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当代价值

2022-02-07 00:34韩玉唯孙巍巍李书锐
经济师 2022年5期
关键词:遗文桦树皮鱼皮

●韩玉唯 孙巍巍 李书锐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界定,总人口在30 万人以下的民族即为人口较少民族,全国共有28 个,主要分布在13 个省(区)。赫哲族作为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我国最新人口普查统计中,现有人口5373 人[1],是我国东北四小民族之一[2],也是黑龙江省独有民族。历史上赫哲族有“鱼皮部”“使犬部”等称谓[3],赫哲族人口虽少,却保留了较为丰富且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桦树皮制作技艺”“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我国大力发展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赫哲族的非遗文化得到了一定保护,但是其传承和创新的情况也存在诸多问题。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相对特别少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处于弱势地位,易被主流文化同化,失去原有特色。同时,原有赫哲族聚居区的经济又不断受到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冲击,导致在赫哲族内部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非遗保护的意识。在这种局面下,保护和挖掘千百年文化积淀的赫哲族文化,尤其是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就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这有利于促进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能够为其他民族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一、赫哲族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概述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三乡两村”,即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四排赫哲族乡和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从最新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赫哲族是我国第四少的人口较少民族,他们人口虽少,但是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

赫哲族史称“鱼皮部”,其鱼皮制作技艺被当今世人最为熟知,赫哲人利用捕获的鱼皮制作成服饰和装饰画等,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我国第一批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新中国成立之前,赫哲人长期从事着渔猎生活,他们捕鱼、食鱼,并用鱼皮制成穿在身上的衣服,有时也会用鱼皮作为房屋的“窗纸”。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传统工序比较费时费力,制作过程包括剥鱼皮、晾干、熟软、缝制、装饰等步骤,过去这一技艺赫哲族妇女基本都能熟练掌握。随着时代的发展,鱼皮制品使用越来越少,逐渐被其他现代产品所取代,导致鱼皮制作技艺濒临失传。

过去赫哲人制作鱼皮画所采用的鱼皮均为野生鱼的鱼皮,通过对这些天然鱼皮的纹理和花纹的良好运用并结合拼接、染色以及黏贴等方法,制作成鱼皮画,即鱼皮剪纸。鱼皮剪纸不是单纯的剪纸,而是融合了包绣和贴花的独特剪纸艺术,为了进一步细化剪纸的内容,还广泛地运用雕刻和染色等技术。因为赫哲族人信奉萨满教的原因,所以其内容大都是动物的图案。为了显出动物的形态和特征,鱼皮剪纸中的动物多为正面或者侧面的形象且造型感染力强、线条粗狂豪放,极具表现力,不但展示了鱼皮所具有的特殊的美感,还包含了作者情感。

(二)桦树皮制作技艺

赫哲族的桦树皮制作技艺也位列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桦树皮制作技艺不但对赫哲族的生产生活影响极深,也深刻地影响了东北其他渔猎民族的生产生活。赫哲人在使用桦树皮时,一般先用水煮或者是火熏,使树皮遇热后变软,再用力压平,然后便可裁剪,制成各种用具。桦树皮制作技艺主要工序有四步,首先剥取桦树皮,其次浸煮或熏烤软化桦树皮,再次裁剪缝制桦树皮,最后制作桦树皮器具上的装饰图案。赫哲人利用桦树皮优良的防水、抗腐蚀特性,制作多种生活用具,这种器具轻便,便于携带且不易破碎,是赫哲人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智慧创造的结晶。赫哲人利用桦树皮制作船只、筐篓、箱盒、碗盘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器具上压印各种象征吉祥、丰收、喜庆等花纹和图案,造型形式多样,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统一。

(三)赫哲族传统渔具制作技艺

赫哲族传统渔具制作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很强的民族和地域特征。赫哲族传统渔具有铃铛网和撅达钩,是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独有的冬季垂钓捕鱼工具。铃铛网的形状好似葫芦,把一根木棍绑在网口上,将网放在水的逆流处,当有鱼进入网中撞到网口的网线时,网线上端系的铃铛就会叮当作响,捕鱼者就可以收网取鱼了。撅达钩是一种鱼形的钓具,采用垂钓方式扑鱼,利用了鱼类生活习性进行的独特设计,这种钓具主要捕获狗鱼、鲶鱼、细鳞和哲罗等。

