡,当与王介甫、曾子固颉颃。”⑦邓绍基、李玫主编:《尺牍精华》,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第405页。还认识到了曾巩史学涵养对文学的助益。对渊雅文风的强调,与元代文坛的复古思潮密切相关。

此外,元代又萌现将曾巩由理学家向文学家回归的意态。刘埙虽认为曾巩对理学有申发之功,但他仍将曾巩定位为文学家,认为“以说理许南丰,终是未曾深入阃域”⑧刘埙:《隐居通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6册,第35页。。吴澄亦指出曾巩不仅能启“二程”,且“其言精详切实,体用兼该,有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者”⑨吴澄:《吴文正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7册,第386页。,认为他更是文超汉唐,思承孔子的大儒。《宋史》同样着眼于曾巩的文学成就,指出曾巩“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宋之中叶,文学法理,咸精其能,若刘氏、曾氏之家学,盖有两汉之风焉”⑩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809页。,所言“法理”主要指以儒家价值观为内蕴的思想。

元代开始以鉴赏和研究的角度进一步为曾诗翻案。方回称“曾南丰谓不能诗,实大有幽深平淡古诗”⑪阮元辑:《宛委别藏桐江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24页。,“非精于诗者不到此”⑫方回:《瀛奎律髓》,第182页。,指出曾巩平实清健之诗为纠正晚唐体做出了贡献。刘埙则做更具体的研究,认为曾巩因深于经术理趣而未将作诗放在重要位置,再从创作的角度,认为曾诗与宋诗一样尚赋,故不如重比兴的唐诗容易入眼,又赏析多篇曾诗中气势雄浑的佳作,希望引起诗坛的关注。⑬刘埙:《隐居通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6册,第78—80页。曾巩诗初学李白,故有恣肆纵横之笔,尤其是其早年的《雪咏》《初冬道中》等皆雄奇峻逸。刘埙作为理学家虽言有偏颇,但充分认识到了曾巩诗中雄放一脉的文学价值。

(三)明:道与法

明代,曾巩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文名达到新的高峰。当时文学流派众多,对曾文的评论成为各派表明文学观点的重要手段,因此对曾巩的文学阐释愈加丰富,主要在“道”与“法”两个方面进行新的解构。围绕着道,第一,对曾巩的定位。将曾巩归为理学家者不乏其人。何乔新指出曾巩“生当洛学未兴之前,而独知致知诚意正心之说”①何乔新:《椒丘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9册,第305页。,强调其先导洛学的成就。罗汝芳亦称曾巩“前以续孟学于不传,后以开程学于未显”②李震:《曾巩资料汇编》,第261页。。这些评论进一步提升了曾巩的理学地位。而更多的明人则复归曾巩文学家的身份。他们阐释曾文之“道”是与六经合的儒家正道。如方孝孺说曾巩“俨尔儒者”③方孝孺著,徐光大校点:《逊志斋集》,宁波:宁波出版社,1996年,第402页。。罗伦说苏轼、王安石之文“淫于老佛者有矣,惟曾氏独得其正”④李震:《曾巩资料汇编》,第226页。,强调曾巩的醇儒身份。茅坤认为曾文“议论必本于六经”⑤茅坤著、张梦新、张大芝点校:《茅坤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828页。,“尤为折衷于大道而不失其正”⑥茅坤著、张梦新、张大芝点校:《茅坤集》,第823页。。赵师圣亦言曾文“必本六经”,“卫道之心,实与昌黎、永叔相表里,非仅以文章名后世也”⑦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823页。。明人对六经的强调,也与唐宋派的文学主张有关,茅坤曾言:“文不本之六籍以求圣人之道,……背而驰矣。”⑧茅坤著,张梦新、张大芝点校:《茅坤集》,第321页。从卫道的角度阐释曾文,溯源孔孟之道,显现出明人将曾巩从文学家推尊为硕儒的趋向。

第二,对曾文的成就判断。与宋元不同,明代对曾文出现了质疑的声音,而无论肯定或反对,出发点皆为对其“道”的阐释。如王世贞云:“子固有识有学,尤近道理,其辞亦多宏阔遒美,而不免为道理所束。”⑨王世贞:《读书后》,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5册,第47页。认为曾巩之“道”使其文饫而衍、腴而满、闇塞而不畅。公安派袁宗道说曾文“理充于腹,而文随之”⑩袁宗道:《白苏斋类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85页。。袁宏道云“每读一篇,心悸口呿”⑪谭邦和主编:《历代小品尺牍》,武汉:崇文书局,2010年,第87页。,无法领会曾巩所言之理。反之,以得正道而推誉曾文的人,如刘基,他认为曾文“理明气昌”⑫李震:《曾巩资料汇编》,第211页。。王慎中称曾巩“折衷诸子之同异,会通于圣人之旨,以反溺去蔽,而思出于道德”,因此称“曾氏之文至矣”⑬王慎中:《遵岩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4册,第192页。,充分显现了当时以儒家之旨为核心的文论思想。

