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陕西省城乡融合测度研究

2022-02-08 14:35肖薇薇王晓霞
江西农业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冷点铜川陕南

肖薇薇,王晓霞,郝 瑞

(1.安康学院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2.安康学院 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陕西 安康 725000;3.安康学院 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4.安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0 引言

城乡融合发展既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又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通过选择适宜的融合机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才能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1-2]。

近年来,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从现有的城乡融合研究文献来看:(1)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研究已经趋于成熟:周佳宁等[3-5]认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阶段应是“人口—空间—经济—社会—环境”的多维融合;刘荣增等[6]认为城乡融合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杨志恒[7]认为城乡融合是将城乡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以城镇与乡村资源要素流动为主线,通过产业、设施、制度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融合,搭建起有效的城乡联系;方创琳[8]基于国内外城乡研究综述对城乡融合的发展机理与演进规律的理论解析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城乡多融合发展的三角模式。(2)城乡融合测度方法的多样化:学者们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GPCA)和空间自相关分析[3-5]、熵值法和障碍度模型[9]、动态耦合协调度模型[10]、EBM超效率模型和核密度估计及GML指数分析[11]等对城乡融合水平进行测度。(3)城乡融合研究指标体系的多维化、研究角度多样化:周佳宁等[3-5]从“流空间”视域下研究了淮海地区城乡融合机制;谢守红等[12]从城乡经济融合、城乡社会融合和城乡人民生活融合3个方面选取了23个指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测度研究;施建刚等[11]在考虑区域碳排放在非期望产出情况下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的发展效率和驱动因素;刘衡等[13]将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进行了耦合协调和驱动因素分析。(4)城乡融合研究区多尺度:王泽慧[14]从乡村振兴视域下研究了林州市的城乡融合发展;王蔷等[15]从县域角度进行了经济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谢磊等[16]研究了黄河流域的城乡融合发展时空演变和动力机制;张海鹏等[12]研究了环首都地区大都市区的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综上,我国现阶段城乡融合理论研究已趋于成熟,研究方向主要转移到城乡融合测度的定量化分析。城乡融合测度是一个多方法、多维度、多因素、多视角的综合测度体系,不同研究区存在较大差异。

陕西省内部差异大、贫困因素复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本研究从城乡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融合4个维度构建陕西省城乡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2011—2020年陕西省城乡融合度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期为缩小研究区的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陕西省下辖10个地级市(其中西安为副省级市),总面积20.56万km2,根据陕西省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大体上可将其划分为陕南(汉中、商洛、安康)、关中(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陕北(延安、榆林)3个地理单元。截至2020年11月1日,陕西省常住人口3952.9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76.97万人,占比62.66%;农村人口1475.93万人,占比37.34%。2020年,陕西省实现生产总值2618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67.54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1362.58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12551.74亿元,增长2.8%。2020年陕西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2.66%,其中,西安市79.20%、铜川市63.67%、宝鸡市57.04%、咸阳市55.44%、渭南市49.31%、延安市61.37%、汉中市50.97%、榆林市61.60%、安康市49.92%、商洛市48.03%,全省各市发展的差异明显。

1.2 研究方法

1.2.1 熵值法 熵值是对信息量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其不确定性越小,熵值就越小;反之,信息量越小其不确定性越大,熵值也就越大。因此可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利用熵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为综合评价提供依据[9]。计算过程具体如下:

(1)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指标体系中的含义和性质不同,所以采用极差值标准化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该过程的目的是消除单位量纲,便于熵值计算。该过程的计算公式为:

式(1)中:Zij为i个样本中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Xij为第i个样本中第j个指标值;max(Xij)为第i个样本中第j指标的最大值,min(Xij)为第i个样本中第j指标的最小值。

(2)计算第j个指标的比重Pij,计算公式为:

(3)计算各指标的信息值Eij,计算公式为:

式(3)中:Eij为信息熵,N为样本数,当Pij=0时,使其近似值等于0.000001。

(4)权重Wij的计算公式为:

1.2.2 城乡融合综合发展指数 根据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和指标对应权重,利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出城乡融合综合发展指数Aij,计算公式为:

1.3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2021年《陕西省统计年鉴》、陕西省10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和各地市统计年鉴。

