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漆器莳绘技法在陶瓷金缮修复工艺中的应用价值

2022-02-07 12:21水弘宇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天工 2022年6期
关键词:漆艺器物技法

水弘宇 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一、金缮工艺的由来和发展

江户时代的儒学家伊藤东涯的著作《马蝗绊茶瓯记》中记载,室町时代中期的足利义政将军(1449—1473在位)有一只龙泉青瓷的茶碗,他很是喜欢,但因其底部有裂痕,所以将之送回中国要求更换一只相同的茶碗,然而当时的中国也没有这样一模一样的青瓷茶碗,便用当时中国锔瓷的技法修补后送回日本。但锔瓷技术更多强调的是修复之后的实用性,足利义政将军不太满意其修复后的效果,日本的工匠就开始研究新的修缮手段,以此为契机,于是“金缮”诞生了。[1]

由此看来,金缮的起源也和中国古代修复技法“锔瓷”有着一定的联系,是“锔瓷”促使着“金缮”的出现。虽然金缮所用到的技法是从中国的漆艺中提炼的,但日本的金缮工艺以他们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美学思想作为基础,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修缮技法,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金缮是在修缮的部位用“金”粉饰,经过金缮后的器具上会有一条条纤细的金线,是为了给修缮的裂缝处增加效果,仿佛划破黑夜的闪电和金色的树杈一般。

金缮技法的根基还应归属于中国漆艺,是一种使用天然大漆修缮残缺器皿的工艺,但在修缮器物之余,也有一定的装饰效果。金缮强调以“金”来修缮器物,属于漆艺的延伸,具体来说,就是用天然的大漆黏合瓷器的碎片或者填充缺口,涂满欠缺的地方,在大漆上用金粉和金箔勾绘,被修缮的器物其裂缝处就像是融了些许的金子,裂纹处略微会凸出,但并不会显得特别突兀。[2]

金缮工艺的快速发展,与日本的侘寂美学密不可分,侘寂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从老旧、破碎的物体外表下显露出的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侘寂”作为日本一种古老的审美传统,逐渐成为一种设计法则,金缮正是这一美学思想的物化,带有一定的隐含理念。

近年来,由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金缮已经普及到日常器物的修复之中,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产生了各种新型材料的技法,还可以将不同器物的碎片拼合形成新的艺术品。修缮的字面意思无疑是将器物还原成本来的面貌,而金缮的目的是修复且凸显修复的技艺。金缮作为大漆艺术中的一种,传统上属于修复的领域范畴,但要达到一定的艺术造诣也需要匠人们有良好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功底,这样修缮出的器物是带有一定艺术色彩的。

二、“莳绘”在金缮技法中的艺术性表达

“莳绘”是以日本传统漆器工艺为基础所延伸出来的一种装饰技法,是符合日本人审美趣味的工艺美术形式,产生于日本奈良时期,远早于金缮工艺的出现。历经镰仓、室町时代继续发展,每个时期都会出现一种代表不同时代的莳绘技法(见表1)。

表1 710—1867年日本奈良至江户时代莳绘技法发展表

莳绘作为一种大量使用黄金来装饰的技法,工艺繁复、材料讲究。由于运用金银作为装饰花纹,在做完推光之后,会使作品显得十分华丽。莳绘的工艺只能全手工来完成,没办法借助机器的力量,所以莳绘是相当耗人力的一种工艺,是花费时间和精力造就出的艺术品。莳绘讲究雕琢的技艺,纹样多样,以一种清新淡雅且优美的表现形式,却不拘泥于自然景象的描绘。莳绘为了增强表现力来丰富作品,还会采用螺钿、银丝进行勾勒绘画等,工艺的复杂、烦琐程度会远高于金缮。[3]后来通过莳绘技法的完善,作品不断在技巧上、意匠上有了创新,技法水平也愈发精湛,手法新颖且独特,给世界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尤其作为莳绘技法最辉煌的江户时代,莳绘工艺在制作上构思大胆、做工精良,有相当细腻和精美的成就。砚盒方形圆角,盖面隆起,另刻有细纹似波,像一叶小舟正从拱桥下荡过,极具装饰性的工艺贯穿古今雅俗(如图1)。随着莳绘技法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精美的器物,对装饰的描绘从山水转变为某一古典题材,在砚盒的图案中,木板桥通过薄薄的铅板来表现,盛开在木桥周围的燕子花叶使用了金粉,花瓣则使用了鲍鱼的贝壳进行装饰。器物精美典雅,设计和创意手法十分大胆,黑与金银的对比,凸显了主题和本质(如图2)。