围绕着法。明人对曾文的阐释展现出更多维的研讨。对于立意,明人从曾巩的文道相合继续上溯儒家本源。如茅坤等多人称曾文“本经术”⑭茅坤著,张梦新、张大芝点校:《茅坤集》,第822页。,王玺誉曾文“总皆发自性灵,真得孔门心法”⑮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821页。,奉其为儒家经典,皆与明代将曾巩尊为硕儒的思潮呼应。对于结构,与宋人看重其新奇不同,明人突出其“简密”。如茅坤称曾文得“湛深之思,严密之法”⑯茅坤著,张梦新、张大芝点校:《茅坤集》,第822页。,何良俊认为曾文“严正质直,刊去枝叶,独存简古”①何良俊撰,李剑雄校点:《四友斋丛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50页。,与其主张写作不应“刻画太过”的戏曲理论相参。对于文风,明众家意见为宋、元之综合。宋濂认为曾文“慓鸷奔放、雄浑瑰伟”②宋濂:《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743页。、“汪洋秀杰”③宋濂:《宋濂全集》,第647页。。姜洪谓曾文“雄伟奔放、不可究极”④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811—812页。。与宋人同样重视其雄放之风。而郑瑗称曾文“敦厚凝重,如秦碑汉鼎”,具备了王安石所缺乏的“雍容整暇气象”⑤李震:《曾巩资料汇编》,第231页。。茅坤认为曾巩文风“感慨深湛、雍容典则”⑥李震:《曾巩资料汇编》,第251页。,则与元人着眼于曾巩雍雅平正的格调相类。对于语言,明人不仅关注宋人看重的平易,还强调谨密。如贝琼认为与韩愈之奇、柳宗元之峻、欧阳修之粹、王安石之洁和苏轼之博相并的是“曾之严”⑦贝琼:《清江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8册,第477页。,既指曾文结构的严谨,也指其语言的严密。

在诗歌方面,对曾巩的阐释以何乔新为著。他不仅认识到曾诗力黜西昆体的时代价值,并概括其艺术特色:“峻如登华岳”“壮如雷电惊”“清如方塘水”“澹如空桑瑟”“雄拔追李杜”“奇涩薄宗师”⑧何乔新:《椒丘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9册,第334页。。既涵盖曾巩早期的恣肆纵横之笔,又包括其诗风成熟后的“清”“澹”之风。

(四)清:义法与雅洁

清代,对曾巩的文学接受阐释以桐城派的影响最大。桐城派致力于将唐宋八大家之文与程朱理学之道紧密结合,认为曾巩的文章尤其体现了文统、道统和治统的三者合一,并总结出“义法”和“雅洁”两个维度推崇曾文。

义法主要指文章的题材和形式。与明人不同,清代文论家对曾文的溯源为崇其“义”,即言之有物。如方苞指出曾巩“笃于经学”,故行文“颇能窥见先王礼乐教化之意”⑨姚鼐纂集,胡士明、李祚唐标校:《古文辞类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35页。。翁方纲将曾文尊为“经训之文”⑩李震:《曾巩资料汇编》,第531页。。清代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故对曾文的阐释更关注其经术本源与文学成就之间的联系。以道法自任的桐城派主张阐道翼教,而无论方苞提出的义法,还是姚鼐提出的义理,其内涵主要指程朱理学。因此,桐城派对曾文之“道”的阐释为曾巩又赋予更浓重的理学家色彩。

关于其法,即方苞强调的言之有序。清人对曾文的简明尤为看重。姚鼐认为曾文:“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不失法。”⑪姚鼐著,王镇远选注:《姚鼐文选》,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第95页。李绂称曾文的严谨明当之法,即“铢称黍量,片语不溢,使后世得据为定论”⑫李震:《曾巩资料汇编》,第471页。。皆与桐城派言简意赅的为文之道呼应。