2 结果与分析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权重的确定

结合研究区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从城乡空间布局、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融合4个维度构建了包含24个指标的陕西省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式(1)~式(4)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表1)。

表1 陕西省城乡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2.2 陕西省城乡融合发展的时序演变特征

由图1可知,2011—2020年陕西省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城乡经济融合、城乡社会融合和城乡生态融合发展较快,城乡空间融合发展较慢。城乡融合指数从2011年的0.471增长到了2020年的0.683,2011—2016年的增速缓慢,在2016年以后增速明显加快,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2017年到2018年,增长了0.74,说明陕西省城乡融合总体向好;城乡空间融合指数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0.936下降到了2020年的0.227,尤其在2012—2013年呈现了断崖式下降,其他年份也是波动式下降,只有2013—2014年以及2018—2019年有所上升;城乡经济融合指数和城乡社会融合指数整体上均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城乡经济融合和城乡社会融合指数在2011—2012年有所下降,在2012年后则总体上呈稳步上升态势,城乡经济融合从2012年的0.257增长到了2020年的0.822,城乡社会融合方面从2012年的0.155增长到了2020年的0.865,城乡经济融合和城乡社会融合都增长到了高水平阶段;城乡生态融合指数总体上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其中2018 —2020年的变化幅度最大,2020年城乡生态融合发展指数达到了0.819,说明陕西省城乡生态融合发展总体向好。

图1 陕西省城乡融合发展的水平测度

陕西省地市的城乡融合指数的均值变化较大,2011—2020年由0.223提 升 到了0.324(图2)。整个变化趋势大致分为2011—2014年的起步发展期(年均增速为6.040%),2014—2017年的增长发展期(年均增速达0.752%),2017—2020年的高速发展期(年均增速达6.114%),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在整体上不断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指数标准差由2011年的0.091上升到了2020年的0.125,年均增速为3.588%,处于稳定上升的发展阶段。

2011—2020年陕西省各地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各地市的发展差异较大(表2)。西安市长期处于高水平发展阶段,其年均城乡融合指数为0.490,铜川和商洛2市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年均城乡融合指数分别为0.166、0.169;2011—2020年各地市城乡融合发展速度差异也较为明显,榆林市和安康市年均增速最快,分别为0.077、0.061,商洛市城乡融合年均增速最小,为0.029,处于高水平发展的西安市年均增速仅为0.031。

表2 2011—2020年各地级市的城乡融合指数

2.3 陕西省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

2.3.1 陕北、关中、陕南城乡融合发展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由表3可知,陕北、关中、陕南3个地理单元的城乡融合指数标准差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3.22%、2.9%和7.07%,陕北和陕南地区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关中则处于缓慢增长阶段。各地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各不相同,关中地区增速低但其发展水平高、融合度高、基础好,陕北和陕南地区虽然增速高但其发展水平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其发展潜力较大。变异系数可用来衡量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对差异,陕西省城乡融合发展的变异系数由2011年的0.408降低到了2020年的0.385,其年均降幅为0.065%(图2)。陕西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不断提高,但其内部差异仍然较大,关中地区的城乡融合系数均值长期高于陕北和陕南地区,2020年陕北地区城乡融合均值则高于关中和陕南地区。2011—2020年陕北、关中、陕南地区的城乡融合指数均值增速分别为6.48%、3.34%、4.68%,城乡融合发展速度表现为:陕北>陕南>关中,城乡融合绝对差异快速增长,相对差异缓慢下降。

表3 陕北、关中、陕南城乡融合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图2 陕西城乡融合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2.3.2 城乡融合发展等级分析 本研究采用自然断点法对各地市的城乡发展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大致可分为城乡融合高水平、较高水平、中等水平、较低水平和低水平5个等级。由图3可知,2011—2020年陕西省各地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不断提高,西安一直处于高水平发展阶段,铜川、安康和商洛长期处于低水平或较低水平发展阶段,榆林的发展水平则一直处于不断提升过程。2014年陕西省各市的城乡融合测度较2011年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榆林、宝鸡都提升到了较高水平阶段,铜川、安康、商洛仍然处于低水平阶段;2017年榆林继续稳步发展,宝鸡的发展水平有所下降,铜川和商洛仍处于低水平阶段;2020年陕西省各地级城乡融合等级发生了较大变化,榆林一跃成为高水平发展阶段。关中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高,西安一直处于高水平发展阶段,除2014年外,渭南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宝鸡、咸阳长期处于中等水平;陕北地区的榆林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等级提升最为明显,延安则长期处于较低发展水平;陕南3市中汉中的发展水平较高,安康、商洛2市长期处于低发展水平。

