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要点探索

2022-02-06 05:22卢丹
辽宁自然资源 2022年5期
关键词:底图图斑后备

卢丹

(辽宁经纬测绘规划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辽宁沈阳 110066)

近年来,辽宁省耕地资源紧缺日趋明显,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耕地保护制度与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坚持耕地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基本国策,应有计划、组织做好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补充耕地产能与所占耕地相当。

新一轮调查评价工作是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和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主要针对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四类图斑,按照耕地后备资源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逐地块开展调查评价,形成集面积、类型和分布于一体的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数据,并与国土调查数据库实现集成,为科学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提供支撑。

一、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技术特点

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分类评价指标系统包括了生态、气候、土壤、区位等10项指标。调查评价中,还将水资源作为重要约束性指标,按照“以水定地”的原则,对区域内水资源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进行评价分析,作出是否适宜垦造耕地的明确判断。

此次调查评价采用自上而下统一底图,逐地块调查评价、补充调查、综合评价分析的方式进行。在县级调查评价过程中,如因局部小气候、灌溉条件等因素,有国家下发调查底图范围外,但能够达到评价指标要求的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四类图斑也可作为耕地后备资源,同步开展补充调查评价。同时,结合调查区域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实际情况,对调查评价数据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还要充分征求当地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和林草等相关部门意见,必要时组织可行性论证。

二、新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差异

1.基础数据

上轮调查评价是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作为基础底图数据,比例尺为1:10000,坐标系为1980西安坐标系;本轮调查评价是在“三调”成果基础上,由国家统一制作工作底图,比例尺为1:5000,坐标系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2.评价对象

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包括了其他草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盐碱地、沼泽地、沙地和裸地七类可开垦图斑和可复垦采矿用地;本轮调查评价对象主要为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四类图斑,较上轮减少三类图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三调”时期,国家为了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用地保护需求,将具有湿地功能的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和沼泽地等二级地类归类为湿地大类,因此本轮不再适宜作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

3.评价指标

本轮评价指标较上轮减少了排水条件评价指标,对补充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图斑增加了水资源状况的评价指标。限制条件与上轮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从生态条件指标上增加了城镇开发边界范围作为限制条件;二是地形坡度由≥15°调整为>25°;三是土壤pH值由≥9.5调整为≤4.0或≥9.5;四是耕作便利度由图斑面积20公顷以下且没有道路到达,调整为难以到达耕种,难以持续利用。

三、工作要点及主要建议

1.基础资料收集阶段

收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等基础数据,以及气象、土壤普查、农业普查、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等工作成果和信息资料。获取生态条件、地形坡度、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盐渍化程度、土壤pH值、土层厚度、耕作便利度等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数据。

在数据整理中,收集的基础资料涵盖了多个单位及不同部门,由于调查标准、分类体系、成图方法、数学基础、数据格式、成图精度等不尽相同,需在开展工作前把所收集数据进行整合归并、叠加处理、坐标转换等技术处理,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资料,减少外业调查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2.调查评价底图分析

参考收集的各类信息资料,分析并制作本区域调查评价底图,对于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但有灌溉条件地区需制作水资源状况矢量数据,标注灌溉范围,并注明灌溉水源是地上水/地下水灌溉,地上水灌溉的需标明水源地名称及年可用水量。

依据国家下发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底图数据,我省仅抚顺、本溪、丹东、葫芦岛4个市12个县区是轻微缺水和基本不缺水区域,考虑到国家下发的水资源紧缺程度数据尺度较为宏观,且时效性不强,对于水资源紧缺程度问题,省级层面搜集获取了2011-2020年水资源公报数据,经统计,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大于等于400毫米,年用水量与供水量持平,此数据可对各地的分析评价工作起到参考和指引作用,具体情况还需各地进一步确认。如下发的水资源紧缺程度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各地可通过市县水利部门进一步获取最新水资源相关数据和明确的水资源紧缺程度意见,分析并制作本区域调查评价底图,水资源紧缺程度调整数据和相关文件经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水利部门确认后,一并上报国家。

3.外业补充调查

若现有资料不能满足本地区调查评价工作要求,包括资料不足、不实、不详、陈旧等,可进行外业补充调查,并开展补充调查的矢量化工作,补充完善评价指标数据。

4.设定评价指标体系

获取评价指标时,当套合提取的评价结果因为数据精度而产生狭长、尖锐角、缝隙等情况,可进行综合取舍。如某项评价指标参考到两个及以上相关资料的,需要地方对参考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采用最新或最优的资料开展调查评价,制作一个矢量图层。如果资料之间互为补充,需要整合成一个评价矢量图层,可在备注或评价报告中进行说明。针对土壤质地、土壤金属污染状况、盐渍化程度、土壤pH值、土层厚度这5项指标收集困难或不能覆盖全行政辖区的指标图层时,尽可能参考第二次土壤普查、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或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外业调查和采样,外业调查有关技术上的要求可参考“三调”耕地质量分类工作的技术要求,采样时根据地块大小可采取网格法、“S”法或棋盘法布点取样。

5.宜耕性评价

县级通过内、外业调查,将生态条件、土壤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盐渍化程度、土壤pH值、土层厚度、耕作便利度评价指标矢量数据与国家下发底图叠加,并参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等结果,依据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技术要求,逐图斑标注指标值属性。其中,套合2020年度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已不属于四类评价对象地类的,要保留图斑,记录变更后或实地地类,评价指标可不填写。

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和不宜耕评价指标表要求,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指标中任意一项为限制因素,则该图斑整体评价为不宜耕),对图斑逐一进行宜耕性评价。如同一图斑评价结果出现部分宜耕、部分不宜耕时,以面积超过50%的结果作为最终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分割图斑。各县级如有补充调查评价的耕地后备资源成果,应建立补充耕地后备资源图层。

6.评价结果标注

所有指标数据均达到宜耕条件的图斑评价为耕地后备资源,在评价结果中标注“GDHB”;评价指标数据有任一一项达不到宜耕条件的图斑评价为不宜耕,在评价结果中标注“FHB”。

国家下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底图图斑属性信息应内容完整,全面包含评价结果和评价指标数据,评价结果和每项指标均需赋值,不能为空。

7.建立数据库

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建设规范要求,建设符合数据库标准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实现与国土调查数据的集成。

四、结束语

通过对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进行清查和摸底,准确的掌握了全省各地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分布及其质量状况和生态环境条件,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底图图斑后备
一种基于实际GIS底图的精准计费方式探究
地理国情监测中异形图斑的处理方法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基于C#编程的按位置及属性值自动合并图斑方法探究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土地利用图斑自动检测算法研究
科研院所底图管理模式转型研究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企业底图档案的归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