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期、栽插密度、施钾量、施氮量对优质感光杂交稻金泰优明占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2022-02-08 14:33雷伏贵陈家银陈建辉饶鸣钿乐开富周元伟曾德燎傅文婷
江西农业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钾量精米播种期

雷伏贵,陈家银,陈建辉,饶鸣钿*,乐开富,周元伟,曾德燎,傅文婷

(1.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福建 三明 365050;2.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福建 三明 365050)

0 引言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分布广,从东南到西北,从平原到山区都有种植,全国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的27%,水稻总产约占粮食作物总产的37%。单位面积产量比小麦和玉米分别高48%和23%。因此,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食用人数最多的粮食作物,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稻米的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2],选育和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已成为发展水稻生产的必然选择。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除了受遗传因素影响外[3-4],还受环境和栽培方式的影响[5-6],因此良种与良法相配套,才能充分发挥出良种的增产潜力,并实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目的[6]。已有研究认为,早播种产量高,适时播种可以改善米质,可提高整精米率[7-8],降低垩白度[9-10],提高胶稠度[9];栽插密度会影响产量,栽插密度适宜则产量高[11-13],栽插密度也会影响米质,提高栽插密度会提高垩白度[11-13],降低整精米率[12-13],降低胶稠度[12];施氮量适宜则产量高,施氮量不足或过高都不利于高产[11-13],施氮量也会影响米质,施氮量适宜可以提高整精米率[12],随着施氮量的提高整精米率也提高[14-15]。有研究认为提高施氮量会增加垩白度[13,16],也有研究认为施氮量适宜会降低垩白度[12],增施氮肥可以降低垩白度[15];增施氮肥降低胶稠度[12,15],会降低直链淀粉含量[16]。增施钾肥,可提高稻米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14-15,17-19],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胶稠度[17-18]。也有的研究认为,增施钾肥会提高垩白粒率、垩白度[19-20]。同一试验因素对同一米质性状有不一致的结果,可能与品种、生态条件、试验设计等因素有关。

杂交稻金泰优明占是以金泰A为母本,以双抗明占为父本配组育成的籼型感光三系杂交稻品种。2019年由福建省审定(审定号为闽审稻20190021,福建省农业农村厅通告2019年7号);2019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桂审稻2019143,桂农厅公告〔2019〕26号)。该品种表现为产量高、米质优,福建省区试米质达部颁二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广西壮族自治区试米质达部颁一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福建省2年区试稻瘟病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稻瘟病,广西2年区试稻瘟病抗性鉴定为中抗稻瘟病。该品种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但鲜见有关栽培措施对金泰优明占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报道。

本研究以金泰优明占为材料,开展2个试验:(1)不同播种期对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2)应用最优回归设计,选用“311A”方案[21-24],以栽插密度、施钾量、施氮量为试验因素,以产量和稻米品质为目标函数,进行3因素综合栽培试验,为该品种作为烟后稻高产保优栽培确定适宜的播种期、栽插密度、施钾量及施氮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21年在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儒元村进行,试验地位于东经117.65°,北纬26.57°,海拔190 m。试验地前茬为烤烟,栽插密度、施钾量、施氮量3因素综合栽培试验田的土壤pH值为5.06,有机质39.3 g/kg,碱解氮 175 mg/kg ,有效磷10.9 mg/kg,速效钾162 mg/kg。

1.2 供试品种

供试品种为杂交稻金泰优明占,本田用种量为7.5 kg/hm2。

1.3 试验设计

1.3.1 不同播种期试验 试验设5个播种期,分别为5月12日、5月20日、5月28日、6月5日、6月13日。小区面积为13.34 m2(2 m×6.67 m),3次重复,共15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

1.3.2 栽插密度、施钾量、施氮量3因素综合栽培试验 采用二次回归最优设计,选用“311A”方案,3个因素的水平编码和实际值如表1所示。各处理组合的实际方案见表2,小区面积13.34 m2(2 m×6.67 m),2次重复,共个22小区。随机区组排列。

表1 栽插密度、施钾量、施氮量3因素水平编码

表2 试验设计与产量结果

1.4 田间管理

播种期试验依据试验方案分批播种,秧龄22~23 d移栽,每丛插1粒谷苗,每小区插植280丛,折21万丛/hm2。施复合肥(N∶P2O5∶K2O=18∶8 ∶15)750 kg/hm2,尿素75 kg/hm2,氯化钾75 kg/hm2,折纯氮169.5 kg/hm2,P2O560 kg/hm2,K2O 157.5 kg/hm2。基肥插秧前施,移栽后7 d施分蘖肥,幼穗分化2~3期施穗肥。

