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域下产学研用共同体的内涵和模式研究

2022-02-06 17:20黄家庆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科研院所产学研

□尹 闯 黄家庆

当前,共同体理念已深入教育各个领域,教学共同体[1]、校企共同体[2]、产学研共同体[3]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产学研用共同体是教学共同体、校企共同体、产学研共同体的升级,是社会生态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构建共同体的目的是为了打通产业系统、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在人才链、创新链之间的壁垒,更好培养应用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显然,产学研用共同体的内涵、要素及其在推进社会发展中的机理相对复杂。而随着生态学对人文社会等各学科的渗透,以及生物学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融合,生态学已然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4]。将产学研用共同体发展系统的建设嵌入到社会生态系统,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思维方式对其进行解构,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产学研用共同体构建的基本逻辑和发展思路。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生态学的视阈阐释产学研用共同体发展系统的内涵和模式。

一、生态学视域下产学研用共同体的内涵

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看,产学研用共同体作为社会的技术创新体系,就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作为生态系统它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律构成,并呈现出应有的社会组织生态形式。

(一)产学研用共同体是自组织的社会生态系统。生态学认为社会生态系统是社会独立的组织机构,无须按照外部指令或作用即可自行组织起来[5]。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拥有的异质性资源,即表现为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替代性的资源[6]。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社会组织体的生存发展需要从周围环境中获取资源,需要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达到目的[7]。所以在经济社会大系统中,行业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每个组织(独立实体)的发展都需要从周围环境中获取异质性资源,并相互作用才能实现自身的功能。在经济建设中,行业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各有自己的职能及其诉求:应用型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要尽其职能获得发展,需要与行业企业紧密衔接,培养出产业发展用得上且好用的人才;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能够及时为企事业单位采用,实现成果利用的最大转化;需要从外界获得更多的教学科研资源,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获得良好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创新生产方式、提高产品质量、获得源源不断的可实现转化的科技成果,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科研机构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需要不断提高研发能力,依托科研力量获得更多外部资金的支持,研究开发出生产一线需求的技术,产生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等。可见,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构成的产学研用共同体发展系统,是各独立机构根据自己的职能和发展需要,为适应外部发展环境获得异质资源,努力调整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和目的,自我或自行组织而实现的,是一种自组织的社会生态系统。

(二)产学研用共同体是动态交互的生态系统。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社会独立机构通过自我或自行组织并合作联动后,聚力“产学研用”,形成具有能动作用的一个生态系统。产学研用共同体发展系统不是指人才资源、技术成果或资金资源持有方,将资源或成果向有需求的另一方的简单交付转移,相互间需要进行需求互补、优势互补、资源条件互补的多维物质、能量、信息循环流动和转换。所以产学研用共同体发展系统不仅在子系统内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循环转换,还要与整个社会生态系统发生类似的流动和转换。在产学研用共同体发展系统中,高校与企业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可以很好地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而科研会直接服务生产,推动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科研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这样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企业才可以实现最佳状态的能量、信息等要素的交换。高校与科研院所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物质资源、人才资源共享等相互支持,较好地进行物质能量流动。而产学研用共同体发展系统在与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进行的能量交换,不仅成为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内生发展的助推器,而且成为教育、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促进社会发展的引擎。产学研用共同体发展系统中各主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为补充,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转换。而如此不断的循环转换、深度融合发展,就形成了动态的、交互的生态系统。

二、四种产学研用共同体模式

产学研用共同体各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不同于生物生态位,生物生态位是被动的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产学研用共同体各因子的生态位应是自己主动选择,或者由它们在系统中和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来决定。

(一)企业主体模式。产学研用共同体企业主体模式是指,合作意愿强、创新意识强、需求明确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联合进行科研攻关、合作开发技术,实施科研成果转化、技术转让等形式实现产学研用合作的模式。它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互支撑,各自发挥优势、相互密切配合,形成人才培养、项目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和应用共同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在参与产学研用共同体企业主体模式建设发展形成的生态系统中,各主体应有序有效活动在各自的生态位上,而呈现出生态化。

“产”是指企业的生产需求、企业的产出。在产学研用的创新活动中,企业作为主体,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基于市场的需求,以适合自身发展的合作方式,获得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和研究成果输出,进行技术创新,为市场提供用户需求的产品。同时,也为高校培养人才和提供实习实训条件,并可借助高校资源培训员工。

“学”是指高校为企业技术创新和适应市场产品需求,或者为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帮助和智力支持。在企业建设发展的产学研用活动中,高校主要是服务于企业的需求。同时,也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利用企业技术人才为培养学生服务。