二、赫哲族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古老赫哲人生活地域河流纵横、森林密布,由此使赫哲人产生了古老的渔猎生活方式,并且创造了一些独特的艺术形式——鱼皮和桦树皮制作技艺,这种独特技艺向世人展示了赫哲人的智慧。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出现了文化内涵淡化、传承乏人、适用性弱等问题。

(一)非遗传承内涵淡薄

当下,人们对于民族独特的服饰并不是很重视。一方面是现代人更多的崇拜与众不同的异国风情和时尚的服饰,从而慢慢地淡化了本国独特民族的服饰艺术;另一方面是文创开发者为了满足现代游客的喜好,对民族服饰的特色图案进行了较大改变,使其基本丧失了原有民族装饰风格。如今,在民族地区的旅游区到处可见民族特色的“景象”,只是这些“景象”的民族特征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我们调查发现,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赫哲人占比较大,其他民族的占一少半,普遍存在着原生态文化保留较少,创新、变化的内容居多。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这些传承人注重追求经济利益,丢掉了赫哲族“土味”的原始文化。进而导致赫哲族的文创产品缺少了本民族文化内涵和图案符号,趋向了大众化、工业化的工艺品。诚然,从当下市场而言,这样的作品更加受欢迎,但是从赫哲族非遗文化长远发展来看,以及文化多样性而言,如此举措实在目光短浅,民族非遗文化传承是不应该以弱化民族文化内涵为代价的。

(二)非遗项目继承人缺乏

经我们调查发现,当下赫哲族鱼皮画、鱼皮衣的传承者以50~60 岁的老人居多。这些赫哲族技艺的传承人,由于年龄、学历、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对赫哲族传统技艺的创新缺少足够的勇气和热情。导致使用传统技艺制作的工艺品多年来变化不大或毫无变化,既减弱了购买者的购买欲望,也出现了传承缺失的危机。同时,在当代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青年人大部分没有了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愿再学习和传承传统手工鱼皮技艺,使传统技艺的继承人缺乏。解决技艺传承者不足的办法除了积极引导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之外,还可以倡导传承人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师工作室”等实践模式[4],以动手实践加强传承者的传承意愿。

(三)非遗文创实用性弱

赫哲族制作出的鱼皮、桦树皮制品多作为装饰品、挂饰。然而随着外来文化的传入,现代文明的发展,更多精巧的装饰品代替了赫哲族鱼皮和桦树皮饰品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据我们实地调查发现,赫哲族的鱼皮制品中具有实用功能的较少,比如鱼皮腰带、鱼皮包,一般占赫哲族旅游区特色品商店工艺品数量的15%,而大多数是装饰性的摆件,如鱼皮画、桦树皮画等,商品中也有一些鱼皮挂件等。可以看出,目前市场上赫哲族非遗文创存在着重装饰轻实用的现象,这会导致普通大众购买欲望的不足,从而不利于赫哲族技艺类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合来看,赫哲族技艺类非遗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的困境,传承和发展其核心文化迫在眉睫。我们认为除了大力开发“潮流玩具、二次元周边、IP 衍生品”等富有新意的创意产业之外[5],当务之急是激发赫哲族成员的民族认同,充分挖掘非遗项目的当代价值,为继承和发展赫哲族非遗文化提供支撑。

三、赫哲族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

艺术因技术的加入而变得多姿多彩,技术也因艺术的介入而更富有审美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都是工匠们运用高超且独具匠心的技术,以及别具一格的艺术审美形式,通过千百年的积累沉淀而创造传承下来的。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质,具有很高的现代商业价值。

(一)有助于地方民俗博物馆的特色开发

博物馆既是历史文物展出的专门空间场所,也是地域文化特征的传播渠道。国内国家级和省级的著名博物馆普遍以陶器、金属器、瓷器、玉石器、书画、家具等为主,这些文物大多是以汉文化为内容的工艺美术作品。然而国内民俗博物馆的建设相对比较落后,普遍存在藏品少而不精的问题,赫哲族地区也存在着同样的困境。对赫哲族技艺类非遗文创的开发,不但可以丰富赫哲族民俗馆的藏品,也有利于赫哲族非遗文化在展出中进行对外宣传,能够更好地传播赫哲族的历史、艺术、文化和习俗知识的现实作用。