图3 陕西省各地级市的城乡融合等级变动图

2.3.3 城乡融合热点分析 本研究利用ArcGIS热点分析将陕西省各地市划分为热点、次热点、过渡区、次冷点、冷点5个等级的冷热点区域。2011—2020年宝鸡、咸阳长期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热点地区,汉中和延安长期为冷点地区。2014年陕西省城乡融合的热点地区仍为咸阳和宝鸡2市,2014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陕西省设立西咸新区,西咸新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这为咸阳和西安的城乡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支持;冷点地区仍为延安和汉中;次热点地区转移到了商洛和铜川。2017年安康和榆林发展为过渡区;冷点依旧为汉中和延安。2020年陕西省城乡融合热点地区为宝鸡;冷点为汉中;榆林、铜川、咸阳成为了次热点地区;延安、安康成为了次冷点地区。综上,宝鸡、咸阳长期为热点地区,铜川长期为次热点地区,汉中长期为冷点地区,这表明咸阳、宝鸡、铜川3市的城乡融合发展聚类较为紧密,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榆林市的城乡发展聚类稳步上升,汉中市城乡融合发展聚类不紧密,空间上相对孤立(图4)。

图4 陕西省城乡融合测度热点分析图

3 结论

本研究从城乡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融合4个维度构建陕西省城乡融合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2011—2020年陕西省10市的城乡融合度进行评价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从时序演变来看,陕西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不断提高,2011—2020年陕西省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城乡经济融合、城乡社会融合和城乡生态融合的发展较快,城乡空间融合发展较慢;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其发展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大致将其分为2011—2014年的起步发展期(年均增速为6.040%),2014—2017年的增长发展期(年均增速达0.752%),2017—2020年的高速发展期(年均增速达6.114%);各地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也都不断提高,西安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最高,铜川和商洛2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最低,榆林的城乡融合增速最快年均增速为0.077,商洛市城乡融合增速最慢,年均增速仅有0.029。

(2)从空间演变来看,陕西省城乡融合发展各地市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其内部差异较大,关中地区的城乡融合系数均值长期高于陕北和陕南地区,2020年陕北地区的城乡融合均值则高于关中和陕南地区;2011—2020年陕北、关中、陕南地区城乡融合指数均值增速分别为6.48%、3.34%、4.68%,城乡融合发展速度表现为陕北>陕南>关中,城乡融合绝对差异快速增长,而相对差异则缓慢下降;西安长期处于高水平发展阶段,安康、商洛和铜川3市长期处于较低或低水平发展阶段,榆林在空间演变中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提升变化最为明显,2011年还处于中等水平阶段,但2020年就已达到高水平阶段。空间热点分析上,宝鸡、咸阳长期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热点地区,汉中和延安长期为冷点地区,然而城乡发展水平长期处于高水平阶段的西安却处于过渡区或次冷点地区,长期处于低水平阶段的铜川为次热点地区,安康和商洛为过渡区或次热点地区。综上表明,咸阳、宝鸡、铜川3市的城乡融合发展聚类紧密,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榆林市城乡发展聚类不断增加,汉中市的城乡融合发展聚类过低。

(3)陕西省城乡发展融合度普遍不高,城镇发展相对落后。未来要加快推进城乡空间融合发展,完善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城乡空间规划布局,发挥西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围绕榆林、汉中等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各地市中心地区,发挥重点区域对周边小城镇、乡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合理的城乡空间布局,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冷点铜川陕南
峥嵘岁月刻进党员灵魂——铜川耀州区这样上党课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党建地图·陕南
热点需强化 冷点无漠视
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
——居住在“冷点社区”与健康欠佳、享有卫生服务质量欠佳间的关系
铜川探索党建工作绩效第三方评估
“冷点”除湿方法在变电站室外箱体中的应用
“旅游+”助推铜川全域旅游发展
陕南民歌生态文化特征与创新研究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