清代还出现了以性情论曾文的新变。如沈德潜将曾巩与韩、柳等人相比,认为曾巩尤其“深湛经术,又一变矣”⑬沈德潜:《增评唐宋八家文读本》,武汉:崇文书局,2010年,第9页。,具体表现为其“本《风》《雅》以陈情,纡徐往复,蕴藉深厚”⑭沈德潜:《增评唐宋八家文读本》,第618页,对曾巩理解深入。事实上,曾巩在出任七州期间,心绪渐为放松,其诗常有抒发性情之语,与其文的中正含蓄迥异,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曾巩的文体意识。爱新觉罗·弘历点评曾巩:“出入《风》《雅》之中,自有温柔敦厚之气,知其本乎性情者深也。”①李震:《曾巩资料汇编》,第511页。这与乾隆时期极倡温柔敦厚的诗教不无关系。

以“雅洁”阐释曾文主要指文章和语言的风格。张伯行称曾文“峻而不庸,洁而不秽”②张伯行选编,肖瑞峰点校:《唐宋八大家文钞》,第4页。。方苞认为曾文“淳古明洁”③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南丰文钞老泉文钞》,第3793页。。何焯更常以“峻洁”作为评判曾文的标准,如评其《送赵宏序》云:“峻洁,论亦当。”④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南丰文钞老泉文钞》,第3928页。,而评其《上欧阳学士第二书》“不达”,“患在不能峻洁”⑤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南丰文钞老泉文钞》,第3695页。。前朝对曾文“峻洁”的阐释偏重于文字的淬炼,清代训诂学大盛,虽同样强调曾文的简达、质雅,还特指文章气脉迟缓但不拖沓、不凝滞。

否定曾巩的声音当时也存在,而与明人以阐释其“道”为出发点不同。王夫之从言辞的角度,认为八家之文用虚字有“填砌”之陋,曾文论述“扳今掉古,牵曳不休”⑥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39页。,与他主情为重的文学思想不无关系。袁枚从反理学的角度,认为“曾文平钝,如大轩骈骨,连缀不得断,实开南宋理学一门”⑦王英志编纂校点:《袁枚全集新编》,第606页。,这也旁证了当时曾巩理学家形象的深入人心。

而对于曾诗,清人的认知则更深入且意见统一。首先,为曾巩不能诗平反者不仅愈众,且具多维分析。如纪昀说:“南丰究不以诗见长,此因后山之故,而党及南丰,纯是门户之见。”⑧李震:《曾巩资料汇编》,第523页。认为是门户之见。姚莹云:“文掩诗名曾子固,论才合于亚欧王。”⑨姚莹著,黄季耕注:《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注》,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第43页。胡焕云:“南丰才笔九州横……略嫌文字掩诗名。”⑩郭绍虞等编:《万首论诗绝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1679页。认为是诗为文掩。潘德舆称曾巩“得诗人之风旨,谓其不能诗者妄矣”⑪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69—70页。,认为是无端妄语。杨希闵说:“文定诗有风骨,有韵味,但流澹隐秀之致多,缛采铿音之篇少,故人多忽略耳。”⑫李震:《曾巩资料汇编》,第601页。认为是审美流变使然。

其次,对曾诗有更具体的研讨。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为曾巩不能诗翻案,并赏析曾诗以反证。何焯对《元丰类稿》中诗逐一点评,多为肯定。方东树云:“南丰学鲍学韩,可谓工极,但体平而无其势,转似不逮东野”,又说“南丰字句极奇,而少鼓荡之气”,“惜乎世罕传诵,遂令玄文处幽,不得与六一、介甫、山谷并耀,岂其文盛而诗晦,亦有命存耶?”⑬方东树:《昭味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6页。全面探讨了曾巩的诗学路径、诗风以及诗为文掩的原因。

概而言之,对于曾巩之文的阐释,北宋强调其文道合一。南宋理学家推重其词严理正。明人从严密的结构、雄放和典则的文风等角度研讨。清代以桐城派的阐释影响最大。对于曾巩语言的阐述,北宋侧重平易,南宋侧重严正,元代侧重醇雅,明代侧重谨密,清代侧重明洁,皆与当时的文学风尚遥相呼应。

三、从文学到道统的多维影响史

文学接受的影响史“就是受到艺术原型和艺术母题的影响启发,形成文学系列的历代作品史”①陈文忠:《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刍议》,《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第134页。。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限于某一段时空,更形成一个不断衍生发展的文学生态。曾巩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重要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宋:诗文、道学与理学