(二)有助于文旅经济的发展

消费者旅游时基本都会购买一些当地特色产品,既可以作为纪念也可以作为赠予亲戚、朋友的礼物。随着游客的消费意识提高,文化层次增强,高品质旅游成为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而当下各地的旅游文创产品依然良莠不齐,尤其像赫哲族这种人口较少民族的旅游业,仍然处于较为原始和质朴的阶段,对于游客较难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因此,开发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赋予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依照用户体验,开发创新型文创产品需要引起当地旅游部门和赫哲族非遗传承人的重视。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旅游者文化和经济层次还有较大差距,在开发旅游纪念品时也应考虑产品的不同档次,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例如,赫哲族的鱼皮画,既能有上万的精品,也应该有几百的流水线制品。

(三)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游客的文化需求的提高,越来越追求独特具有纪念和实用意义的旅游文创产品。旅游经济的高速发展既然不能失去文化内涵,破坏文化传承,赫哲族的非遗文化不应该固步自封,传承者应该主动去适应市场的发展,在保证非遗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创新发展旅游文创产品促进民族的经济发展。政府部门既应该认识到保护非遗文化内涵的重要性,也应该学会促进非遗文创适应市场经济,主动宣传扩大非遗文创的经济市场。非遗文创应该避免孤芳自赏,需要充分了解用户体验,使非遗文创产品贴近游客的生活,满足游客的购物心理,才能促进游客口口相传,增加民族非遗文化的社会性传承。

(四)有助于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

赫哲族技艺类非遗项目直接对应着实用的日常用品,这些用品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多个方面。从日常实用上来说,有鱼皮皮带、鱼皮钱包、桦树皮化妆盒等文创产品。从艺术欣赏上来说,有鱼皮画、桦树皮画、鱼皮挂件等工艺品。我们需要加强对赫哲族技艺类非遗文创的大胆开发,充分挖掘赫哲族技艺类非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独特性。从而有助于赫哲族非遗文创产品的再创作,以形式和内容更为多样的文创产品提供给市场,既满足了消费者旅游外出的购买纪念品的需求,也使游客的日常生活更加有情趣,更丰富多彩。

(五)有助于非遗研究的推进

目前,非遗文创产品在实用性上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赫哲族技艺类非遗文创也存在着缺乏创新、活力不足等困境。究其根本,是由于我国学术界缺少对于赫哲族技艺类非遗文化方面的深入研究,使得地方政府对其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导致相关的传统技艺的历史、文化传承和民族特色等保护不完善、不正确,造成了诸多文化断层现象。而当非遗旅游经济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支柱之时,民族内部和地方政府将会迫切需要学术界的理论支持,从而促进对赫哲族技艺类非遗文化的系统研究和正确保护、传承及创新发展。

四、结语

虽然赫哲族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存在着诸多困境,但是在地方政府扶持和技艺传承人大胆创新的带动下,赫哲族技艺类非遗得到了较好保护和发展。在对赫哲族技艺类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的探索中,需要把握文创产品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根本,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防止粗制滥造和缺乏人情味的文创产品出现。针对不同消费者对文创产品喜好的差别,需要结合新科技打造差异化的文创产品,在保证非遗文化内涵的同时,形成非遗文创产业化、实用化、工业化、精品化、多样化等商业模式。深入挖掘赫哲族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助于赫哲族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也有助于非遗文创产业经济的发展,更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物质生活需要。

猜你喜欢
遗文桦树皮鱼皮
《春暖花开:书籍设计》《粤东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实践研究:文遗复兴,梅州好礼》
新媒体时代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以桦树皮画为例
文旅融合背景下常州非遗文创发展路径研究
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广西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桦树皮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品的形式功能及传承意义
非遗文创雕版作品
桦树皮艺术文化传承
徐薇娜鱼皮镂刻作品
鱼皮帮助烧伤病人快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