栽插密度、施钾量、施氮量3因素综合栽培试验的小区间筑小田埂,并覆盖地膜,防止小区间肥水串流。5月20日播种,湿润育秧,6月12日移栽,10月26日收割。

氮肥分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施肥比例为40%、40%、20%,磷肥(统一施用过磷酸钙375㎏/hm2)与钾肥都分基肥、分蘖肥施用,各次施用比例均为50%、50%。基肥移栽前施用, 7月9日施分蘖肥, 8月17日施穗肥。及时防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

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1 产量 成熟时第2个重复每个小区各调查30丛有效穗,并取5丛考种。播种期试验全小区实割测产。栽插密度、施氮量、施钾量3因素综合栽培试验,密度为6.0万丛/hm2的处理全小区实割测产,其他栽插密度的小区为了减少边行效应的影响,每个小区割去四周边行后实割测产,各小区实割后称湿谷重,各取湿谷1.5 kg晒干,计算晒干率,折算各小区的干谷重。

1.5.2 稻米品质 每个处理取湿谷1 kg晾干后送至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化验分析稻米的品质。检测标准为《食用稻品种品质》(NY/T 593—2021)。

1.6 统计分析方法

在方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新复极差测验(SSR测验)对播种期试验的产量差异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稻米品质6个主要指标的差异并综合判定等级。栽插密度、施钾量、施氮量3因素综合栽培试验的产量和稻米品质指标,采用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马自清的《农业试验统计分析shyfxExcel》计算程序进行回归分析,根据回归系数进行单因素分析与两因素互作效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期对产量的影响

根据实收产量结果可知(表3),随着播种期的推迟,产量不断降低,5月12日、5月20日、5月28日、6月5日播种的实收产量分别比6月13日最迟播种的增产了48.04%、40.52%、25.78%、11.81%。5月12日、5月20日、5月28日播种的实收产量增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6月5日播种的实收产量增产未达到显著水平。播种期与实收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回归方式为:y=13186.074-136.956x,相关系数r=-0.996**。在试验的范围内,以5月12日播种产量最高。

表3 不同播种期的实收产量与农艺性状

因金泰优明占为感光型品种,播种越早,全生育期越长,主要是本田营养生长期延长(表3)。全生育期与实收产量的相关系数r=0.996**、本田营养生长期与实收产量的相关系数r=0.995**,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播种期早的本田营养生长期长、有效穗数多,但每穗粒数减少,最早(5月12日)播种的有效穗比最迟(6月13日)播种的高26.85%,每穗粒数减少8.08%。最迟播种的因齐穗期偏迟,结实率明显降低。这与当地气候条件有关,当地海拔300 m以下地区晚稻的安全齐穗期为9月22日,此日期后齐穗的将会遭遇低温,从而影响到结实率。可见,金泰优明占在海拔300 m以下地区作烟后稻种植,宜在5月28日前播种,根据前作收获期,尽早播种,可以充分延长生育期,进一步提高产量。

2.2 栽插密度、施钾量、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

2.2.1 产量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根据栽插密度、施钾量、施氮量3因素综合试验的实收产量结果(表2),应用最优回归试验程序计算,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9444.28-402.87x1-36.54x2-166.92x3+ 134.55x1x2-234.95x1x3+31.61x2x3-76.23x12-68.83x22-144.26x32

表4 各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2.2.2 因素主效应分析 当2个因素的编码值取零水平时,x1、x2、x3的偏回归方程分别为:y1= 9444.28-402.87x1-76.23x12、y2=9444.28-36.54x2-68.83x22、y3=9444.28-166.92x3-144.26x32。

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偏回归方程的一次项系数表示编码值增加1个单位的平均产量变化量。可见,栽插密度、施钾量、施氮量可使产量分别平均减产402.87、36.54和166.92 kg/hm2。二次项系数表示抛物线开口的方向和大小,负值表示开口向下,正值表示开口向上,绝对值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即不同水平上的产量差异越大。可见栽插密度、施钾量、施氮量3项措施与产量关系均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因而有极大值。按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计算出极大值,最高产量栽插密度的取值水平为-2,施钾量的取值水平为-0.2654(K2O 117.09 kg/hm2),施氮量的取值水平为-0.0035(纯氮134.76 kg/hm2),说明栽插密度以-2水平时产量最高,提高栽插密度导致产量有所降低。根据栽插密度、施钾量、施氮量不同水平上的模拟产量(表5)可知,栽插密度虽以-2水平时最高,在-1水平以内产量都比较接近,-1.5水平时减产0.68%,-1水平时减产1.75%。产量较高的栽插密度取值范围为-2~-1,产量较高的施钾量取值范围为-1~0.5,施氮量取值范围为-1~0。