两宋时期,曾巩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以创作力黜文坛的浮靡之风,为宋文树立了雅正的典范。力纠西昆体诗歌,为宋诗保持了清新一脉。曾巩在世时,宋人已经认识到其重要贡献,其文家习户眇,韩维云:“自唐衰,天下之文变而不善者数百年。欧阳文忠公始大正其体,一复于雅。其后,公(曾巩)与王荆公介甫相继而出,为学者所宗,于是大宋之文章,炳然与汉、唐侔盛矣。”②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804页。南宋时期,朱熹自称未冠即喜读曾文,“窃慕效之”③曾枣庄主编:《宋代序跋全编》第7册,第4382页。,曾言:“人要会作文章,须取一本西汉文与韩文、欧阳文、南丰文。”④黎清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3321页。他身体力行,“为文殊类曾巩”⑤刘埙:《隐居通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6册,第131页。。南宋人除了学曾巩之创作,还学习其考据、议论之法。如刘掞“所作记序铭志极高古,有韩、曾法度”⑥刘埙:《隐居通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6册,第189页。,洪迈“考据精确,议论高简,……欧曾之徒所不及也”⑦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页。,可见时人对曾巩的翕从。其二,以教育传文法。北宋时期,曾巩以文章为世师,从学者颇众。袁桷云:“江西之文,曰欧阳、王、曾,自庆历以来为正宗,举天下师之无异辞。”⑧袁桷:《清容居士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608页。如曾巩的《秃秃记》被作为范文,“蜀文士多诵之”⑨刘埙:《隐居通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6册,第130页。。而能得曾巩耳提面命的首先是曾氏兄弟。林希记录道:“公既以文章名天下,其弟牟、宰、布、肇又继中进士科,布尝任翰林学士,肇以选为尚书吏部郎中,与公同时在馆阁,世言名家者推曾氏。”⑩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801页。“布、肇以文学论议有声当世。”⑪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804页。其次,是曾门弟子,包括陈师道、秦观、李撰、刘弇等人,传承了曾巩主张的平洁明畅、典雅醇厚的文风,如刘克庄评陈师道:“后山文师南丰,诗师山谷,故后山诗文高妙一世。”⑫王构:《修辞鉴衡》,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5页。其三,以文弘道。曾肇记录了曾巩为当世立言,使世人知经明道的情形:“公生于末俗之中,绝学之后,其于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得,足以发六艺之蕴,正百家之缪,破数千载之惑。”⑬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791页。杭世骏认为,北宋欧阳修变古文为宕逸,曾巩变为敦庞,王安石变为坚廋,苏氏父子推波助澜后,宋文始立:“乾淳以往,非无作者,要皆其支流余裔,而非能自立一帜者也。”⑭杭世骏:《道古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73页。而南宋朱熹对曾巩的推崇和学习,更直接促进了理学与文学的融合,对南宋以后的散文影响深远。

(二)元:文学、品德与儒学

元代,曾巩的文章和品德成为文人学习和修省的标准,儒风得以传承。在文学方面,曾巩以两种身份认同为元人所习学。其一,为北宋诗文运动中坚。如刘埙言:“至欧阳公出,以韩为宗,力振古学,曾南丰、王荆公从而和之,三苏父子又以古文振于西州,旧格遂变,风动景随,海内皆归焉。”①刘埙:《隐居通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6册,第177页。其二,为“江西体”作家。作为江西籍文学家,曾巩与欧阳修、王安石等人,还被元人归之于“江西体”古文作家。此以温润、简古和深婉为特征的江西文风,自宋迄元,成为文士翕从之一体。对此,刘埙记录云:“南丰曾文定公、临川王荆公,皆欧公门下士也,继出而羽翼之,天下更号曰‘江西体’,论遂以定,一时,宋文遂与三代同风。”②刘埙:《隐居通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6册,第126页。在品德方面,元人将曾巩尊为硕儒,认为欧、曾等人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元好问云:“唐昌黎公、宋欧阳公,身为大儒,系道之兴废,亦有皇甫、张、曾、苏诸人辅翼之,而后挟小辨者无异谈。”③周烈孙、王斌校注:《元遗山文集校补》,成都:巴蜀书社,2013年,第732页。因此,虞集尤其强调对曾巩的“通今博古、养德制行”进行学习,说:“执笔之君子亦尝取其书而读之,凡己之所为,合于此三君子否也?苟不合,则己之谬可知已。”④虞集:《虞集全集》,第506页。作为元四家之首,后世评论虞集:“一代文人谁巨擘?欧曾已往数奎章。”⑤李震:《曾巩资料汇编》,第589页。将其推举为欧、曾之后在元代的集大成继承者。