图1 舟桥莳绘砚盒,本阿弥光悦(1558—1637),创作于17世纪日本江户时代,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图2 八桥莳绘螺钿砚箱,尾形光琳(1658—1716),创作于18世纪初日本江户时代,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莳绘的强装饰性运用在金缮工艺中,提升了修缮的多元化,除了符合金缮的发展趋势之外,对艺术创作的态度也有重要的影响。摆脱常见于金缮修复后的简单样式,脱离金缮看似拼凑的感觉,打破局限,能够进一步加强修缮后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如果金缮重在用漆修缮,那么莳绘则重于描绘,在金缮修复过程中,使用莳绘工艺的表达,可以让器物更加生动,赋予独特的美感,既保证了器物修缮后的完整又体现了工艺的质感和层次感。金缮修复之后的器物会存在几根相交错落且流畅的金线,运用莳绘技法进行点缀,形成新的纹样、凝重的色彩和微妙的细节处理,在不同的形式上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呈现特殊的肌理表现特征,丰富作品的立体感。莳绘在金缮工艺上的艺术性表达更多体现在拓展与创新,相互借鉴和学习,融于自我的审美意识,再现的不应该只是器物曾经的辉煌,从凸显金缮的线创造成器物上一个个的浮雕作品,再考虑器物本身的整体性,寻找最符合它们气质的表现方式,发散出多样的艺术风格。对于工艺应用上的艺术性,在不断延展综合技法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提升作品的艺术品位。

三、莳绘技法在金缮中的可实施应用和价值

通过熟练地把握金缮和莳绘技法,将多种表现方式融合并用,在尊重传统的同时积极创新,为修复器物的艺术性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综合技法上的融合,能够赋予器物更多的美,展现工艺的技术和艺术,探索莳绘、金缮的美学价值。

绘纹是莳绘技法中最主要的方法,对装饰花纹设计各种图案,施加金银或箔片描绘,可以辅助金缮工艺提供更多的创意,使残缺的器物具有纹理的装饰性能。在修缮的同时,要整理优化残缺,从纹饰本身的美感到与残缺的形状是否契合,对于创造做取舍,通过漆绘图案来彰显审美趣味,丰富表现形式(见图3)。螺钿作为莳绘工艺中常见的技法,将鲍鱼贝壳的珍珠层磨平,切割成图样贴于器物表面,属于对器物的镶嵌修法(见图4)。螺钿的介入,是修缮器物的色泽依光线而呈现微妙的变化,强调的是色彩关系。不同的光泽和色彩可以满足器物以镶嵌装饰的需求,但要求搭配和谐,衔接流畅自然。在绘制的漆纹上堆高,被称为堆高绘纹,塑成浮雕式的纹样,这是莳绘技法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创作的一个突破(见图5)。纹饰图案高出器物平面许多,有很强的表现力,使装饰更加清晰立体,整体生动流畅。金缮和莳绘都属于漆工艺的文化,两者既是风格迥异,又可以相互融合,莳绘技法可以很好地修饰金缮工艺,使金缮工艺得到更大的进步,从而产生出更加优异的工艺品。

图3 平莳绘漆绘图案

图4 高台寺莳绘螺钿

图5 肉合莳绘堆高绘纹

莳绘技法在金缮工艺上的运用,能够突出实用意义和艺术价值。金缮的最终目的是修复器物,莳绘技法可以为金缮的艺术表现形式提供技术支持和审美指导,强调材料包容性的情况下相互转化与发展。莳绘技法运用于金缮工艺之中,这种再创造的方式,并不只是将器物重新复原,而是通过残缺的痕迹表露出来,丰富金缮修复效果,莳绘在金缮工艺上的运用已达到华丽、创新而又不失淡雅的效果,把技术精细的特色发挥到极致,这才是将漆艺发展和发扬的重要手段。[4]单一的线条不存在强有力的装饰效果,以莳绘形式来表现绘画的效果,千变万化的创作让工艺变得有创意,也能从众多金缮器物中脱颖而出。莳绘技法带给金缮工艺新的影响,艺术表现形式的融合丰富了视觉效果,也是为工艺创新提供了借鉴。把破碎的器物通过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打破固有的思维和艺术界限,加入个人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为工艺实践提供了参考价值。在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做加法,变通和创新是文化融合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四、结语

金缮和莳绘都属于漆艺,不同的工艺形成了它们各自的运作方式,也都成为世界文化宝贵的组成部分。二者在工艺风格上也具有较多的相通性,莳绘本就可以成为金缮的艺术创作手法,金缮工艺强调缺憾美,把莳绘技艺运用在修缮的最后一步,这不单单是对器物的还原,也在追求有意境并且精巧的装饰,融合方式的呈现最终是以“美”为规律进行设计的。有深切的美学思想和创新的工匠精神,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联系,见证文化的传承,对传统工艺保持尊重的态度,将技术与艺术精巧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在每一件器物中都得到精心的演绎与诠释。

猜你喜欢
漆艺器物技法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奇妙的漆艺之旅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精通拍摄技法
青年漆艺师夫妻的幸福生活:悠闲着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