表5 栽插密度、施钾量、施氮量不同取值水平上的模拟产量

2.2.3 两因素互作效应分析 由回归方程可知,因素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互作效应。互作项系数符号表示互作的方向,正号表示正互作效应,负号表示负互作效应,绝对值越大互作效应也越大。

栽插密度与施氮量呈负互作效应,达0.05显著水平,根据试验设计,编码水平由-2提高到2,栽插密度、施钾量、施氮量都是由低水平到高水平设置,负互作效应说明栽插密度较稀的,基本苗较少,通过多施用氮肥进而促进分蘖,尽量增加穗数,可获得较高产量;反之,栽插密度较高的,基本苗较多,就要适当减少氮肥的用量,防止群体过大,也可获得较高产量。

2.3 播种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不同播种期的米质检测结果如表6所示,根据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NY/T 593—2021)标准,各处理稻米的透明度、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4项不同播种期的指标值都相同,都达到部颁优质一等食用稻品质标准。但稻米的垩白度有一定差异,为优质一等至优质二等。整精米率为优质一等至优质三等。整精米率与播种期呈二次抛物曲线的关系,回归方程为:y=55.3114+0.4134x-0.0166x2,相关系数r=0.970**。米质最优的为5/28播种的,达到部颁优质一等食用稻品质标准。偏早播的整精米率偏低、垩白度偏高,米质等级为部颁优质二等食用稻品质标准,迟播的整精米率低,米质等级为部颁优质二、三等食用稻品质标准。

表6 不同播种期的稻米品质检测结果

2.4 栽插密度、施钾量、施氮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根据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6项稻米品质指标的检测结果(表7),因各处理的透明度都是1级,碱消值都是7.0级,说明金泰优明占这2个指标主要受遗传因子控制,栽培措施影响小,因而这2项指标不进行统计分析。仅对整精米率、垩白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4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其回归方程的偏回归系数如表8所示。

表7 栽插密度、施钾量、施氮量各处理稻米品质检测结果

由偏回归方程的一次项系数和二次项系数可知(表8):影响整精米率的主要因素是栽插密度(bx1为-0.368)和施氮量(bx3为-0.287),提高栽插密度,整精米率呈先降后有所提升的趋势,整体上降低了整精米率;提高施氮量则会不断降低整精米率。同时,施钾量与施氮量存在较高的正互作效应(bx2x3为0.544),根据试验设计,说明施钾量较高时,施氮量也要提高,反之,施钾量较低时,施氮量也要降低,有利于提高整精米率;栽插密度与施氮量也存在较高的正互作效应(bx1x3为0.332),说明栽插密度较高时,施氮量也要提高,栽插密度较低时,施氮量要降低,有利于提高整精米率。即栽插密度高、基本苗多的,施钾量、施氮量要提高;栽插密度低的,施钾量、施氮量也要降低,有利于提高整精米率。

表8 各稻米品质指标回归方程的偏回归系数

施钾量对垩白度有较高的影响(bx2为0.119),提高施钾量,垩白度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整体上提高了垩白度。

影响直链淀粉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施氮量(bx3为-0.319),提高施氮量,直链淀粉含量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整体上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同时施钾量与施氮量存在较高的正互作效应(bx2x3为0.331),施钾量较高时,施氮量也要提高,施钾量较低时,施氮量也要降低,进而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

影响胶稠度的主要因素是栽插密度(bx1为-0.567)和施氮量(bx3为-0.500),提高栽插密度,胶稠度会不断降低,提高施氮量,胶稠度则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整体上降低了胶稠度。同时栽插密度与施钾量(bx1x2为0.875)、施钾量与施氮量(bx2x3为0.765)存在较高的正互作效应,说明栽插密度较高时,施钾量、施氮量都要提高,栽插密度较低时,施钾量、施氮量都要降低,有利于提高胶稠度。

2.5 高产优质方案的确定

因金泰优明占胶稠度值较长,不同处理的胶稠度都在优质一等食用稻品质标准内,不进行模拟选优,仅以产量、垩白度、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进行模拟选优。在约束条件下(-2≤xi≤2),取步长为1,3个因素各有5个水平,组成125个全因子技术组合。经模拟,产量≥9375 kg/hm2的技术组合有56个,占总组合数的44.8%,垩白度≤1.0%的技术组合有83个,占66.4%,整精米率≥58.0%的技术组合有93个,占74.4%,直链淀粉含量≤18%的技术组合有107个,占85.6%,计算出其各因素取值水平的加权平均值和95%置信区域(表9)。