“研”是指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的科技创新研究。高校和科研院在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体系中,以市场为导向,为企业提供研究成果,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为其开展应用研究,与企业一起进行技术开发。通过研究成果帮助和推动企业以及行业的发展。

“用”是指产学研用合作成果的应用,即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给企业的研究成果转化,以及与企业共同开发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的利用。它主要以新产品和满足市场用户的需求来反映“用”的成效。

(二)高校主体模式。产学研用共同体高校为主模式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校为主体,学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联动,发挥自身的教学科研资源,利用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和企业的生产实践场所,将教学、科研、实践、生产、应用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模式和各参与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协同创新系统。在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水平为目的的产学研用共同体生态系统中,“产”是指共同体重要的参与者企业,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或自身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共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提供人才培养的校外教学资源及服务;择优录用合作高校的毕业生。同时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进行科研开发,并把成果转化为产品,或选择高校及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形成生产力。“学”是指共同体的主导者高校,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能结合在一起,通过建立并发挥产学研用共同体的作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种科研活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行业企业输送新生力量、提供人才支撑;同时,根据企业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利用产学研用共同体的资源,开展各种人才培训,服务社会。“研”是高校根据学校培养人才、提升科研能力与水平、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主动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的活动;也是企业、地方高校与科研院所进行协同创新,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过程。在这里,产学研用共同体的“研”,主要是指高校围绕自己的的目的需要,联合科研院所申报实施科研项目,共建实验室;积极与企业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借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提高科研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用”是指高校学生能够在实习实践和参与科研活动中,验证所学知识,进行创业创新;学校、科研院所以及与企业研发的科技成果为企业应用,实现生产性的转化。高校的毕业生获得企业的录用。“用”的成效,主要是以专利的转化率和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合作企业录用学生的情况来体现。

(三)平台主体模式。产学研用共同体平台(项目)模式,是以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大师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为创新平台,进行合作开发、实施项目而形成的产学研用联合体,或者以高校与企业共建专业、学科专业群、二级学院(典型的是创新创业学院)的形式出现。它呈现的是一种为共同完成某项科技创新项目、人才培养任务所达成的契约安排,以企业(社会)为需求方、大学或科研机构为供给方的共建共享合作的形态。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通过这些项目平台进行产学研用合作,使人力资本、知识技术、资金设备、市场客户等各类资源,在本平台系统内及其与外界系统的能量交换中获得有效结合,实现富有效率的协同创新,即“产学研用各方作为技术创新的协作主体,从差异矛盾共处走向优势兼容共生”。在平台主体产学研用共同体系统中,“产”是指企业利用系统平台拓宽生态位空间,依托高校人才资源及其与科研机构的研发优势,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本系统平台内的某一项目(中心、实验室、专业等)进行合作,并从技术成果应用中受益。“学”是指高校在调整生态位功能、突出应用性过程中,着眼于打造技术创新基地和应用服务基地,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行业企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应用创新服务的过程。“研”是高校、科研机构发挥研发优势,利用系统平台进一步增强科研与产业化发展协同度的过程。它主要体现为共同申报课题、共建研发中心、共建重点实验室等;更多的是针对某个项目进行合作,或针对技术难点进行合作攻关。“用”既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实现,即企业在科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实用化、工程化和产品化,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链、创新链得到延长;也是指为行业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新生力量和其他应用创新服务。

(四)科技园模式。产学研用共同体大学科技园模式,是高校根据区域产业转移、产业升级和区域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科研成果转化的现实需要,为实现产学研用的“无缝链接”,将人才资源、科技资源优势与企业及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结合起来,进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而建立的基地或协同创实体;是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等组织共同出资、共同研发、共享技术成果转化而建立起来的统一体。2015年,国家就提出要“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在这里,高校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与企业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孵化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帮助企业实现科技优势向市场优势的转换;安排学生到科技园与本专业关联度高的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企业,可以较好地解决时空冲突,以及组织特性、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与高校及园内的科研机构进行“无缝”对接合作,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资金和和环境条件;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资源,发展为科技型企业;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与最直接、最直观的场地、案例和就业机会。科研院所进驻园区,可以充分利用成果孵化和技术转换的动力和平台,为企业提供专利等成果或技术服务,直接与企业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整合园内各种优势资源实施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协同创新。

三、结语

产学研用共同体的模式可以有多种多样,不同的目的和出发点会有不同的模式,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在其生态系统的各个因子都是平等的。各生态因子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本着平等互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准则,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合作互动,来体现自己的生态地位作用、实现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并随着自身需求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生态地位作用,提高自己的承载力和适应度,“以维持自身系统的生态平衡和满足社会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走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科研院所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吉林省加快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综合思考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逆行者的武汉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研究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医疗科研机构生物安全柜使用管理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