(三)明:气度、学问与志节

明初,赵汸云:“至唐韩子、宋欧阳公、曾子固相继而出,始考诸经以立言。其器识之大,学问之博,志节之固,又足振而兴之,文辞之用,于是为贵。”⑥宋濂:《宋濂全集》,第2699页。可见明人对曾巩的气度、学问、志节全方位的推尊。曾巩气度与志节的影响力,与心学有关。王阳明的心学推动了明人明德求善的道德自觉,曾巩的醇儒的形象在明代因此得到深化,成为楷模。曾巩学问的影响力,则与唐宋派的产生最紧密。《明史》记录了王慎中、唐顺之学古文的过程:“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壮年废弃,益肆力古文,演迤详赡,卓然成家。”王慎中悟欧、曾之法后,“问业者踵至”⑦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7368页。。唐顺之此后编《文编》只选八家,成为时人范本。唐宋派代表归有光“素慕巩”⑧归有光:《震川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12年,第55页。,学古文“远宗乎司马,近迹乎欧曾”⑨吴敏树撰,张在兴校点:《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第374页。,被尊为“明文第一”。而茅坤所编《唐宋八大家文钞》“盛行海内”⑩张廷玉等:《明史》,第7374页。、“家弦户诵”⑪王云五主编,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23年,第58页。。直至清代,方东树称此书“五百年来,海内学者奉为准绳,无敢异论”⑫姚鼐撰,卢坡点校:《惜抱轩尺牍》,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01页。。清代如吕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等选本皆受其影响。而不止于唐宋派,明代曾文成为广大读书人的格范。赵琬称曾文:“君子不为古文则已,苟欲为之,要不可不取法於此。”①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第813页。“有志于曾、王之学”②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905页。的汤显祖,其“序记志传之文,出于曾、王者为多”③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集全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3119页。。袁宏道记录自己学文的情景云:“近日始学读书,尽心观欧九、老苏、曾子固、陈同甫、陆务观诸公文集。”④谭邦和主编:《历代小品尺牍》,第87页。虽然他对诸家文持保留意见,但所列大致为明人公认的问学门径。

(四)清:文学、文论与政治

清代曾巩的影响范畴进一步扩大,体现在文学、文论与政治三个方面。曾文在清代成为古、时文的范本。不仅于古文,从作文之法的角度,清人作科举八股文之时文也学八家。杭世骏云:“为古文而不源于八家,支离嵬琐,其失也俗;为今时文而不出于八家,肤浅纤弱,其失也庸。”⑤杭世骏著,蔡锦芳、唐宸点校:《杭世骏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08页。而当时最显著的是对桐城派的影响。桐城派对曾文全面研习,《清史稿》评其主要代表人物姚鼐,“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⑥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395—13396页。。清代所谓“家家桐城”、“人人方姚”,桐城派的影响力无疑也扩大了曾文的传播。此外,曾巩的文论也启发了桐城派。成复旺先生指出,曾巩的“道法说”是“‘明道’说的深化,‘义法’论的先导”⑦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曾巩研究论文集》,第83页。,认为曾巩关于“道法事理”的系列理论为桐城派“义法”论的先声。同时,曾文还成为文论家的评判标准。范泰恒说清人评文“好言欧、曾似矣”⑧李震:《曾巩资料汇编》,第534页。。如魏禧赞誉宗元豫文“与欧阳、苏、曾相出入”⑨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17页。。阮元认为王鸣盛之文“纡徐纯厚,用欧曾之法”⑩阮元撰,邓经元点校:《揅经室二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46页。。曾巩在清代的理学家色彩甚重,并且对政治也产生了影响。李绂云:“曾、王学记发明古圣王修己治人之术于周、程未显之前,盖昔人所谓佐佑六经之作也。”⑪李震:《曾巩资料汇编》,第463页。从修己治人之术的角度强调曾文之用。曾巩典雅醇厚、中于法度的文学创作观又被清统治者从严于纪纲等政治角度解构阐释。清高宗编选《御选唐宋文醇》,通过点评曾文强调所谓“国所以立者,纪纲也。……巩所以勤勤于孔宗旦之事,而必欲其白于天下欤”⑫李震:《曾巩资料汇编》,第510页。,以推举曾巩而达到加强思想统一的政治目的。

近代为曾巩接受史的重要转折期。因“桐城中兴”和新文化运动,世人对曾巩的认知和评判出现逆转。此后,又因其“文学家”和“理学家”身份的双重性,作品文体与内容的局限性和审美的时代性之叠加作用,曾巩于“唐宋八大家”之中稍暗于现今。⑬参见张洲:《曾巩新传》,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21年,第312—313页。

猜你喜欢
曾巩点校
不动声色的尊重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拾取且珍袭,咏叹追前贤
胸怀理想,百折不挠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曾巩生平
四月,是你的谎言
曾巩猜字
《天津区县旧志点校》蓟县卷整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