表9 产量≥9375 kg/hm2、垩白度≤1%、整精米率≥58%、直链淀粉含量≤18%的技术方案及预测值

可见,产量达到预定指标时,其预测米质为部颁优质二等食用稻品质标准。垩白度、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达预定指标时,预测米质达部颁优质一等食用稻品质标准。可见米质达部颁优质一等食用稻品质标准的取值方案为垩白度、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在95%置信区间,x1为-0.435~0.433(栽插密度20.09万~27.90万丛/hm2),x2为-0.566~0.308(K2O 96.80~155.79 kg/hm2),x3为-0.416~0.307(纯氮106.92~155.72 kg/hm2),预测产量9180.30~9600.13 kg/hm2,米质达部颁优质一等食用稻品质标准。

3 讨论与结论

3.1 播种期对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试验表明,播种期越早,全生育期越长,产量也越高。因金泰优明占是感光型品种,每早播1 d,与迟播种的相比较,全生育期的延长量和稻谷增产量都比基本营养型品种的高。金泰优明占每早播种1 d,全生育期延长0.78 d,稻谷增产131.71 kg/(hm2·d),而基本营养型两优616[7],全生育期延长0.34 d,稻谷增产94.97 kg/(hm2·d),宜优673[8]全生育期延长0.35 d,增产27.03 kg/(hm2·d)。

不同播种期使灌浆结实期所处的温度不同,从而影响稻米的品质[5,25]。金泰优明占播种期试验表明,偏早播种,整精米率降低,垩白度偏高;较迟播种,整精米率更加降低,这2种情况都会影响米质的等级。在安全齐穗期内适当迟播,整精米率仍然表现为高,但垩白度低,稻米品质等级达优质一等食用稻品质标准。本研究得出的播种期对产量、整精米率影响的结论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7-8]。有研究认为适时播种会降低垩白度[9-10],提高胶稠度[9]。播种期对稻米品质各指标的影响有所不同,这可能与稻米品种以及生态区域有关。

金泰优明占作为中稻审定,适宜在福建作中稻种植。作烟后稻种植宜根据前作的收获期尽早播种,早播种本田营养生长期延长,产量高;在当地海拔300 m以下地区最迟安全播种期为5月28日,在该日期前播种,有80%的保证率能在9月22日前安全齐穗,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稻米。

3.2 栽插密度、施钾量、施氮量对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栽插密度(基本苗)、施钾量、施氮量与产量一般呈先增后减的抛物线关系[5-6,26-27]。本试验结果也表明,栽插密度、施钾量、施氮量与产量都呈弯曲度不同的二次曲线关系,要保证稻米高产必须有适宜的栽插密度、施钾量、施氮量取值水平,取值偏低或过高都不利于高产。

本试验表明,影响整精米率的主要因素为栽插密度和施氮量,提高栽插密度和施氮量会降低整精米率。栽插密度对整精米率的影响与周培南[13]、邓则勤[23]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而徐春梅等[12]研究认为,适宜的施氮量可以提高整精米率,王子臣等[14-15]研究认为,随着施用氮肥量的增加可以提高整精米率。学者们的研究存在一些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试验地的土壤肥力、试验施肥水平和品种特性等有关。整精米率是稻米的加工品质,整精米率高,稻米的商品价值高,可见提高栽插密度和施氮量,会降低稻米的商品价值。因此,在生产上为了尽量提高整精米率,栽插密度应适当稀植,施氮量要适宜。

本试验表明,对垩白度影响较大的是施钾量,提高施钾量会提高垩白度。本试验结果与王伟妮等[19-20]的研究结论一致。也有研究结果认为,增施钾肥会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17-18]。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品种、土壤肥力水平、施肥水平有关。稻米的实际生产中一般需要施用一定量的钾肥,因此也会提高金泰优明占的垩白度,降低其外观品质。

本试验表明,影响直链淀粉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施氮量,提高施氮量会降低直链淀粉含量,整体上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说明适量增施氮肥能够提高直链淀粉含量,与倪日群[16]、邓则勤[23]、 黄乾龙[28]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直链淀粉含量属于蒸煮和食味品质指标,与米饭的黏性、柔软性、透明度及光泽度有关,从而影响稻米的蒸煮特性及食用品质。一般中、低等直链淀粉含量稻米的米粒吸水性弱,米饭的膨性小,饭粒湿黏,有光泽,米饭柔软又不失蓬松,适口性较好;而高直链淀粉的稻米的米粒吸水性强,米饭膨胀性大,饭粒干燥,蓬松,光泽差,冷后变硬,结团,食味较差[31]。本试验直链淀粉含量范围为16.0%~18.3%,属于低含量中(8%~20%)[32]的较高者。可见适量施用氮肥能够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对食味品质有一定影响。

本试验表明,影响胶稠度的主要因素是栽插密度和施氮量,提高栽插密度和施氮量会降低胶稠度。随着栽插密度的提高胶稠度会不断降低,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呈现先减后升的趋势,说明适当施用氮肥会降低胶稠度。栽插密度、施氮量对胶稠度影响结果与徐春梅[12]、黄建鸿[25]等的研究结论一致。但也有的研究结果认为,栽插密度与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及垩白粒率等稻米品质无明显影响[29]或无显著相关[30]。存在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稻米品种、土壤肥力水平、施肥水平有关。胶稠度属于蒸煮和食味指标,是稻米淀粉的一种胶体特性,指稻米淀粉经糊化、冷却后米糊胶延展的长度,表示淀粉糊化和冷却的回生趋势。胶稠度是影响稻米蒸煮品质、米饭软硬、口感的重要因素,胶稠度大的米饭,口感湿润软滑,冷却不回生;胶稠度小的米饭,口感粗糙,难以下咽。一般来说,稻米的胶稠度越大,则米饭越柔软,品质越好[31]。为了有较大的胶稠度,金泰优明占的栽插密度应适当稀植,施氮量要适宜。

3.3 栽插密度、施钾量、施氮量两因素间的互作对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因素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促进、相互抑制的。本试验表明,栽插密度与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水平的负互作效应。采用相同试验设计的邓则勤等[23-24]研究也认为,栽插密度与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负互作效应。

因素间对米质也存在互作效应,本试验表明,栽插密度与施氮量、施钾量与施氮量对整精米率存在较高的正互作效应;栽插密度与施钾量、施钾量与施氮量对胶稠度存在较高的正互作效应,即栽插密度的高低,基本苗的多少,合理增加或减少氮、钾肥的用量,均会提高整精米率和胶稠度,栽插密度与氮、钾肥搭配不合理,氮、钾肥不足或偏多,都会降低整精米率和胶稠度。施钾量与施氮量对直链淀粉含量存在较高的正互作效应,说明施钾量的高低,增加或减少施氮量,会提高直链淀粉含量。施钾量与施氮量间具有正互作效应,可能是由于水稻是按一定比例吸收氮、磷、钾的,吸钾量的增加必然会引起吸氮量的增加。

栽插密度与施氮量对稻米产量存在负互作效应,而对整精米率存在正互作效应,显示栽插密度与施氮量的互作,对产量与对整精米率的影响不一致,但可以通过有效协调进行改进。在栽插密度较低以肥促蘖时,氮肥不要偏多,施用量能满足生长的需要即可,这与按栽插密度的高低合理搭配氮肥用量的含义相近,即栽插密度与施氮量呈正互作效应,也有利于整精米率的提高。

本研究经模拟选优,栽插密度在20.09万~ 27.90万丛/hm2范围内,通过穗粒结构调节,密度较低时,穗数较少,每穗粒数较多;栽插密度较高时穗数较多而每穗粒数较少,都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优质品质,米质达部颁一等优质稻品质标准,施K2O量在96.80~155.79 kg/hm2、施纯氮在106.92~ 155.72 kg/hm2范围内,产量较高,米质优。因金泰优明占全生育期长,试验地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水平较高,以栽插密度、施钾量、施氮量水平较低的产量更高。因施钾量对垩白度具有较高的正效应,提高施钾量会提高垩白度,施钾量以较低水平更佳,米质可以达部颁优质一等食用稻品质标准。金泰优明占在海拔300 m以下地区作烟后稻种植,根据前作的收获期尽早播种可以获得高产,在最迟安全齐穗播种期(5月28日)的5 d内播种,稻米品质最优,米质可达部颁优质一等食用稻品质标准。

猜你喜欢
钾量精米播种期
施钾量对夏玉米维管组织结构与物质运输性能的影响
镇平县依据冬前气温变化对小麦播种期及播种量的调整探索
施钾量对和田日光温室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碾米加工技术对长粒型优质籼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QTL-Seq定位粳稻整精米率QTL
不同播期、收获期和储存期对优质长粒籼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江西省双季早稻直播适宜播种期的区域划分*
不同加工精度对稻谷中镉含量的影响
烟草含钾量的基因型差异及钾高效品种筛选
豫南地区适当推迟播种期有利于提升稻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